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館藏漳窯瓷器賞析

2020-12-23 04:34張立麗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11期
關(guān)鍵詞:藝術(shù)風格

張立麗

摘 要:漳窯米黃釉瓷器是明清時期民窯藝術(shù)品,世所鐘愛,其產(chǎn)地在閩南南靖、華安縣交界的東溪頭。文章通過對南靖縣博物館收藏品的描述,結(jié)合文獻、出土或傳世資料,闡明漳窯以米黃釉瓷器為顯著特征的藝術(shù)風格及其演變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漳窯;米黃釉瓷;人物雕塑;陳設(shè)供器及文玩器;藝術(shù)風格

1 漳窯的名稱含義

在海內(nèi)外收藏的傳世明清瓷器中,有一類以米黃釉開冰裂紋為顯著特征的瓷種,世稱“漳窯”。關(guān)于漳窯的文獻記載,主要出自晚清福建侯官學者郭柏蒼(1815—1890)撰寫的《閩產(chǎn)錄異》一書,該書寫道:“漳窯出漳州,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紋如冰裂,舊漳琢器雖不及德化,然猶可玩也。惟退火處略黝,越數(shù)年黝處又復潔凈。近制者釉水、胎地俱松?!雹俅擞涊d透露了若干信息:①漳窯產(chǎn)地在福建南部漳州;②漳窯燒制年代自明中葉至清末;③漳窯瓷器與德化同屬白瓷,但火候略低;④漳瓷以白釉泛黃開冰裂紋為特征,紋理隨天氣潮燥而變化,清末質(zhì)量趨于衰退。至于漳窯具體產(chǎn)地于漳州何處,語焉未詳。20世紀50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曾派員前來漳州地區(qū)調(diào)查尋找窯址,未果。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考古調(diào)查的深入,尤其是21世紀初葉以來的考古發(fā)掘②,漳窯產(chǎn)地問題逐漸得到揭示,到目前為止,學術(shù)界已基本形成傾向性的共識:漳窯的產(chǎn)地應位于福建漳州市南靖縣與華安縣交界一帶的東溪頭,現(xiàn)亦稱“東溪窯”。該窯瓷器產(chǎn)品以青花為大宗,兼有白釉、米黃釉、醬釉、藍釉、青釉及五彩等諸多品種,歷史上曾大量外銷,統(tǒng)屬于漳州窯系。考慮到其中的白釉米色器已約定俗成,仍專門稱為漳窯。

2 館藏漳窯典型器描述

南靖縣博物館成立于1993年,現(xiàn)已收藏漳窯瓷器近千件,大部分為民間征集,一部分為東溪窯址考古調(diào)查釆集與考古發(fā)掘出土品,有雕塑人物、陳設(shè)供器及文玩器、飲食器皿三種類型。

2.1 雕塑人物

2.1.1 明晚期布袋羅漢立像(圖1)

高30.5厘米,底寬16.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水瑩潤,略黃,開細小冰裂紋,底露胎。胎淡黃,胎質(zhì)較堅實。布袋羅漢呈立像,光頭圓臉,雙耳垂肩,眼口皆恣笑,身披袈裟,寬長袍,腰帶飾垂瓔珞。身材肥胖,大腹便便,袒胸露乳,右手握佛珠,左手執(zhí)布袋,跣足立于礁圓座上。衣褶自然流暢,形神兼?zhèn)洌蜩蛉缟?/p>

2.1.2 清早期彌勒坐像(圖2)

高9.8厘米,底寬12.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肥潤,開細小冰裂紋,底露胎,胎灰白,胎體較薄,中空,內(nèi)有捏塑痕跡。佛光頭,雙耳垂肩,開臉圓潤大方,嬉笑可掬,身穿長袍,袒胸露腹,半跏趺坐,左手執(zhí)布袋,右手置于豎起的右膝上。

2.1.3 清中期觀音立像(圖3)

高44厘米,底寬11.9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略黃,開細小冰裂紋。胎淺黃,胎質(zhì)較堅實。觀音頭頂巾披帛梳螺髻,開臉五官端莊清晰,眼微合,鼻較高直,嘴唇微閉似笑,垂耳。身穿長衣裙曳地,衣褶紋理清晰簡約流暢,裙擺瓔珞花飾,露雙足,立于如意祥云圓座上,身體比例較協(xié)調(diào)。人物造型溫良嫻雅、和藹可親。

