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炯
摘 要:油畫作為外來畫種最早在明末至清初傳入中國。早期油畫傳播者以傳教士為主,其水平制約著中國油畫藝術(shù)之萌發(fā)。至清朝,雖在廣東一帶有外銷畫,上海一帶有土山灣畫館,然前者多為模仿外來油畫藝術(shù),后者為培養(yǎng)實用藝術(shù)者。明清之際不專業(yè)的油畫傳播與模仿學習,在長時間內(nèi)制約著西方油畫藝術(shù)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明清;油畫;中國;傳播
油畫本為歐洲繪畫的藝術(shù)形式,傳入中國乃為明代之事,大體為西方文藝復興之時,由西方傳教士將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油畫帶入中國。明代福建畫于木板上的《木美人》就是最好的例證:“《木美人》在造型手法上卻具備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圖式特征:人物慣用3/4側(cè)面形象;光線從左30度左右的側(cè)面頂光打下;采用柔和的明暗交界線及反光……這些都可以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shù)大師們的人物肖像圖式中找到?!泵耖g稱其為“爛大門”,意為“破爛大門的殘剩部”。其來源,據(jù)稱是明朝洪武年間新會人李仕異任福建莆田縣教諭時所得,退歸故里后將之帶回,供奉于天等村(現(xiàn)屬司前鎮(zhèn))中的天后廟中,1958年移交新會博物館收藏至今?!啊赌久廊恕罚袑W者認為是‘西洋人所畫并‘暫定為15世紀時代中葉之作。”同時《木美人》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西方油畫”。
然而中國最早出現(xiàn)有確切文獻記載及署名的油畫作品是1610年澳門人游文輝所繪的《利瑪竇像》。據(jù)記載:“在公元1583年,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來華,登陸廣東的肇慶,第一次在中國人面前展示了精美的油畫,從此也開始了油畫這一外來畫種在中國的初次傳播。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病逝,澳門人游文輝受托繪制了利瑪竇像,并注明繪制年份?!薄独敻]像》所繪的利瑪竇為一傳教士模樣,頭戴帽冠,衣著長袍,背景是模糊的遠山,右邊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整幅畫為冷色調(diào),背景的冷灰色極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暖黃色膚色,使畫面完整,具有光感,畫作整體已具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油畫雛形。雖明代就已有油畫傳入中國,但當時油畫始終未在中國盛行。不過,油畫中寫實的技法被民間肖像畫、遺像畫匠人所吸收,他們利用油畫的明暗畫法,使造型更加逼真。
“由于宗教布道的需要,在傳教士從歐洲攜來的物品中,有一部份宗教繪畫,比如明朝萬歷年間來華的意大利人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年)、利瑪竇,就曾帶來了筆致精細、五色燦爛的圣像畫。”可見起初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只是宗教活動的“副產(chǎn)品”。直至清朝康乾年間,由于皇帝對于油畫效果逼真、寫實的喜愛,一些外籍畫師如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潘廷章(Joseph Panzi,公元?-1812年之前)等人,開始為宮廷貴族繪制肖像畫。乾隆皇帝甚至還派人學習油畫的透視、明暗、解剖等油畫技法。這些種種事實也直接促進了早期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
