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燕
2019年5月底,筆者第一次走進上海市D養(yǎng)老院,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老人因身體無法自理而入住D養(yǎng)老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養(yǎng)老院對老人的管理其實是對各種不同衰老程度的身體的管理。住在這里的老人,按照相應的等級評估標準,依自理能力、失能程度等的不同被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四個照護等級并接受相應的服務。而筆者好奇的是,在這個人為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中,這些正在逐漸衰老、逐漸喪失身體感的老人,他們對自己或別人的身體會有怎樣的認知。簡而言之,老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的。調查期間,筆者發(fā)現(xiàn)“臟”與“不值錢”是絕大多數(shù)老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衰老的身體雖然使老人逐漸喪失了生理感官層面的身體感,但這反而促成了他們共有的某些認知層面的身體感。那么具體來說,這里的“臟”和“不值錢”分別指向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促成了他們這樣的身體感,而我們又可以從這樣的身體感中看到什么?
國內外的老年研究,最初都是源于對老年人身體生物性衰老的關注,“主要從生物學、醫(yī)學的角度研究人的衰老和延年益壽”a王因為:《老年社會學概述》,《老年學雜志》,1986年第1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老年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老年研究開始意識到社會、文化等因素對老年人的影響,并開始關注老年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價值、生命意義等話題。如今有關老年人身體的研究,大致也仍是分別圍繞身、心展開的這兩條路徑。就前者而言,老年人的身體是客觀存在的衰老與疾病的代名詞;就后者而言,身體更是成了研究的背景。然而這其中,從老年人視角出發(fā)的他們自己的身體感則少有人關注。
那么何為身體感?希林(Chris Shiling)認為在有關身體的討論中有三類最具影響力,前兩類分別為以??拢∕ichel Foucault)等為代表的強調身體被動性的社會建構論及以布迪厄(Pherre Bourdieu)等為代表的強調身體能動性的結構化理論,他認為這兩類研究使人們“更清楚地看到了軀殼(leib,身體存在的結構性、客觀化特征),但未充分把握身體(korper,身體存在的生命、感覺、感官、情感等特征)”,由此造成了身體在社會研究中的缺席在場。a張連海:《感官民族志:理論、實踐與表征》,《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诖耍岢隽说谌惿眢w研究即生命態(tài)身體(lived body)的現(xiàn)象學思路,強調活生生的“體驗中的身體”的“身體感”維度。這里的“身體感”并非僅僅指感官體驗,更是指向其背后的感知模式,“我們通過感覺來體驗自己的身體——以及這個世界。因此,感知的文化構成深刻地規(guī)定著我們對自己身體的體驗,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b[加拿大]康斯坦絲·克拉森:《感覺人類學的基礎》,《國際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這類研究以1990年代戴維·豪斯(David Hoes)、康斯坦絲·克拉森(Constance Classen)等開展的一系列感官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Senses)研究為代表,強調身體研究中的“感官轉向”,即探討感覺的體驗如何因各感覺所具有的意義、所獲得的重視不同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此外還關注這些差異對社會組織形式、自我及宇宙觀念等的影響。c同上。余舜德在藏區(qū)田野調查中,有感于自己與當?shù)厝酥g身體感受的不同而開始關注“身體感”,他將“身體感”定義為是“身體作為經驗的主體以感知體內與體外世界的知覺項目,是人們于進行感知的行動中關注的焦點。經由這些焦點,我們展開探索這個世界的行動,做出判斷,并啟動反應?!