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騰
(香港斑馬學院培訓部,香港999077)
在漢魏六朝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舊有文體被作家們繼承并發(fā)展的同時,新興文體也不時出現(xiàn)。作為碑志文下的一個細小分支,墓志文在六朝的出現(xiàn),受到了當時文學理論的指導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滋養(yǎng),是六朝文體學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結(jié)果。由于更多受制于出土文獻的特殊性,人們對墓志文體起源于六朝的觀點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1-3],因而對墓志文體形成的內(nèi)在機制也有著進行探討的必要。
中國古代埋銘志墓之風淵源有自:“銘墓,三代已有之?!盵4]《周禮·春官》《儀禮·士喪禮》《禮記·喪服小記》中均有以“銘旌”志墓的記載。兩漢時期,除使用銘旌外,刻石并埋于壙中的作法也已出現(xiàn)。西漢以明確志墓為目的的刻石僅現(xiàn)于著錄,而東漢墓志已有出土,其中以永平元年(64)的《賈武仲妻馬姜墓記》最具有代表性[5]1。晉宋時期,以四言為主的韻語銘辭在墓志文中的出現(xiàn),可視為墓志這一文體最終形成的標志。傳統(tǒng)文獻所錄傅玄《江夏任君墓銘》[6]和出土文獻所存晉永平元年(291)的《晉待詔中郎將徐君夫人菅(洛)氏之墓碑》,都有志文和銘文兩個部分。在北方出土的同一時期的《劉賢墓志》[7]也出現(xiàn)了志文與銘文的組合。這說明至遲在劉宋時期,以有志有銘為文體特征的“墓志”新文體已經(jīng)在南北兩地流行起來,此后,包括以敘事為主的“志”和以抒情為主的“銘”兩個部分內(nèi)容的墓志銘文成為寫作主流,“或有志無志,或有銘無銘,皆志銘之別題也?!盵8]148劉宋時代是墓志這一文體最終確立的重要階段。
漢魏六朝是文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活躍期,人們對文學的認識也進入了新階段:“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諫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徽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狂?!盵9]六朝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兩方面的積極探索,使得六朝文學帶著許多區(qū)別于先秦文學的鮮明印記。作為在劉宋確立的新興文體,墓志文的發(fā)展成長,與六朝文藝理論的成熟和作家創(chuàng)作實踐的積累都存在著緊密的關(guān)系。
對墓志文影響最直接的是墓碑文和銘、賦、頌文的創(chuàng)作。
銘最初的功能是刻功記德:“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盵10]“夏商鼎彝尊卣盤匜之屬,莫不有銘,而文多殘缺,獨湯盤見于大學,而大戴禮備載武王諸銘,使后人有所取法。是以其后作者浸繁,凡山川、宮室、門、井之類皆有銘詞,蓋不但施之器物而已。然其要體不過有二:一曰警戒,二曰祝頌?!盵8]142后世的銘文更多地發(fā)揮其“祝頌”功能,如張載作《劍閣銘》,“益州刺史張敏見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鐫之于劍閣山焉?!盵11]摯虞認為碑文文體即銘體:“古有宗廟之碑,后世之碑于墓,顯之衢路,其所載者銘辭也?!盵12]192劉勰更是直接認為碑文認定為傳記志文和銘文的結(jié)合:“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庇终f:“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盵13]可見,在六朝時期,各種文體之間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并不斷發(fā)展。在銘文和碑文兩種文體的影響下,墓志文與墓碑文的外部形態(tài)相似,內(nèi)容的差別也顯而易見:“凡碑碣表于外者,文則稍祥;志銘埋于壙者,文則嚴謹。其書法,則惟書其學行大節(jié),小善寸長,則皆弗錄。”[14]
