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永
作為20世紀中國哲學界和史學界的領軍人物,湯用彤和陳寅恪對黃老學與早期道教關(guān)系的研究具有典范意義。湯用彤在梳理初來的佛教與儒道關(guān)系時,對道教發(fā)生史上第一部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和易學關(guān)系的研究頗為用力,并常與陳寅恪交流心得。(1)錢穆當時借住在湯宅,因而親歷陳寅恪與湯用彤的交往,并在晚年回憶道:“余又因錫予獲交于陳寅恪。錫予寅恪乃出國留學前清華同學(趙建永按:非清華同學,而是哈佛時期的同學)。寅恪進城來錫予家,常在余所居前院書齋中聚談。寅恪在清華,其寓所門上下午常懸休息敬謝來客一牌,相值頗不易?!眳⒁婂X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80頁。他們共同考訂該經(jīng)為漢代作品,解決了其成書年代問題,并梳理出作為漢代本土文化典型形態(tài)的早期道教與黃老道家易學關(guān)系的基本概貌。學界對他們在此領域的奠基性建設,尚無專門探討。筆者校理湯用彤和陳寅恪遺文時,深感其有開創(chuàng)之功,故試作此文。
2017年春,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黃老道家思想史”課題組會議上,筆者提出一問題:關(guān)于黃老學的特點,現(xiàn)在我們認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易學的基本特點則早已被公認如此。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為尋求答案,本文研究了兩漢黃老道家易學中的“歷數(shù)學”,重點從其中的“刑德”等觀念展開探討,發(fā)現(xiàn)“推天道以明人事”是黃老道家和易學的共通特點。幾乎已成絕學的“歷數(shù)學”至今鮮為學界所知曉,或許它可以作為黃老道家與易學關(guān)系、黃老學與道教淵源等研究的一個新突破口。
《太平經(jīng)》面世標志著道教的產(chǎn)生,其成書時間的確定是《太平經(jīng)》研究的前提。湯用彤與陳寅恪的道教研究,正是以此為發(fā)端。從現(xiàn)存兩封湯用彤與陳寅恪的通信來看,他們討論的重點是,如何厘清黃老道家的歷數(shù)學線索,以此來斷定《太平經(jīng)》的成書年代、傳授譜系及其理論來源。這是國內(nèi)學界對《太平經(jīng)》的原創(chuàng)性研討,鑒于尚未充分引起研究者注意,今全錄第一封信如下:
寅恪兄道席
惠片敬悉。所謂《太平經(jīng)》傳授之記載,系出于該書之后序,首敘于吉、帛和等,中言及陶隱居,后言及陳宣帝時智響法師?!对企牌吆灐吩d陳之(智)響法師事,而謂為“近人”所言。(2)湯用彤1934年所寫《甲戌讀書札記·關(guān)于太平道》中,抄錄《云笈七簽》卷六《四輔·第二太平者三一為宗》的相關(guān)段落,文曰:“近人相傳云:海嵎山石函內(nèi)有此經(jīng)。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列哿?,帝好道術(shù),乃命太平周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jīng)?!源艘詠恚湮氖⒁?。帝因法師得此經(jīng),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據(jù)此,“陳之響”應為陳宣帝時使《太平經(jīng)》重新行世的道教法師周智響。另據(jù),《正統(tǒng)道藏》本《云笈七簽》,“之響”作“智響”??梢?,此信中“智”抄成“之”字,當為筆誤。因此,弟以為此序出世頗晚。吾兄言于此有考證,必有卓見,甚盼見教。后序全文,緩數(shù)日當鈔呈。
關(guān)于《太平經(jīng)》之真?zhèn)?,最確切之證明,當在其中所記之歷數(shù)。惜弟于此不懂,愿兄暇時加以檢討也。如此經(jīng)非后人偽托,疑其中歷法必與緯書所用者相同也。又班《書》東方朔為武帝陳“泰階六符”,應劭云,《黃帝泰階六符經(jīng)》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是為太平”(此段弟前所未見,故未引及)。其所根據(jù)理論,與《太平經(jīng)》之理論相同,可見太平之義來源甚早,而其與天文歷法有甚密切之淵源也。(夏賀良等主張改元為“元將太初”,(3)《漢書》和湯用彤《甲戌讀書札記·關(guān)于太平道》手稿中,都把“太初元將”寫作“元將太初”,故此信中“元將太初”當為“太初元將”之筆誤。并增益漏刻,亦與歷法有關(guān)。)來教指出當注意此點,誠一針見血也。惜弟近日甚忙,否則當出城請教益。專復。
順頌著祺
弟彤頓,四月十四。(4)湯用彤:《復陳寅恪信》,原載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8-89頁,后收入《湯用彤全集》第5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5頁。
影響學界對此番通信展開研究的主要障礙是,寫作年份及其背景都不甚明確,故宜先加考辨。陳寅恪將此信夾在他當時用力甚勤的《高僧傳》內(nèi),由是幸存至今。蔣天樞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載:
(陳寅恪)居西院時有“與湯用彤書”,語及《高僧傳》之法和,并囑湯用彤代借《太平經(jīng)》。惜先生原書已不存,今存湯先生第一次信稿,乃接先生明信片時復信。(5)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第88頁。
