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蕓
(河南工學(xué)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當(dāng)今世界,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譯者要想做好準確翻譯,需要進一步學(xué)習(xí)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下中西方兩種語言。
跨文化交流學(xué)(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作為一門獨立的學(xué)科,它旨在研究文化和交流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對“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阻礙交流的文化因素??缥幕涣髦傅氖遣煌幕尘暗娜伺c人之間的交流,包括國與國、團體與團體和個人間的交流”[1]50-51??缥幕涣鞅旧砭统錆M了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間因差異而轉(zhuǎn)換之趣。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產(chǎn)生是由于雙方國家的地理位置、歷史的演變和民風(fēng)民俗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異樣性,進而導(dǎo)致的語言交流的不暢通。毋庸置疑,是英語翻譯讓中西兩種文化進行了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千百年來,翻譯作為橋梁,是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它對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與貢獻,世界文化的絢爛與多元化正是因為有了翻譯的參與。本文主要對中西跨文化交流中英語翻譯的影響因素、交流中采用的翻譯的基本策略,以及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進行剖析與研究。
跨文化交流下,將一種譯語語言的文本材料代替另一種源語語言的文本材料的交際過程,我們稱之為翻譯。換句話說,也就是譯者想辦法把一種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運用另一種語言等值地再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一項跨文化的語言轉(zhuǎn)換性活動過程。翻譯的交際過程不是一種簡單的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而是一種技能,同時也是一種藝術(shù)和科學(xué)。
跨文化交流下,英語翻譯應(yīng)盡量做到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風(fēng)格,完整且準確地表達出來原文意思;把原作的語言內(nèi)容、思想感情盡可能地表達準確;譯文的語言一定要明白流暢、不生硬晦澀,使讀者能弄懂原文意思。眾所周知,翻譯是使用兩種語言進行語言活動的,但它并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的隨意轉(zhuǎn)換。翻譯要求譯者進行的是正確的選擇和取舍,以及兼顧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跨文化交流過程。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譯者要想做好翻譯,一是需要通曉本族語和外語兩種語言。英漢兩種語言在詞法、句法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多于相同,因此翻譯不能總是簡單地一對一復(fù)制,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靈活運用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處理英漢兩種語言在轉(zhuǎn)換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讓譯文最大限度上再現(xiàn)原文意思。二是需要兼顧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若兩種文化現(xiàn)象相同,實現(xiàn)交際并不難;若兩種文化現(xiàn)象發(fā)生沖突,交際勢必會受阻。所以譯者在實現(xiàn)功能相似進行符號轉(zhuǎn)換時,要考慮譯文讀者對異國文化的接受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從事翻譯工作并進行準確的翻譯。跨文化交流下,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常常也會因為中西方文化和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習(xí)慣的差別而受到影響。
