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發(fā)展一直是英語教學欠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通過語言發(fā)展思維品質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也是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所應達到的高度?!伴喿x圈”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還使學生的思維相碰撞。因此通過“閱讀圈”教學模式閱讀英文原版小說,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更能創(chuàng)造思維火花迸發(fā)碰撞的契機,讓學生意識并慢慢學會多角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閱讀圈”教學模式;英文原版小說閱讀;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維發(fā)展
【作者簡介】歐麗娜,北京市第二十中學。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工具性是指通過課堂教給學生音、形、意,以及聽說讀寫的技能,從而達到基礎的交流作用。而人文性則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
但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還是以教材為依托,以增加學生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為主,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及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較為欠缺。原因在于,首先初中起始階段的學生語言基礎及運用能力都較弱,并不適合開展深入的學習。其次,到了初二初三階段,由于學生分化,班級中經常會有冰火兩重天的情況,深入的文化學習及思考經常會讓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一頭霧水無從下手。第三,教材提供的素材篇幅短小,內容精悍,無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語境。最后,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老師經常會趕課時、趕進度,因此能讓大部分學生學會使用目標語言就已經不錯了,根本無暇顧及其他更深層次的文化思維培養(yǎng)。
雖然困難重重,但學生不是復讀機,不能只是復制粘貼語言知識。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還是應該讓學生們通過語言看到大千世界,形成批判性思維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對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讓英語真正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
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對教師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需要對教材、對課堂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利用和拓展。只依托教材中的語言素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需根據(jù)學生需求,提供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愿讀樂讀的語言素材,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加工,開發(fā)相應課程。
在這一背景下,英文原版小說閱讀就脫穎而出了。首先,小說故事性強,情感豐富,能夠吸引學生持續(xù)閱讀。其次,原版小說語言優(yōu)美地道,能夠讓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的力量。第三,小說中值得探討并引發(fā)思考的內容素材較多,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第四,文學作品中會滲透一些風俗習慣等文化元素,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開展英文原版小說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符合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課程資源,豐富和拓展英語學習的渠道之一。
二、理論基礎
既然閱讀英文原版小說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閱讀英文原版小說。
由于筆者所教班級為經過選拔的創(chuàng)新班,班級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好。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學生讀文本,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并思考,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是老師控制下的課堂,學生自由度小,發(fā)揮空間小,反而會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盡量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閱讀圈”正是這樣一種能夠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反思文本內容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最后提問與全班同學共同探討分享的教學模式。
“閱讀圈”是一種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的教學模式。活動中,學生按每組4—6 人分組,大家都閱讀同一故事內容,但每組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任務也不同。每組六個角色分別是:提問者、總結者、分析者、連接者、調研者、語言家。
提問者負責針對文本提出問題??偨Y者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對文本進行總結。分析者負責提出文本中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及片段并提出思考問題。連接者則需要將文本與現(xiàn)實進行聯(lián)系。調研者可以通過提供作者信息以及文本寫作的背景等幫助讀者理解文本。而語言家主要關注點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以供學習者積累。