陳寅恪自1933年入住清華大學西院36號,至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遷。綜合他們來往通信的內(nèi)容來看,蔣天樞所言“囑托湯用彤代借《太平經(jīng)》”,表述過于籠統(tǒng),其實是指請湯用彤代為抄寫《太平經(jīng)》“傳授之記載”部分,即《太平經(jīng)》后序。蔣天樞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時,把此信與陳寅恪從1927年到1935年間所寫校書記,綜系于1935年。孫尚揚教授所編《湯用彤年譜簡編》因這封復書只有月日,不詳何年,而姑且系于1935年。(6)孫尚揚:《湯用彤年譜簡編》,《湯用彤全集》第7卷,第674頁。筆者協(xié)助湯一介先生編《湯用彤全集》收錄湯用彤該函時,未及詳細考證,也將之列為1935年。如今根據(jù)湯用彤、陳寅恪當時的研究進展和湯文對信中內(nèi)容的落實情況來看,此信時間也可能是在湯用彤1935年3月發(fā)表《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前一年。
湯用彤復信的要點在于指明,判定《太平經(jīng)》真?zhèn)蔚淖畲_切證據(jù),是其所記之歷數(shù)。此經(jīng)若非后人偽托,則其中天文歷法必與漢代讖緯相同。在通信中,湯用彤和陳寅恪共同關(guān)注到了道教與歷數(shù)的關(guān)系問題。由于作為專門學問的歷數(shù),在學術(shù)界罕有研究,故需先對其進行界定。歷數(shù)有兩層含義:
(一)原指觀測天象以推算歲時節(jié)候次序的歷法,即計算日月運行經(jīng)歷周天的度數(shù),以確定閏月,調(diào)和四時。如,《尚書·洪范》:“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shù)。”《莊子·寓言》:“天有歷數(shù),地有人據(jù)?!备鸷椤侗阕印げ┯鳌罚骸笆且噪u知將旦,不能究陰陽之歷數(shù)。”
(二)引申為奉天承運的帝王相應于天象運行的序位。如,《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薄墩撜Z注疏》:“謂天厤(歷亦作厤)。運之數(shù)。帝王易姓而興,故言厤數(shù)謂天道?!辈嚏摺豆馕錆枌m碑》:“歷數(shù)在帝,踐祚允宜?!睏铎胖堵尻栙に{記》:“天眷明德,民懷奧主,歷數(shù)允集,歌訟同臻?!?/p>
《太平經(jīng)》中的歷數(shù)概念多是融會了上述兩層意思。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jīng)》(簡稱《包元太平經(jīng)》),將神仙信仰與歷算術(shù)數(shù)融為一體,其推演歷數(shù)是為了尊天法道,息災去殃,重整社會秩序?!短浇?jīng)》以“真人”與“神人”(即天師)問答的形式成書,試圖建構(gòu)神學教義體系和宗教組織,而統(tǒng)攝其理論和實踐的,正是藉由漢代黃老道家與易學合流而發(fā)展成熟的歷數(shù)思想,他們共通的思維特點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東漢時期出現(xiàn)的這種用黃老學說來解釋易學的思潮,逐漸形成了儒道互補的黃老易學。
陳寅恪在致湯用彤函中,之所以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平經(jīng)》的理論來源與天文歷法的關(guān)系,是因為他對與道術(shù)、易學關(guān)系密切的古代天文歷法都有相當程度的專業(yè)研究。他出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時,就把“年歷學”(古歷閏朔日月食諸類)排列在其指導學科中的首位。(7)孫敦恒:《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2頁。湯用彤自然熟知陳寅恪在此領域造詣精深,所以盡管湯用彤素有漢易研究的家學傳承,(8)湯用彤的父親湯霖(光緒十六年進士)素喜漢易,兼通儒道,旁及佛學。仍在信中虛心請教。他極為重視陳寅恪來信所指出當注意的問題,隨后在其論著中多有發(fā)揮,初步厘清了《太平清領書》與今本《太平經(jīng)》的關(guān)系,及其與黃老學、易學的淵源。
湯用彤對《太平經(jīng)》卷帙版本的演變考辨甚詳,并根據(jù)《理惑論》《抱樸子》、李賢《后漢書注》等記錄,在綜合比較中認定《后漢書》所記載的《太平清領書》即今本《太平經(jīng)》。(9)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46-252頁。其論證過程以《太平經(jīng)》中漢代黃老道家與易學關(guān)系為主線,現(xiàn)分述如下。
《后漢書》稱《太平清領書》以陰陽五行為家,多巫覡雜語。湯用彤對照今本《太平經(jīng)》,發(fā)現(xiàn)頗多內(nèi)容可證實《后漢書》此說?!短浇?jīng)》中多黃老道家方士之術(shù),如言:人本于陰陽五行之元氣,故當辟谷食氣。多延年、卻病、救死、驅(qū)邪之方。以星象諸符,佩之于身。葬宅須辨逆地、生地。音樂之精者,可以和陰陽,定四時五行,感召鬼神?,F(xiàn)存《太平經(jīng)》之性質(zhì)與史書所載完全符合。(10)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4頁。
《后漢書》所載襄楷上桓帝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shù),其文易曉,參同經(jīng)典?!睖猛诟鸷椤渡裣蓚鳌分姓页龈鼮樵敿毜恼f法是:
宮崇者,瑯邪人也。有文才,著書百余卷。師事仙人于吉。漢元帝時,崇隨吉于曲陽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經(jīng)》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崇。后上此書,書多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11)湯用彤:《甲戌(1934)讀書札記·關(guān)于太平道》,未刊手稿,本文寫作時藏北京大學燕南園。
湯用彤細勘今本《太平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性質(zhì)與襄楷、葛洪所言,完全相符:
