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要求各類課程和思政課同向同行。大學英語如何實現(xiàn)思政育人、教師如何解決學生缺乏本國文化自信和批判性思維的問題仍存在,因而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開展大學英語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的教學。本文分析大學生思政素養(yǎng)缺失的原因,創(chuàng)建陜西省二本師范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模式,最終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高雨菲,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立項號:19JG011Y)的研究成果。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自此,“課程思政”這一教學模式成為高校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發(fā)揮外語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值得每位大學英語教師全面探究的課題。筆者在本文中試圖構建陜西省二本師范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并結合具體策略,探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的有效方法。
一、大學英語的課程介紹、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它通識度高、受眾面廣、實用性強。思政內(nèi)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首先,大學英語學分多、涉及專業(yè)廣、授課期長、學生與教師接觸時間多等幾個因素,這決定了大學英語課堂是除思政課外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場所,為實現(xiàn)“課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會接觸到外國文化,學生很容易被別國文明和文化所吸引,可能出現(xiàn)盲目推崇異國文化、擯棄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價值觀的現(xiàn)象。因此,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學生牢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碰撞過程中,學生可以形成批判性思維,更容易去接納新事物和新想法,同時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的思維辯證地看待外國文化。所以說帶有思政內(nèi)容的《大學英語》課程能培養(yǎng)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優(yōu)秀文化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
1. 大學生沒有正確的三觀。眾所周知,現(xiàn)今的大學生都是95后00后的孩子,他們意志力薄弱,沒有正確堅定的目標,喜歡追求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目標。
2. 高校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不足。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只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學缺少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很少挖掘德育資源,不能發(fā)揮大學英語學科的優(yōu)勢。其次,大學生的外語學習往往有著較強的功利心,他們普遍認為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在于通過各種語言等級考試,畢業(yè)后找一份好工作。這導致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只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思政教育功能,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只要注重自己專業(yè)素質(zhì)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學生品德教育的重擔應該由專業(yè)的思政課教師承擔。這些錯誤的理念極大地影響著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開展。
3. 教材的內(nèi)容和選取不夠規(guī)范。大學生學習語言文化主要通過課堂上所用的教材。然而,縱觀現(xiàn)在使用率較高的大學英語教材,涉及西方文明文化知識的閱讀材料在數(shù)量上遠遠多于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閱讀文章。這些教材往往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積累,缺乏對社會和政治的了解和關注。這些問題會削弱大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身份認同,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文化自信地樹立,最終還會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影響中西方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傳輸。
三、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1. 大學英語教師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中國文化素養(yǎng)。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思政任務,言傳身教,加強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提高,并且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積極開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例如教師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觀看優(yōu)秀影片來不斷積累中國文化的規(guī)范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詞匯表達,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母語身份認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要融入課程思政的內(nèi)容和元素。我院的大學英語教研一部和大學英語教研二部重新修訂教學目標,具體操作方法是:在原有的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制訂能把人文素質(zhì)教育、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融為一體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3. 大學英語教師要完善教學內(nèi)容、提升教學方法。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材的文章聚焦于西方文化文明,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可以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然而這些教材對于中國文化的介紹寥寥無幾,不利于學生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弱化了他們的“中國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適時地優(yōu)化教材結構,加入中國特色的閱讀材料,例如中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素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中西方對比的匯報作業(yè)或者辯論題,學生通過對比東西方教育、飲食、養(yǎng)育方式、宗教、政體等方面的不同學會批判地看待西方的外來文化,避免過度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從而堅定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崇。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比如運用知識競答、演講和辯論、案例分析和展示匯報的形式來實現(xiàn)思政內(nèi)容和英語學習的無縫連接。筆者曾經(jīng)在我院大學英語一年級的課堂上用翻轉課堂的方式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還曾在課前給學生推送十九大相關視頻資料、十九大中英文報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時政熱點內(nèi)容,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熱詞翻譯練習,進行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對比分析。筆者上提前收集報道國內(nèi)外重大新聞的英文版報紙,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各國的態(tài)度和中國人民齊心協(xié)力對抗病毒的感人事跡,在課堂上以此為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媒體的立場和觀點,學會用批判性思維辯證地看待外國文化和價值觀,最終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這最終促進了學生對社會熱點和國家政治的了解,提升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4. 師范院校要營造課程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創(chuàng)建第二、第三課堂,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滲入程度,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作為西安市的一所二本師范類高校,應該讓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生活全過程。徐家林曾指出,唯有讓思政元素在生活中層層滲透,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人員的方方面面,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第一,學校學工部、教務處、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應該聯(lián)合起來營造適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例如學院邀請專家做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講座;及時開展馬列主義經(jīng)典英文誦讀活動;充分運用英語學科的優(yōu)勢,將德育元素潤物細無聲地浸入學生的心中。在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英語口語,又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理論,還明白了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諸多不同,最終傳承和積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二,可以在圖書館、食堂、教室等場所設置課程思政的宣傳標語。第三,高??梢蚤_展“第二課堂”活動,多舉辦一些有關課程思政主題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學術報告和人際交往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悟思政元素的魅力,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第四,我院為一所師范類院校,如何上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這不僅是關乎高等教育為青年學子牢筑思想根基的重大任務,更是對未來中小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重大課題。學??梢蚤_展用愛滋潤教育,用心引領發(fā)展為主題的師德師風專題講座,樹立師德高尚教師典型,讓全校師生學習立德樹人的先進事跡,同時也為我院的師范生提前埋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正確價值觀,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第五,為了適應當代00后大學生從手機移動端獲取知識信息的習慣,外國語學院可以開辟“第三課堂”。如外國語學院可開設微信公眾號,開展誦讀馬列經(jīng)典英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英文版的活動,讓學生用手機投票選出最喜歡的參與者,提升學生參與感;與此同時,還可以舉辦新聞熱詞翻譯大賽。這些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堂拓展了思政育人的有效半徑,最終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5. 大學英語課程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原有的以考試標準答案為主的評價方式,加入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測評,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等多方面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同伴互評加學生自評的方式,這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人際交往能力,真正實現(xiàn)“以評促思,以評促學”。其次,在平時的考核中,教師可通過作文、演講、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考查學生,計入平時成績。再次,每個單元學習完后可以要求學生填寫教師提前設計好的教學反饋表,對該主題的學習進行總結。例如:①What have you achieved after learning? ②How do you associate this topic with your daily life?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讓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必要且可行的,大學英語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筆者構建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將思政元素和語言知識教學有機融合,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的素質(zhì)和能力。該模式對二本院校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和可推廣性,適合兄弟院校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冰玲.母語傳承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學生母語文化身份構建的視角[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6(6): 20-24.
[2]徐家林.加強思政教育不能僅靠“一節(jié)課”[N].解放日報,2016-1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