翻譯是跨文化的交流,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所以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事先對相關(guān)文化進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緊密相關(guān)、相攜而進的。在跨文化英語翻譯過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語言表達方式、中西方生活習(xí)慣都會成為影響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因素。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時刻都在發(fā)展變化著。每一個國家及民族身份被認可的象征就是文化。事實上翻譯的本質(zhì)就是對語言和文化的進一步解釋和交融。特定的社會文化是以特定社會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使用此語言的事物、習(xí)俗及各種活動的文化特征也是通過每一種語言的詞匯的不同差異體現(xiàn)出來的。在人類不斷發(fā)展演變的歷程中,人民智慧的碰撞從而產(chǎn)生了文化。宏觀上看,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其在內(nèi)容和交流方式上有所不同。在進行跨文化英文翻譯的過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譯者很有必要事先對相關(guān)文化進行有效理解、適應(yīng)及掌握。
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在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語言翻譯,才能夠真正抓住其中的本質(zhì)。此外,不同的詞匯之所以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意義,是因為其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以,譯者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差異,明白此差異對英漢翻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例如:跨文化交流中,說英語的售貨員向顧客打招呼時常常會這樣說“Can I help you”。若不考慮中西文化的差異,譯者直接譯成“要我?guī)椭鷨帷?。中國讀者則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反過來,如果將中國售貨員說的“您要買什么”英譯成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則顯得譯法比較突兀,讓人感覺生硬??紤]到中英兩方文化的差異性,需要把 “Can I help you” 改譯成“您要買什么”。又如:“This is a bad day”此句有“今天是個壞日子”和“我今天實在忙極了,改天來好嗎?”[2]62-63兩種翻譯譯文。此英語句子是一個中國人和一美國人約定何時見面時談話的一部分,中國人問美國人說:“When shall we meet today” (我們什么時候見面為好)美國人的回答是 “This is a bad day”。譯文一是按照字面翻譯的,讀者看了難免不明白說的是什么,好像前后語無法聯(lián)系不到一起。其實,這句話更深層的意思是“我今天簡直忙得不可開交”。所以,譯文二則更為妥帖。由此可見,文化背景是值得譯者注意的重要因素。翻譯時譯者應(yīng)該考慮兩種語言在其文化上存在的不同,盡量避免錯譯。由此可見,翻譯與文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翻譯是中西文化之間良好碰撞、交流和融合,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
所以,跨文化交流中英文翻譯的困難并不在于對句子結(jié)構(gòu)及語法的有效分析,而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譯者要清楚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并真正理解和掌握兩種文化,以使譯文更契合原文所具備的思想與內(nèi)涵。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沉積,社會文化時時刻刻影響著人的觀念、思維及想象。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性格較為溫和內(nèi)斂,語言表達較為含蓄委婉,這是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點。而西方文化恰好相反,強調(diào)個性發(fā)展,認為人比自然更重要,西方人擁有更為開放的性格——不善于迂回含蓄,喜歡較為直接大膽地表達自己,并闡明交流的重點。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英語翻譯中,語言表達的方式是基于民族文化基礎(chǔ)之上的。所以,可以這么說,英語翻譯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是否掌握并了解了中西方的思維認知是不同的。
在進行跨文化英語翻譯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語言上的禮貌原則被忽視現(xiàn)象尤為突出。不重視禮貌原則的英語翻譯,勢必會影響其準確性。例如:“我告訴你我剛才去做什么事情了?!贝司溆?“I told you to be done” 和 “Let me tell you to be done” 兩種翻譯方式[3]。在跨文化英語翻譯時,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堅持禮貌用語原則。審視此兩種句式的翻譯,“Let me tell you to be done” 更為妥帖,語氣上也遵循了跨文化交流的禮貌原則。能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同時兼顧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則是英語翻譯過程中的首要條件。