2.1.4 清中期關(guān)公坐像(圖4)

高22.2厘米,底寬9.3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胎灰白,胎質(zhì)較堅實。關(guān)羽頭戴冠帽,開臉略呈國字形,臥蠶眉,丹鳳眼,虎鼻,大嘴,須長及腹,穿龍紋窄袖緊身袍,胸束帶,腳蹬靴。右手扶胸前帶,左手置膝上,雙腳八字張開,坐于圓座上。坐像內(nèi)腹中空,底座平切露胎,可見指捺痕跡。人物造型威嚴又具親和力。

2.1.5 清中期人物騎瑞獸塑像(圖5)

高25.3厘米,底寬14.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胎灰白,較疏松。人物寬額禿頂,兩側(cè)鬢角長髻,笑容可掬,身著寬袖大衣,腰系束帶,袒胸露肚,腳穿云頭鞋,右手執(zhí)酒杯,左手捋髯須,一腳盤曲,一腳垂于獸腹,側(cè)坐于神獸上,神獸似麒麟,昂首張嘴露舌,呈行走狀,獸腹下飾云紋,獸身與底座連體。座呈長方形,中空,可見拼接及指捺痕跡。人物身份為漢鐘離(一說為姜子牙),該塑像形體雕塑準確,生動傳神,工藝精美,較為罕見。

2.2 陳設(shè)供器及文玩器

2.2.1 明晚期夔龍紋罐(圖6)

高19厘米,口徑21.5厘米,底徑17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瑩亮,開細小冰裂紋。足跟刮釉露胎,足內(nèi)滿釉。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實。圓唇,斂口,豐肩,斜收腹,圈足。外壁近口處模印一周如意云頭紋,腹部印簡意變體夔紋與回紋,近口處與腹部紋飾以一道刻弦紋隔開,近底處再刻畫三道弦紋,形成多層裝飾,疏密有致。器物造型古樸敦厚。

2.2.2 明晚期六角形插器(圖7)

高10厘米,口徑14.5厘米,底徑7.2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瑩潤,開細小冰裂紋。胎灰白,胎質(zhì)較堅實。形似渣斗,六角撇口寬沿盤,束頸,鼓腹,底足外張。寬沿盤盤外壁飾滿乳釘紋,腹上部模印一圈如意云,中部六面為花瓣形壺門開光,內(nèi)交替飾文字“明成自造”“吉祥花開”“富貴流香”及牡丹花紋,足部模印回紋。

2.2.3 明晚期夔龍紋鼎式爐(圖8)

高24.5厘米,口徑14.5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瑩潤,開細小冰裂紋,內(nèi)腹及足跟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細膩。寬沿直口,束頸,鼓深腹,三實心高柱足,口沿雙立耳鏤空,腹部凸起兩道弦紋,弦紋間模印六組回紋與夔龍紋。此器造型仿青銅器,古樸凝重。

2.2.4 明晚期弦紋竹節(jié)三足爐(圖9)

高9厘米,口徑14.2厘米,底徑13.1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瑩潤,開細小冰裂紋,外底部有刀修刮釉一圈,外底圈內(nèi)、內(nèi)腹、足跟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較堅實。寬沿直口,圓筒腹,平底,磬式三足。爐腹凸起三道弦紋,呈竹節(jié)狀,爐身中腹兩道弦紋間模印夔龍紋及回紋。

2.2.5 清早期雙象耳鼎式爐(圖10)

高14.5厘米,口徑14.4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色光潤清雅,施釉均勻,釉層較薄,胎釉結(jié)合良好,釉層表面帶有細小開片,內(nèi)部口沿處帶有土沁。胎灰白,胎質(zhì)細膩。敞口,平唇,折沿,短束頸,溜肩,鼓腹,三象腿足,足底平切。肩腹部堆貼一左右對稱的象頭耳,象頭、雙象耳緊貼于肩部隆起,象鼻彎曲伸貼于腹中下部,象頭雙眼微開、高鼻隆起、雙耳豎貼于肩部,頭部周邊刻有發(fā)須。三象腿足呈三角支撐緊接貼于爐底。爐底部帶有“月齋堂”方形款識。器物造型流暢優(yōu)美。

2.2.6 清早期三象足鼎式琴爐(圖11)

