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修祥
(長江大學(xué) 楚文化研究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張居正乃拯時濟世的一代偉人,風(fēng)流倜儻的文壇才子,其平生所作詩文成就甚高,有的置于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堪為經(jīng)典。正如明代沈鯉《張?zhí)兰颉匪裕骸肮缴恍紴槲娜?,然其制作,實亦非文人所能為。濡毫伸腕,悉今世大猷?!盵1](P500)馬啟圖《張文忠公詩跋》亦云:“相國以功名顯,詞章非其所好,然出語渾灝,其文與《殷盤》《周誥》,兩漢制冊相表里,其詩固騷選、初唐之音,咸有顓門名家所未易至者。”[1](P504)可惜至今人們或浩論其革新政治的偉大成就,以至于重復(fù)論之者甚夥;或標(biāo)新立異,“秀”所謂“創(chuàng)新”之見,言“嚴(yán)嵩不是奸臣,張居正并非改革家”(1)見《三湘都市報》2012年10月28日《嚴(yán)嵩不是奸臣,張居正并非改革家》,王闿運《江陵書院記》云:“竊病夫今日之學(xué)問,趨于無用,空言而不行,而輕疑先賢”,今之標(biāo)新立異者,可證王闿運先生當(dāng)年之言今也不虛。,卻沒有人認真系統(tǒng)地論述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事實上,只要認真讀過《張居正集》的人,沒有人會否認其詩歌、散文、簡牘等各類文學(xué)作品所包含的豐富的社會政治內(nèi)涵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意義。有感于此,筆者嘗試從張居正的各類文學(xué)作品中選擇其詩歌創(chuàng)作作一評述。
《張居正集》48卷中,6卷為詩作,古近體詩三百余首(2)其詩作當(dāng)不只此數(shù)。據(jù)張嗣修《編次先公文集凡例敬題》云:“先公文集在舊記室所者,自嗣修等逢難,十余年后,始得完歸。存者十八,逸者十二。如少年所作諸賦全逸。”可見其佚詩甚多。據(jù)張全先生《試析張居正的六首軼詩和書法手卷》所輯六首佚詩來看,《張文正公全集》付之闕如。形成張居正佚詩的原因有三:其一,張居正本人并沒有將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來看待,據(jù)張敬修《張文忠公行實》記載:“(太師)每屬草,輒棄去,不欲垂空文自見??鸷D中雖多所存,行世者,奏封稿而已。”其二,遭遇抄家籍沒的大禍之后,詩文散佚甚多;其三,許多作品寄呈友人、同事等,而未被搜集入編。,大體有詠物詩、懷古詩、紀(jì)游詩、山水詩、懷鄉(xiāng)詩、送別詩、應(yīng)制詩、悼亡詩等等,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風(fēng)格獨特,“清華莊整,自成一家”[1](P500)。他在不同時期的各類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社會、人生、自然的生命感受與體驗,都表現(xiàn)出張居正作為“宰相之杰”這樣一位偉大政治家特有的詩人情懷,有著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
《明史》張居正本傳言其“少穎敏絕倫”,13歲時即賦《題竹》詩:“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徑節(jié),只是盡頭竿?!币岩姵錾倌昙从写笾?。同年的應(yīng)試之作《題呂仙口號》:“這個道人,黃服藍巾。分明認得,卻記不真。呵呵,原來是醉岳陽、飛洞庭、姓呂的先生。”隨口而吟,亦靈氣勃發(fā),幽默詼諧。張居正少年時的詩作應(yīng)當(dāng)不只此二首,但有些作品沒能保留下來,甚為遺憾。后來伴隨張居正的政治生涯,其詩歌創(chuàng)作大體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張居正23歲至30歲(1547~1554)進士及第后進入翰林院七年時期。其詩歌作品主要在于揭露明王朝的社會危機與官場生活的險惡,抒寫自我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與思歸之情。