譯者跨文化進行翻譯時,要明白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會因文化因素的不同會導(dǎo)致譯文不同。翻譯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是否掌握并了解了中西方的思維認知差異,是否在心中秉承禮貌用語的原則。只有這樣,譯文才能確保翻譯的準確性。
正是由于思維認知存在不同,譯者在進行英語翻時,翻譯的準確性才會受到影響。跨文化交流中,只有兼顧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認真對待思維的認知,才能確保翻譯的準確性。
跨文化交流英語翻譯中要想進一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較為準確的翻譯,譯者需要了解因地理條件不同導(dǎo)致的中西方生活習(xí)慣的不同。只有認真解讀中西方生活習(xí)慣的差異性,翻譯過程中才會更容易操作。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因為中西方生活習(xí)慣的不同,問候方式也是盡不相同。雖然從交際功能上解讀,其作用基本相同,但翻譯的時候是不能盲目對等的。見面時中國人通常會詢問吃飯、去哪或者是要干什么等內(nèi)容。面對這種問候,英語翻譯時不能直譯為 “Have you had lunch” 或 “where are you going”。對比西方人,他們在見面的時候則常常會問候 “How are you”,或 “How is everything” 或討論天氣、書籍等其他內(nèi)容。中國人詢問吃飯、去哪或者是要干什么,我們認為是和對方很熟稔,很關(guān)懷備至的一種問候語,然而西方人卻認為侵犯了隱私。
另外,中國人自古以來尊老愛幼,喜歡對人以尊稱。例如王老師或王處長、王醫(yī)生等稱謂,這都是對別人尊稱的稱呼。相比較而言,西方文化中人們追求一種平等,大家都習(xí)慣直呼其名。所以跨文化翻譯中要想譯得更準確,譯者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中生活習(xí)慣的差異性。
溝通與傳播這兩種方式是跨文化交流英語翻譯的內(nèi)在特質(zhì)。在跨文化交流英語翻譯中,譯者應(yīng)做到忠實和真實,盡量做到準確性翻譯。翻譯要求譯者進行的是正確的選擇和取舍以及兼顧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跨文化交流性活動,而不是一個單板的翻譯過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勢必會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過程及其翻譯的準確性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而且也造成翻譯過程及其理解的障礙。針對在跨文化英語翻譯實踐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的差異,進一步減少誤譯,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可以在進行英語翻譯時采用以下翻譯技巧,如詞類轉(zhuǎn)換、句式轉(zhuǎn)換、加注、意譯等。
鑒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跨文化交流中英語翻譯時詞法和語言結(jié)構(gòu)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達到較為地道的翻譯,讓接受者能較容易看懂譯文,增強可讀性,易于理解除自己國家以外的他國文化,真正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譯者需要掌握一些實用、必要的翻譯技巧。首先,了解詞類轉(zhuǎn)換的翻譯技巧。詞的表述功能的外在標記即詞性,它表示詞所屬的類別是指詞在語法意義上的性別。詞類轉(zhuǎn)換即改變詞性,一般來講是指跨文化交流翻譯中為了達到正確性并能流暢地表達原文內(nèi)容而改變詞的屬性??缥幕涣鞣g中,漢譯英的過程中不可能每一個英語單詞都會有一個與之詞義和詞性都對等的漢語詞。譯者如果非要詞性相等的漢語詞來對應(yīng)譯出英語的原句,就會導(dǎo)致漢語譯文不符合邏輯結(jié)構(gòu)且毫無章法,也會使讀者看到原文后匪夷所思,茫然不知其意。詞類轉(zhuǎn)換在漢英翻譯中是一項技巧,其關(guān)鍵在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詞匯和句子結(jié)構(gòu)差異較大。
通常情況下,采用詞類轉(zhuǎn)換的翻譯方式,目的是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讓讀者覺得譯文的可讀性更強。而實際翻譯過程中,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詞匯和句子結(jié)構(gòu)差異較大。鑒于這種情況,需將原文中的英文的名詞轉(zhuǎn)譯為漢語的動詞、副詞及形容詞。而動詞需轉(zhuǎn)譯為譯文中的名詞或形容詞。而這個轉(zhuǎn)換的過程也就是詞類的轉(zhuǎn)換。