在課下閱讀過程中,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完成自身角色的任務。課堂中組內討論,之后不同組的各個角色進行班級分享?!伴喿x圈”活動鼓勵閱讀與思考,由個體的讀與思和小組的討論與班級的分享共同組成,通過這六個角色在組內的依次匯報、分享及班級討論,學生可以有效地對所讀內容進行信息加工、思維拓展和深度學習。“閱讀圈”是讓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自主深度探討文本的過程,“閱讀圈”模式是一個開放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閱讀圈”教學模式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Blum的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圈”中的討論有利于同伴間進行意義協(xié)商,挖掘文章深層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Burda、Blum等人的研究顯示,“閱讀圈”促進了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Shelton-Strong指出,“閱讀圈”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批判性思維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是由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Dewey)提出的。 他被稱為“批判性思維之父”。他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在支撐信息的基礎上,對知識主動、持續(xù)并認真思考、質疑來獲取信息的方式。之后,許多學者都加入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許多具體的看法。比如,Paul認為批判性思維是自身思考過程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思考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問題,并從整體上把握問題。Halpern從認知技巧和策略兩方面總結出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一系列認知技巧和策略在增加期望結果可能性上的運用。它反映出思考者解決問題、形成推斷、考慮可能性和作出決策的能力。
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不盲從,獨立思考,客觀分析,總結形成自身判斷力及觀點的能力,也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中要求的學科思維能力。
雖然“閱讀圈”在國外教學中已經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其在我國中學階段英語教學中卻缺乏系統(tǒng)的應用和研究。因此,在初中階段英文原版小說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圈”模式來研究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就十分有必要了。
三、教學實施過程
“閱讀圈”教學模式要求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4-6人的小組開展活動。但由于筆者所教班級為初三創(chuàng)新班,每班46人,人數(shù)眾多。即使按照六人一組,也至少需要七組。在課堂實施中,如果七個組分別展示分享的話,時間成本會非常高。另外,因為學生們在一些情節(jié)內容等基礎層面難免會有所重復,七組都進行分享的話,聆聽分享的學生會逐漸失去興趣。因此這種分享就會流于形式,學生依舊是各說各的,無法達到思維的碰撞,從而達到促進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研究目的。
因此,筆者在實施過程中,對“閱讀圈”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整合使用,在小組角色活動的基礎上增加了班級學案的使用。從而達到在“閱讀圈”小組活動領導下,調動整個班級所有學生參與討論,思維碰撞,各抒己見,從而達到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1.具體操作方式。
(1)選取英文原版小說(以下簡稱“小說”)。詢問學生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兒童文學作品。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從幾個選項中最終選擇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本書。
(2)將小說按照章節(jié)劃分為七部分。班級中按照六人為一組,劃分七組。多余的三人添加到其他小組之中,共同承擔某一角色,或重新分配新的角色。
(3)每個小組負責閱讀小說的一部分。小組成員在課下閱讀并思考,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角色分配,完成自己的任務單(見表1)。
(4)完成任務后,老師負責召集本組成員一起討論確定班級學案(利用課下時間)。小組成員首先按照自己的角色依次發(fā)言,發(fā)表觀點,小組內分享。之后各小組共同討論,在老師的幫助下師生共同確定本部分小說的學案,并由提問者負責制作最后確定的班級學案。
(5)在全班布置小說閱讀任務,并下發(fā)學案。學生課下完成。
(6)課堂上,“閱讀圈”小組成員討論并分享學案上的內容,并開展班級所有學生的分析和討論。
(7)在班級學生討論分析后,“閱讀圈”小組各自分享自己的觀點,并結束課堂教學。
2. 側重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本研究更側重于利用“閱讀圈”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會引導學生更加側重深度問題的分析和思考。比如人物性格分析、場景描寫中所隱藏的灰線等。在“閱讀圈”小組中,以分析者為中心進行討論和編制學案。具體來說,就是提問者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掃清文章主線故事理解上的障礙。而總結者進一步檢查學生是否對故事內容有了較精確的提煉。之后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分析文章深層次內容。讓學生充分進行班內的討論和思維碰撞,這個過程非常的精彩,經??梢钥吹綄W生從一開始不知道說什么到后來大家搶奪發(fā)言的機會。這三項內容就會占用一整節(jié)課的時間。第二課時,由“閱讀圈”小組中的語言家、調查者、連接者進行分享,以便學生們積累語言,了解背景信息。
由此可知,整個課堂的重點在于開闊學生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審視問題。
四、研究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結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們對問題的思考角度更多了,思考的深度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也都有了大大的提升。同時筆者還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考試成績等幾個方面來展現(xiàn)研究結果。
1.課堂呈現(xiàn)。首先,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深度思考。比如第一章結尾部分講到鄧布利多把嬰兒哈利留在德思禮一家門口的時候,有一段對熟睡的哈利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描寫??此破匠5囊粋€結尾,但學生們通過討論和分析得出一動一靜、一喜一悲、一甜一苦等的對比。小哈利恬靜的睡眠與他剛剛經歷的痛苦遭遇和他的名聲形成對比;他此時此刻的美夢也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夢了,以后的夢中多了一絲黑暗,以后的生活不再美好;街道的安靜和冷清與魔法世界的歡慶狂歡形成對比。這些字里行間的隱含對比為下文的故事發(fā)展作鋪墊。