高6.6厘米,口徑5.7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勻凈,開細小冰裂紋,內(nèi)腹及足跟露胎,胎淺黃,胎體較薄,胎質(zhì)細膩。圓唇敞口,束頸,鼓腹,肩腹部堆貼一對對稱螭龍耳,底部三象鼻足,象鼻線條簡約流暢、形象逼真。整體造型精巧別致又不失古樸典雅,是工藝精湛的文房香具。

2.2.7 清早期雙鋪首鼎式爐(圖12)

高9.7厘米,口徑8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釉色光潤清雅,施釉均勻,釉層較薄,胎釉結(jié)合良好,內(nèi)腹及足跟露胎,胎灰白,胎質(zhì)細膩。寬沿直口,束頸,溜肩,鼓腹,三實心高柱足。肩部堆塑對稱獸首銜環(huán)耳。器形小巧規(guī)整素雅。

2.2.8 清早期蕉葉紋花觚(圖13)

高44.3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17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色光潤清雅,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體厚重,胎質(zhì)細膩。喇叭口,口沿金繕,長腹直筒,中部鼓圓,刻畫牡丹花紋,上下各飾兩道弦紋。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兩層臺狀,腹部鼓凸處用線條刻畫出牡丹紋飾,鼓凸處上、下再用線條刻畫上下對稱的仰、俯蕉葉紋,刻畫刀法犀利,線條纖巧靈活、自然飄逸,器形古樸雋秀,時代特征明顯。

2.2.9 清早期大型膽瓶(圖14)

高59.5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6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瑩亮,開細小冰裂紋。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實。撇口平沿,長頸微束,膽形腹,圈足,體形碩大,線條流暢簡約,端莊文雅。

2.2.10 清早期雙獅耳筒瓶(圖15)

高28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7.6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溫潤,開細小冰裂紋,近底處留有蘸釉痕,胎淺黃,胎質(zhì)致密。撇口,圓唇,短束頸,豐肩,直腹,玉璧足。肩腹部堆貼對稱的獅首。

2.2.11 明末清初粉彩雙鳳花卉紋瓶(圖16)

高21.2厘米,口徑5.9厘米,底徑10.7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溫潤,開細小冰裂紋,滿釉,足跟刮釉露胎。淺黃胎,胎體較薄,胎質(zhì)致密??诓课⒊?,頸部細長,頸上部飾一周凸弦紋,腹部呈圓球形,圈足。器身彩繪紅綠蕉葉、綬帶花朵、洞石鳳凰牡丹圖案。造型罕見,彌足珍貴。

2.2.12 清中期粉彩花鳥紋花籃(圖17)

高8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4.8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溫潤,開細小冰裂紋,足底露胎,胎淺黃,胎質(zhì)致密。形似唾盂,上部為圓盤,中部為圓鼓腹,下接矮圈足外張。盤內(nèi)底開6小孔,以供吊繩。腹內(nèi)空,圈足開一小孔,安裝象鼻紐,盤外壁彩繪花鳥紋,腹壁彩繪雜寶紋。

2.2.13 清中期堆貼菊花紋罐(圖18)

高31.2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14.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溫潤,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疏松。圓唇,直口,溜肩,長腹,鼓弧腹內(nèi)收,圈足外撇。整器施釉,腹部堆貼菊花紋,兩叢對稱的菊花從下腹部向上延伸展開,隨器形構(gòu)圖,一氣呵成,使整體造型在雄渾莊重中又增添了清新典雅。圈足內(nèi)中心人工穿有一孔,并刻有“CHINA”及“L”字樣,小孔與英文均為后作,當屬海外回流器。

2.2.14 清中期堆貼開光樓閣紋罐(圖19)

高21.5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9.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質(zhì)較疏松。圓唇,直口,豐肩,鼓腹,圈足。外壁近口處堆貼一周如意云頭紋,兩側(cè)肩部貼塑對稱的裝飾,為蝙蝠銜環(huán),環(huán)上垂吊筆、銀錠、如意圖案(寓意“必定如意”)。腹部印有對稱菱花形開光,開光內(nèi)堆貼樓閣、樹木,錯落有致,意境寧靜。

2.2.15 清中期堆貼竹紋雙獅耳橄欖瓶(圖20)