頌這一文體對墓志文的影響主要是內(nèi)容方面。“頌,詩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頌聲興。于是史錄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廟,告于鬼神?!盵12]190受詩經(jīng)影響,以四言韻語頌德成為中國古代作家的共識,因此,六朝許多文體里都有著頌的基因。劉勰把許多涉及褒揚功業(yè)、歌頌懿德的文體都歸入“頌家”?!段男牡颀垺氛撡潱骸凹斑w史固書,托贊褒貶,約文以總錄,頌體而論辭……發(fā)源雖遠,致用而蓋寡,大抵所歸,其頌家之細條乎!”(頌贊第九)說祝:“義同于誄,而文實告神,誄首而哀末,頌體而祝儀。”(祝盟第十)評銘:“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保ㄣ戵鸬谑唬┱C:“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倍捎阢懳牡膹V泛存在,碑文與頌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一樣緊密:“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亡者,同誄之區(qū)焉。”(誄碑第十二)葉昌熾先生也認為:“秦漢諸碑,炳焉與雅頌同文?!盵15]黃侃更是認為“頌名至廣”:“變其名而實同頌體,則有若贊,有若祭文,有若銘,有若箴,有若碑文,有若封禪,其實皆與頌相類似。”[16]
在這種創(chuàng)作背景下,墓志文也必然會受到頌體的影響。所以“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yè),則為銘文,將以千載之后,陵谷遷變,欲后人有所聞知?!盵17]防“陵谷遷變”是早期埋銘的動機,后來隨著人們對“不朽”之德的重視,在墓志中加入頌辭也就越來越普遍了。如永康元年(300)《晉故沛國相張君之碑》:“刊石玄堂,銘我家風。靈遷潛逝,聲壽永宣。其辭曰:……”[5]5太和二十年(496)的《元禎墓志》:“故刊茲幽石,銘德熏壚。其辭曰:……”[5]36此風延至唐代,更為普遍,如開元七年的《大唐故宣威將軍左驍衛(wèi)河南府永嘉府折沖都尉上柱國王(元)府君銘》:“但恐筮短龜長,谷移陵變,紀芳猷于玄石,標盛德于幽泉。乃為銘曰:……”[18]墓志文中這種褒贊先人之德,以期傳之久遠的銘刻文字,與頌體“容德厎頌”的要求密切呼應。章太炎先生在《文心雕龍劄記》中辨析銘、碑、頌時也認同三者之間非常緊密的關(guān)系:“銘、碑、頌三者實同。漢碑多有稱頌、稱銘者,唯銘、碑必題于器,頌則可不必也。誄與碑實異,如秦世所勒之碑,概稱揚己之功德?!盵19]
賦對墓志文的影響則側(cè)重于外部的形式方面。和頌一樣,六朝也是賦的繁榮期,取得了巨大文學成就,也成為其他文體不斷學習借鑒的文體,其講究遣詞造句,注重詞采氣韻等寫作技巧,更是受到六朝作家的喜愛,并促進了駢體的形成:“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20]賦影響了各體文學和創(chuàng)作,并進而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面貌。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這樣的文藝理論著作都是用賦體寫成。文體如銘文等也受都到了賦的影響。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指出:“古之銘至約,今之銘至繁,亦有由也。質(zhì)文時異,則既論之矣。”并批評后漢文學家李尤的創(chuàng)作“自山何都邑,至于刀筆平契,無不有銘,而文多穢病,討論潤色,言可采錄?!盵12]192“無不有銘”正是漢代文學發(fā)展繁榮的一個必然現(xiàn)象,而“文多穢病”以及“討論潤色,言可采錄”正是“今之銘至繁”的表現(xiàn),也是因為賦對銘文創(chuàng)作技巧的影響而造成“質(zhì)文時異”的具體反映。賦對墓志文的影響較早,如建安三年(170)《許阿瞿畫像石左方墓志》:
惟漢建寧,號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許阿瞿□(疑為身),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遂就長夜,不見日星,神靈獨處,下歸窈冥,永與家絕,豈復望顏。謁見先祖,念子營營,三增仗火,皆往□親,瞿不識之,啼泣東西,久乃隨逐(逝),當時復遷。父之與母,感□□□,□王五月,不□晚甘。嬴劣瘦□,投財連(聯(lián))篇(翩)。冀子長哉,□□□□,□□□此,□□土塵,立起□埽,以快往人。[21]
墓記用四言韻文寫成,雖間有缺字,但是從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作家對幼女的無限深情,對遽失愛女的錐心之痛,文章雖然短小,但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巧妙地把敘事與抒情結(jié)合在一起,正是東漢后期抒情小賦所擅長。