眃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身體與自然叢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第12頁。具體而言,即身體在感知外界與內在環(huán)境的過程中,對諸如饑、渴、冷、熱、痛、癢等近乎“與生俱來”的知覺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并通過相應的行動來滿足、解決此類需求,同時還能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感知雅、俗、陰、陽、清、濁等以往慣之以“心”之層面加以對待的具有“文化意涵”的感知項目,并在日常的行動中予以體現(xiàn)。e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臺灣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4—17頁。
綜上可知,身體感首先指向的是身體本身的感官及感覺,其次指向感覺背后的認知模式,而這又與身體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最后還指向身體感形成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由身體感達成和體現(xiàn)的自我。正因為如此,對老年人身體感的關注與研究,是把握其自我認知與生活態(tài)度的關鍵。
養(yǎng)老院里老人的身體感有其特殊性。從養(yǎng)老院的角度來說,養(yǎng)老院本身就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且現(xiàn)在的養(yǎng)老模式是以居家為基礎、社區(qū)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隨著初代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化,特別是當其出現(xiàn)不能自理的情況時,多會選擇去社會機構養(yǎng)老,且這種“去家庭化”的養(yǎng)老意愿不僅出現(xiàn)在城市,也出現(xiàn)在農村地區(qū)f參見尹志剛:《北京城市首批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方式選擇與養(yǎng)老戰(zhàn)略思考——依據(jù)北京市西城區(qū)、宣武區(qū)首批獨生子女家庭調查數(shù)據(jù)》,《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丁志宏:《我國農村中年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意愿研究》,《人口研究》,2014年第4期;風笑天:《從“依賴養(yǎng)老”到“獨立養(yǎng)老”——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觀念的重要轉變》,《河北學刊》,2006年第3期。,可見養(yǎng)老院等養(yǎng)老機構在養(yǎng)老方式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一座養(yǎng)老院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場所甚至是唯一場所時,這一空間本身也就成了老年人身體感建構的一環(huán)。因此在探尋老年人身體感時,養(yǎng)老院也越來越成為不可忽略的存在。從老年人的身體來看,身體感是以身體主體為中介的,對老年人來說,感官能力的喪失也使得他們逐漸無法順利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互動,于是身體主體感的喪失使其身體成為“他者”,這里的他者不僅是對周圍環(huán)境、周圍人而言的他者,也是于他們自己而言的他者。此時他們的身體感,與其說是他們的,不如說是由這具他者的身體及周圍的環(huán)境共同賦予他們的更為恰當,它更多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被動的單向的接受,且相比身體感官上的身體感,它更是一種心理認知上的身體感。
因此具體到研究中,我a“筆者”帶有他者的距離感,所以全文用“我”。嘗試采用情感人類學的方法對之進行研究。事實上身體感與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比如羞恥感,它既可以是一種身體感也可以是一種情感。而在此我提出情感的研究,除了強調這種身體感的可共享的心理認知層面外,還指向我在田野調查中主體間性的調查方式。我在與他們的日常相處中不斷產生著各種情感,而情感正是人類學者游走于他者與自我之間的一個有效通道b參考[美]露思·貝哈(Ruth Behar):《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黃珮玲、黃恩霖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正是在相互間的情感的基礎上,我得以進入他們的內心并“窺探”到他們對自我身體的認知。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篇論文也可說是一份情感民族志。
