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珠
(北京市懷柔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北京 101400)
COPD是一種肺部慢性炎癥性疾病,以老年多見,病情呈不可逆性進展,隨著病情持續(xù)惡化,后期可出現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導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目前臨床指南中的治療方案較多[1],包括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祛痰止咳等對癥治療,可一定程度緩解患者不適,但缺乏完全治愈性的手段,部分COPD患者的病情反復,且長期服藥對肝腎、消化系統產生一定損害。近年來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中醫(yī)在肺系疾病的治療優(yōu)勢被逐漸放大[2],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中醫(yī)學理論認為COPD與“喘證”“哮證”的表現相符合,“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患者素體久病,肺、脾、腎三臟皆虧,氣失所主,肺臟宣發(fā)肅降失常,而發(fā)該病。針刺和穴位貼敷均為中醫(yī)特色療法,聯合應用對COPD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均有改善作用。該次選擇該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78例,探討二者聯用的治療作用,現報道如下。
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征求患者或家屬的知情同意,將該院收治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78例作為觀察對象,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中COPD的診斷,并完成治療及隨訪,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39例):男性21例,女性 18 例,平均年齡(51.34±6.55)歲,平均病程(7.14±3.06)年,輕度 16 例,中度 13 例,重度 10 例;觀察組 (n=39例):男性1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52.11±6.79)歲,平均病程(7.57±2.93)年,輕度 19 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暈針及皮膚破潰、瘙癢,或皮膚性疾病者;有呼吸衰竭及重癥肺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部惡性腫瘤者;有極重度高血壓、惡性心律失?;蚣毙孕哪X血管疾病者;特殊人群,如妊娠或哺乳女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者。
入組后均進行健康教育,并完善各項檢查,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3]的治療原則,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避免各類誘發(fā)因素。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支氣管擴張劑、祛痰、止咳治療,配合運動耐力和呼吸功能鍛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針刺聯合穴位貼敷治療,針刺主穴:列缺穴、尺澤穴、天突穴、定喘穴,次穴:足三里穴、關元穴、氣海穴、腎俞穴,皮膚75%酒精常規(guī)消毒,針刺前揣穴,選擇1.5寸或3寸毫針垂直刺入(列缺穴:毫針與皮膚30°斜刺;天突穴:毫針貼近胸骨柄刺入),以“酸、麻、脹”為度,行平補平瀉法 10 s,留針 20~30 min,1 次/d,連續(xù)針刺6 d,停1 d后繼續(xù)下一療程;穴位貼敷取穴:膻中穴、膏肓穴、肺腧穴,將該院中藥組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麝香等)研磨成粉末,用姜汁調和成糊狀,置于穴位上,用2 cm×2 cm膠布覆蓋并固定,每10 d一次,共治療6次,若治療期間患者皮膚明顯破潰、紅腫,自覺瘙癢難忍,可停用穴位貼敷,并退出研究。
應用證候積分法來評價中醫(yī)證候變化,包括咳嗽咳痰、喘促氣短、胸悶、自汗等4個主證候,0~4分依次對應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計算總積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證候變化率,標準如下,顯效:患者各項癥狀基本消失,正常生活和學習未受影響,總證候積分下降≥75%;有效:患者各項癥狀大體好轉,正常生活和學習輕微影響,總證候積分下降≥50%;無效:患者各項癥狀未太大好轉,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總證候積分下降≥50%。計算兩組的有效率。
干預前后采用FGC-A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等指標,同時采用CAT生活質量問卷測定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6 min步行試驗(6 MWD)測定患者的運動耐量。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如肺功能、CAT 評分、6MWD 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如有效率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可見,對照組有效率74.36%低于觀察組的9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分析[n(%)]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和CAT評分、6MWD分析(±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和CAT評分、6MWD分析(±s)
注:經 t檢驗,與干預前比,aP<0.05;與對照組比,bP<0.05
組別 時間FVC(L)FEV1(L)CAT評分 6MWD(m)對照組(n=39)觀察組(n=39)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1.91±0.24(2.24±0.31)a 1.93±0.19(2.65±0.27)ab 56.12±5.68(61.30±5.97)a 55.91±6.02(66.47±6.13)ab 26.35±4.13(13.20±3.64)a 25.81±3.97(7.93±3.21)ab 389.65±26.51(429.81±36.95)a 390.27±27.32(467.59±42.68)ab
表2可見,兩組患者干預前 FVC、FEV1及6MWD、CA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兩組干預后FVC、FEV1及6MWD升高,CAT評分降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干預后FVC、FEV1及6MWD較高,CAT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花粉刺激、汽車尾氣排放及異味等COPD誘發(fā)因素的逐漸增多,我國COPD患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有報道[4]稱全世界人群中COPD發(fā)病率6%~10%,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達8.2%,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目前西醫(yī)治療多通過控制COPD的病變環(huán)節(jié),來控制或延緩肺通氣功能的下降,急性期的治療效果顯著,可迅速改善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癥狀。然而COPD的治療是一個長期、慢性過程,部分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類,抗炎及止咳平喘的效果顯著,但長期應用有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骨質疏松等風險,支氣管擴張劑的作用靶點分布廣泛,會加重心肌耗氧量,誘發(fā)心肌缺血。目前現代醫(yī)學模式正在發(fā)生轉變,醫(yī)學界不單單注重于急性期病情管理,COPD患者緩解期生活質量、運動耐力和肺功能狀況成為現代治療的重點[5],因此尋找一種長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COPD緩解期病情控制有重要意義。與西醫(yī)治療理論不同,中醫(yī)學有著“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jié)”的基本特點[6],中醫(yī)外治法如針刺、穴位貼敷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對緩解期COPD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喘證是內科難治病癥之一,早在《素問·大奇論》中就有記載:“肺之壅,喘而兩胠滿”;《景岳全書》中亦記載:“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虛喘者氣短而不須……”,均詳細記載了“喘證”的病變特點。COPD患者多喘促氣急、咯痰,與“喘證”“痰飲”“肺脹”等中醫(yī)范疇相符合,多種慢性肺系疾病遷延難愈,導致肺脾腎三臟虛損,患者或外感邪淫,或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肺氣壅滯,不能斂降,誘發(fā)該病[7-8]。根據中醫(yī)經絡理論,人之全身遍布經絡,肺之呼吸、宣肅與經絡密切相關,“諸肺者皆屬于肺”。古代醫(yī)籍中有許多針刺取穴和手法的描述,《針灸甲乙經》中“肺脹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淵?!?。該次選擇列缺、尺澤、天突、定喘來斂肺平喘,以瀉實,足三里、關元、氣海、腎俞補腎健脾,固本培元,以補虛,虛實兼顧,對COPD患者起到調整虛實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貼敷是中醫(yī)經絡理論延伸而來的一種外治方法[9]。穴位貼敷將中藥與穴位相結合,一方面中藥與皮膚密切接觸,充分發(fā)揮藥物治療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刺激穴位,來激發(fā)經氣,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臨床應用廣泛。李娟[10]通過分析自擬穴位貼敷中藥,發(fā)現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明顯改善,且療效穩(wěn)定。故該次將針刺與穴位貼敷相結合,發(fā)現兩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生活質量及運動耐力均有提高,尤其觀察組的改善更明顯,說明針刺聯合穴位貼敷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同時說明針刺聯合穴位貼敷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預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