漢魏六朝時期作家的墓碑文和墓志文創(chuàng)作實踐,是推動墓志文文體確立和成熟的重要力量。蔡邕是東漢著名的碑版大家,其碑志文創(chuàng)作較多,在當時與后世都具有指導作用,影響深遠。劉勰對蔡邕的賦、銘、奏議等文章贊美有加,更推崇他的墓碑文創(chuàng)作:“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典;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胡眾碑,莫非精允。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清詞轉(zhuǎn)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13]建安七子中孔融、陳琳、劉楨都有碑志文傳世。魏晉時代,碑禁甚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文人從事碑志文的創(chuàng)作,但是仍然陸機、傅玄等人一定數(shù)量的碑志文保存在紙質(zhì)文獻中。碑禁在南朝有了一定松弛。盡管出土的南朝墓志文數(shù)量不足,但傳統(tǒng)文獻中關(guān)于官方和民間修碑、埋銘的情況也多有記載。除《宋書》里有孝武帝為劉宏作墓志銘外的記載外,《南齊書·禮下》亦載:“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玄宮中有石志。參議墓銘不出禮典。近宋元嘉中,顏延作王球石志。素族無碑策,故以紀德。自爾以來,王公以下,咸共遵用。儲妃之重,禮殊恒列,既有哀策,謂不須石志。”[22]可以看出南朝墓志文的創(chuàng)作要比魏晉時期活躍。《藝文類聚》里收錄的南朝君臣所作墓志銘近四十篇,其中有梁元帝蕭繹撰寫的7篇,梁簡文帝蕭綱6篇;沈約5篇,江總5篇。另外,謝脁現(xiàn)存墓志文4篇[23];陶弘景現(xiàn)存碑志文7篇,其中墓碑文1篇,墓志文1篇[24];徐陵現(xiàn)存碑志文12篇,其中墓碑文2篇,墓志文3篇;李富孫《漢魏六朝墓志纂例》卷三說其墓志文:“三碑俱駢偶,無銘詞,章昭達死,書年;康簡王薨,書年壽并贈謚;余皆略而不著,其例同也?!盵25]作為一部重要的文集,蕭統(tǒng)《文選》收蔡邕碑文2篇,王巾廟碑1篇,還收王儉《褚淵碑文》1篇、沈約在永明年間所作《齊故安陸昭王碑文》1篇,以及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1篇。這些才情高妙、各體兼善的文人作家的積極參與,對推動墓志文的發(fā)展必然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以后,北朝的墓志文創(chuàng)作之風日盛,當時擅名的碑版大家以庾信、魏收等人為代表。庾信于梁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并留在了北方,雖然其所寫墓志文出土很少,不過,紙質(zhì)文獻現(xiàn)仍存其留守北朝時創(chuàng)作碑志文二卷,14篇,其中墓碑文12篇,墓志文二卷20篇。庾信由南入北,極大地推動了北朝文風的變化和墓志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墓志文的全面趨向駢儷化成為較為普遍的風氣,標志著北朝的墓志文創(chuàng)作也已趨向成熟。如北周建德五年(576)《王德衡墓志》中一段文字:
選稱榮俊,府曰光僚,顧問相訓,速華黃琬;文戎是職,超步陸機。侯以孝穎,為家特愛。廣昌公辭津河之栩,受溱汝之寄,幸隨溫清,實踵黃香。既而秦柝聞城,軍旗影塹,魚麗已布,月陣已周,鼓吹三鳴,云梯四起,魯連羽檄,未能卻也,乃外設陳平之計,內(nèi)缊組劉禪之謀,即嘆憮誠,便歸闕庭。大周以秦留趙璧,晉用楚材。[26]
短短一百多字內(nèi),作者連續(xù)使用了黃琬、陸機、黃香、魯仲連、陳平、劉禪等一系列歷史人物來贊揚志主才性,又“秦留趙璧”“晉用楚材”等典故進一步稱贊志主歸誠北周的明智憮誠,使得全文呈現(xiàn)出一種典雅華麗的語言風格。
總之,埋銘志墓雖起源較早,刻石成文的做法在東漢才逐漸流行。從傳統(tǒng)文獻和出土文獻看,“墓志”一詞雖出現(xiàn)較早,墓志這一文體的確立卻是劉宋時期。墓志作為一種文體的標志是包括以志辭敘事和以四言為主的銘辭發(fā)揮抒情功能兩個部分。由于人們對銘辭的重視,使“墓志銘”成為后世墓志文的通用概念。墓志文的發(fā)展與文體的確立是六朝文風影響的結(jié)果,受到了碑志文、銘、頌、賦等其他文體的滋養(yǎng)和六朝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的指導,也受到了蔡邕、庾信等碑版大家墓志文創(chuàng)作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