其文平鋪直敘,反復解釋,不多引書卷(以《易經(jīng)》《老》《莊》為主),不多用典故(皆老子事跡),文極樸質(zhì),不尚浮華,故襄楷言“其文易曉”也。又其書推尊圖讖,所言頗合于緯書。其暢談災異占卜,與漢代儒家相似,故襄楷謂其“參同經(jīng)典”也。其旨以為天地萬物受之元氣,元氣即虛無、無為之自然。陰陽之交感,五行之配合,俱順乎自然。全書據(jù)漢代最流行之天人感應學說,以早夭為神罰,謂災害為天諫。人之行事,不當逆天,須事事順乎陰陽五行之理。又屢言太平氣將至,大德之君將出,神人因以下降。其所陳多治國之道。謂人君當法天,行仁道,無為而治。(12)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4頁。
《太平經(jīng)》所言陰陽五行諸說極多,且多合于漢代流行的讖緯之說?!白彙笔且环N假借天意、詭為隱語、預決吉兇的啟示,“緯”則是附會儒家經(jīng)典的神學解釋。讖緯的理論框架是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后來多被道教吸取。像《太平經(jīng)》大談“天讖”“地讖”“人讖”“圖讖”等術(shù)語,卷六十九有專章講述“天讖支干相配法”。湯用彤1934年寫成《甲戌讀書札記·關(guān)于太平道》對此做了專題研究。(13)1934到1935年,湯用彤所寫《甲戌讀書札記》《乙亥讀書札記》中,有相當篇幅是在研究《太平經(jīng)》與道家、易學、佛教關(guān)系的問題。這批未刊讀書札記現(xiàn)已整理出來,擬收入即將出版的《湯用彤全集新編》。對于《太平經(jīng)》與緯書相合的基礎理論,他舉例說,《太平經(jīng)》卷四十曰:“萬物始萌于北,元氣起于子。轉(zhuǎn)而東北,布根于角。轉(zhuǎn)在東方,生出達。轉(zhuǎn)在東南,而悉生枝葉。轉(zhuǎn)在南方,而茂盛。轉(zhuǎn)在西南,而向盛。轉(zhuǎn)在西方,而成熟。轉(zhuǎn)在西北,終。物終當更反始,故為亥?!フ吆艘玻耸寄艘?。故水始凝于十月也?!庇志砹胖^,北方乾坎艮,南方巽離坤,乾在西北,巽在東南?!兑拙暋で彾取芬罁?jù)《周易·說卦》而有八卦用事之說,與《太平經(jīng)》所說相符合。(14)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7-258頁。湯用彤還首次揭示了《太平經(jīng)》的“承負”說是由《易·坤·文言》中善惡報應思想發(fā)展而成,不同于佛教因報輪回論。相關(guān)研究詳見拙文《湯用彤先生對〈太平經(jīng)〉與早期道教關(guān)系的研究》,《哲學研究》2004年第8期,第32-38頁。
湯用彤接著考辨了《太平經(jīng)》與黃老學、歷數(shù)學的淵源。他在1938年出版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
黃老之道,盛于漢初。……《漢志》著錄之《泰階六符經(jīng)》,謂天之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祇咸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見《漢書·東方朔傳》注)。則是黃帝之道,已有太平之義。而黃老道術(shù),亦與陰陽歷數(shù)有關(guān)。(15)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1卷,第44頁。
湯用彤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講課提綱《玄學與中華佛學》,在“玄學之起源”一節(jié)首列“黃老之學”,在“君人南面之術(shù),無為之術(shù)”下,引述《泰階六符經(jīng)》“陰陽和,風雨時,社稷宜,天下大安,是曰太平”之語,并把《包元太平經(jīng)》《太平經(jīng)》放在“黃老之學”中講述其“天人感應”思想。(16)湯用彤:《玄學與中華佛學》,《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83頁。上述《泰階六符經(jīng)》之語,湯用彤同一時期的講課提綱《漢唐佛學綱要》則列在“道術(shù)”章目下,與“災異與治術(shù)”相關(guān)的“易學”部分一起來講。(17)湯用彤:《漢唐佛學綱要》,《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93頁。
東方朔援引《泰階六符經(jīng)》陳說天人感應之義,深受武帝嘉賞?!疤╇A六符”意為三臺六星之符驗,也就是《史記·天官書》所述北斗七星中對應世局的魁下六星。泰階分上、中、下三階,每階兩星,又分上下,兩兩相對,分別對應人間的男主、女主,諸侯、大夫,士、庶人。三階各得其所,則陰陽調(diào)和,各得其宜,天下太平。若三階不安其職位,則天應災變。此經(jīng)托名黃帝所著,當與漢代流行黃帝為北斗神的說法有關(guān),而北斗星也是無為而治的意象。湯用彤從《漢書·東方朔傳》及注引《泰階六符經(jīng)》中,推斷當時黃帝學對《太平經(jīng)》形成的影響。湯用彤發(fā)現(xiàn),《泰階六符經(jīng)》所依據(jù)的三階平致太平的天人感應和黃老無為政治理論,與《太平經(jīng)》相同。由此可知,其時黃帝學已有致太平的思想,這成為《太平經(jīng)》核心理論的重要來源。
后來的探索和新史料的出土,證實了湯用彤的這一論斷?!疤健币辉~首出《黃帝四經(jīng)》“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亦見于《呂氏春秋·大樂》:“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煜绿?,萬物安寧?!薄短浇?jīng)》和“太平道”之名來源于此義,它們闡述太平之道的信仰與主張,鮮明體現(xiàn)了黃老學特色。早期道教的“太平”教義與黃老道家經(jīng)典《黃帝四經(jīng)》《呂氏春秋》《泰階六符經(jīng)》一脈相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平”之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如:甘忠可作《包元太平經(jīng)》,哀帝改號“陳圣劉太平皇帝”,于吉傳《太平青領書》,張角建“太平道”,老子被神化為太平帝君并盛傳其化名“李弘”降世為太平主,北魏太武帝以“太平真君”為年號等。
關(guān)于黃老學與陰陽、神仙和圖讖諸學的關(guān)系,湯用彤還在《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中指出:
漢初重黃老道家,乃君人南面之術(shù)?!稘h書·東方朔傳》注引《泰階六符經(jīng)》所言,似可證之。然其于陰陽神仙之關(guān)系若何不詳。漢儒通經(jīng)致用,董子之學已雜以陰陽五行。孟喜、京房之《易》,作于宣元之世,而哀平之世,圖讖乃大起。(18)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頁?!短浇?jīng)》所受孟喜、京房象數(shù)易學的深刻影響,及其對漢易象數(shù)學應用和發(fā)揮,詳見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guān)系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3-109頁。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現(xiàn)知學術(shù)界用“黃老道家”四字來稱謂漢代黃老之學的最早出處。引文提到的《泰階六符經(jīng)》久佚,其與陰陽家、神仙家的關(guān)系,雖史料闕載,但《泰階六符經(jīng)》以天象對應人事的意象思維,也與漢代公羊?qū)W、易學中的陰陽五行災異論相互呼應。漢代此類陰陽、圖讖和歷數(shù)的繁盛,為黃老道術(shù)的發(fā)展提供了沃土,促成了《包元太平經(jīng)》《太平清領書》的出世。
陳寅恪1933年發(fā)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認為《包元太平經(jīng)》《太平清領書》有相似處。(19)陳寅?。骸短鞄煹琅c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頁。湯用彤在陳文基礎上,又根據(jù)陳寅恪來函提示的歷數(shù)學線索,進而結(jié)合漢代流行的黃老學和易學,從現(xiàn)存《太平經(jīng)》所倡興國廣嗣、主火德和元氣說等方面,斷定《太平清領書》脫胎于《包元太平經(jīng)》。(20)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頁。
《漢書》載,甘忠可弟子夏賀良勸哀帝亟需改元易號,以使壽延子生災息。哀帝信從其說,于公元前5年首創(chuàng)使用四字年號“太初元將”,并增益漏刻為120度。對此,湯用彤指出《太平經(jīng)》不僅有《包元太平經(jīng)》的廣嗣、興國之義,而且含黃老無為之理。例如: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yǎng),陰陽俱得其所,天地為安。(21)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頁?!短浇?jīng)》這種身心兼修、“身國同構(gòu)”的思想,是對黃老學“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繼承和發(fā)展,而從“內(nèi)圣外王”到“身國同構(gòu)”,又可謂黃老學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
湯用彤指出《太平經(jīng)》“上接黃老,推尊讖緯。而其流行之地,則在山東及東海諸地”。(22)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1卷,第44頁。他從于吉《太平經(jīng)》中所倡“元氣包裹”之說,看出它與《包元太平經(jīng)》的淵源?!兜啦亍分小兜赖湔摗芬短浇?jīng)》云:“元氣包裹天地,八地八方莫不受其氣?!编嵭兑拙暿穷愔\注》亦釋“元苞”為太極混淪之義。因此,湯用彤認為《包元太平經(jīng)》之書名可能引自緯書,而于吉襲取其說。甘忠可言漢為火德,《太平經(jīng)》亦然,應上接《包元太平經(jīng)》而來。(23)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261頁。如今學界已普遍接受了這種看法:《包元太平經(jīng)》淵源于燕齊海濱地區(qū),其內(nèi)容逐漸增加而成《太平經(jīng)》。
因時代隔閡,初看《太平經(jīng)》似感雜亂,實則該經(jīng)深蘊內(nèi)在的有機聯(lián)系,其中貫穿的主線就是黃老易學思想。正如龔鵬程先生所說:“(《太平經(jīng)》)把陰陽、三統(tǒng)、四時、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巧妙地配合起來,……將漢儒的致太平之說,以道家虛靜無為自然之說予以轉(zhuǎn)化;把治身之法與治國之道,打并一氣?!?24)龔鵬程:《漢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54頁。以上所論從地域和思想方面,都說明了《太平經(jīng)》與黃老道家及漢易具有深厚的淵源。
陳寅恪接到上述4月14日湯用彤的回信后,立即覆書,惜已不存。而湯用彤回復陳寅恪的第二封信,直到1986年蔣天樞在整理自己所存陳寅恪舊稿交付陳美延之前,才從中檢出。今節(jié)錄如下:
來示敬悉?!短浇?jīng)后序》,令學生抄好特奉上。其中錯字(“倏”作“條”之類),據(jù)言均出于原文。序中所言之西域(城)王君,(25)“域”應為“城”字之誤。西城王君,約秦末漢初之人,在后來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尊崇。今天水市東南之西縣,史上多稱西城,即傳說諸葛亮空城弄險之地。但西城作為名號,并不一定確指哪座城市,或指任一城市的西區(qū)?!短浇?jīng)》中至尊天神“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有一師四輔,一師即彭太師;四輔即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王君對于上清派之開創(chuàng)淵源極深,《云笈七箋·道教經(jīng)法傳授部·上清源流經(jīng)目》載其傳承關(guān)系為:王君授《上清經(jīng)》三十一卷予清虛真人王褒,王褒又授予南岳夫人魏華存?!墩嬲a》曾載其言,有太平壬辰之運等語,當亦與太平道有關(guān)?!?/p>