高28.2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0.2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質(zhì)致密。斂口,圓唇,折沿,溜肩,鼓腹弧收,圈足平切。下肩部凸起兩道弦紋,弦紋間模印回紋形成裝飾帶,其上堆貼左右對稱獅首,腹部堆貼一組洞石翠竹圖,簡潔大方,迎風挺拔,剛勁有力。此件器物外銷回流,足底正中挖一小圓孔,猜測曾當作燈座使用。

2.2.16 清中期堆貼螭龍紋蒜頭瓶(圖21)

高15.4厘米,口徑3.7厘米,底徑3.4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釉層晶潤,滿釉,釉及底,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質(zhì)地較堅實。蒜頭形口,長頸,溜肩橢圓腹,矮圈足。肩頸部堆貼螭龍,龍身寬壯穩(wěn)臥于肩部,龍尾細長彎轉(zhuǎn)于腹部,制作精致,妙趣橫生。

2.2.17 清中期喜鵲雙耳梅花瓶(圖22)

高31.3厘米,口徑9.8厘米,底徑11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滿釉,釉及底,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細膩致密。盤口,長頸,溜肩,圓鼓腹,玉璧足,頸中部刻畫兩道復線弦紋,中間模印一圈回紋,其上堆貼左右對稱的喜鵲雙耳,喜鵲仰視瓶口,形態(tài)逼真。腹部堆貼梅枝,枝干表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不規(guī)則小孔,酷似百年老梅枝,枝干上疏密有致地堆貼含苞待放的梅蕾和怒放的五瓣梅花,恰似一幅寒梅圖。

2.2.18 清中期堆貼雙螭龍紋水盂(圖23)

高6.5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9.2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微黃,胎體細膩致密。斂口,圓唇外翻,短頸,溜肩,鼓弧腹,腹下部內(nèi)折,矮圈足。口沿與腹下部堆貼雙螭龍,對視相戲,妙趣橫生。

2.2.19 清中期匏形水滴(圖24)

高9厘米,口徑1厘米,底徑3.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滿釉,釉及底,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小口,溜肩,鼓腹,器為葫蘆形,實足。形體小巧。

2.3 飲食器皿

2.3.1 清早期梨形執(zhí)壺及茶杯(圖25)

壺1杯4,壺高5.3厘米,底徑4.6厘米;杯高2.2厘米,口徑5.5厘米,底徑2.6厘米。壺外施米色白釉,釉面瑩亮,開細小冰裂紋,釉及底,足內(nèi)滿釉,壺內(nèi)未施釉。胎淺黃,胎體薄。壺身梨形,帶蓋,一側(cè)帶把手,一側(cè)開流,臥足。4個小杯撇口、圈足。這一套是工夫茶的上乘茶器。

2.3.2 清中期茶盤(圖26)

高4.2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9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釉面瑩亮,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部分流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斂圓唇,寬折沿,淺弧腹,內(nèi)平底,圈足。

2.3.3 清中期花口盤(圖27)

高5厘米,口徑31.3厘米,底徑18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圓唇侈口,花口,寬折沿,淺弧腹,圈足。

2.3.4 清晚期淺口盤(圖28)

高3.6厘米,口徑19.2厘米,底徑9.3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質(zhì)疏松。圓唇,撇口,斜弧腹,淺平底,玉璧足。

2.3.5 清中期大海碗(圖29)

高16.6厘米,口徑36厘米,底徑16.5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微斂口,尖唇,深弧腹,圈足,形體碩大。

2.3.6 清中期折口碗(圖30)

高9.4厘米,口徑20.6厘米,底徑7.9厘米。通體施米色白釉,開細小冰裂紋,足內(nèi)滿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淺黃,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敞口,圓唇,弧腹,圈足。

3 漳窯瓷器的鑒定要點

漳窯瓷器已知年代最早的見于1996年山東兗州明弘治十八年(1505)巨野郡王朱陽鎣墓出土的一件白釉蟠螭尊①,還有明嘉靖釋迦立像、萬歷釋迦坐像、萬歷財神立像、觀音坐像②等。清代紀年器則收錄于吳其生的《福建漳窯》一書中③。本文對館藏漳窯瓷器的斷代,參考了紀年標準器及吳其生的研究成果,還有耿寶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鑒定》④等著述。綜合各種信息,清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一書關(guān)于漳窯瓷器燒造歷史的記載基本是正確的,對于漳窯瓷器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鑒定要點。

