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元
儒學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學史則是傳承記載儒者道德人格與思想學說,傳承中華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比绱丝磥恚未鍖W,則更需整理與傳承,用以支持我們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滋養(yǎng)我們現(xiàn)代人的精神心靈。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民族,歷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樣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記》列《儒林傳》,歷代正史均有承襲?!端问贰穭t在《儒林傳》以外,單設《道學傳》。綜合此二傳,即可得兩宋儒學的概要。以《宋史·道學傳》和《宋史·儒林傳》為基礎,增加此二傳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寫一部內容更為豐富的宋代儒學史。這將為宋代哲學史研究,提供有別于理學史的更為寬廣的資料。
因為兩宋道學盛行,并開創(chuàng)宋元明清道學源流,所以后來的儒學史書寫特別重視道學史或者廣義的理學史,可以說是擴大了的道學傳。從朱子《伊洛淵源錄》到明代胡廣《性理大全》,再到清代熊賜履《學統(tǒng)》、李光地《性理精義》、張夏《洛閩淵源錄》、張伯行《伊洛淵源續(xù)錄》等,根深蒂固的道統(tǒng)觀念貫穿于儒學史撰寫的全過程。黃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學案》雖然取材較廣,包羅人物較多,但仍未脫離以道學家為主的窠臼。
近代以來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系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書寫宋代時同樣也以道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為主。民國期間謝無量《中國哲學史》、鐘泰《中國哲學史》、呂思勉《理學綱要》、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范壽康《中國哲學史》、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等書涉及宋代儒學時,均是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任繼愈《中國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李錦全、蕭萐夫《中國哲學史》,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蒙培元《理學的演變》,陳來《宋明理學》,對宋代理學家的哲學思想研究更為全面、更趨深入,但對宋代人物取裁以道學家為主的局面并未改變。同一時期港臺新儒家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等著作,同樣如此。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理學家探討的問題和西方哲學家關注的問題及使用的范疇更為接近。
改革開放以來,從趙吉惠等著《中國儒學史》開始,出現(xiàn)了一批儒學史著作。劉蔚華主編的多卷本《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姜林祥主編的《中國儒學史》宋元卷,晚近由湯一介主編、由陳來等撰寫的多卷本《中國儒學史》宋元卷,這些著作都為宋代儒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成果中的宋代儒學史部分,同樣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第一,這些哲學史、儒學史著作的人物取裁,或多或少都受到《宋史·道學傳》和道統(tǒng)觀念的影響。這些涉及到宋代哲學史、儒學史的寫作,沒有把《宋史·儒林傳》中的大量儒者納入研究視野。第二,這些儒學史,尤其是哲學史的寫作,大都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系,過于偏重哲學思想和范疇的邏輯分析,對儒者的道德人格和行誼研究較少。事實上,《道學傳》、《儒林傳》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除了學者身份以外,儒者大都同時具有“兼濟天下”的社會和政治角色。在儒學思想學術支撐下的宋代儒者的道德氣象、政治參與、社會建設、人際交往,通過創(chuàng)造性詮釋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都有巨大的感染力。
基于以上原因,撰寫新的宋代儒學史顯然有其必要性,其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書寫內容更為豐富的宋代儒學史,將為兩宋儒學的研究提供更寬闊的研究視野。已有的宋代儒學史和宋代理學著作,人物選擇以道學傳為主。新的儒學史著作應該轉換視角,以儒林傳為主,加上道學傳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儒者。這樣新的宋代儒學史著作中的人物會遠多于以往著作,內容也會更為豐富。
第二,走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道統(tǒng)論”的宋代道學研究范式。在更為寬廣的儒學史視域下來審視宋代道學的意義與價值,不采取道統(tǒng)說的標準,也就是不以宋代儒者形而上學思想的深刻性與否,作為評判儒者的標準。而是以更多元的視角評判儒者的地位與貢獻,照顧到一些以注經為業(yè)的儒者,例如思想不深刻但注經貢獻很大的儒者邢昺。此外,儒林傳中儒者在政治等外王方面的貢獻,也不能忽略。
第三,在堅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力求通俗,兼顧大眾閱讀的需求。和此前已有的宋代儒學史只研究道學家的哲學思想不同,應該用一定篇幅敘述儒者生平,融學術于生平事業(yè)之中。首先,用宋代儒者以學術淑世的精神,豐富國人的精神世界。其次,用宋儒立朝為政的擔當氣魄,為當代社會各階層的精英人物提供精神支持。最后,用宋代儒者所堅持的傳統(tǒng)優(yōu)良價值觀滋養(yǎng)我們當代人的心靈,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提供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智力支撐。