至若《高僧傳》之法和,與道安同學,應姓竺。但《佑錄》九《中阿含序》稱為冀州道人穆法和(稱冀州者,當因其游學之地而言),當因從道安僧人姓釋之說而改者。依其時代地點言之,可為姚秦時曇影、法穆之師。而安公與王嘉,善知歷數(shù)(弟不憶藏經(jīng)中此段)?!端?jīng)注》謂泰山僧朗(亦佛圖澄弟子,與張忠善)善氣緯。法和似曾于太元五、六年時,與道安同至泰山金輿谷,當見朗也(或苻堅遣之去存問朗者)。而王嘉、張忠均道術(shù)之士,則法和通陰陽歷數(shù),或亦可能。至謂《殷紹傳》之曇影即羅什弟子,似亦無抵觸。(26)《魏書·殷紹傳》所載善于方術(shù)的僧人曇影,與儒家方面的殷紹,道教方面的于吉、成公興、寇謙之,在歷數(shù)學上的淵源,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1卷,第399頁;陳寅?。骸洞藓婆c寇謙之》,《金明館叢稿初編》,第112-118頁。但弟尋不得更直接而有力之證據(jù),愿兄有以教之。……
來教所言歷數(shù)諸端,至為重要,切望早日寫出為禱。
順頌道祺
弟彤頓首,十八日。
《太平經(jīng)》《淮南子》之“七舍”,錢塘謂為《周髀》之“七衡”。弟前曾比較讀之,殊不類。兄以為如何?(27)湯用彤:《復陳寅恪信》,蔣天樞:《師門往事雜錄》,《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1-242頁。
據(jù)該信與前信內(nèi)容的連貫性來判斷,這兩次往來的通信都應在同一年的4月所寫,因間隔日期甚短,故而省略了月份。陳寅恪接到18日湯用彤的回信后曾再覆書。蔣天樞說陳先生的這封回信“當存湯氏后人處也”。(28)蔣天樞:《師門往事雜錄》,《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第242頁。為此,筆者2013年專門問過湯一介先生。湯先生說:“此信我已記不清?!母铩跗?,在抄家、批斗的壓力下,為避免招災惹禍,就把家里所有能找到的父親與陳寅恪等人的通信統(tǒng)統(tǒng)燒掉了?!笨紤]到湯用彤和陳寅恪都有在藏書中隨手存信的習慣,筆者覺得陳寅恪的這三封來函,若能躲過動亂劫火,也許就夾在湯用彤現(xiàn)存的萬卷藏書之內(nèi),有待后人耐心搜尋。
陳寅恪來函提出《太平經(jīng)》授受人與通曉歷數(shù)的佛教人物是否有關(guān)的問題,湯用彤對此基本予以否認。湯用彤回信中所提王君太平壬辰之語,與太平道和歷數(shù)皆有密切關(guān)系。據(jù)陶弘景《真誥》載,西城王君向上清派祖師魏華存親授:“離三惡道得為人難也。既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也。既得為男,六情四體完具難也。六情既具,得生中國難也。既處中國,值有道父母國君難也。既得值有道之君,生學道之家,有慈仁善心難也。善心既發(fā),信道德長生者難也。既信道德長生,值太平壬辰之運為難也。”(29)陶弘景:《真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第74頁。王君多次強調(diào)的“太平壬辰之運”,是早期道教關(guān)于末世的言論。而其所謂救世主,即是將于壬辰之年降臨救度世人的“金闕后圣帝君”(神化了的老子)?!叭沙健痹凇短浇?jīng)》中有孕育、生成的含義。如卷九三:“懷妊于壬成形?!本硪弧鸲骸笆枪识方ㄓ诔剑朴谛?。建者,立也,故萬物欲畢生?!?30)王明編:《太平經(jīng)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90、463頁。這種說法可以揭示早期道教選擇“壬辰”作為終結(jié)末世、迎來理想社會的原因。
湯用彤認為陳寅恪回信所言“至為重要”之“歷數(shù)諸端”的具體內(nèi)容,因該信尚未發(fā)現(xiàn),不得其詳,頗為遺憾。但是,我們通過比較湯信和隨后發(fā)表的《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仍可大致推測他們探討的問題及其落實的情況。對于歷數(shù)中的刑德說與漢代黃老學經(jīng)典的相合之處,湯文指出:《漢書·藝文志》有《刑德》七卷?!短浇?jīng)》常見刑德之說,且言之甚詳。其以十二月、十二支、乾坤六爻,與六刑、六德相配合。此皆與《淮南子·天文訓》所言相合,而述之更詳悉。(31)如《太平經(jīng)》卷四十四云:“十一月子,德在初九,德在室中,刑在遠野,十一月懷一德。十二月丑,德在九二,德在明堂,十二月懷二德。正月寅,德在九三,德居庭,正月懷三德。二月卯,德在九四,德在門,二月懷四德,刑德相半。五月午,刑在初六,刑在室中,夏德到野,五月懷一刑?!钡鹊?。《天文訓》曰“陽生于子,陰生于午”,故“十一月曰冬至”,“五月為小刑”。因此《太平經(jīng)》以乾六爻配子月等,坤六爻配午月等。《管子·四時篇》云“陽為德,陰為刑”。《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篇》亦曰“陰刑氣也,陽德氣也”。《天文訓》曰“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為德”,又曰“冬至為德”“夏至為刑”,故《太平經(jīng)》以十一月為德之始,五月為刑之始。此外,《太平經(jīng)》所詳述的“五方之兵”也與《管子》《淮南子》所載相合。(32)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8-259、255-257頁。
湯用彤在信末補白處還與陳寅恪商討,他反復比較研讀《太平經(jīng)》《淮南子》與錢塘所論刑德之“七舍”說后遇到的問題。嘉定人錢塘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撰《淮南天文訓補注》二卷,謂《淮南子》之“七舍”為《周髀算經(jīng)》之“七衡”,劉文典考證其說當承襲錢大昕而來。(33)詳見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12頁。胡文輝在《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研究》一文中,引述湯用彤函中關(guān)于“七衡”與“七舍”殊不類之說,(34)胡文輝:《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研究》,《中國早期方術(shù)和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71頁。但未作評判。筆者認為,“七衡”作為太陽每年運行的七條道路,與“七舍”在時間上雖有對應關(guān)系,但在其余方面確如湯說殊不相類。