明王朝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嘉靖二十六年(1547),23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在翰林院三年學(xué)習(xí)生活中,得到內(nèi)閣重臣徐階的諸多教誨。他自己也心懷壯志,努力鉆研朝章國故。這段生活經(jīng)歷,為他后來走上政治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但是,就在他進入翰林院學(xué)習(xí)期間,內(nèi)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較量。當(dāng)時的內(nèi)閣大學(xué)士夏言、嚴(yán)嵩二人為爭奪首輔職位,各自充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手段,雖然夏言暫為首輔,但不久因嚴(yán)嵩進讒被殺,后來嚴(yán)嵩又清除政敵仇鸞,最終成為權(quán)傾朝野的內(nèi)閣首輔。通過對朝政幾年的冷眼觀察,張居正對當(dāng)時腐敗的政治和社會的危機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出于憂國憂民之心,張居正以《論時政疏》痛陳朝政“血氣壅閼”“臃腫痿痹”之病,就宗室、人才、官僚、軍備與財務(wù)五大問題,系統(tǒng)地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針對日益激化的各種矛盾,張居正提出的對策是:抑制宗藩、整肅吏治、整修邊備、填補財用、上下溝通。但是,奏疏上陳后,他并沒有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那里得到任何反饋信息。嘉靖皇帝成天陶醉于《慶云頌》之類的華麗詞藻,將朝政托付給奸相嚴(yán)嵩。25歲的青年政治家張居正的奏疏并沒有得到皇帝的關(guān)注,他感到非常失望。因此,在嘉靖朝除了寫例行章奏,他沒有再上過一次奏疏。這一時期張居正的詩歌一再揭示世途的險惡,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如《送高廉泉之任》:“風(fēng)塵何擾擾,世途險且傾。勉哉崇今德,慰此離索情?!薄端屠柚页囟住菲涠f:“世路方崄巇,修名苦難立?!蓖ㄟ^送別朋友,在詩作中直接揭示世途的險惡,雖無具體所指,但明眼人一看便知。
其次是表達對嚴(yán)嵩當(dāng)權(quán)、朝政昏暗的憤怒與不滿。如《送方金湖之寧津》:
車馬蕭蕭送上蘭,都亭貰酒強為歡。
已知天地共行客,不為別離愁路難。
汲黯積薪緣宦拙,長公直道薄微宦。
誰憐十載河陽令,還向風(fēng)塵拂舊冠!
朋友方金湖赴寧津任知縣,張居正借汲黯“后來居上”的典故和潘岳才名冠世,為眾所疾,遂棲遲十年為河陽令的故事,于送別朋友方金湖之時痛斥吏治腐敗、糠糟賢才,因此深為痛惜與憤慨。
《適志吟》說:“魯連志存齊,綺皓亦安劉。偉哉古人遠,千載想徽猷。”《述懷》說:“山中人不歸,眾卉森以繁。永愿謝塵累,閑居養(yǎng)營魂。百年貴有適,貴賤寧足論!”這些詩作直接表達了張居正身負大才而郁郁不得志的滿腹牢騷。
世途險惡、懷才不遇、心情郁悶而動“歸歟”之心,這本是自陶淵明賦《歸去來兮辭》在封建士人中常見的心理軌跡。對張居正來說亦如此。其《送陳見吾考績南還因寄親友二首》云:“張衡已著思玄賦,歸夢從君繞敝廬”;“幾度歸思病示瘳,那堪送子向南州?帝城花滿離亭曙,江國春歸杜宇愁”等等,都是心為形役而思歸田園的情緒表露。
