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準確把握一篇文章的內(nèi)涵,比讀者和寫作目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寫作背景,這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老師在授課時,需要恰當高效地介紹這一“隱形”的文本內(nèi)容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一目標。
關鍵詞:閱讀;背景知識;思維品質(zhì)
“詩言志,文傳情。”每篇文章的誕生必源于特殊的歷史時代背景和個人獨有的心境。如何切實有效地把握文本理解的質(zhì)量,就需要探討作者心靈深處的一些非常深隱的情感意識,這是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不同面貌和風格的根本原因。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深入理解。
一、 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引入的價值意義
目前,高中語文文本背景介紹主要分為這樣幾個部分:第一類為說明性背景知識,主要體現(xiàn)在課文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化背景等內(nèi)容;第二類為注釋性背景知識,多指文章涉及的史料、格言、文化概貌、風土人情等;第三類為對比性背景知識,指該作家的其他相關文章。
在多數(shù)的語文課堂上,處理背景知識時主要涉及的是說明性背景知識介紹,其中在處理作者生平的介紹,通常的傾向是從文學史上遷移作家的生平資料或相關的評傳,籠統(tǒng)空泛地、標簽式地進行“作者簡介”。不同作者的背景知識介紹差異性不明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的背景知識介紹差異性同樣不明顯。背景知識的引入效果大大減小。
背景,一定程度上是指對人、事物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xiàn)實環(huán)境。對教學而言,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幫助解讀文章和與文本有關的資料都可以成為背景資料,體察背景知識,我們可以減少文本的解讀困擾,容易感悟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長期的背景知識的積累,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背景知識體系,進而形成文化背景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 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引入的策略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背景知識引入的量和引入的時機是否恰當,都關系到對文本解讀的效率。關于背景知識的介紹,需要堅持與教學目標相結(jié)合的原則;堅持適時、適度的原則;堅持通俗易懂、靈活處理的原則;堅持課前搜索、課后拓展的原則。切實貼合文章、貼近學生、符合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促進學生提高。
(一)在課堂教學的不同時間段引入背景資料
在正確的時機引入背景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促進學生思考。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可以按照介紹的時間來分,分為課前引入、課中引入、課后引入。例如,《歸去來兮辭》一文可以在授課之始,通過回憶《五柳先生》來感知陶淵明的“性適者”“好讀書”“不求甚解”以及“淡泊名利”的形象,這樣讓學生對作者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人生情韻。在講授《竇娥冤》時,中間部分可以和學生提供當時的社會制度和官僚制度以及古代人對于天地鬼神的態(tài)度,便于學生理解竇娥在臨刑時絕望中又寄希望于神靈的思想。至于在課程結(jié)尾時引入背景知識,例如講授教材上節(jié)選版《雷雨》時,在這一課程結(jié)尾時,把它完整的話劇結(jié)局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雷雨”這個題目的象征意義進行說明,并且強調(diào)欣賞戲劇時關注戲劇沖突,強調(diào)潛臺詞,拿魯迅表現(xiàn)“人吃人”的社會現(xiàn)象比對映襯《雷雨》揭露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也為以后的戲劇學習提供方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連貫的體系,便于學生文化背景體系、知識思維體系的形成。
(二)在學生理解文本的不同階段引入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按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規(guī)律來引入背景資料,可以分為學生產(chǎn)生理解困難時引入、激發(fā)學生興趣時引入和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時引入。例如教授《雷雨》時,學生理解困難,提出疑問,是不是周樸園的媽媽把侍萍趕出去,而非周樸園自愿。教師可以適時地補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周樸園可以把侍萍留在家里做妾,再另外和封建時代的“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相比較,同樣是婆婆趕兒媳婦走,“焦仲卿”可以為愛情而死。這兩個背景知識的提供,可以協(xié)助學生理解周樸園對侍萍并非愛情,他把侍萍死后東西拿出來只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深情,進一步理解周樸園是一個虛偽的封建大家長。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通過介紹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只帶領學生體會燭之武的說服藝術和說服思維是不夠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細節(ji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文章開頭提到“無禮于晉,貳于楚”,教師需要介紹“貳”在當時社會文化中是一種鄙夷的文化態(tài)度,是一種“恥感”文化,這里就指明了秦、晉對鄭的情感態(tài)度,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兩國包圍鄭國的原因。那燭之武說服秦伯,僅講說服藝術和說服思維是淺層次的,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觀”,“義”依舊是當時戰(zhàn)爭注重的,但是其地位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當時社會“義”與“利”的不同價值觀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燭之武打動秦王的一段話背后的深層含義。
再例如教授《諫太宗十思書》時,引導學生思考魏征為什么通過“十思”著重強調(diào)了要皇帝提高個人修養(yǎng),而不是具體呈上各種治國之策?并且,魏征的“十思”背后都指向“德義”,勸諫皇帝要“居安思?!薄胺e德義”。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同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封建皇權社會特點的背景知識: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的個人意志、品行對國家有絕對的影響力。這樣的文化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魏征的心情、更好地理解魏征的勸諫內(nèi)容。
三、 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引入的方法