湯用彤與陳寅恪探討的這一問題,在其《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中有進一步論述。湯文指出:《淮南子·天文訓》云,“陰陽刑德有七舍,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術(shù)、野”。《太平經(jīng)》亦有室、明堂、庭、門、道巷、遠野諸名?!靶g(shù)”指郊遂,故《太平經(jīng)》謂之為“六遠八境”,而“野”更在“術(shù)”之外,故曰“遠野”。《淮南子》謂,“陰氣極則北至北極,下至黃泉,故不可以鑿地穿井,萬物閉藏,蟄蟲首穴,故曰德在室”,此可謂為《太平經(jīng)》十一月德在室之注解?!痘茨献印酚衷?,“陽氣極則南至南極,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萬物蕃息,五谷兆長,故曰德在野”,此即《太平經(jīng)》中所謂“夏刑在內(nèi)室,德則到野,萬物悉出歸德”?!短煳挠枴芬园嗽露?,陰陽氣均,日夜平分,故曰“刑德合門”,此即《太平經(jīng)》之“刑德相半”。《天文訓》曰,“德在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shù),德在庭則刑在巷”。錢塘《補注》謂由此推之,德在巷則刑在庭,德在術(shù)則刑在堂。據(jù)此,湯用彤認為:
《太平經(jīng)》中十一月德在室刑在野,是與《淮南子》相合也。若依錢注則《經(jīng)》中四月之刑處內(nèi)室,應為堂之誤。又按《管子·四時篇》亦言及刑德,而《淮南子》則較詳。由此言之,《太平經(jīng)》刑德之說,其來源固極古矣。(35)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9頁。
后世的研究和新出土文獻都證實并豐富、深化了這一論斷?!渡袝分秴涡獭菲褜⑿?、德作為相對的概念聯(lián)用,如“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俄n非子》將刑德概念界定得更具體,以刑為殺罰,德為慶賞,與《尚書》一脈相承,皆屬政治學的表述?!饵S帝四經(jīng)》以刑德為理論核心,并將之與陰陽結(jié)合起來,以陰陽為刑德的自然根據(jù)。隨后,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派,把對宇宙現(xiàn)象的認識,都納入“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的易學模式中,大到國家命運,小至個人吉兇,皆可由象數(shù)昭示。從《尉繚子·天官》《淮南子·天文訓》和馬王堆帛書《刑德》等文獻來看,刑德已多是憑干支歷算推演吉兇的術(shù)數(shù)。因此,原本用于政治賞罰的刑德概念,逐漸變成與陰陽、四時、星象密切相關(guān),而表示吉兇、生死、消長、有無的帶有數(shù)術(shù)色彩的范疇,且將之托源于黃帝。
特別是《刑德》篇,由于是漢代黃老道家的重要出土文獻,從思想史發(fā)展的脈絡來看,不僅印證了與《太平經(jīng)》一脈相承的黃老刑德思想,更佐證著《太平經(jīng)》的成書年代。1997年4月9日,饒宗頤在首屆“湯用彤學術(shù)講座”上講:
湯老《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一文,談及刑德問題,舉尚書緯《刑德放》及《太平經(jīng)》所言刑德為例,深有啟蒙之功。近時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刑德”長篇,大放異彩,有助于研究。(36)饒宗頤:《先老學初探——(傳老子師)容成遺說鉤沉》,《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首屆“湯用彤學術(shù)講座”演講辭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頁。該文以《(傳老子師)容成遺說鉤沉——先老學初探》為題,另載《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饒宗頤在湯用彤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新舊文獻,從歷數(shù)和陰陽學切入,梳理了黃帝和老子皆師事容成氏(亦稱廣成子)的歷史傳說和思想脈絡。他說:“楚地老子古本陸續(xù)出土,過去莊、老先后及老子書之年代諸疑點,均迎刃而解。又馬王堆三號墓竹簡《十問》黃帝四問中,其一為與容成對答, 葛洪《遐覽篇》所記之《容成經(jīng)》一卷, 必有出于此者。陸德明謂‘老子受學于容成’。關(guān)于老子思想之來源,于此可試探一些消息,因以容成遺說為題,作初步探討……”(37)饒宗頤:《先老學初探——(傳老子師)容成遺說鉤沉》,《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首屆“湯用彤學術(shù)講座”演講辭及其他》,第1頁。由此饒宗頤首倡“先老學”研究,從中可以透見黃帝學與老子學同源共祖的學脈傳承淵源。
胡文輝接續(xù)湯用彤諸賢關(guān)于《太平經(jīng)》與《淮南子》等傳世文獻的比較研究,并結(jié)合馬王堆帛書和銀雀山漢簡等出土佚書,對刑德涵義的演變作有精辟考辨:
“刑德”這一組概念本來是屬于政治、社會意義的概念;以后在陰陽學說的影響下,“刑德”又成為一組陰陽化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刑德”又成為一組數(shù)術(shù)化的概念,刑、德已經(jīng)包涵了吉兇宜忌的意味;最后,“刑德”更成為某種占驗方式中的神煞(值神)?!靶痰隆币饬x的演變并不是新的意義完全取代舊的意義,而是新的意義從舊的意義衍生出來,但舊的意義仍然并行不悖。(38)胡文輝:《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研究》,《中國早期方術(shù)和文獻叢考》,第266-267頁。
