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梅
摘? 要: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叭恕背蔀楦咝K颊逃袆又改希瑢τ谇嗄甏髮W生的個人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文章從“三全育人”的意義入手,分析“三全育人”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其實現路徑及保障機制。
關鍵詞: “三全育人”; 高校思政教育; 實現路徑;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0)04-0076-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綜合素質與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偉大復興緊緊相連。當今社會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內容多種多樣,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種意識形態(tài)和網絡因素的影響,這其中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作為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導學生不要誤入歧途,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意義
要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堅持以“三全育人”為教育行動指南,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叭恕?,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調動起一切的力量,發(fā)揮每一個教職員工的作用,全員參與、落實責任,加強教師隊伍的教育意識。全程育人則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備連貫性和延續(xù)性,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歷程。全方位育人是強調高校育人工作要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要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全面、系統(tǒng)地建設育人體系?!叭恕崩砟畹奶岢觯垢咝4髮W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和教育隊伍的建設更加完善,有效地解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質
(一)“三全育人”重點在“育”
“三全育人”的主體在于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構成一對相互關聯(lián)的范疇。教育者“傳道、授業(yè)、解惑”,受教育者學習、成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置于主動傳授與被動接受的地位。而“三全育人”則是對傳統(tǒng)模式的突破,要求教育者不僅要能教,更要會教。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更要主動去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主導的角色,決定了教學的基本方向。首先,教師要提升自身修為,先明道、再信道、后傳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教師要擔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新時代的教師要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要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要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在全程全方位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實踐者、傳播者。教師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德”修教師之身。新時代的“德”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的“德”,更是民族的“德”。其次,教師要改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為疏導式教學。教師要將理論轉化為學生聽得懂、看得見、用得通的知識,深入淺出,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實踐教學及教學實踐中形象地呈現、生動地解說,讓學生樂于接受。運用網絡載體,建立紅色教育陣地,生動入理、寓教于樂。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導致學生不樂學,甚至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反感。在“三全育人”的模式下,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來提升其學習力,使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地完成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動性、積極性、上進性是激發(fā)學生自主開展德育自省的“三大法寶”。教師可以在課上給學生少許時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也可以在課下開展“紅色大拇指”講師團、“新時代·青年說”等活動,通過選拔等形式選出優(yōu)秀的高年級學生或出色的畢業(yè)生,讓他們結合自身專業(yè)背景,向師弟師妹們講述在所學專業(yè)中取得的成績和在工作領域中的收獲,實現德育上的“互助”。
(二)“三全育人”難點在“全”
“三全育人”的“全”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三者有機統(tǒng)一。教師崗、行政崗以及教輔崗是教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崗位雖分工不同,但都具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所以,在全員育人過程中,要改變育人舊模式,創(chuàng)新育人新模式。從原始的“單打”模式轉向“雙打”模式,從“男子雙打”、“女子雙打”模式轉向“混合雙打”模式,挖掘各崗位教師潛能,強強聯(lián)合;在全程育人過程中,形成以引導在校生、關心畢業(yè)生的育人模式,使在校生學習安心、生活暖心,畢業(yè)生就業(yè)放心、升學舒心;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形成從教學到生活、從學校到家庭、從學校到企業(yè)的聯(lián)合育人新模式, 將“教”與“育”相結合,“教”出有理想的時代新人;使“管”與“育”相統(tǒng)一,“管”出有本領的時代新人,讓“服”與“育”相匹配,“服”出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存在的問題
近五年內關于“三全育人”的研究成果呈現增加趨勢,這種“百花竟放”的現象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寶貴的理論參考,關于理論的實現路徑以及保障機制的探析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結合實踐深入研究。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全員育人的理念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連續(xù)、 內容過于形式化等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責任割裂化
青年一代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群體,如何培養(yǎng)對社會發(fā)展、對民族復興、對時代進步有用的棟梁之才,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職工的參與,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存在教師隊伍思政教育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的情況。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工作與自己無關,學生應當去找輔導員或者思政教育教師解決遇到的問題。思政教育工作與專業(yè)教學、黨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明確劃分,最終導致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教育責任嚴重割裂,無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多以思政理論課程為基礎。學生入學之后除了接受入學教育以及相關的新生實踐活動之外,還需要修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教育內容的“高、大、全”和教育手段的單一化,而被看作是“假、大、空”,使得教師費力、學生不討好。具體體現在:課程體系分支過多、知識內容過于抽象;教學手段不夠多樣、教育形式不夠靈活;課堂氛圍單調、學生體驗感弱等問題,導致學生對理論學習不重視,多數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不僅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未達到。許多高校為改變當前局面,開展了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活動,但是對活動內容和形式的把控還不夠合理,除此之外,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也需要精準設計,應當貼合學生的思想需求和認知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連續(xù)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層面,應當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部分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選擇在新生入學時期開展,以入學教育為主題進行系列教育實踐活動,而年級較高的學生群體,以思政理論課程和不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講座為主,缺乏針對性和規(guī)劃性。這種形式的思政教育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年級之間教育的斷層現象突出。高年級學生的思想和心智比較成熟,然而思政教育工作卻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同時,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對學生的寢室生活、校園活動、學生工作等方面的滲透,使得理論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無法實現教育的連續(xù)性。