回到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油畫《利瑪竇像》,畫者游文輝顯然接受過西方的油畫教育。將游文輝所繪《利瑪竇像》與同時期拉斐爾、卡拉瓦喬的作品相比,其既沒有拉斐爾精致細膩的刻畫,又沒有卡拉瓦喬的十足光感。首先,從衣紋來看?!独敻]像》衣紋處理簡單,平面,略顯幼稚,缺少中間灰色過渡,只是運用亮部的暖色使畫面產(chǎn)生光感,也因此缺少真實感;而拉斐爾衣紋處理前后穿插井然有序,色彩明亮,技法嫻熟,真實感十足,并創(chuàng)造了美的范式;之后,卡拉瓦喬在拉斐爾的基礎(chǔ)上更是利用聚光燈的效果使畫面充滿光感。其次,比較人物刻畫,《利瑪竇像》臉部處理簡單僵硬,造型并不準確,而拉斐爾與卡拉瓦喬筆下的人物刻畫之精細到如今也讓我們嘆為觀止。最后,《利瑪竇像》畫面背景簡單,平面,甚至有些抽象,與拉斐爾充滿空間感、真實感的處理具有巨大差距。相比可知,最初傳入中國的油畫與歐洲油畫之間有著巨大差距,雖然來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但在技術(shù)上仍然略顯拙劣、幼稚,也并不是由專業(yè)的畫家親自傳授,油畫這種材料只是被簡單地帶到中國,因此中國人最早接觸、所學到的油畫并不專業(yè)。
追根溯源,油畫最初產(chǎn)生于歐洲,雖然中國早期油畫是由歐洲傳教士傳入的,但這些傳教士們對于繪畫的了解并不深入,他們只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耶穌會傳教士。這些傳教士來華期間正是拉斐爾(Raffaello Santi,1483-1520年)至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時期,他們涵蓋了整個16世紀的意大利藝術(shù)。而利瑪竇出生于1552年,卒于1610年,可見拉斐爾影響了利瑪竇所在的藝術(shù)時代,利瑪竇作為傳教士首先將西方油畫帶入中國。姜紹書《無聲史詩》云:“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家,無由措手。”利瑪竇所帶《天主像》因時間過早,早已無證可循。前文已講這時的油畫作品只是宗教的“副產(chǎn)品”,與拉斐爾等歐洲畫家相比,傳教士們顯然對于繪畫的掌握并不專業(yè)。
之后在1840年,英國向中國發(fā)動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國戰(zhàn)敗后被迫與英方簽訂《南京條約》,條約規(guī)定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此后廣州、上海也因此成為外國船只來往頻繁且貿(mào)易繁忙的門戶城市,歐洲的油畫也更多地被帶到了中國。“在1757年的廣州,十三行商館區(qū)附近出現(xiàn)了職業(yè)化外銷畫家,同文街和靖遠街上畫室林立,他們的作品在中國出口商品中最富有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而這些商品的‘制造者之中,啉呱無疑是最杰出的一位?!?/p>
廣州的啉呱(1801-1854年)師從英國皇家美術(shù)學院的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年),學成后在同文街開設(shè)了中國式的畫坊,開始出售西洋繪畫,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銷畫家,興盛時期的廣州像啉呱這樣的外銷畫師多達兩三千人。當時有一批這樣的外銷畫畫家都被外國人以姓氏加名“呱”稱呼;“被記錄到的畫家有史貝霖(S poilum)、仆呱(Pu qua)、新呱(Cin qua)、甘芬(Camfon)、錢呱(Chif qua)、齊呱(Chi qua)等名字。這些古怪的稱呼大概來自外國客商,把粵語發(fā)音的廣東人名字按西方拼音來發(fā)音。幾位研究者都認為‘呱(qua)應(yīng)是‘官(quan),有‘客官或‘官人之意?!?/p>
