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梁紫源
現(xiàn)代文閱讀在高考中占據(jù)36分之巨,在三輪復習階段,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應該避免低效刷題。筆者認為,三輪復習最重要的是在細節(jié)、技巧上下功夫,即所謂“功夫在詩外”。那么什么是“詩外”呢?筆者以為,“詩外”就是要挖掘題目里的隱含信息。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其難度系數(shù)值為0.6左右,這就意味著它不可能“過分”地與考生作對,命題者必然在設計題目時留下各種“隱含信息”。在三輪復習階段,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洞察這些“隱含信息”,無異于事半功倍,錦上添花。
下面,筆者以2019年全國卷Ⅰ為例,分選擇題和簡答題兩部分來具體說明。
閱讀意味著答題時一定要以文本為中心。受考試時間與答題難度所限,學生不可能像平時一樣咬文嚼字,很多學生都通過直接對照文本來解答,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jié)果,甚至落入命題陷阱中。那么,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如果文本有題目,或者末尾有“摘編自”等字樣,一定要仔細閱讀。如2019年全國卷Ⅰ論述類文本閱讀末尾為“摘編自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實用類文本閱讀末尾為“摘編自周耀林《可移動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策略研究》”等,文學類文本閱讀的作者、題目為“魯迅”“《理水(節(jié)選)》”,這些是綱要,也是閱讀的總方向。
其次,要盡量找出每一部分或段落所隱含的關(guān)鍵性、總括性句子,初步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閱讀文本的各個段落不會太長,只要用心,可以快速畫出關(guān)鍵句子。高考閱讀材料是再三斟酌而定的,不至于太難,瀏覽后比較容易劃定。請見下例:
1.2019年全國卷Ⅰ論述類文本閱讀關(guān)鍵句梳理如下:(下劃線部分為文章原文):
第一段:提出“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
第二段: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要“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
第三段: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必須“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四段: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必須“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
第五段: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這樣做,結(jié)構(gòu)清楚明了,答題時就可以有整體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帶領(lǐng)學生找一些做過的論述類文本閱讀,畫一下關(guān)鍵句子,梳理結(jié)構(gòu)層次,列出整個文章的框架,選項就比較容易分析了,考場快速“閱讀”自然不在話下。因此,2019年全國卷Ⅰ第2題的D項“文章末段論證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時代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體現(xiàn)”與前面梳理的第五段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一經(jīng)比較,就知道這里犯了概括不完全之錯。
2.2019年全國卷Ⅰ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一關(guān)鍵句梳理如下(下劃線部分為文章原文):
可移動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策略包括預防、治理、修復三個方面。
預防……涉及光照度、環(huán)境條件、安全、防火和突發(fā)事件的準備等方面。
治理技術(shù)可以分為殺蟲、去酸、脫水和清潔等類型。
修復的內(nèi)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清除附著物和修補殘缺部分。
因此,2019年全國卷Ⅰ第4題的A項就可以做出判斷,因為“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是屬于“治理技術(shù)”中“脫水”的方法,不屬于“修復”方法,而B、C、D三項的依據(jù)卻很清楚。2019年全國卷Ⅰ第5題的C項也如出一轍。“材料一”說明“修復紙張的酸性”屬于“治理技術(shù)”中“去酸”的方法,并非“紙漿補書機修補法”;且“材料三”明確告訴我們,方案分為兩部分:(1)去酸方案;(2)修復方案。在紙漿補書機這部分里連所謂的酸性也沒有涉及,又哪來的“特別理想”之說?它就是要將兩部分內(nèi)容合在一起,看似天衣無縫,實際上卻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我們把要點畫出來,那么一眼就可以洞穿選項,做出正確判斷。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補充隱含關(guān)聯(lián)詞語、尋找絕對化詞語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快速、獨立地進行判斷,并及時總結(jié),以提高做題能力。下面筆者以2019年全國卷Ⅰ第1題為例來分析如何尋找、補充關(guān)聯(lián)詞語(括號中的詞語即為筆者補充的關(guān)聯(lián)詞,下劃線部分則為絕對化詞語):
A.作家(只要)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分析】“只要……就能”屬于充分不必要條件關(guān)系,只要“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有生活常識的學生,就可以判斷出該選項錯誤了。