撰寫能夠達到以上要求的宋代儒學史著作,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我們的基本文獻是《宋史·道學傳》和《宋史·儒林傳》。另外,增加《宋史》中的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等從政的重要儒者。在此基礎上,有幾個前提性的問題需要說明。第一,寫哪些內容和人物?第二,怎么寫?第三,體系和線索是什么?下面的論述主要圍繞這幾個問題而展開。
第一,宋代儒學史研究的內容。宋代儒學史的研究,主要以《宋史·道學傳》和《宋史·儒林傳》中的儒者為研究對象,以這兩傳之外的其他儒者為補充。在撰寫中,以人物個案研究為主,同時還要兼顧到儒學發(fā)展的階段性,儒學發(fā)展潮流和儒學思想傳承的系統(tǒng)等?!兜缹W傳》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一般被稱為北宋五子;二程弟子劉絢、李吁、謝良佐、游酢、張繹、蘇昞、尹焞、楊時,楊時傳羅從彥,羅從彥傳李侗,李侗傳朱熹,道學至此而集大成。與朱熹同時的有張栻,朱熹的弟子有黃幹、李燔、張洽、陳淳、李方子、黃灝。這種北宋以二程為核心、南宋以朱子為核心的程朱理學道統(tǒng),并不能涵蓋兩宋儒學發(fā)展的全部歷史史實?!端问贰泛椭暗恼凡煌?,它從儒學傳中分出一部分人單列為道學傳,主要是受朱熹《伊洛淵源錄》所建構道統(tǒng)的影響。只有加入儒林傳的所有人物,把道學傳人物還原為儒者的一份子,才能夠了解宋代儒學發(fā)展的真相。當然,在道學傳和儒林傳之外,還有些儒者在列傳的其他地方,也應該一并納入宋代儒學史研究的范圍。例如,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等等。以上所說主要是宋代儒學史的人物,因為儒者是儒學史的最主要構成部分。同時,我們還應該兼顧儒學發(fā)展的的潮流,在深入研究后劃分出一定的儒學發(fā)展階段。
第二,建構符合史實的儒學觀?!端问贰さ缹W傳》構建了這樣的一個道學傳承系統(tǒng):以周敦頤為北宋道學開山,以程顥、程頤兄弟為大宗,以張載、邵雍為輔翼,經過二程弟子的傳承,最終到南宋由朱熹集大成。這實際上是以道統(tǒng)觀念來看待宋代儒學的發(fā)展,當然不夠實事求是。鄧廣銘、馮友蘭都有文章指出,周敦頤作為道學開山與歷史史實不符?!端卧獙W案》所收的宋代儒者明顯更多,可是主體上仍然以道統(tǒng)觀念為主。我們現(xiàn)代不少的宋代理學史著作、宋代儒學史著作,雖然沒有明確的道統(tǒng)觀念,可是人物的選取卻仍局限在這些道學傳的人物里。如果說宋代理學史,由于要比照西方哲學而注重形而上學層面,所以注重哲學性、思想性更強的道學家的話,這可以給予同情性的理解。但宋代儒學史的寫作,則不應該再沿襲宋代理學史的寫法,應該跳出道統(tǒng)觀念的范圍。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觀念上辨析清楚宋代儒學史的概念,建立一個更符合史實的儒學觀。漆俠的《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中“宋學”的概念就可以借鑒,但宋學寬泛地包括了儒學以外的大量人物,如晁迥等,宋代儒學史范圍較小,應該是研究宋學視野下的宋代儒學。
第三,宋代儒學史的分期。宋代儒學史的分期,按北宋、南宋的更迭可以分為兩期。這是一般的做法,不過兩個朝代之間的延續(xù)性也要考慮到。每個朝代內部的具體細分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道統(tǒng)觀念主導下的宋代道學史模式應該被突破。北宋時期,宋初有胡瑗、孫復、石介三先生,接著是歐陽修的慶歷新政與學術風氣的變化。在以往的道學史人物北宋五子以外,范仲淹、李覯、司馬光、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都應該被納入這一范圍,這一時期是北宋儒學的興盛期。以道學史為參照的二程弟子輩,親傳弟子劉絢、李吁、謝良佐、游酢、張繹、蘇昞、尹焞、楊時是一輩人,羅從彥是一輩人,李侗是一輩人。以此為標準,加入儒林傳中同一時期的人物,形成北宋儒學發(fā)展的歷史分期,南宋也是如此。當然,隨著研究的深入,具體的分期將會更為精細,也可能會有所變化。
第四,宋代儒學史的體系與線索。儒學史研究不能只是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單個的儒學人物研究,要有一個儒學在兩宋發(fā)展傳承的體系和線索。具體來說,應該以一段時間內的社會風氣、政治改革等重大事件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為線索,為宋代儒學史的發(fā)展提供一條歷史性的發(fā)展脈絡。至于宋代儒學史發(fā)展的整體框架和體系,則需要在深入研究后再來建構。相比于此前宋代理學史重視理氣、心性等哲學概念的研究,儒學史的整體框架則包容性更為廣泛,評價標準更為多元化、多樣化。例如邢昺、孫奭等以注經為業(yè)的大儒,此前沒有被納入宋代理學史的范圍,在宋代儒學史的研究中,則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此前對儒者的研究不甚重視其立朝為政的氣節(jié)與風骨等,自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對朱子作個案研究以來,此種風氣有所轉變。但就整個宋代儒學史的研究而言,尚未有一部能夠完全兼顧儒者立朝的宋代儒學史。實際上,自孔子以來的歷代儒者從來都是以內圣外王為目標,通經致用不僅是學術事業(yè),更是將來為政的準備。道學家程頤、尹焞、朱熹、陸九淵等儒者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樹,儒林傳中不少儒者的氣節(jié)風骨也值得表彰。相較于歷史上其他朝代,宋代是士大夫精神更為昂揚向上的一個朝代?!疤熳优c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影響深遠,儒者的從政更為積極,對政治的介入也更為深入。宋代儒者的政治參與,實際上也是貫穿宋代儒學史的一條線索。
總之,我們應該以《宋史·道學傳》和《宋史·儒林傳》為基本文獻,再加上此二傳之外的宋代重要儒者,作為宋代儒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通過對這些儒者存世的個人著作、年譜等相關資料的考察,勾畫出一個個宋代儒者的精確生平經歷和簡略凝練的思想概況。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注意儒者之間的學術傳承關系,注重學派的研究,關注儒學思潮以及儒學發(fā)展的階段性。相對于以往宋代理學史、儒學史研究只側重研究儒者的哲學思想,應該有一部突出儒者為人處世、立朝為政的錚錚風骨和通經致用精神的儒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