啉呱作坊的顧客除了來華的歐洲人之外,還有許多中國人。在啉呱畫室中,除了洋人的畫像之外,“隨處可見的另一些是隨和的中國人的頭”。外銷畫除了人物肖像之外,還有大量的風景畫?!巴怃N畫包括油畫、水粉畫和水彩畫。其中以油畫的藝術(shù)價值、經(jīng)濟價值為最高。18至19世紀廣州的外銷油畫,真實記錄了廣州畫師對西方繪畫學習的過程?!碧貏e是在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由于西方商船的大量駛?cè)?,中國畫家見到了大量的西方繪畫,他們剛開始從臨摹入手進行學習,并逐漸熟悉后轉(zhuǎn)為大量制作,也由此形成了外銷畫的熱潮。所謂的外銷畫實際是風俗畫、靜物畫、風景畫等繪畫題材,分為彩色木版畫、紙本繪畫、玻璃畫(用油彩或膠彩在玻璃背面作畫)等畫種,并且在繪畫技法上學習了西方的寫實畫法。“這些外銷畫家積極學習西畫技術(shù)并非通過傳統(tǒng)方式心口相傳,而是憑借臨摹復制西方版畫和來華西方畫家的作品來獲取經(jīng)驗,其中有的遠涉海外學藝,有的在廣州畫室內(nèi)屈為學徒,向西方畫家討教。外銷畫家的畫藝水平,不過是民間畫匠的‘手作技藝,無論如何復制西方銅版畫,他們?nèi)圆荒芨钌嵩缒晷蘖暤闹袊鴤鹘y(tǒng)繪畫技術(shù)?!庇纱讼啾?,這時的油畫雖然學習于西方,但是僅憑借臨摹復制西方版畫和來華的西方畫家作品來獲取經(jīng)驗,缺少西方畫坊式、美術(shù)學院式的美術(shù)系統(tǒng)教育,因此在當時的中國仍然沒有形成完善的油畫教育體制,大多是直接模仿西方油畫的藝術(shù)風格與形式。
此外是清末上海的徐家匯土山灣天主堂所辦的圖畫館,是中國最早的繪畫機構(gòu)(1864年建立),“其位于徐家匯之南端,地勢積土成丘,其東南更因蒲肇河一水之曲,緣有土山灣之稱”?!吧虾J亲钕热〉谩畟鹘套杂傻某鞘小Rd會教士迅速恢復公開傳教活動,隨著天主教堂的迅速增多,為了擴大宗教宣傳力度,各教會除了開辦育嬰堂之類的‘慈善機構(gòu)外,還開辦學校及工藝工廠。”為了培養(yǎng)后備力量選擇在上海建立該館,并以上海為中心可以將影響擴散到其他地方,這就是上海土山灣畫館的建立初衷。“該館創(chuàng)立于清同治年間,教授科目分水彩、鉛筆、擦筆、木炭、油畫等,以臨摹寫影、人物、花鳥居多,主要都是以有關(guān)天主教的宗教畫為題材,用以傳播教義?!比尾辏?840-1895年)、劉海粟(1896-1994年)等很多畫家都在此學習過,畫館曾出版了《繪事淺說》《鉛筆練習畫帖》等繪畫教材。同時這些畫室的創(chuàng)立讓油畫在中國的傳播產(chǎn)生了萌芽,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以美術(shù)教育為主的傳播形式。在土山灣的發(fā)展過程中,“就土山灣畫館所繪制的作品而言,大致分為主體性的宗教作品和非主體性的商業(yè)作品,隨著其事業(yè)的發(fā)展,這兩大類作品都前后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其專業(yè)特色,為其帶來了較大的知名度”。同時“其出品曾獲南洋勸業(yè)會歷次褒獎。又制造彩繪玻璃,供給各教堂及建筑界之應(yīng)用,為中國彩繪玻璃之第一出品處”。土山灣畫館培養(yǎng)實用藝術(shù)人才,也因此使得土山灣畫館成為油畫在中國傳播重要的節(jié)點。對其價值,徐悲鴻曾講:“土山灣亦有習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p>
油畫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是風格樣式、造型觀念和材料技法自成一體的成熟畫種,它是代表人文主義精神和科學意義的視覺藝術(shù)。通過梳理油畫最初引入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油畫由最初傳入中國至明清時期,傳播主要是以傳教士為主,但其繪畫水平有限且制約著油畫之后在中國的萌發(fā)。之后是在清代,雖然廣東一帶有外銷畫的出現(xiàn),上海一帶有土山灣畫館,然而廣東一代的外銷畫大多是模仿西方油畫的藝術(shù)風格與形式,上海一帶的土山灣畫館為培養(yǎng)實用藝術(shù)人才,因此可知,明清之際不專業(yè)的油畫傳播與模仿學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制約著西方油畫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