為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詞類的相互轉(zhuǎn)換不能機械呆板,需要靈活處理。源文中某些詞的詞性轉(zhuǎn)換還需在遵循和忠實于英文原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
例如:The pianist gave a fine performance可翻譯為“鋼琴家演奏得很出色”,此處是把名詞performance轉(zhuǎn)換成了動詞。He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他擠進人群),“elbow” 肘原是名詞,這里轉(zhuǎn)化為動詞,表示“用肘推開別人擠進去”。又如:翻譯中一般情況下能轉(zhuǎn)換翻譯成漢語的副詞往往是某些具有抽象意義的名詞。同位語從句 “I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Mr.John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可譯為“在我的印象中,約翰先生是該大學(xué)的校長”,此處 “impression” 一詞轉(zhuǎn)譯成了漢語的副詞。
再如:This issue is of vital importance可翻譯為“ 這個問題至關(guān)重要”,此處importance 一詞是形容詞派生的名詞轉(zhuǎn)譯成了形容詞。Our performance was a success可翻譯為“ 我們的演出很成功”,在此句中名詞success 加不定冠詞a做表語時轉(zhuǎn)譯成了形容詞。The inflam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red,swelling,fever,and pain可翻譯為“ 炎癥的特點是紅、腫、熱、痛”,此處是把動詞characterized轉(zhuǎn)化成了名詞的用法。跨文化翻譯中漢語中某些表知覺、情感的動詞通常可以轉(zhuǎn)譯成形容詞,往往用“be+形容詞……”的結(jié)構(gòu)表達。如:I am anxious about her health(動詞轉(zhuǎn)換為形容詞)我為她的健康擔(dān)憂。It is doubtful that he will come(動詞轉(zhuǎn)換為形容詞)他會不會來值得懷疑。We are satisfied with what she said(動詞轉(zhuǎn)換為形容詞)我們對她所做的一切感到滿意。
在中西跨文化交流翻譯中,一些英語特殊句式受語言習(xí)慣影響,較難準確翻譯。例如,像無主語的倒裝句和there be句式、正說反譯、反說正譯法、主動與被動句式轉(zhuǎn)換等。
英語中為了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效果,句式上常常強調(diào)語氣、突出重點、渲染氣氛、生動逼真,使句子結(jié)構(gòu)顯得更加平衡。翻譯中常用到句子主謂上的倒裝。相對來說,漢語中較少使用倒裝語序?;谶@種情況,在跨文化翻譯時需將倒裝語序轉(zhuǎn)換為句子的正常語序。
例如:Away run the boy(男孩跑開了)。此句中謂語動詞run置于主語the boy 之前。本句是一個以副詞Away開頭引導(dǎo)的主謂倒裝句,還原它正常的語序,句子應(yīng)該是The boy run away(Away在此句中起強調(diào)作用)。此處倒裝結(jié)構(gòu)是為了強調(diào)句式、突出重點的特點。
英語中 “there be” 句型可用來解決翻譯表示“存在”“有”此句型的無主句。例如:“拐角處有一家餐館”可譯為“There's a restaurant around the corner”。
“沒有順利,無所謂困難”可以被翻譯成 “Without faci1ity,there would be no difficulty”[4]24-27。
所謂的“正說反譯/反說正譯”法是指在基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維的差異性,中英兩種語言的翻譯過程中,為照顧目的語的習(xí)慣,原語中肯定的或否定的表述可轉(zhuǎn)換成目的語中否定的或肯定的表述。例如,像不帶no、not、never、否定前綴non-、in-、im-、ir-、dis-和否定后綴less等的句子是英語常用的肯定的即正面的表達,不帶“不”“沒”“非”“未”“否”“無”“莫”“勿”“別”等否定詞語的句子則是漢語肯定即正面的表達。反面表達則是帶否定意義的句子。如:frost-free refrigerator(無霜冰箱)、a pollution free car(無污染的車)、keep off the lawn(請勿踐踏草地)。以上幾個翻譯都是英語正面表達轉(zhuǎn)換成了漢語反面的表達,即正說反譯法。
又如:I couldn' t agree mor(我完全同意)。此句的原文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在意義上卻是肯定的。漢譯時只有轉(zhuǎn)換成肯定句,才能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意思。此句的翻譯采用了英語反面表達轉(zhuǎn)換以實現(xiàn)漢語正面表達。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經(jīng)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相比較而言,英語中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中卻主動語態(tài)居多。為了譯文的可讀性與流暢性常常會主動句式與被動句式進行轉(zhuǎn)換。上句的譯文是被動句式轉(zhuǎn)換成了主動句式。His dismissal turned out to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他被解雇反而證明是一件好事)。此句的譯文是主動句式轉(zhuǎn)換成了被動句式。由此可見,在中西跨文化交流翻譯中,一些英語特殊句式的掌握和轉(zhuǎn)換譯法可以有效地幫助譯者準確地翻譯出地道的譯文。
