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學雯
近年來,教育戲劇逐漸走進課堂,使得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與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教師也慢慢形成了有效教學策略,提高了自身專業(yè)性。同時,語文課程標準的革新也給教育戲劇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小的機遇。教育戲劇也促進著語文學科育人方式的變革。
我校作為將教育戲劇定位為特色發(fā)展的學校,戲劇作文是語文學科探索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實踐,我們認為,教育戲劇已逐漸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的語文課程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戲劇已不僅僅是教學中所使用的工具或者媒介,更在逐漸成為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體力量。
部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是這樣闡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已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除了“語文味”之外,同時要兼顧跨學科、跨文化、跨媒介等方面的研討與學習。因此,教育戲劇的情境式教學成為知識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及教育戲劇元素的融合更為重要,我們要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上有所作為。
(一)在真實的語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池夏冰、董蓓菲在《教育戲劇在語文課程中的功能與途徑》中的研究表明,教育戲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表現(xiàn)在:提高了學生對于文化的體驗感,同時,對于學生的口語水平和交際能力也起到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借助戲劇教育的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讓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更加顯現(xiàn)。這一融合,讓原本以講解知識為重、講練結合為輔的語文課堂變得更為靈動。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學生入戲、專家外衣、人物定格、隔墻有耳等)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或為參與者,或為觀眾,或為評委……真正意義上參與到語文核心知識的學習中來,讓知識習得的過程呈現(xiàn)在課堂中。同時,教師也能在學生習得知識的參與及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并加以調整,“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陶笑瑩在《教育戲劇與語文閱讀教學結合的研究綜述》中提出:學生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需要用心去體會、挖掘、展現(xiàn)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擁有了另一個身份,并且他們在這個身份中經歷著一件事,這件事可能與自身相關經驗有聯(lián)系,也可能是自己以往從未經歷過的,但這都會化為他們自己的體驗,而這類體驗,會比讓他們將同樣的課文多讀幾遍的記憶要來得深刻得多。教育戲劇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不僅僅是過程性的,它還兼具實踐性。教師結合文本特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一段樂曲、一個小故事、一張有趣的圖片、一首符合情境的詩歌、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件……這些材料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文本進行融合,成為課堂教育戲劇的元素,學生在此情境中展開合理的想象,從而加深對文本或者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時,學生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中由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各種不同的情境,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來,通過結合文本內容進行的情感表達、語言輸出、同伴合作、反思不足等多方面的訓練,人人參與,人人都是角兒。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視野下,從“人生態(tài)度”“個體人格”“開發(fā)潛能”“獨立思考”“發(fā)展興趣”和“自覺創(chuàng)造”六大角度,明晰了育人價值的目標,構建人類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戲劇融入語文課堂,我們的初衷不是讓學生在浸潤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演技或者演戲,也不是培養(yǎng)舞臺演員,而是借助教育戲劇的習式,融合語文學科具有的特點,將育人與教學相結合。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嬰寧被稱為“中國教育戲劇第一人”。他曾提出如下觀點:針對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教育戲劇改變了原先學生被灌輸?shù)臓顟B(tài)。教育本該是“全人教育”,是整個人的品德、思想、創(chuàng)造力和人格的培養(yǎng),而絕不只是掌握知識。戲劇就其本身,是一項人與人溝通的雙向藝術。將教育戲劇融入語文課堂其實是另一種對話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而言,教育戲劇把學校教學的主體轉到了學生身上。語文教學的重點改變了過去的“唯分數(shù)論”及“填鴨式教學”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語言實踐與表達中來,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感知、感受、領悟、領略核心知識的意義。學生在和同伴的合作、互動中,獲取新鮮的觀念與思維方式,這一過程有助于促使孩子們更充分地展開想象,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將屬于這個年齡段的或者超越本身生活經驗的觀點、思想進行分享,同時還能提高自身固有的表達能力,健全學生心智。在課堂小組的討論、展示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觀察能力、習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評價能力、舞臺展現(xiàn)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較好的鍛煉。
我們要知道,教育戲劇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表演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將學科重難點知識化難為簡的策略之一。學生的表演與收獲,教師的引導與成長都是在知識習得過程中自然生成的。語文課堂中的每一次小組合作、互動、點評、較真,都是孩子們語言實踐后取得的扎實成效。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臺詞,背后包含的不僅僅是文字的輸出,更多的是團隊學習的體驗,自我展示的實踐,富有意義的經歷。學生對文本語句的理解,對人物性格的體會,都是在這樣戲劇體驗中習得的。這樣的表達形式,能夠幫助他們更好更深入地學習語文,理解語文,加深小伙伴之間的情誼。