“刑德”觀念的演變,體現(xiàn)出黃老學與易學的合流過程。而這種學術(shù)史梳理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新舊共生、因革損益的文化發(fā)展觀念,正是以湯用彤和陳寅恪為代表的學衡派的核心理念。
《太平經(jīng)》中《案書明刑德法》《國不可勝數(shù)訣》等章,用易卦六爻解釋天地刑德生殺在一年之中的變化?!短浇?jīng)》運用具體類比和抽象類比方法,以說明社會運行機制中所需的刑罰、仁德之施行與自然界的氣運具有共同點。(39)參見詹石窗、連鎮(zhèn)標:《易學與道教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194頁。其刑德說的理論根基,是黃老學和易學中天地人三才相通的觀念,以刑為陰殺,以德為陽生,附會五行制化之說。《太平經(jīng)》在對陰陽關(guān)系的體認中,重視人與天地陰陽的相和,認為陰陽消長的內(nèi)在規(guī)律表現(xiàn)出刑與德兩種不同屬性。它用十二辟卦來論陰陽的刑德消長,為使人君洞悉天地表里陰陽之氣的消長,從而興陽氣,抑陰氣,重德而不重刑,達致垂拱而治。因此,《太平經(jīng)》十分強調(diào)星占和歷法推算,通過精準的模型化周期演算力圖把握天文規(guī)律,以通向宗教的神圣時運。它采用納甲、爻辰等模型,來說明天象觀察中的變化,并將變化周期以歷數(shù)的形式神圣化。由此,道教在吸取歷數(shù)時,不僅關(guān)注具體的人事吉兇,而且通過歷數(shù)證明天人同構(gòu)互感,將整個社會運作納入術(shù)數(shù)體系。(40)于濤:《〈太平經(jīng)〉刑德圖式的易學表現(xiàn)及其他》,《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第3-5頁?!短浇?jīng)》的歷數(shù)思想雖受到漢代讖緯之風的影響,但也有自身的特色,并對漢易卦氣說和黃老學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由上可見,湯用彤斷定《太平經(jīng)》為漢代舊書主要根據(jù)有二:一是詳考現(xiàn)存《太平經(jīng)》之思想特質(zhì)與《后漢書》言此經(jīng)以陰陽五行為本的記載完全符合;二是證實《太平經(jīng)》所載歷數(shù)刑德諸說,皆漢代流行的黃老學說,若非漢人則不能陳述如此詳備。(41)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59頁。這是《太平經(jīng)》為漢代之書最關(guān)鍵的證明,由此可確定《太平經(jīng)》上接黃老易學之道術(shù)、下啟張陵張角之道教的重要地位。(42)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頁。
湯信熱切懇請陳寅恪將“來教所言歷數(shù)諸端”早日寫出。他們這兩封論學信中所談的問題,在湯用彤當時正寫的《甲戌(1934)讀書札記》及隨后寫成的《乙亥(1935)讀書札記》《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多有體現(xiàn),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盡管陳寅恪認為歷數(shù)學對道教至為重要,而查其現(xiàn)版文集則罕見此類專門論證,這當與其手稿的遺失有關(guān)。陳寅恪1938年從香港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他將20年來所擬著而未成之稿和親手批注的史籍裝成兩大箱,交由滇越鐵路托運,卻不幸失竊。湯用彤認為“至為重要”的那些歷數(shù)學手稿大概悉在其中。
盡管舊作遺失,但陳寅恪并未放棄對歷數(shù)學的關(guān)注和研究。1943年,他回答對天文學史造詣頗深的竺可楨請教《史記·天官書》中“攝提格”之起源時,提供了中、法、日三國學界研究此專題的線索,促成竺可楨于次年發(fā)表論文《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這一天文學史上重大成果,引起中外學界的高度關(guān)注及持久探討。董作賓著《殷歷譜》在天文歷法方面也曾得到陳寅恪觀點的啟示。1945年,《殷歷譜》成稿后,董作賓從李莊復制一份寄給任教成都燕京大學的陳寅恪求教,并根據(jù)他的反饋意見進行縝密考證和修訂,使之更加完善。(43)陳寅?。骸吨露髻e》,《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1962年,竺可楨在廣州參加科學技術(shù)十年規(guī)劃(1963—1972)會議前夕,與中科院副院長吳有訓一起看望陳寅恪。他們曾論及天象變異與時局興衰之間是否存在相關(guān)性的學術(shù)問題,竺可楨日記寫道:
今年壬寅,據(jù)印度歷乃是大災年。中國相傳“日月合璧,五星連珠”。(44)史書對“五星連珠”有種種說法,大抵兇多吉少。其中以《史記·天官書》論述較為周全:“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重致天下?!逍呛?,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币饧醇獌粗饕Q于統(tǒng)治者是否“有德”。據(jù)學界研究,漢代以降最壯觀的兩次“五星會聚”,均發(fā)生在女主崛起導致內(nèi)亂之時:一是公元前185年,呂后主政,翌年殺少帝劉恭,改立劉弘;二是710年,韋皇后弒唐中宗,臨朝攝政,李隆基起兵殺韋后。參見黃一農(nóng):《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9-70頁。今年陰歷年初是立春(晦日),而歲逢攝提格,是宋以來第一次(據(jù)我估計大約450年一次)。日月合璧無疑是有的,但五星連珠則未必,蓋金木水火土聚于一宿(中國宿又大小不同)乃要數(shù)萬年才有一次。(45)竺可楨:《竺可楨日記》(1962年2月14日),《竺可楨全集》第十六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9年,第201頁。