“護理員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怕臟,有的人受不了臟就回去了?!边@是院長跟我說的一句話。留下來工作的護理員阿姨們也都與跟我聊到過這個話題,她們基本都經歷了從怕臟到習慣臟的過程。那么,養(yǎng)老院里的臟究竟指的是什么。
說到這份工作的臟,護理員阿姨們都會提到的就是老人的屎、尿、痰等排泄物。失能區(qū)的護理員陳阿姨已經在這里工作好幾年了。她說剛做這一行時她常常被人看不起,因為大家都會覺得這個活是給老人把屎把尿的、很臟。不過這兩年好些了,因為對護理員的要求變高了,工資也相對比較高了。相比失能區(qū),失智區(qū)護理員阿姨的工作則顯得更為艱難。一次,正好是午休時間,一位老人赤腳、舉著雙手從房間走出來,她的手上、小臂上都涂滿了糞便,雙腳也沾了很多。阿姨們嚇了一跳,趕緊過去幫她清理。張阿姨把她帶去衛(wèi)生間洗澡,顧阿姨跑去她房間打掃,結果她房間根本就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從門口一直延伸到放在最里面墻角的坐便器,全是糞便。于是顧阿姨戴上手套、拿來拖把準備拖地,但發(fā)現(xiàn)拖不干凈,她只好又蹲在地上,拿著鋼絲球一點點擦。顧阿姨邊擦著邊跟我說,“妹妹c當?shù)胤窖?,小姑娘的意思。你看,我們這個工作齷齪伐d當?shù)胤窖?,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吧”。?!?/p>
除了直接與老人打交道的護理員之外,保潔部的阿姨也經常需要處理老人的“臟物”。洗衣房的朱阿姨每天都會收到來自三個區(qū)eD養(yǎng)老院將入住老人分為自理區(qū)、失能區(qū)、失智區(qū)三個區(qū)域。的老人換洗下來的衣物,這些衣服或床單、被罩等由收納袋裝著,每個袋子對應一位老人,由護理員對之進行初步分類后拿到洗衣房。這些衣服拿來的時候會被分為待洗衣物、被污染過的衣物、疑似污染性衣物三類,其中被污染過的衣物指的是帶有尿液、大便、嘔吐物、血漬的衣物,疑似污染性衣服指的是可能帶有傳染性病毒的衣物。雖然已經過初步分類,但朱阿姨還要進行再次分類,首先是待洗衣物,她會把比較干凈的放在一起機洗,把臟一點的挑出來一件件手洗,再放進洗衣機。而被污染過的衣服和疑似污染性衣服都需要先消毒再清洗,前者要用5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后者則要用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分鐘。在這么多衣物中,朱阿姨覺得最臟最難洗的是老人的內褲,特別是女性老人的。她每次都要手洗、機洗,再手洗,而且要不斷打肥皂、用消毒水a因為消毒水還有漂白作用,所以可以洗得比較干凈。、再打肥皂,這樣反復洗刷好幾遍。楊阿姨主要負責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情況,包括走廊、食堂、公共廁所等,除掃地外,更主要是要用消毒水拖地、擦扶手、桌椅、門把手等。
由以上可知,養(yǎng)老院老人的臟多與其排泄物相關。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同住在D養(yǎng)老院的老人也會從別的老人身上看到這種臟。一次我問老人W為什么老人會跟臟聯(lián)系在一起,她當時搖了搖頭說不知道。過了幾天,她忽然跟我說,她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她說,一次吃好飯,她正往房間走,一位老人走在她前面,她看到那位老人的褲子上屁股部位黃黃的,而且還留著一條長長的廁紙,關鍵是廁紙上也黃黃的,明顯就是上完廁所沒擦干凈,這位老人就這么走了一路,而且現(xiàn)在已經吃好飯了,說明他就這樣坐在了食堂的凳子上。老人L也與我說過類似的話,她參加活動時經常不坐院里的凳子,而是坐在自己的小推車上,她說那些凳子是臟的。另外,她隔壁住著一對老夫妻,她每次看到我都會提醒我不要去他們房間,因為很臟、有細菌,她舉例說他們吃東西也不洗手,直接拿來吃。此外,院里基本上所有老人對護理員阿姨這份工作的評價就是臟,甚至有老人在言辭間還看不起這份工作,比如在吵架時會說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就不會來這種地方干活,這也反映出老人們對“老人”這個群體本身的認知。