3.1 胎釉特征

漳窯瓷取自地產(chǎn)高嶺土,產(chǎn)品胎體呈現(xiàn)白、灰白、黃白、淺灰諸色,瓷土淘洗提煉加工精細者少,胎體質(zhì)細膩者少,多有少量細沙或微有小孔隙。年代較早者燒成火候較高,質(zhì)地堅硬厚實,年代較晚者燒成火候偏低。明代中晚期的漳窯瓷器胎體較厚重,清早期較堅實,清中期質(zhì)地趨輕薄,清晚期粗疏。器表釉色以米黃色常見,還有閃青、泛褐之層次變化,普遍開細冰裂紋。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清脆、釉面純凈瑩亮的漳窯瓷器為上品。漳窯瓷器生產(chǎn)的鼎盛年代當為清代早期。

3.2 造型工藝

漳窯人物塑像主要為佛道神仙人物,如釋迦牟尼、觀音、彌勒、關(guān)公、壽星、八仙等形象,經(jīng)過制模為范、擠壓成形、拼接修整、表面精雕細刻與刮削推光等工藝流程。主體造型設(shè)計、開臉五官表情刻畫、衣褶處理、局部裝飾的完成等,都體現(xiàn)了工匠的功力和技巧,反映了匠師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shù)造詣。漳窯瓷器底座有透空、封底做法,尤其是封底時呈現(xiàn)編織紋,俗稱“麻布底”,中央穿孔,為同時期其他窯所不見,顯示出技高一籌的工藝風格,亦成為鑒定人物雕塑作品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漳窯陳設(shè)供器文房雅玩類藝術(shù)品,常見爐、瓶、筆筒、硯臺、水盂、水滴、燭臺、香插等,采用模制、輪制和手工捏制等工藝,流行仿商周古銅器造型以及動物、植物的像生造型。

3.3 裝飾技法

漳窯器物以素面居多,裝飾工藝多用于陳設(shè)供器與文房雅玩器皿上,一般按照造型的主體進行局部裝飾,采用模印、堆貼、堆塑、刻劃、鏤雕等技法。主題紋樣有夔龍紋、獸面紋、螭龍、花鳥、雜寶等,并輔以云雷、如意、蓮瓣、竹節(jié)、弦紋等,作為地紋或邊飾,器身、器足等附加部件與器身拼接,渾然一體。還有少量施加紅、綠等彩繪裝飾。

漳窯藝術(shù)作風從根源上可追溯到宋元哥窯一路,卻并非完全照搬哥窯模式,而是遵循地方自然生態(tài),講求自身特色,所以并沒有出現(xiàn)哥窯紫口鐵足,少有金絲鐵線等特殊韻味。漳窯利用地方瓷土為坯胎,采用白釉配方,在龍窯、階級窯爐中燒造,溫度一般在1200攝氏度左右,在同時代窯場中溫度偏低。其釉層紋裂少見大開片,多見細碎隨形冰裂紋,深淺不一,有的隨氣候暖潮風干而呈暗褐泛白變化,這又是其他窯口瓷器所沒有的。

在人物造型、陳設(shè)供器文玩器工藝技法上,漳窯瓷器與同時代的德化白瓷具有雷同或相似的作風。但德化窯白度高、可塑性強,糯米胎,有乳白、象牙白、蔥根白、孩兒紅等細潤的質(zhì)感效果,被譽為“中國白”。漳窯因地制宜,因材施藝,揚長避短,也在工藝技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冰裂紋化腐朽為神奇,藝術(shù)風格別開生面。

漳窯瓷器煥發(fā)一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但又不失古樸典雅的藝術(shù)品位,蘊含豐富的文化意境,雅俗共賞,這正是漳窯瓷器被世人視為藝術(shù)品珍藏的深層原因。

猜你喜歡
藝術(shù)風格
張階平水彩畫的藝術(shù)風格研究
毛焰藝術(shù)風格中的自我表達
17世紀中西方繪畫藝術(shù)風格的比較研究
18世紀 新古典主義藝術(shù)風格 莊重與理性
略談秦觀閑適詩
水彩畫賞析
歌曲《那就是我》藝術(shù)風格特征解析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shù)風格的演變研究
淺談東北人藝時期對于遼寧話劇發(fā)展之深遠影響
《小森林》系列電影幽玄美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