在跨文化交流翻譯過程中,為了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可讀的流暢性,讓譯文能更好地被讀者所接受,諸多句式轉(zhuǎn)換翻譯技巧的掌握及靈活運用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許多差異,跨文化交流中英漢翻譯過程中英語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匯,在漢語中根本不可能一一對等起來,在翻譯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暫時的翻譯困難,即詞義上的空缺。英漢翻譯時,要想解決這種情況,譯者需要做適當(dāng)變通。用加注翻譯法有效填補此空缺,從而進一步提升翻譯的質(zhì)量,同時直譯加注或音譯加注也是保持源語文化信息的首選方法。加注法往往可以分為音譯加注和直譯加注兩種方法。例如用來補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的起源等相關(guān)信息,能夠使讀者真正明白譯文,此方法即為加注翻譯法。
一般說來,把翻譯過程中對詞或句子中出現(xiàn)的某個詞語音譯后并且附加一定解釋性的注釋稱之為音譯加注。對音譯所作的解釋可以長些也可以簡短些,只要解釋清楚即可。譯者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解釋,也可以使用位于文章頁面的底部處對內(nèi)容做出注釋(即腳注)。除此之外,兩者還可以合起來一起使用。
例如:cartoon 卡通片、Benz 奔馳車、sauna 桑那浴(源于芬蘭的一種蒸汽浴)、El Nino 厄爾尼諾(現(xiàn)象)(指嚴重影響全球氣候的太平洋熱帶海域的大風(fēng)及海水的大規(guī)模移動)、Saint Valentine' s Day 圣瓦倫丁節(jié)(情人節(jié),2月14日)。
音譯加注法有時也可用來翻譯句中的詞語,例如:
Like a son of Bacchus,he can drink up two bottles of whisky at a breath他簡直像酒神巴克斯的兒子,能一口氣喝光兩瓶威士忌(巴克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
直譯加注顧名思義指的是對原文進行直接翻譯并且附加性地進行解釋和注釋。對直譯所做的解釋和音譯一樣,可以長些也可以簡短些,只要解釋清楚即可。譯者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解釋,也可以在文章頁面的底部處對內(nèi)容作出注釋(即腳注)。除此之外,兩者還可以合起來一起使用。
例如:孔府家酒 Kong Fu Jia Jiu(山東,一白酒的名字)、萬家樂 Wai Jia Le(廣東,一熱水器名字)、娃哈哈wahaha (杭州,一兒童食品的名字)。
又如:“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air Cooke' s excellent article我想給阿利斯太爾·庫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幾筆,盡管這也許是為百合花添色,費力卻不討好(西方人眼里,百合花是高貴、純潔、美麗的象征,為百合花添色指的是做徒勞無益的事)”[5]17。
意譯法(Free Translation)指的是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采用的按原文意思翻譯的一種譯法。意譯法也屬于歸化譯法(domestication)。英語中有些習(xí)語無法直譯或直譯后使人無法理解,在漢語中又找不到同義對等的習(xí)語套譯,也不能再現(xiàn)英語的表達形式,這時只有放棄原文習(xí)語的形象和風(fēng)格,
根據(jù)上下文,靈活地傳達原作的內(nèi)容?!耙庾g時等值關(guān)系是在‘各級’之間自由變換的,甚至可以超過句子這一‘級’?!逼浜锰幨峭ㄟ^曲徑探幽,改變形式,內(nèi)容忠實[6]145。如:as timid as a hare 膽小如鼠(在西方文化中,兔子是膽小的象征,而在我國,兔子卻象征著機警敏捷。人們常說:“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鼠在我國才是膽小的象征,所以翻譯時直接加以歸化)。又如:He may always possess merits which make up for everything;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he may win on the roundabouts他也許總是保持著彌補一切的優(yōu)點,失之東隅的,他可以收之桑榆(譯文巧妙地用漢語讀者所熟悉的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代替了swing[秋千]和roundabouts[旋轉(zhuǎn)木馬])。