當(dāng)然,也勿庸諱言,張居正不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屈原,他這一時期也寫過歌頌嚴(yán)嵩的《三瑞詩為嚴(yán)相公賦》《壽嚴(yán)少師三十韻》之類的作品,但是,當(dāng)時張居正所處的環(huán)境是夏言已倒、徐階未起的時候,此時他韜光養(yǎng)晦,不僅寫了此類詩作,還寫了一些諸如《賀靈雨表》《賀瑞雪表》《賀冬至表》《賀元旦表》不痛不癢的文章。在嚴(yán)嵩權(quán)傾朝野之時,張居正說幾句恭維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時期是張居正30歲至33歲(1554~1557)三年病休故園時期。這一時期有著豐富的生命感受,其詩歌中表達出多種思想矛盾的交織,既有對家鄉(xiāng)美麗山水的陶醉感,也有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內(nèi)心苦悶,更有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dān)憂。
嘉靖三十三年(1554),嚴(yán)嵩當(dāng)權(quán),朝政昏暗,張居正深感平生抱負難以實現(xiàn),于是借告病請假回到故鄉(xiāng)江陵。休假三年中,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這些詩作既表達了他流連于湖光山色、叢林古寺、美好田園以及與親友相聚時的歡娛心情,也反映出他內(nèi)心進與退之間非常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他流連于家鄉(xiāng)的自然美景,如《臨湖曲六首》:“浩渺鏡湖波,香風(fēng)出芰荷。月明山下靜,時聽采蓮歌?!薄镑[沖錦浪翻,鷺點蒼煙緲。人在水煙中,忘機狎魚鳥。”水鄉(xiāng)澤國的明鏡似的湖泊、香氣四溢的芰荷、群魚翻浪、白鷺點點,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還有如《山居》等類似于陶淵明《歸園田居》之類的作品,寫得情趣怡然。
當(dāng)然,張居正有時也難免會流露出孤高寂寞之情。其家附近有小湖山,別有景致,雪中于江濱賞梅,亦頗有境界。《詠江濱梅得陽字》云:
江岸紛紛留野雪,波光歷歷帶殘陽。
寒枝一綻已春色,輕萼數(shù)點已幽香。
行人欲折情可寄,辭客相看思欲狂。
賴與乾坤壯孤寂,獨隨山月映茆堂。
這首詠梅詩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僅描寫了梅花的疏影幽香,與行人折梅寄情的熱鬧、辭客情思欲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者的孤高寂寞之情,這是不同于陸游《卜算子》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孤芳獨賞的詩意,這里的梅花仿佛是為詩人獨立乾坤孤寂之境壯色的知音,伴隨山月映茅堂的良友,詩境超然,在古代多不勝數(shù)的詠梅詩中,別具一格。
另一方面,張居正深惡痛絕朝政的昏暗,深感自己懷才不遇,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因此在他的詩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心情的苦悶、抑郁。即使他在陶醉于故鄉(xiāng)湖光山色的美景時,也仍然難免抒寫一位真正的政治家抑郁苦悶的心情,如《臨湖曲六首》結(jié)尾處說:“詎是鴟夷子,扁舟愛渺茫。”《元日望闕》說:“江湖此日空愁病,獨望宸居思渺然?!倍颊f明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政治心思,這種心思決定他不可能如同一般的流連山水的詩人。時局的混亂難免使他陷入心理的焦慮,如《元日感懷》云:
青鏡流邊惜暗移,江湖潦倒心負期。
被嘲揚子玄又白,未老安仁鬢已絲。
直北煙云占斗氣,隔江梅柳媚春姿。
閑愁底事淹芳序,且盡尊前柏葉卮。
再如《江中對月得郎字》:
秋夕蕭森泛野航,菰蒲遠棹動清涼。
萬山月色侵虛幌,十里江光入巨觴。
影入魚龍看歷歷,露團萑葦見瀼瀼。
好懷欲向騷人遣,太白那能起夜郎?