那么身體排泄物作為一種臟的現(xiàn)象,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不少老人都與我說起過去年十一月院里爆發(fā)諾如病毒b諾如病毒是極具傳染性的病毒,主要通過腸道傳播,若是食用了帶有污染性的食物或直接與感染者接觸就有可能被傳染,另外它也可通過被污染的手、嘔吐物、糞便等傳播。癥狀為頭痛發(fā)熱畏寒、上吐下瀉等。的事。老人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差,傳染起來很快。當時的D養(yǎng)老院,自理區(qū)的老人一個個都被隔離開,只準待在房間,由阿姨送飯,其他活動也一律取消。據(jù)有的老人說,病毒爆發(fā)的源頭就是一對老夫妻,隨后逐漸蔓延。經過這次事件,大部分老人都知道了病毒的厲害,也知道了講衛(wèi)生的重要性。再加上附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醫(yī)生每個季度都會來院里開展健康宣教活動,提醒老人們注意衛(wèi)生,如《夏秋季腸道傳染病防治》。事實上,當時諾如病毒爆發(fā)時,主要的受災區(qū)就是自理區(qū),而失能區(qū)、失智區(qū)則沒人傳染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后兩者基本都是阿姨們在管理老人的日常生活,很注意衛(wèi)生,而自理區(qū)的老人則因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阿姨相對管理較少,故此出現(xiàn)了這類問題??梢姡先说呐K,從表面來看是無法管理自己的排泄物,但從更深層來說,則指向他們衛(wèi)生觀念的缺乏。
瑪麗·道格拉斯認為身體排泄物之所以被認為是危險之物,是因為邊緣地帶都帶有危險性,身體可以作為社會的象征,那么身體邊緣也就成了社會的邊緣,而排泄物即是從身體邊緣直接流出的物體,自然被認為是危險的,且這種危險正是來自于其非結構的力量。c參考[英]瑪麗·道格拉斯(Marry Douglas):《潔凈與危險》,黃劍波、柳博赟、盧忱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3—159頁。如果說原來傳統(tǒng)觀念上對排泄物的臟的理解是因其非結構性的力量而帶來的危險性,那么此時在D養(yǎng)老院,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種臟是來自現(xiàn)代衛(wèi)生觀念的定義,它指向的是病毒與細菌,也是在此基礎上,這里的臟超越了屎尿等排泄物,延伸到老人本身及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之相對,院里的消毒工作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養(yǎng)老機構常規(guī)消毒一覽表》中,規(guī)定了養(yǎng)老院各個區(qū)域如照護區(qū)、食堂、后勤等處的消毒制度,包括使用產品、消毒濃度、消毒方法、頻次等。僅以照護區(qū)的老人居室為例,日常消毒物品包括口杯、面巾腳巾、面盆腳盆、便器、床刷套等,分別用不同濃度的有效氯消毒液消毒,基本都是每周一次。此外,勤洗手也成了養(yǎng)老院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病”。記得第一次去養(yǎng)老院時,工作人員帶著我參觀認知區(qū),有老人過來握手。從認知區(qū)出去之后,這位工作人員很自然就拐到一旁的洗手間洗了手,并跟我說已經習慣了,出于保護其他老人也出于保護自己。后來我自己在養(yǎng)老院待久了也會這樣做。
從打掃衛(wèi)生及消毒的頻次來說,D養(yǎng)老院確實很干凈,甚至可能比普通人家家里都還要干凈。不少阿姨都與筆者說過,他們自己家里都沒這么干凈,能打掃一下就不錯了,更別說每天都用消毒液了。當老人的臟僅僅被視為是一個技術層面的衛(wèi)生問題,消毒液的味道就可以很好地給住在這里的老人、留在這里工作的工作人員以安全感。
筆者最初意識到老年人身體的“不值錢”,是在調查中遇到老人M和老人X,他們在面對逐漸失能的身體時認為沒有必要再花錢去治療。簡單而言,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經沒有價值,不值得再做更多投入了。那么,這種自我身體的價值感究竟是怎么被瓦解的?
6月3日下午,筆者走進了失能區(qū)老人的公共浴室。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阿姨們給老人洗澡,第一次看到這些搖搖欲墜的衰老的肉體。走進浴室時,3位老人正在洗澡,她們赤裸著身子坐在凳子上,3位阿姨則幫她們打沐浴露、擦身。過了會兒老人們被扶著站了起來,她們抓著扶手,阿姨們再幫她們沖掉全身的泡沫。老人M最先洗好,她笑著朝我走來,阿姨幫她擦干身子和頭發(fā)并幫她穿上衣服。過了會兒老人L也洗好了,她看到我在,笑著說道,“哎呀,你怎么來了,不好意思的呀?!卑⒁虃兗娂姶蛉に牟缓靡馑?,她也樂得哈哈大笑。我站在里面有些局促,也有些難過。我局促的是我在光明正大地“觀看”別人的隱私,我難過的是對于這種“觀看”,老人們居然笑著接受了。她們好像已經習慣了沒有肉體隱私的生活,但這個習慣的過程又有多漫長。