竺可楨是陳寅恪、湯用彤留學哈佛大學時的學友,他們對以上話題的關(guān)注早有淵源。如,早在湯用彤于清華讀書時,就曾論及德國文壇巨匠歌德所談的星宿與人生關(guān)系問題。(46)湯用彤:《談助》,《湯用彤全集》第5卷,第52頁。1920年8月17日,陳寅恪與湯用彤、張歆海、樓光來、顧泰來、俞大維和吳宓在哈佛大學的會聚,號稱“七星聚會”。(47)吳宓:《吳宓日記》第2冊,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79頁。對此標志著學衡派醞釀形成的文化事件,后人多從其效仿法國著名文藝團體“七星社”方面來解讀。而“七星”在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也可找到解釋,如《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眳清低砟暝谧跃幠曜V開篇首頁即云:“宓本名吳玉衡,以生于陰歷七月,取《書經(jīng)》‘陳璇璣之玉衡’之義?!?48)吳宓:《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第1頁。他還鄭重地詳細畫上與其生辰相應的北斗七星的星象圖。玉衡乃北斗七星之一,可見吳宓當以星宿照命自居。故其所謂“七星聚會”,寓意當以指北斗七星為佳。湯用彤在其傳世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曾論及歲逢“攝提格”引發(fā)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49)攝提格為古代歲星(木星)紀年中的年名,對應十二地支中的“寅”。《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按?太)歲在寅曰攝提格?!睖岬剑簴|晉佛教領袖慧遠于歲逢“攝提格”的元興元年(402)與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人建齋立誓發(fā)愿,期生西方凈土,并令劉遺民著文記其事,開篇曰:“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fā),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云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被圻h精通易老莊三玄之學,“《世說》載其與殷仲堪談《易》,謂《易》以感為體。其行文亦雜引《莊》《老》,讀其現(xiàn)存之篇什,觸章可見,不待煩舉”。他既持精靈不滅之說,又深怵沉溺生死之苦,累劫輪回之痛。因此“無常之懼,諸人均感之最切,其共期往生佛國,固所宜也”(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全集》第1卷,第271、274-275頁)。這便是慧遠立蓮社而被尊為中國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的由來?!啊兑住芬愿袨轶w”之說深刻揭示了作為易學本質(zhì)的感應原理,慧遠“貞感幽奧”,將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對佛教的理解和會通上。陳寅恪在為王國維所作挽詩中說“吾儕所學關(guān)天意”,可見,“星聚”“天意”是他們難以淡忘的話題。此處所涉“天意”之類若僅是虛指,那么1962年陳寅恪與老友共同關(guān)注壬寅年是否為“災年”和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天象,則是一種認真思考和科學探索。(50)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去,人們心有余悸,而博古通今的陳寅恪自有理由關(guān)注大局走向,思考“大災”是否還會來臨,并在其詩作中表達出無窮殷憂。陳寅恪失明已久,卻依然垂注天文異象是否出現(xiàn)。或許不見紛繁世象,更能使其內(nèi)心寧靜專一,駕馭學貫中西、構(gòu)造精密的知識飛舟,去探索茫茫幽渺的“天道”運行軌跡,正如莊子所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陳寅恪戛戛獨造的探索之舉,印證了上古“瞽史知天道”的瑰奇神秘傳說。詳見張榮明:《“瞽史知天道”——竺可楨與陳寅恪之四》,褚鈺泉編:《悅讀MOOK》第33卷,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年,第161頁。
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時期人們對于宇宙運行和命運之謎的一種歷史認識,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里需要辯證地來看。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于“天人合一”的不懈探索精神,或可將這份對于天地的敬畏之心用于尊重規(guī)律,實現(xiàn)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同世界。
綜上可見,陳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證實了湯用彤關(guān)于《太平經(jīng)》與歷數(shù)關(guān)系的觀點,并對湯說多有指引和啟發(fā)。而湯用彤在梳理黃老學流變時,首次揭示出《太平經(jīng)》與歷數(shù)學的淵源,發(fā)現(xiàn)了黃老易學與早期道教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從而開創(chuàng)了《太平經(jīng)》與早期道教、黃老道家易學關(guān)系的研究,完善了陳寅恪的有關(guān)論斷,并由此判定出《太平經(jīng)》成書年代。隨后,學界研究黃老學史、道教史、易學史、哲學史或文化史以及有關(guān)專題,都把《太平經(jīng)》作為東漢經(jīng)典來引述。湯用彤、陳寅恪上述研究跳出今古文經(jīng)學的窠臼,開啟了從文化融合發(fā)展層面解析黃老道家易學史的先河。他們的研究范式代表了世界文化研究的潮流,而為國內(nèi)外學人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