詩中有一種難為人知、素志不得伸的苦悶與焦慮。有時借酒澆愁,有時吟詩抒懷,但都不能盡釋心中郁悶。諸如此類的作品,還有如《桃溪書屋》《寶劍篇》《割股行》《獨漉篇》等等?!秾殑ζ吩亴殑σ悦髦荆瑥臍W冶子鑄劍說到江西豐城寶劍的神奇?zhèn)髡f,再說到扶風(fēng)豪士吳門客以及荊軻故事:“提攜西向蜀關(guān)道,萬里煙塵凈如掃?!贝笥刑字L(fēng),特別是后面的結(jié)語:“尊前舞罷玉龍飛,一道寒光迸江水”。《割股行》說:“臨危憂困不愛死,忠孝萬古多芳聲?!薄丢氫跗氛f:“銜珠向君,精光可爥。小人在旁,猥曰魚目。國士死讓,飯漂思韓。欲報君恩,豈恤人言?!边@些作品都明確地表達他決心報效國家、無所畏懼的堅定信念與意志。正如他在書信之中的表達,如:“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他復(fù)何言?!?書牘十四《答上相師徐存齋一》)“吾但欲安國家,定社稷耳,仇怨何足惜乎?”(書牘八《答奉常陸五臺論治體用剛》)“仆以當(dāng)天下之重,不難破家以立國,隕首以求濟,豈區(qū)區(qū)浮議可得而搖者乎!”(書牘六《答應(yīng)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張居正如此說,亦如此行。他后來當(dāng)政十年,不顧得失毀譽和家破人亡,以大無畏的精神氣概,面對重重阻力,最終使自己的政治理念得以付諸實施。這應(yīng)歸功于張居正獨特的意志、品格與個性。沒有以身許國家、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沒有“茍利公家,專意孤行”的堅強意志與“不復(fù)計身之己有”高尚品格與個性,就不可能有當(dāng)時改革的巨大成就。
休假三年,讓他感觸最深的是社會現(xiàn)實,他在鄉(xiāng)間親身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如《潛江憫澇》寫了潛江澇災(zāi)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yè),民苦于兼并?!边@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
除此之外,他更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dān)憂。如《聞警》:
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北秋。
間道絕須傳斥堠,清時那忍見氈裘。
臨戎虛負三關(guān)險,推轂誰當(dāng)萬里侯?
抱火寢薪非一日,病夫空切杞人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北方俺答軍隊大舉侵犯宣府、大同,逼近懷來,京師告急,在家病休的張居正聽到這一消息后,十分憂慮,這首詩就是表達他對明朝積弊的憤恨與對國家前途擔(dān)憂心情的代表性作品。
憂國憂民的強烈責(zé)任感與時不我待的使命感,使他不可能安居養(yǎng)病,即使是登城賞月,也是一腔不甘閑置、難以抑制的報國熱情,如《月夜登城》:
一葉已落人間秋,夜澄江空煙霧浮。
月光入水影明滅,霜氣薄人風(fēng)蕭颼。
沙鳥欲宿寒未穩(wěn),城烏驚棲啼不休。
酒酣對客發(fā)幽興,清嘯騞然滿滄州。
詩人登上荊州古城,滿目皆是肅殺凄清之景,但是他沒有陷入宋玉《九辯》式的悲秋感傷之中。雖然霜氣逼人、秋風(fēng)蕭瑟、城烏驚啼,詩人卻酒酣對客、清嘯騞然、情滿滄州,一派大政治家的豪情。也正是這股政治家的豪邁詩情的涌動,最終促成他決定重返政壇。三年的休假,三年的體驗,三年的思索,張居正已堅定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擇,即回到北京,重返政壇,肩負起時代賦予他重大歷史使命。(3)筆者按:張居正《先考觀瀾公行略》自稱"甲寅,不肖以病謝歸,前后山居者六年,有終焉之志。"六年指從嘉靖三十三年到三十八年為止。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計數(shù)。其實嘉靖三十六年,居正已經(jīng)銷假,《張居正集·文集八》中《種蓮子戊午稿序》稱"往甲寅,不佞以病謝歸",又稱"丁巳,不佞再忝朝列",也就是說,張居正于嘉靖三十六年,即丁巳年就回到北京。實際上,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張居正在荊州整整度過了三年的悠閑生活。嘉靖三十七年張居正曾因公便道回家小住了一段時間,大約于嘉靖三十八年初回到北京,連同以前休假的時間,故有"前后山居者六年"之說。