老人M原本和老伴住在家里。一次她爬上梯子去衣櫥里拿東西,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她疼得躺在地上不能動。子女把她送進醫(yī)院后,當時已患有認知癥的老伴沒人照顧,只好把他送進了養(yǎng)老院。至今她仍記得自己住院的日子是9月6日,老伴住進養(yǎng)老院的日子是9月7日。說到讓阿姨洗澡,她說剛來時候也不習慣,但現(xiàn)在大家一起洗也習慣了。她還提到自己剛進醫(yī)院時,護工給她包尿布,她很不好意思。出院后她回家躺了5個月,5個月后仍不見好,又住院,半個月后再出院,她不想再麻煩子女,也住進了養(yǎng)老院。她覺得摔了一跤,再加上之前腦梗后五官都出了問題,自己身上已沒有一處好的地方。慶幸的是,她一個耳朵帶著助聽器,雖然眼睛看不清,但還可以與人交流。而她的老伴原先一直由她照護,那時他不肯用尿布,在家里經常尿濕褲子或床單,她照顧得很辛苦。他一直不肯住養(yǎng)老院,老人M說,他被送進來之后就開始不說話了?,F(xiàn)在,他因得了膽結石而無法站立走動,一天24小時都包著尿布,白天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打瞌睡,晚上則躺在床上發(fā)呆或睡覺。
援引這兩位老人的例子,是因為他們身上匯集了D養(yǎng)老院絕大部分老人都有的身心體驗,從身體的疾病到無法自理再到接受別人的照護并習以為常。那些身體曾體驗過的巨大的疼痛,那些無法再通過感官來達成的感受以及通過感受來感知的感官,讓他們逐漸意識到這已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那具可以聽從自己指揮的身體,隨之個人對身體的占有感、隱私感也就順其自然被逐步消解。身體不可逆的衰老逐漸蠶食著個人的身體感,身體成為了一個他者。那么具體來說,這個他者又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個人身體的隱私部位方面。上文也已有所涉及,包括老人對洗澡、包尿布等的適應問題,而這里要強調的是老人在最開始需要別人的協(xié)助來處理隱私部位問題時的心理。因為D養(yǎng)老院的護理員都是女性,所以男性老人在這方面遇到的問題更為突出。老人P住進D養(yǎng)老院后身體一直都還好,也能自理,而且每次見到他,他總是穿著襯衫馬甲,頭發(fā)也梳得整整齊齊。8月份,他的肺病開始嚴重起來,整天躺在床上,整個人也瘦了一大圈。去醫(yī)院前一天,周阿姨過去幫他擦身,擦完上半身,阿姨讓他把下半身短褲也脫了,他不肯,并要阿姨把擠干的毛巾遞給他,他自己擦。在阿姨的反復勸說下,他終于同意脫掉了短褲,阿姨第一次幫他擦了全身。a訪談對象:周阿姨;訪談地點:健康樓二樓值班室;訪談時間:2019年9月15日。老人B因腦梗住進D養(yǎng)老院,剛來的時候是全護理,但即便那時他也堅持自己擦下半身,后來身體雖逐漸恢復,但也已不能彎腰洗澡。周阿姨第一次去給他洗澡時,他一直穿著短褲洗,直到最后才脫下。第二次去洗時他還是沒脫短褲,阿姨說等下濕掉了更不好脫,他這才脫了下來。b訪談對象:周阿姨;訪談地點:健康樓二樓值班室;訪談時間:2019年9月15日。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維護身體隱私的能力時,他要做的不僅僅是與這具孱弱的肉體做斗爭,更是與長年累月積淀在自己身體上的羞恥感做斗爭。
除了帶給老人顛覆性的心理斗爭之外,這具陌生失控的身體,更直觀的表現(xiàn)還在于外觀上。衰老也在不斷剝奪老人對自己身體外在形象的控制權。D養(yǎng)老院失能區(qū)的老人都很少照鏡子,他們有的也早已喪失了照鏡子的能力。老人M有一面從家里帶來的圓鏡,就放在床頭柜上,但因白內障看不清,她幾乎從未用過。9月25日,她做了白內障手術。術后回來,她的眼睛變得清亮亮的,整個人也活潑起來。我去看她,她盯著自己的手跟我說,“以前看不清,怎么這個皮變這樣了?!彼帜闷痃R子,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摸了摸自己的臉,并說要女兒給她買瓶粉c指一般的面霜。來擦擦。一年沒看清自己的模樣,她說剛看到時嚇了一跳,就好像剛回來時看清另一位老人臉上的老年斑一樣。過了兩天,她還專門帶我去看走廊里貼著的照片,指著其中一張說那時候的自己脖子縮著,頭發(fā)又那么短,“像個傻子”。那時她剛住進來沒多久,頭發(fā)也是在院里免費剪的d附近鎮(zhèn)上有一家理發(fā)店每個月會派人來院里免費給老人理發(fā)。那天會特別熱鬧,幾乎所有老人都會來排隊理發(fā)。,她一直說著要辦公室的人把這張照片換下來。接著又帶筆者去看她后來的照片,頭發(fā)變長了些,還燙卷了,她摸著自己卷卷的頭發(fā)很是滿意,并決定以后不在院里剪頭發(fā)。
