廖鵬
各位同學(xué):
大家好!非常榮幸在此分享我的讀書心得。我發(fā)言的題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昔有鮑叔,有知人之智,向齊桓公舉薦管仲,終于成就齊國一代霸業(yè)。他人皆贊譽管仲匡扶之功,獨有司馬遷有知人之明,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司馬遷與我心有戚戚焉。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便是鮑叔,因為他具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知人者如鮑叔方能舉薦賢才,不致使賢才有懷才不遇之憾。
《論語》有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實為不易。昔有燭之武心懷凌云之志,能言善辯,然而無伯樂舉薦,只落得幾十年湮沒無聞。后來,鄭國臨難,佚之狐慧眼識珠,他向鄭伯舉薦燭之武,并勸說如果燭之武面見秦伯,一定能憑借口舌之勞,智退秦國軍隊。燭之武感念佚之狐的舉薦和鄭伯的信任,于是“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勝于百萬雄師”。歷史會銘記燭之武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會鐫刻下佚之狐的知人之智。
揆諸歷史,多少賢才沒有遇到鮑叔、佚之狐這樣的伯樂而“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李太白高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遭賜金放還,杜子美高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而志向難遂,陸放翁悲吟“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而壯志難酬,辛稼軒悲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而君主不知。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杰難成大業(yè),就因缺一知己。正因如此韓昌黎才會發(fā)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哀嘆。
自知者明。自知者如鮑叔方能發(fā)現(xiàn)別人亮點,才不致有剛愎自用之憾。
蘇格拉底“認(rèn)識你自己”的靈魂發(fā)問引人深思。處在鮑叔之位,如果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rèn)知,剛愎自用,發(fā)現(xiàn)不了管仲的治國才能,恐怕齊桓公難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所以只有先自知之明,才能有知人之智。劉邦就有自知之明,他自知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邦撫民不如蕭何,行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將這三杰收之麾下,自知與知人配合無垠,終開創(chuàng)漢朝之基業(yè)。
而反觀荊軻,明知要等友人上路,刺殺秦王的概率才大一些,卻在太子丹的催促下貿(mào)然上路。還對自己的劍術(shù)預(yù)估過高,陶淵明曾感嘆“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此外,秦武陽還需荊軻幫他打掩護(hù)。由此觀之,荊軻可謂既無自知之明,又無知人之智,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道德經(jīng)》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構(gòu)筑世界命運共同體的當(dāng)下,沒有人能自成孤島,唯有自知與知人齊飛,才能無憾。
我的發(fā)言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