第三個時期是33歲至病逝京城(1557~1582),這是他實現(xiàn)政治理想、大膽革新、整頓吏治、鑄就輝煌業(yè)績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詩歌與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嘉靖三十六年(1557),張居正回到北京,仍然供職翰林院,但他在苦悶中對許多政治層面上的問題漸已思考成熟,面對政壇譎波詭浪,他模仿老師徐階“內(nèi)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后來受深謀遠慮的徐階推薦,張居正成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世宗歿,裕王即位,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進入內(nèi)閣,參與朝政。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成為首輔,位居內(nèi)閣首輔十年期間,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在繁重的政務(wù)之余,他出于政治層面上的需要,寫了大量的應(yīng)制、朝賀、祝禱之類的詩,從嚴(yán)格意義上講,這類作品并沒有多大的思想情感價值與詩歌藝術(shù)價值。還有諸如《恭侍講讀紀(jì)事》《恭頌圣德詩二首》《春日侍講》之類的作品,記述為小皇上侍講之類的事;再如《恭紀(jì)圣德中興十事詩》從十個方面頌揚神宗“問寢承歡”“宵衣勤政”“緝熙圣學(xué)”“隆禮師臣”“面獎廉能”“詔蠲逋負”“澍霖應(yīng)禱”“植桑知艱”“九塞稱臣”“百蠻歸款”等,這些與其說是頌揚萬歷小皇帝,倒不如說是一位帝王師對皇帝進行正面教育的一種手段而已,詩歌在張居正筆下發(fā)揮著教育的功能。
張居正這一時期出于政治考量而寫的大量送別詩,有時借送別鼓勵友人嚴(yán)格執(zhí)法,千金慎身,如《送趙方泉出應(yīng)天府二首》“去也驅(qū)馳日,千金慎子身”;《送初幼嘉年兄還郢三首》一方面對初幼嘉落第表示同情,鼓勵他將來要鯤鵬展翅之時,同時也告誡他“受爾明珠羅萬斛,逢人莫向暗中投”。鼓勵人才的《秋夜感懷寄欽之二首》其二:“冀北夸龍種,南國識鳳毛。南國春色好,不負杏園春。”勸慰人才的《送石椽》:“憐汝青云器,蕭曹可頡頏。簿書悲骯髒,公府失賢良?!边@些既是送別詩,也是政治詩,其內(nèi)涵已遠遠超出以往抒寫與朋友、同事的離別之情,而是將政治上的關(guān)懷與對朋友、同事的深情厚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一種政治家獨特的詩人情懷,是他不同于純粹詩人之處,也非純粹之詩人所能比量之處。
作為首輔,軍國大事是他必須操勞的重大事項,因此,有關(guān)邊塞軍事事件也必然要進入其詩作抒寫的范圍。萬歷七年(1579),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兵擊敗土蠻四萬余眾,捷報傳來,張居正當(dāng)即賦詩《遼左奏捷》,在頌揚李成梁的雄才韜略的同時,也肯定了“皇恩”與“廟謨”的功效。作為政治家的張居正希望邊境安寧,老百姓安居樂業(yè),他在描繪秋天的美景時想到“邊烽昨已熄,云靄望中收”。(《閣試秋霽》)他在宮中值班也想到戍邊的將士:“搖落關(guān)山外,清笳晚更悲?!?《秋夕省直》);想到“時事未堪愁里論,九關(guān)何計息邊烽?”(《范比部魯工部部洪山人夜過得龍字》)這是張居正心憂國事、關(guān)注時局心情的自然流露。還有記載閱兵活動的《送敕使閱武》等等,諸如此類的作品成為他治國治軍的重要內(nèi)容。
當(dāng)然,這一時期最使人感動、最具有審美價值的詩作是他的懷鄉(xiāng)之類的抒情詩。本來他早年在京師任職時就多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如《返照》:“落日千山暮,寒光入薊城。虛堂余樹色。擁衲僧歸晚,開軒客望平。鄉(xiāng)關(guān)杳何處,萬里一含情。”又如《初秋四首》其三:“搖落憐鄉(xiāng)思,居諸感宦游。莼鱸江國緲,惆悵晚風(fēng)颼?!庇秩纭兑惯^侍御得來字》:“客里那能數(shù)舉杯?楚山燕山各徘徊?!庇秩纭吨星锴霸龠^侍御得陽字》:“梧桐因見燕山老,橘柚因懷楚澤黃?!?/p>
身在北地,心系故園。南國山水,楚澤橘柚,總是在牽動著他的心靡。那時的詩作就已深情地抒寫他對故鄉(xiāng)的一片思念。如果說當(dāng)年在翰林院時,因目睹朝政昏暗、世途險惡,難免生出強烈的懷鄉(xiāng)之情,那么晚年的張居正因各種原因而心系故園,其情感意緒就來得更加摯烈。如詩人晚年病中所寫的《病懷》,抒寫從政后,長期政務(wù)纏身,身不由己,而又神往江湖、渴望歸田的心情,情辭肯切,全然源于內(nèi)心的真情流露:
白云黃鶴總悠然,底事風(fēng)塵老歲處?