事實上院里對入住老人的容貌清潔狀況是有要求的:1.眼、鼻、手、足、頭清潔;2.無長指(趾)甲、無長須;3.衣著整潔無異味。e根據(jù)D養(yǎng)老院發(fā)給員工的《養(yǎng)老機構服務質量檢測指標》。而民政局派人來檢查時,檢查項目包括五官是否擦洗干凈、頭發(fā)是否梳通、指甲是否干凈,甚至手指、腳趾縫也會檢查??梢?,不管是出于老人自理方便還是護理員照護方便,就發(fā)型而言,短發(fā)成了最佳選擇。于是,D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發(fā)型都差不多,男性多是寸頭或光頭,女性則基本都是短發(fā)。理發(fā)師在給老人們剪頭發(fā)時,老人們除了長短之外很少有別的要求,有時阿姨們還會在一旁說“短一點,再短一點?!绷硗鉃榱舜┟摲奖?,老人們的衣服褲子也多是寬松款式。衰老的身體開始趨于同質化。于是在D養(yǎng)老院,老人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區(qū)隔,差不多的容貌,差不多的體態(tài),讓他們原本建立在各自文化資本之上的品位也很難在身體上展現(xiàn),特別是在中度、重度失能或失智老人身上。在這個場域中,老人們不管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管以前是教師、工程師、工人還是農民,他們都成了這個場域中的“被統(tǒng)治者”,布迪厄認為的體現(xiàn)著等級趣味的身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a參考[法]皮埃爾·布爾迪厄:《區(qū)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上),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75—356頁。
如果說被迫暴露身體隱私部位的羞恥感更多的是來自于個體內部的斗爭,通常很難為外人所察覺,那么老人對外在形象的管理,則可以說是顯在地呈現(xiàn)出了老人對這具身體的主體感的強弱程度。可以說,老人身體的“不值錢”最直觀的表現(xiàn)即在于他們“放棄”了自我身體外觀上的管理權,他們開始習慣于每天與其他老人一樣“不修邊幅”,習慣于由阿姨們護理身體的隱私部位,而這種“放棄”,實則是他們面對這具充滿他者感的身體所喪失的主體感、尊嚴感,以及隨之而來的無法達成的自我認同。在這種強烈的身體他者感的驅使下,所謂自我的身體的價值感自然也就逐漸被瓦解了。
而更為遺憾的是,當老人認為自己“不值錢”時,他們的子女也常常是這樣認為的。醫(yī)學在衰老面前的潰敗不僅影響到老人,也影響到整個社會對衰老的認知:可以延緩,無法治愈。于是各種延緩衰老的技術與產品得以盛行,人們會盡早開始保養(yǎng)或進行各種手術,以使身體最大限度地維持“保鮮”狀態(tài)。而一旦達到醫(yī)學技術都無法治療或治療性價比不高時,這具身體,就像住進D養(yǎng)老院的大部分老人的身體一樣,被家人也被老人自己擱置了。就我觀察而言,老人們在確認自己是否有價值時往往都是很被動的,他們需要家人不斷的鼓勵,甚至需要家人“強行”塞給他一種“你值得”的觀念。老人M眼睛看不清,是在她外甥的強烈要求下,她兒子女兒才帶她去醫(yī)院動了手術。老人X耳朵不好,在看到手術后的老人M與另一位老人散步走過她房間門口時,她流露出了一絲羨慕。我再次勸她去配個助聽器。她說以前她孫子提過帶她去配,那時候她不想要。隨即她又說,他們現(xiàn)在也忙。當老人們本就覺得自己對子女而言已是無用之人,他們也就不會去向子女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而當衰老被過度醫(yī)療化,醫(yī)療技術的介入,使衰老與疾病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同時也使人們更易于在選擇是否為老人治療時擺脫內心道德的譴責而將之歸因于技術的欠缺。
老人的“臟”“不值錢”都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指向人的感受層面,這里的人既包括老人自身也包括周圍的人,比如對排泄物等的生理反應、對衰老的無奈等;其二是指向醫(yī)學話語的建構層面,比如臟與細菌、病毒之間的關聯(lián)性,醫(yī)學技術的高成本與老人治療效果之間性價比的考量等,且這兩個層面又互相影響。但就目前養(yǎng)老院強調“醫(yī)養(yǎng)結合”及服務質量監(jiān)測的各項制度來看,醫(yī)學話語的介入將越來越多,而正是這種曖昧的介入狀態(tài),使老人的預期壽命雖然在延長,但同時延長的還有其喪失生理功能的時間、患上疾病的時間以及需要照護的時間。b[美]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彭小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34頁。