在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之后,我們認識到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立德樹人,達成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我們的語文課程在原有的基礎上,還應致力于讓學生形成良好之個性及健全之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及終身發(fā)展打下一定基礎。隨著教育戲劇與語文教學課堂的逐漸融合,語文學科旨在以評價為導向,在“五育并舉”的背景中將學科育人理念與實際課堂評價活動進行轉變。學校響應國家號召,嘗試“全員導師制”,讓不同年段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則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職責。語文課堂承載著育人成長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們必須轉變學科育人的傳統(tǒng)“育分”理念,要深度展開課堂變革。
(一)課堂授課方式的變革
以低段識字教學為例。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容易停留在自己一言堂或者是讓學生機械地觀察字形、用千篇一律的“加一加、數(shù)筆畫,記字形結構”等識字方法來認識生字,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缺乏新意,且形式單一。低學齡段學生往往在看和聽的過程中,被動地記憶知識,所學印象不夠深刻。而教育戲劇的融入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學生們在課堂上靈動了起來。他們用自己的肢體、聲音、表情、語言等多種形式來綜合表現(xiàn),參與識字學習活動中,在有趣的體驗中加深對生字音、形、意的印象。
以部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為例?!拔业陌l(fā)現(xiàn)”中需要學生觀察“吃、叫、吹、咬”四個生字的特點,從而體會口字旁的字和嘴巴的動作有關。課堂教學中,我融入教學戲劇習式“畫面定格”,請小演員們上臺做一做這些動作,詢問學生演員主要是通過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來表現(xiàn)這些字的意思。學生即刻回答是嘴巴。如此基礎上,學生不難自己總結出“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巴的動作有關?!币源祟愅?,學生又依次總結出教材后兩組字的特點:提手旁的字大多數(shù)和手的動作有關,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腳的動作有關。由此可見,識字教學方式的變革,將原本由教師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點轉換成了學生自己的課堂所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更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當然,不僅僅是識字教學,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現(xiàn)代文教學、文言文教學、古詩詞教學都能夠融入教育戲劇,教師利用“專家外衣、魔法照片、角色扮演、坐如針氈”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促進學科育人,使學生在無壓力的狀態(tài)下進行思考學習,啟發(fā)創(chuàng)意思維,加深對文本情感的體會。這正如國際教育戲劇的專家卡梅爾·奧沙利文在《教育戲?。簩嵺`指南與課程計劃》一書中指出:“戲劇對于兒童來說,是一種頗有神益且具有高度繼發(fā)性的、高效的教學方式?!?/p>
(二)課中評價方式的變革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先生說:“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边@就是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三尺講臺,不僅僅只是授課,教師們需要通過自身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來提升教學經驗和教學素養(yǎng),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與關愛。而這一份濃濃的關愛,就有一部分離不開課堂評價。在一次次“戲衍課堂”的實踐中,我們摸索著以“衍韻”為特色的學科教學特色,在語文學科中,逐步弱化教師的身份,從“聽、說、讀、寫、演、評”等多個方面給予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指標,摒棄教師“獨大”的原始課堂現(xiàn)象,讓學生站在“兒童視角”給予同伴相應的課堂活動評價。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讓這份課堂評價從感性走向理性,從不著邊際到有跡可循。與此同時,教師在每一次學生的小組合作過程中,觀察并記錄他們合作學習的情況,從中還能了解到學生之間的互動交往是否有禮有節(jié),能否尊重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在意見相左時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否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成果等等。通過近兩年的堅持,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更彰顯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三)課后育人方式的變革
都說語文學科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識字表達,更直指“培養(yǎng)怎樣的人”的教育問題。在育人這條道路上,我們想要走得更好、更遠,必須做到家校的統(tǒng)一。有些學生在學校是乖乖娃,為何回家卻是傲嬌小主人呢?基于這一現(xiàn)狀,我們嘗試將課堂育人的方式延續(xù)至課后,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仍然處于課堂中的情境中,以此獲得學生自發(fā)提升自我的認可。如語文課文中不乏有“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人文主題文本與寫作題材,我們就將教育戲劇的元素融入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實踐感受勞動光榮的精神,課后,又將此情境延伸,通過“廚藝飄香、勞動小能手、職業(yè)小領袖”等多種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相關文本的基礎上,實踐、體驗相關的勞動,化被動變?yōu)橹鲃樱饾u讓語文課堂也走進學生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真正提升育人的價值。
(四)后進生輔導方式的變革
語文學習過程中,班級中總有一些學科上不盡如人意的學生,或基礎薄弱,或態(tài)度欠缺,或環(huán)境不佳等。僅僅是通過傳統(tǒng)的輔差方式:反復默詞、背誦古詩、背誦范文等,不利于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認同,相反,他們會產生畏懼心理,因為太枯燥,太沉悶。但如將這類學生安排在語文學科開辟的“戲娃有言、戲娃有料”等教育戲劇與語文學科相融合的輔導小課堂中,會逐漸誘發(fā)他們內在的潛能,讓他們放下芥蒂,從接受,到思考,到參與,再到認可。教師將重點文本中的重要段落用“立場選擇、墻上的畫、誰是誰非”等教育習式分配給這些學生,讓他們以“玩”的心態(tài)進入到語言輔導情境中來,變成文中的人物與作者對話,初步了解文本表達的情感。這樣的輔導,遠比一張冰冷的練習紙、教師居高臨下的講解管用得多。經過兩個學年的輔導實踐,那些原本抗拒語文課堂的孩子們,慢慢在課堂中參與到了小組討論,有的甚至成為了小組長給出“金點子”。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歸因于教育戲劇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歸因于教育戲劇對語文學科育人方式的高效促進。
總之,教育戲劇與語文學科的融合仍然在繼續(xù),在學科育人的大背景下,語文學科的育人方式也在不斷地變革。我們也始終堅守著“以人為本”的育人價值,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關注個體差異,當下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需不斷探索與完善育人方式及評價體系,為全面提高學科育人價值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