(四)保障機制建立不完全
綜合前文所述,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落實不精準、影響不連續(xù)、形式不靈活等問題,問題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建立起保障機制。雖然安排了多種實踐活動,但沒有對活動主題、流程的把控人員,使得實踐活動無法準確地與理論課程內容相結合;由于未構建起育人網絡,教育責任無法落實到個人,教育環(huán)節(jié)不連貫;缺少監(jiān)督機制,無法實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署。因此,如何建立“三全育人”的保障機制,成為了當前合理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路徑探析
為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本文將系列調研工作成果和長期一線實踐經驗相結合,淺析如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
(一)構建育人網絡,發(fā)揮教育合力
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孤軍奮戰(zhàn)的現象,應建立起良好的育人網絡,充分落實各方教育責任,將教育合力發(fā)揮到最大。首先,各學院內部應當做好頂層設計,由領導班子帶頭開展育人工作,協(xié)調各部門人員參與到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各部門由專人負責,制定明確的工作計劃,精準把控育人方向。定期匯報育人工作情況,每季度做工作總結,保證思政教育工作各項任務充分落實。其次,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老師,要求有較強的政治素養(yǎng),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負責任的政治職責,水平較高的政治標準,以身作則地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要強調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加強全體教職工的思政教育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育人水平。
積極號召專業(yè)課教師參與育人工作,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結合,促進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定期表彰先進,發(fā)揮榜樣作用,開展育人工作經驗分享活動,充分調動專業(yè)課教師的積極性。全體教職員工集體參與思政教育工作,共同努力,優(yōu)缺互補。構建出布局合理、責任精確的育人網絡,使教育合力得到充分利用。
(二)打造品牌活動,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高校思政理論課程主體是課堂講授,與此同時,為了配合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通常會配以實踐課程。而實踐課程的主題和內容無法與理論學習一一對應,活動也多以主題匯報、演講、朗誦經典作品等形式展開,內容缺乏吸引力,形式不夠創(chuàng)新。因此,打造系列思政教育主題的品牌活動,在豐富學生們課余生活的同時,讓學生樂學、善學,是全方位開展育人工作的關鍵。
學生們在“第二課堂”的表現與發(fā)展也同樣關系著學生的成長。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將思政教育活動與學生的“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定期開展主題學習沙龍、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的主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為主。通過多種形式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三)實施“分階段”教育,育人伴隨成長
關注學生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差異,“分階段”展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一個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所謂“分階段”教育即分年級設計不同主題的思政教育內容,分年級制定育人工作方向。
大一階段新生入學,思政教育多以“規(guī)劃”、“融入”等主題展開。初來乍到的學生們,對于周遭的人和物都感到新奇。該階段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絕佳時期。可以通過開學典禮、入學教育、參觀校園、學習校史等系列活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促使其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其次,利用專業(yè)教育、大學生活展望等主題講座,將學生內心的迷茫與膽怯化作對大學生活的期待與憧憬。
大二階段,學生已經對校園生活逐漸適應,學習了專業(yè)相關知識,擁有了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因此,該階段需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成長”。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專業(yè)相關的競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不斷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為將來就業(yè)打下基礎。除此之外,還應當對學生進行入黨培養(yǎng)教育、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講座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堅定理想信念。
大三、大四年級,學生主要面臨著在升學和就業(yè)之間的抉擇。本階段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以“直面恐懼”、“機遇與挑戰(zhàn)”為主題。對于考研的學生,定期走進寢室,了解學生備考情況及情緒變化,時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備考時期的壓力往往來自于學生內心的不自信和對未來的迷茫。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考研經驗分享會、考研復習指導等主題活動,打消學生內心的恐懼與不安,讓學生能夠不急不躁地復習,沉著冷靜地面對考試。對于選擇就業(yè)的學生,重點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業(yè)擇業(yè)指導、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就業(yè)、正確擇業(yè)、努力進取,成為對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有貢獻的高素質人才。
(四)建設保障機制,時刻把控育人工作
為確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推進,各高校應當設置思政教育工作小組,專人負責協(xié)調學校整體育人工作布局,精準定位責任主體,為各項工作的落實提供保障;各學院分別成立思政教育學習小組,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政教育意識,小組之間互相協(xié)作、互相監(jiān)督。除此之外,學習小組深入課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為真實反映思政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的效果,每周進行學生反饋匯總,最終結果納入工作考核,根據考核成績及時提醒教職工調整思政教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這樣概括青年:“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是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從總書記的話中可以看出,青年一代的成長和發(fā)展對于國家和人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一代去實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責任,要將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堅持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愛崗敬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 何少群,程東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1):56-58.
[2] 楊姍,楊樂馨.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的理念與實踐[J]. 經濟研究導刊,2019(23)84-85.
[3] 蘇利榮. 習近平青年觀對高?!叭恕钡囊I[J]. 西部素質教育,2019(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