在這個延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老人自覺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成為了一個他者,也成為了家人的負擔。事實上,“臟”與“不值錢”這樣的身體感并非養(yǎng)老院的老人獨有,但正如上文所說,養(yǎng)老院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因此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體現(xiàn)出來的身體感恰恰有力說明了整個現(xiàn)代社會對老年人的態(tài)度,同時也反映出身體感背后的技術世界與為人的尊嚴之間的張力。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當衰老走出私人領域的家庭成為公共領域的社會問題,養(yǎng)老院也就應運而生了。汪民安在《我們時代的頭發(fā)》里探討了頭發(fā)這個長在“身體上的植物”所具有的充滿意味的半身體性,這種半身體性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從身體本身來看,它“是身體的產品,但不是絕對的身體本身”,“身體可以視它為一個多余物或剩余物”,從人的主體性來看,頭發(fā)又和身體“溶解于同一個自我之中”,但事實上人對它的處理也沒有絕對的主導性,而是經由發(fā)廊“使身體和社會聯(lián)結起來,美學和政治在發(fā)廊中掛鉤。”a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9、71、73頁。從某種程度上講,老人也正如我們這個時代的頭發(fā),產生于這個時代卻又可以為這個時代所“斷然剪去”,與此同時,養(yǎng)老院作為發(fā)廊的角色,作為“一個有序化和結構性的生產組織”b同上,第 73 頁。,對老人進行“裁剪”,這種裁剪既是身體上也是心靈上的。但兩者又有所不同,頭發(fā)的主人可以以發(fā)型的形式彰顯自己對某種制度的反叛甚至決裂,老人日益衰弱的身體則決定了他們只能接受這個場域安排的角色并在極為有限的范圍內表達主體性。具體而言,從養(yǎng)老院外部來看,其是現(xiàn)代社會維持秩序的手段,再從其內部來看,它通過對醫(yī)學技術的使用,建立起了一套面對不同老人、不同衰老程度的肉體的統(tǒng)一的等級評估體系與服務項目體系,這套體系消弭了老人的性別、階級之分,也消弭了老人身體的隱私性與整體性,繼而使身體變?yōu)橐痪呔呖煞纸狻⒖煽刂频娜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人作為“人”本身的存在極易被忽略。
由此引出了尊嚴的問題。這里的尊嚴具體而言指老人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及由此達成的我的身體的主體感。老人對身體控制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yī)學技術這一抽象知識系統(tǒng)的發(fā)展程度及人們對它的反思性監(jiān)控(reflective monitoring of action)。反思性監(jiān)控指的是個體對自身、他人及所處社會的制度性背景的一種監(jiān)控,即“行動者不僅監(jiān)控著自己的活動流,還期望別人也如此監(jiān)控著自身。他們還習以為常地監(jiān)控著自己所處情境的社會特性與物理特性”c[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王銘銘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65頁。。于是,就自我的層面而言,自我成為一項反思性的工程,身體本身也成為反思的對象并成為“維持自我認同感的基本途徑”d[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現(xiàn)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11頁。。值得思考的是,對老人的身體進行反思性監(jiān)控的主體是誰,因為這是老人主體感強弱的關鍵。有自我反思能力且有行動能力的老人可以通過對這類知識的應用達成身體的反思性監(jiān)控,通過鍛煉、調整飲食、吃藥甚至手術等減緩身體的衰老速度,但這樣的老人是少數(shù),養(yǎng)老院里的大多數(shù)特別是那些已經沒有反思能力或行動能力的老人,他們對身體進行反思性監(jiān)控的主體早已由本人轉向了養(yǎng)老院或子女。在此還需注意的是,養(yǎng)老院只能提供服務而不能行使決定權,所以一旦涉及到服務范圍之外的內容比如送醫(yī)院或動手術,則需要監(jiān)護人來決定,由此子女本身對衰老、醫(yī)學技術等的認知,往往會對老人身體主體感的強弱及其生活質量的高低產生極大影響。