自信任公滄???,敢希方朔漢庭仙?
離居可奈淹三月,尺疏何因達九天?
獨坐書空不成寐,荒蕪虛負北山田。
據(jù)《張文忠公行實》記載,萬歷十年(1582)二月,張居正病重,至三月,接連上疏乞骸歸里,皆未獲準(zhǔn)。六月十九日,病危,次日病逝于北京?!恫选房梢砸暈閺埦诱膽燕l(xiāng)絕筆,他向往自由自在的滄??团c大隱金門的東方朔而不得,因為他所具有的責(zé)任感與使命感,不允許他對自己所擔(dān)當(dāng)?shù)闹厝斡薪z毫的松懈,即使在病重之時,仍然上《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免去老百姓積年逋賦的一百余萬兩白銀。他心懷天下,始終惦記的是國計民生。雖然慨嘆“荒蕪虛負北山田”, 懷鄉(xiāng)之情始終縈繞在心,成為揮之不去的心結(jié),但是他為了兌現(xiàn)“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的生命承諾,慨然付出生命的代價。
張居正以偉大政治家的生命體驗、獨特的詩人情懷、敏銳的審美感受與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構(gòu)成了他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味。
首先,他的那些沉郁頓挫,大氣磅礴的作品,給人特別強烈的審美沖擊。雖然他的這類作品并不多,但最能體現(xiàn)張居正秉性的正是這類作品。張居正有偉大政治家的胸襟氣度,有瓌偉奇特之士的涵養(yǎng),無論是言志詩,還是寫景、抒情之作,都寫得“天風(fēng)浪浪,海山蒼蒼”[2](P27~28),可謂真力彌滿,吞吐大荒。如《登仲宣樓二首》:“一樓雄此郡,萬里眼全開。孤嶂煙中落,長江天際來?!薄鞍亠粽斫瓱?,危樓倚碧天。望隨云共沒,心與日俱懸?!薄兜菓砚讟恰罚骸暗窃焯炀?,遐瞰靡不周。江聲動地轉(zhuǎn),楚岫與云浮?!钡歉咄h,將天地江山形勝,盡收眼底,呈現(xiàn)出一派雄闊氣象。他在《冬夜石城舟中聽雨》中寫道:“舟中擁被雨聲低,滴瀝篷寒送曉雞。四海百年多少淚,傷心發(fā)在石城西?!盵3](P64)舟中聽雨,引發(fā)的是對“四海百年”社會悲劇的歷史浩嘆,可謂縱觀古今,沉郁頓挫。如果聯(lián)系他曾在三國古戰(zhàn)場的赤壁觸景生情的一段文字,更能體現(xiàn)出張居正雄視千古的豪邁英雄氣概:
登赤壁磯,觀孫曹戰(zhàn)處,慷慨悲歌,俯仰千古。北眺烏林,傷雄心之乍衂;東望夏口,羨瑜亮之逢時。遐想徘徊,不知逸氣之橫發(fā)也。繼過岳陽,觀洞庭,長濤巨浸,驚魂耀魄,諸方溟涬,一瞬皆空。則有細宇宙,齊物我,吞吐萬象,并羅八極之心。[4](P547)
如果說《登仲宣樓二首》《登懷庾樓》之類的作品有“登高壯闊天地間”(李白《廬山謠》)的大氣磅礴,那么張居正登赤壁所表達的則是“羨瑜亮之逢時”的英雄情懷。他在面對曾是三國古戰(zhàn)場的赤壁與吞吐萬象的洞庭狂濤時,情不自禁的豪情澎湃,這是他很難得的性情流露?!睹魇贰繁緜餮詮埦诱掠谌问?,豪杰自許,明代沈鯉序《張?zhí)兰窌r也指出過,張居正以豪杰自命,即或是漢代的吉丙,唐代的魏征、房玄齡等名相于其心中也并不以為然。偉人的文化性格所不同于常人之處,就在于偉人情懷所構(gòu)成其獨特的生命張力。在他的詩文中,直抒英雄豪情的文章雖然不多,但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英雄的豪情壯志。
