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敏
[摘 要]化學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使學生擁有敏捷的化學思維。在化學教學中通過思維導航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合理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課堂教學充滿著探索性與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化學教學;課堂氛圍;思維導航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fā)現?!贝竽懙牟孪?,常??梢允箤W生的思維跳出常規(guī)思路的束縛,從更新更多的角度對問題作出試探,因而,常常可以從中產生不落俗套、新穎別致的想法。猜想是化學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前奏,沒有猜想的提出,探究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猜想,甚至應提倡學生奇特的、與眾不同的猜想。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能力,讓他們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呢?在化學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大膽猜想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允許學生有質疑,允許學生有保留看法,允許學生與教師辯論。這樣更容易創(chuàng)設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情境,學生思維的火花才會開始綻放,各種猜想才會油然而生,從而產生獨到的見解。如教學《燃燒和滅火》這節(jié)課,在探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出示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 ,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你能用什么方法將這支燃著的蠟燭熄滅?”此語一出,學生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舉手回答。
生1:用嘴吹滅,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生2:用濕抹布蓋滅,使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隔絕。
生3:用剪刀剪掉燭芯,隔離或清除可燃物。
其中有位學生說: 用水缸蓋滅,使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隔絕。話音剛落全班頓時哄堂大笑,我馬上意識到如果我直接說出這位學生猜想的答案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行,對這位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于是我讓其他學生認真地思考并討論:“你們認為他這種方法能達到滅火目的嗎?在現實生活中可行嗎?”在同學的質疑和思辯中,得出結論:這種方法雖然能達到滅火目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行。教師絞盡腦汁只想了十幾種方法,學生各抒己見,不一會功夫,竟想出了幾十種方法。
在猜想過程中,猜想的結果經過科學驗證,有對有錯,猜測結果正確時學生自然很高興,但一旦有猜想錯誤,有些同學就會產生消極心理,喪失自信心,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有畏懼心理,很難敢再進行大膽猜測。以這節(jié)課為例,如果當學生說出猜想時,教師馬上說出此種方法現實生活中不可行,繼而嚴格要求學生按照原本預設的方式思考,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相反,教師尊重學生的猜想,當經過論證發(fā)現猜測出錯時,要引導學生不能灰心,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大膽展示自己的猜想。在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有了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勇于猜想,教師給學生猜想的空間,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鼓勵性評價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喜歡猜想
猜想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幼芽,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在實際教學中適當的鼓勵性評價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對同樣的問題自然會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猜想可能是縝密的,符合邏輯的;也可能是稚嫩的、不完善的、錯誤的。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猜想,讓他們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各種猜想。雖然有時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是猜想的過程是合乎邏輯的,智慧的火花常會在猜想的瞬間被點亮。同時,種種不同猜想的結果又是學生攻克重點難點的需要。如:在學習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這個反應時,判斷什么是氧化劑、還原劑時,學生猜想“一氧化碳和氧化銅都是氧化劑”,這個猜想是受到碳還原氧化銅反應的影響。教師對這一猜想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要引導學生分析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與碳還原氧化銅有什么不同,回顧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然后再作出新的猜想,這樣合理地進行鼓勵性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猜想的信心,使學生體驗思維自由飛翔的快樂,從而在猜想中萌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
興趣是人類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帶有趨向性的一種心理特征,它能極大地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tài)。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zhí)著地去探究。初中生好奇心極強,但缺乏理性認識,通過鼓勵性評價,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而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猜想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的猜想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學生有了愉悅的心理體驗,就會對猜想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設法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猜想的興趣,讓學生喜歡猜想;當猜想與實驗結果相吻合時,學生領悟到探索成功的喜悅,他們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會進一步提高。猜想的運用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從而發(fā)揮學生在化學課堂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勤思會思、交流討論,讓學生學會猜想
在初中化學探究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猜想的準確性,更要注重學生的猜想情感體驗?;瘜W新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家庭實驗、趣味小實驗等,教師在實驗前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猜測實驗結果,或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然后用趣味小實驗加以證明。例如:驗證濃硫酸特性——脫水性的趣味小實驗,實驗前要求學生根據濃硫酸的脫水性,猜測在棉布上滴加濃硫酸的實驗可能出現的后果和出現的實驗現象,然后通過實驗加以實施驗證。再如:教材趣味小實驗酸堿鹽溶液導電性實驗,設置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內容。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后提出猜想。趣味小實驗的設置,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也為學生的大膽猜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經常性的鍛煉,可能讓學生學會猜想。
四、嘗試進行思維導航,讓學生合理猜想
猜想不是雜亂無章的胡思亂想,在實際的科學探究中,學生往往對猜想情景提供的信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而是漫無邊際地異想天開,甚至胡思亂想。猜想雖然不一定就是問題的答案,但猜想必須包括問題的所有可能,為此必須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猜想既符合科學的原理又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猜想的質量。猜想的形成是對研究的對象或問題,聯(lián)系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形象的分解、選擇性的加工、改造的整合過程。教師要從現實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設計出讓學生具有爭辯性、創(chuàng)造性,并能澄清學生模糊、錯誤認識的題目,這樣有意識地養(yǎng)成學生積極思維、積極猜想的習慣。例如:“一張潔白干燥的濾紙上,依次噴灑A、B、C三種無色液體。當噴灑A時,濾紙上無明顯變化;再噴灑B時,濾紙上出現一只紅色小貓;最后噴灑C時,小貓漸漸消失?;卮鹣铝袉栴}:濾紙上的小貓可能是 ? ? ? ?!边@一問題的答案具有發(fā)散性和爭辯性,答案不唯一也不固定,教師可先提示酚酞試液遇到酸堿溶液變色及酸堿中和反應,再讓學生發(fā)散思考。這樣,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探究未知結果的強烈欲望。再如,在探究氫氧化鈉變質的實驗時,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①氫氧化鈉溶液為什么會變質?你有何感想?②一瓶氫氧化鈉溶液敞口放置后,瓶內溶質有哪幾種可能?③如何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已變質?④如何證明氫氧化鈉溶液的變質程度?⑤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如何除雜?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從而使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并主動實驗加以驗證。
總之,猜想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學探究過程的關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信任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因人而異,積極為學生提供猜想的機會,創(chuàng)造猜想的條件,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科學手段,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
參考文獻:
[1]楊生動.淺析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2,(31).
[2]詹文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化學學習興趣的調查和培養(yǎng)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6).
[3]付會英.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04).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