再如:Everybody said how well the new Secretary was doing,but old Mr.Carr said shortly,“Yes.New brooms sweep clean” 人人都說新任秘書干得好,但卡爾老先生卻馬上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原文中new brooms sweep clean的字面意思是“新掃把打掃得干凈”,比喻“新任職的人工作做得不錯”,和漢語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基本相同,可以稱得上是異曲同工)。所以把此短語歸化意譯為“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比較能為漢語讀者所接受。
又如:When Mary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she looked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瑪麗高中畢業(yè)的時候,她把一切事情看得太簡單太容易了。原文中 “l(fā)ooked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 如直譯為“戴著玫瑰色眼鏡”,讀者就會覺得譯文生澀,有點難以理解。但如果改換思路,意譯為“看問題過于樂觀”,把真正的含義告訴讀者,所以譯文就很清楚明了了。
所以在跨文化交流翻譯的過程中,某些句子的直譯可能會使譯文晦澀難懂,使讀者出現(xiàn)閱讀不暢。這時候可改換思路,采用意譯。恰到好處的意譯可以使譯文地道、簡潔,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意譯也不等于漫無邊際的翻譯,前提是對中西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有著基本的認識,在盡量忠實于原文的情況下,達到較為理想的翻譯效果。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語言間的信息轉(zhuǎn)換,更是兩種語言所反映的文化間交流的轉(zhuǎn)換,為此,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7]5。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即充當(dāng)著媒介身份又像是連接交流的一座橋梁,它使得中西文化充分的交流與融合。隨著人類社會對國際化、全球化的關(guān)注與日俱增,翻譯作為媒介的作用就像搭建多元文化進行溝通的橋梁,這種傳播作用在當(dāng)代世界尤其重要。然而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符號轉(zhuǎn)化與互換的一個過程。在當(dāng)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下,翻譯這個媒介并不能夠脫離文化而孤立簡單的存在。翻譯媒介轉(zhuǎn)換的是文化,在翻譯領(lǐng)域里翻譯文化是最多的關(guān)注點。
翻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而信息的載體是語言和文化,它是語言間的一種國際性交流。翻譯的過程就是將源語言的相關(guān)信息傳遞給接受者。因為翻譯是橋梁,具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作用。所以跨文化交流的英語翻譯是當(dāng)今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性、全球經(jīng)濟化的不可缺少的強有力手段。
綜上所述,翻譯是跨民族、跨語言交流,同時也是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傳播下的翻譯作為橋梁溝通了世界,它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有很強的傳播功能。翻譯從跨文化傳播意義上講,是橋梁也是紐帶,傳遞思想的同時豐富了語言,使人們從其他語言文化中汲取對本族語文化有益的成分,從而變革文化、發(fā)展社會、推進歷史演進。只有通過翻譯,才能把人類社會不同文明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和發(fā)展階段。
跨文化交流翻譯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文化差異的種種體現(xiàn),如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念所帶來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運用各種翻譯策略方法應(yīng)付和解決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難和問題,使翻譯得以順利進行。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兼顧中西文化的差異,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融入中西方文化,譯文才能更符合原文,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并具有可讀性。這樣才能在確保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同時又進一步使中西文化有了交流和融合。要使翻譯得以順利進行,譯者在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扎實地掌握一些翻譯的策略,并適當(dāng)?shù)厥褂迷~類轉(zhuǎn)換、句式轉(zhuǎn)換、音譯加注及意譯的一些翻譯方法,通過跨文化翻譯使中西文化進行不斷的融合與交流,讓翻譯成為一個傳播世界不同文化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