形成張居正那些沉郁頓挫、大氣磅礴作品的關(guān)鍵因素在于他的涵養(yǎng)所得,他曾說:“古瓌偉奇特之士,樹鴻業(yè)于當(dāng)時,垂鴻稱于后世者,豈獨其才之過人哉?蓋尤系于養(yǎng)矣……才欲恢、欲宏、欲奇、欲雋。養(yǎng)欲微、欲深、欲精、欲奧。兩者若相反焉,然微、深、精、奧者,所以為恢、宏、奇、雋也?!盵4](P163~165)
當(dāng)然,這與他受楚文化的熏陶不無關(guān)系。張居正畢竟生于楚地,長于楚地,荊楚地域文化的熏染,使他骨子里滲透了楚人的文化性格秉賦。張居正說:“明興以來,國有艱巨之事,眾所?愞觀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當(dāng)之?!盵5](P442)張居正有楚人的狂傲、霸氣與豪放之氣。清代學(xué)者林潞認為,張居正“才大而溢,任重而疏,以忠君愛國之心,而雜以一切吐棄之意,此則太史公責(zé)淮陰不能學(xué)道謙讓,不矜不伐者也”[5](P530)。張居正始終充滿一種英雄主義精神,但這是政治家勝券在握的鎮(zhèn)定氣度,而不是李白式的肆意張揚。如他的邊塞詩《塞下曲》:
九月西風(fēng)塞草殘,胡沙黯黯點征鞍。
一聲羌笛吹關(guān)柳,萬卒雕戈擁賀蘭。
都護長纓勤廟略,單于遠道伏長安。
漠南坐覺風(fēng)煙靖,天漢嫖姚可易看!
整首詩渲染了邊塞的惡劣環(huán)境,以襯托“萬卒雕戈擁賀蘭”的氣勢,然后盛贊邊關(guān)將士的英雄謀略和單于來降、硝煙散盡的勝利結(jié)局,強調(diào)的是整頓武備、富國強兵的重要性,但整首詩給人的感覺是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其次,政治家的大氣磅礴、氣韻沉雄,并不掩張居正詩中的婉約與柔美。
最易體現(xiàn)婉約與柔情的,莫如私人生活中的夫妻之情。沒有見到《張居正集》中有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愛情詩,但他的三首悼亡詩《偶讀韋蘇州〈傷內(nèi)詩〉愴然有感》《朱鳳吟》《雙燕詞》卻寫得催人淚下。以《偶讀韋蘇州〈傷內(nèi)詩〉愴然有感》為例:
昔人怨離居,余亦罹斯患。銜情對嘉藻,掩卷空長嘆。蹇薄遘運屯,中路棄所歡。嬿婉一何足,飲此長限端。離魂寄空館,遺嬰未能言。玉匣揜明鏡,塵埃雙帶盤。感此意慘愴,觸物憂思攢。落月掛虛牖,凄霜生暮寒。沈綿夜方永,倏忽歲已單。滯慮信為感,幽懷詎測寬。悲哉難具陳,淚下如迸瀾。
此詩大約為詩人29歲時所作,作者偶讀唐代韋應(yīng)物的《傷內(nèi)詩》,“愴然有感”,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一年之前已故元配夫人顧氏而有此作。常言道,人生三大悲痛之處莫過于“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年近“而立”而自己的小孩還是不會說話的嬰兒時,妻子就撒手人寰。詩人看到妻子的遺物,觸景生情,慘愴之情難抑,以至于淚如“迸瀾”。
張居正也有純粹詩人的情懷。有時,他也將一股幽情雅緒流露在典型的意境之中,頗能動人心懷,如《山居》:
林深車馬不聞喧,寒雨瀟瀟獨掩門。
秋草欲迷元亮徑,清溪長繞仲長園。
蒼松偃仰云團蓋,白鳥翻飛雪滿村。
莫漫逢人語幽勝,恐驚樵客問桃源。
此詩作于詩人回歸故園之時,他將自己的故園生活環(huán)境描繪成當(dāng)年陶淵明“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幽靜,描繪成仲長統(tǒng)“背山臨流,溝池環(huán)匝,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晨園樹后,而以自娛”(《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的優(yōu)雅,自認為是陶氏、仲氏的同調(diào)。詩中寫蒼松偃仰、云團如蓋、白鳥翻飛、雪滿村落,意境幽美。而詩的最后言“莫漫逢人語幽勝,恐驚樵客問桃源”,更是寫得情趣怡然,堪為古典詩詞中的經(jīng)典詩句。