B.對人民的情感認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分析】句子中有“……原因”,那么我們可以把它改寫成因果關(guān)系復句:因為有對人民的情感認同這一重要因素,所以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取得了成功。這正符合作者一直強調(diào)的觀點。
C.(之所以)人民是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是)因為(只有)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
【分析】“之所以……是因為”,這里顯然強加了因果關(guān)系;“只有……才是”屬于必要條件關(guān)系,而這里把“普通勞動者”作為“文藝最理想的讀者”的重要條件顯然是違背生活常識的。
D.(如果是、只要是)真正扎根時代、富有責任感的藝術(shù)家,(那么就)無須考慮人民群眾的娛樂和消費需求。
【分析】這里的“無須考慮”就是絕對化詞語,顯然違背了一般性原則,無須贅述。
筆者認為在選項上補充、理順出成對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很有必要,把隱性變?yōu)轱@性更易于判斷了。遇到過于絕對的詞語一般都是錯誤的,正所謂“話不能說得太滿”。相反,帶有不確定性描述的詞語卻是客觀的,常常是正確的。這些都是試卷中的潛在送分題,學生注意破解后再回歸文本驗證,很容易得到分數(shù)。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考真題比許多模擬試題簡單,不要將高考真題想得過于復雜。
2019年全國卷Ⅰ第3題屬于推斷題,重點考核的是選項的后面部分是不是合理,有沒有隱含的信息“溢”出。有兩種解題思路較為常見。一種是可以從語段中找到根據(jù),如A項,“困難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復雜結(jié)構(gòu)和本質(zhì)內(nèi)容”,即原文中的“難就難在理解生活復雜的結(jié)構(gòu),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這只是一種轉(zhuǎn)換說法而已,容易理解。另一種是根據(jù)對生活與文本的認知進行分析推斷,不可放過隱含的小的方面,如D項,“由量的問題轉(zhuǎn)向質(zhì)的問題”,顯然這里作者只是強調(diào)“質(zhì)”,即要多出精品,并不否認“量”的存在,而選項卻直接推斷為“少”,很多做錯的考生就忽視了這一個字,顯性變成了隱性,所以必須把這個“少”字挖掘出來。
命題者為分層次檢測學生閱讀水平,降低難度系數(shù),就可能在前后選項中設置隱含的矛盾之處。比如文學類文本第7題,A項中“這不僅是諷刺,更表達了憂憤”、C項中“實質(zhì)上還是反對禹的變革”,可以看出命題者用詞是嚴肅、認真的,這也與魯迅一貫的文風相吻合,也可檢驗學生對書本中魯迅作品的掌握程度。這樣,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D項中的“以游戲筆墨”“從而傳達出歷史的虛無感”的荒謬,魯迅的這篇作品是要諷刺和鞭撻現(xiàn)實的,目的怎么可能是“傳達出歷史的虛無感”呢?
我們先看2019年全國卷Ⅰ第6題。這是對“材料三”第一段句子層次的概括。題目容易,但不應該因為其簡單就掉以輕心,視它為送分題。筆者覺得,分值即為答案層次的隱含信息,簡答題分值為6分,一般暗示了答案有3點。因此,按照3點去切割原材料是較為合理的:
①毛里求斯是非洲一個島國,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氣候濕熱多雨。②毛里求斯擬修復的檔案文件,形成于18世紀,③文件紙張為破布漿機制紙,字跡材料為酸性煙黑墨水,雙面手寫。以手感鑒別,柔韌性極差,幾乎一觸即碎。通過測試數(shù)據(jù)可知,文件紙張嚴重酸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層次②中作者用的不是句號而是逗號,如果我們簡單地以句為層次標志,那么在概括時就會把二、三句交叉來形成答案,信息可能都有所涉及,但卻因內(nèi)容交叉而失分。
此外,這里隱含的答題技巧還必須從有利于閱卷教師評分的角度出發(fā),體現(xiàn)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宜采用“總—分”格式來答題。本題即可先總概括:(1)氣候方面;(2)時間方面;(3)材料方面。然后再逐一解釋說明。
命題者當然要多方面進行閱讀考核,這樣,承載巨大信息量的選擇題必然蘊含一些可以“為我所用”的元素,用來解答簡答題。文學類文本閱讀尤甚。
在2019年全國卷Ⅰ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命題者在第7題中盡量回避可以形成第8題“中國的脊梁”的答案。事實上,越是回避卻越能送給我們隱含的有用信息。第7題的A、C兩項中對“大員們”的種種描寫可以“依葫蘆畫瓢”;B項里說“細節(jié)傳神”“外在細節(jié)刻畫人物內(nèi)在特征”,我們也可從中窺探“外貌描寫”,并由此及彼,帶出“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手法。而選擇題專談“大員們”,與第8題考查的“中國的脊梁”又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難道不是為了突出后者嗎?因此可得出結(jié)論:對比。作答第8題時,我們可以依據(jù)這些概括的角度一一分析。
2019年全國卷Ⅰ第9題也是如此。如果使用某些模板進行作答,很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直強調(diào)必須從文本出發(fā),要把答題模式融入答案之中。我們先把第9題隱含的信息挑出來,這樣難度就降為三個小問題:哪些是已有的故事?哪些是新編的故事?故事與新編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目的何在?我們再看選擇題的4個選項所隱含的信息:故事是清楚的,新編的事件和藝術(shù)特色均有了一定的分析,作者的態(tài)度與主題也是可見的。再結(jié)合題目中的“《故事新編》”這一可能忽視的隱含信息,筆者以為,只要稍加轉(zhuǎn)換和概括,答案也能“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