再如在第三章開頭部分,通篇都是對達德利過生日的描寫,只是零散穿插了哈利和其他人的對話。但學生們從這些對話中,對哈利的性格特點做如下總結了:第一,哈利很聰明。面對達德利的欺負,他沒有說一個臟字就羞辱了達德利,而且達德利許久都反應不過來其實哈利是在罵他。第二,哈利很勇敢。他敢于挑戰(zhàn)權威,并敢于弄清楚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第三,他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即使德思禮家禁止他提問題,面對自己想知道的事情,他依舊不停地提問題,非??释玫絾栴}的結論。第四,他有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德思禮家多年的壓迫,他并沒有消沉,沒有自暴自棄。他內心活躍,從心底嘲笑德思禮一家的愚蠢,并抓住一切機會反擊。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每一條的角度都不同,涉及各個方面,這是筆者沒有想到的。
在課下,學生經常會追著筆者提出自己各種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涵蓋了同一問題的不同角度,有時是從正面看待問題,有時是從反面提出不同于課堂的觀點。比如,課堂上學生們一致認為,鄧布利多校長選擇把哈利留在德思禮一家是為了保護哈利。但一個學生課下說他認為校長這么做本身也是賭一把,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哈利在德思禮家就能成長為一個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他也可能變壞,變成下一個伏地魔。再如,學生們課下提出“為什么海格要在德思禮一家面前說出哈利的身世?校長應該知道哈利被欺負,但為什么卻堅持讓哈利在德思禮一家生活?”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體現(xiàn)了學生們的主動思考、分析問題、不盲從、敢于質疑和提出自己觀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 作業(yè)呈現(xiàn)。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局限于小說閱讀當中專門探討問題的時候,學生們在平時的閱讀完形作業(yè)中也慢慢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會主動在文章的旁邊寫下自己對文章中觀點的看法,也敢于提出質疑,表達不同意見,有的時候甚至會向老師發(fā)出疑問。總之,學生開始在平時的學習中動腦子去思考,不僅思考題怎么做,更思考其中的道理。
3. 問卷調查。在“閱讀圈”模式下的英語小說閱讀教學開展一段時間后,筆者對所有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此次參與調查學生人數(shù)為87人,主要從兩個方面,即關注文本的情況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的情況展開調查。
在被問到“是否會關注除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外的其他方面,并請舉例說明”時,所有學生都提到了會關注其他方面。而學生提到關注最多的幾個方面是:(1)好詞好句;(2)人物性格塑造;(3)環(huán)境描寫;(4)細節(jié)描寫;(5)情感及心理描寫;(6)寫作手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生提到了聯(lián)系現(xiàn)實、文化背景、世界觀等。
當被問到“在‘閱讀圈’模式下,是否覺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所提高并請舉例說明”時,90.8%的被調查學生表示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所提高。在他們的舉例中提到了可以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能夠通過課堂上的思維碰撞而產生新的想法并獨立思考問題;明白了有些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會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發(fā)思考;對閱讀理解的主旨大意和寫作目的等題目有所幫助等觀點。
4. 考試成績。在英語考試中,深層次的思維品質更多體現(xiàn)于閱讀理解中的猜詞、推測和主旨類題目。因此筆者在研究開展前后的兩次大型考試中提取相關類型題目,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得到了比較積極的結果。
在“閱讀圈”模式下的英語小說閱讀教學研究開展前的一次大型考試中,學生相關題目的得分率分別為:猜詞題39.53%,推斷題 57.44%,主旨大意題 41.09%。而研究后的測試中,相應題目得分率為:猜詞題 51.74%,推斷題 66.67%,主旨大意題 58.14%。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兩次大型考試的參與人員相同,題目難度系數(shù)相同,猜詞、推斷以及主旨類題目的相應個數(shù)也基本相同。不難看出,學生們對考試中這類思維含量較大的題目進步還是比較明顯的。
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筆者的初步研究,結論是可喜的,學生自身也感受到了在“閱讀圈”模式下,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所提升。但筆者認為研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1. 研究時長及頻率問題。對于“閱讀圈”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應用,筆者目前開展了兩個月。而每次“閱讀圈”小組的自我閱讀、討論以及確定學案確實是一個比較費時費力的過程,因此兩個月內僅開展了三次,相對時長較短,頻率不夠,效果還比較碎片化,不夠顯著。
2. 研究數(shù)據(jù)不夠科學。首先,考慮到客觀教學需求以及學生家長的訴求,無法開展對比試驗研究,因此整個研究過程不夠科學嚴謹。其次,數(shù)據(jù)比較模糊,沒有足夠信服力的量化數(shù)據(jù),因此整個研究比較感性,不夠客觀。
3. 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因為語言表達不暢或不到位而急得面紅耳赤,實在著急了還會直接說中文。因此,學生基本的詞匯量以及表達能力有時跟不上思維的發(fā)展。
六、結語
雖然本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從初步的探索情況來看,“閱讀圈”教學首先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其次,學生逐漸從只關注故事情節(jié)慢慢發(fā)展到關注細節(jié),關注情感,關注伏筆。對于文本,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變成了主動出擊,提問題,想問題,討論問題?!伴喿x圈”教學模式下,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敢于思考敢于表達的個體,真正體現(xiàn)了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參考文獻:
[1]Daniels H. Literature Circles: 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M]. York, Marine: Stenhouse Publishers, 1994.
[2]Furr M. Stories for Reading Circles[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鐘海靜.“文學圈”模式下的初中英語課外文學閱讀研究[D].寧波大學,2019.
[4]錢竹.“文學圈”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