還有如《安肅道中雪》描繪雪景:“二月燕山雪尚飛,薄云籠日轉(zhuǎn)霏微。官橋細柳仍含凍,何處飛花點客衣?”在描繪雪景的廣袤背景下,關(guān)注到“細柳仍含凍”“飛花點客衣”,詩情畫意,韻味悠然。即使是在宮中入值時的即興詩,也寫得詩意盎然。如《春日禁止中即事》中“浮云細細生城闕,晴雪霏霏濕苑墻”等等,描寫極為細膩感人,這顯然來自詩人對事物和景物敏銳的觀察,沒有那份詩情與詩心,他不可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總之,詩人在寫詩時,運用了各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其一,多采用直抒胸臆。張嗣修在《編次先公文集凡例敬題》中說:“太師處性淡泊,遇事有執(zhí)持。外莊而內(nèi)平,無所矯飾。事求當(dāng)諸理,不拘文牽俗。居常慕子房、鄴侯之為人,不為文言虛辭。”[1](430)詩如其人,他在朝時期所寫的那些送別詩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其二,借古人以代言。詩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古人,其中有政治家、詩人、隱士等等,皆為詩人代言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三是托物言志。以松、柏、竹、菊、梅等具有典型象征意蘊的物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如13歲時寫的《題竹》,告休家居時寫的《亭柏》等,就是其詠物詩的代表性作品。有時也受到前人的影響,借美人意象以抒情言志。如嘉靖三十二年(1553)寫的《擬西北有織婦》:“西北有織婦,容華艷朝光。朝織錦繡段,暮成龍鳳章。投杼忽長吁,惄焉中自傷……安得隨長風(fēng),翩翩來君傍。愿將云錦絲,為君補華裳?!薄拔鞅庇锌棆D”本為曹植《雜詩六首》其三的第一句,用在此處,以表達他志在宰輔的遠大抱負,期望能乘江南的“長風(fēng)”,將他吹送到君王之旁,以補江山社稷之華麗的衣裳,志在高遠而詩承屈騷。
無論詩人運用何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這些具有政治內(nèi)涵、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的詩作,皆出于張居正政治家的詩人情懷。張嗣修《編次先公文集凡例敬題》說:“(文忠公)大雅則無奇,而炫奇者,又似不及。蓋由質(zhì)以證奇,則其抱負奇、結(jié)構(gòu)奇、踐履奇、得禍亦奇。由奇以證實,則見其抱負實、結(jié)構(gòu)實、踐履實、得禍亦實。總之未可以常品目之。”[1](P498)明代呂坤《書太岳先生文集后》亦云:“先生不刻意為文,而莊雅沖夷,真醇正大,無奇譎之態(tài),無藻繢之色,無柔曼之容,無豪宕(筆者按,應(yīng)指粗豪)之氣。讀其文,而得其所以為文,見宏邃之養(yǎng)焉,見精明之識焉,見剸割之才焉,見篤實之學(xué)焉?!盵1](P502)
信哉斯言,其詩文皆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