但養(yǎng)老院又將老人隔離出了子女的日常生活,在缺乏主體性交流的基礎上,子女往往對衰老的身體缺乏經驗與認知,于是往往無法體察老人內心真實的想法。隨著身體的老化,老人的想法越來越多地被禁錮在衰老的身體里,他們的主體感也越來越難以被自己感知到,所謂尊嚴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在此,我還想強調的是對個人的尊嚴最具直接破壞意義的建立于無法維護身體隱私部位基礎之上的羞恥感。因護理員都是女性,這種羞恥感在男性老人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一方面是源于他對自己身體的失望,即“無法實現(xiàn)建構為理想自我的期望”,且“‘理想自我’是自我認同的核心部分”,a[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現(xiàn)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74、75頁。于是自我認同在這里就會產生斷裂,這也是我上文所說老人對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他者的深層原因;另一方面理想自我的生成又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相關,不可避免地受到它們的規(guī)訓。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知恥是做人的標準、有德的表現(xiàn)b可參考顏峰:《論恥》,博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12年。,特別是在男女關系上,儒家更是將之上升到了“男女有別”的禮的程度c劉舫:《“男女有別”新議》,上海交通大學經學文獻研究中心編:《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1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79—291頁。。將男性老人身體的隱私部位暴露于女性護理員面前,對老人而言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羞恥感,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羞恥感。身體隱私部位唯有在最親密的人之間才會互相敞開,“性”作為最隱秘的家庭內部的“秘密”通常也不會展示在家庭之外。就中國當下社會而言,“男女有別”的“禮”之層面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消解,甚至“男女有別”這個詞本身也成了性別平等詬病的對象,但人們對于“性”則仍有些諱莫如深。近兩年隨著兒童性侵案的曝光,社會對兒童性教育開始重視起來,但與此同時老年性教育則幾乎仍是無人關注的邊緣地帶。d筆者在知網以主題詞分別輸入“兒童、性教育”與“老年、性教育”進行搜索,發(fā)現(xiàn)與兒童性教育相關的文章共有1323篇,而與老人性教育相關的文章共23篇。當然這兩者中都分別包含有與性教育無關的文章,但從整體來看,對兒童性教育的關注仍是大大高于老年人群體。查閱于2019年12月21日?,F(xiàn)代性對理性的強調,使得現(xiàn)代教育制度一直把與情感、情緒直接相連的“性”排除在外e參考[英] 哈夫洛克·靄理士:《性心理學》(上),潘光旦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114—153頁。,而建立在自我反思性基礎上的個人自然也就對“性”之帶有羞恥感的種種更加隱而不談了。于是面對性器官衰竭、暴露帶來的羞恥感,老人唯有自己默默消化。
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對自己身體“臟”與“不值錢”的認知,與醫(yī)學技術、醫(yī)學話語的介入有極大關聯(lián),但因這介入更多集中于老人的身體層面,而絕大多數(shù)老人又因身體的特殊性而無法在互動的基礎上真正將其納入到自我認同中,因此這里的身體感往往顯得表層、被動與消極。另一方面,養(yǎng)老院又將老人與子女、家庭、社會隔離開來,在以身體管理為主的環(huán)境下,老人內心真正的想法較難為外人所知,甚至可以說,他們自己在面對衰老的充滿他者感的肉身時,本身也對正處于“磨合期”的身體充滿了疑惑、挫敗,而在缺乏日常溝通的前提下,他們的疑惑與挫敗也就未能有效轉變?yōu)楦纳破渖钯|量的契機與力量。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抱有的“臟”與“不值錢”的身體感,這種傾向于消極的自我認知,向整個社會提出了質問,即現(xiàn)代社會究竟該如何對待身邊的老年人,在強調技術的同時又該如何保證老年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