教學效果會受到背景資料引入方式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的背景資料,引入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教學效果。主要的介紹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描述式,教師依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對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直接的敘述;例如在教授《報任安書》時,教師對司馬遷的經(jīng)歷和任安的遭遇進行一個直接的描述,讓學生對背景知識有所了解。
討論式,針對背景資料或課文內(nèi)容設計一個或數(shù)個問題,讓背景介紹在對問題的討論中得以完成;例如教授荀子的《勸學》,教師會介紹荀子的“性惡論”,這里可以結(jié)合文本中作者用“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來論證“學不可以已”的內(nèi)容,讓學生討論“性惡論”在文本中的體現(xiàn)。學生會更深入地理解“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的內(nèi)涵,就能理解荀子強調(diào)教育是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缘闹匾?,也就更能理解荀子“勸學”的用意了。
探究式,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通過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來完成;例如教授《六國論》一文時,讓學生探究思考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和蘇軾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有何不同?蘇軾強調(diào)“六國亡于賄賂”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在探討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時,就會從經(jīng)濟、政治、制度、地理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展開客觀的探究,在得出比較全面的結(jié)論時再思考蘇軾的觀點,可以更理性地判斷出蘇軾的目的是針砭時弊。再例如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學生對王安石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王安石變法”,可以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文章的主旨是不是王安石借探索奇山異水的曲折艱難來表達變法路上的艱辛和無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寫于1054年,王安石34歲,然而他是1069年在神宗的命令下才開始變法,那文章和“王安石變法”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結(jié)合歷史背景資料,可以分析出《游褒禪山記》就是在描寫他的所見所感來表達在成功的路上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等。
回顧式,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回顧來完成;對于有一定背景知識積淀的高中生來說,這個方法可以便于學生復習鞏固知識的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教授《將進酒》,文中“岑夫子、丹丘生”和李白是朋友,那他們志同道合之處在哪里?并且文中為何會借“陳王”之典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其間的共性又是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有意識地回顧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所列舉的“五岳”“赤城”“天臺”“謝公屐”“白鹿”等意象的共同點是指向道教的,李白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對權貴蔑視的不屈精神以及對自我的自信都是和道教思想分不開的。需要帶領學生回顧:李白自幼在蜀地就和道教有了深深的淵源,其之后的人生又和道教密切相關,道教可以說對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影響。那“岑夫子、丹丘生”和李白因道教而結(jié)緣,“陳王”也曾受道教思想的影響,他們是有精神共鳴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作品中的“自我主體意識”和“逍遙”的仙式人生,便于幫助學生形成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與天地、與社稷、與自我相處的文化心理的體系。
直觀式,即在背景介紹的過程中輔之以有關的圖片或影像等。尤其是當下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運用結(jié)合越來越密切的背景下,在傳統(tǒng)的通過ppt展示文字介紹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背景資料和文章的特點優(yōu)化背景資料的引入方式,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方法的教學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優(yōu)化。
例如在《商山早行》一詩中,可以采用地圖的方式介紹背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商山(今天的陜西商洛市)是在杜陵(今陜西西安)的東南方向,這樣學生在理解“槲葉落山路”“鳧雁滿回塘”時可以更好地把握寫作的季節(jié)是早春,就能準確地把握作者思鄉(xiāng)的情感。
再例如,在新授《長征勝利萬歲》時,由于時代的距離,現(xiàn)在的學生無法親身體會到長征的艱苦卓絕的精神。如何在課堂上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就需要老師提供長征的歷史故事。對于高中生而言,停留在具體講解長征中“點”的故事,已不足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宏大的思維體系。在上課過程中,可以采用網(wǎng)絡上對于長征的沙盤推演等視頻資料,從大局宏觀的角度來把握長征勝利的全過程,高屋建瓴地介紹整個長征的歷程,讓學生對長征有完整的了解,對長征精神有更全面的體會,通過“點面結(jié)合”的背景知識介紹方式,學生在理解長征精神時,就有骨有血肉,情感的共鳴會更強烈。
在文本教學中,我們巧妙地用好背景簡介,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中華文明積淀了幾千年,每一個時代的文人一方面受到傳承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當時時代的影響,他自身的經(jīng)歷和思想又和他的文本交融在一起。因此,我們既要聯(lián)系地,又要獨立地來研究每個作者的每篇文本。離開特定文本去談作者、時代的影響是顯然無益的,離開特定的背景知識去談文本也是不成立的。背景知識引入不是對作者生平事跡的簡單羅列,也不是用幾句具有評論性的套話進行蓋棺論定。引入背景資料要獨具匠心,選入背景資料宜因文而異,引入背景資料,應不拘一格。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師應該力求從課文實際情景出發(fā),進行精準定位,提煉出有效體現(xiàn)文意的背景知識,讓背景知識融于教學,構(gòu)建背景知識體系,讓學生的“背景知識”豐厚起來。
參考文獻:
[1]范劍鋒.摭談作品背景介紹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8(9).
[2]李建明.淺析背景知識在高中語文中的教學方法[J].中華少年,2017(21).
[3]余映潮.文本細讀的方法之九:補充資料:談語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自我訓練(29)[J].語文教學通訊,2015(32).
[4]高巧蘋.《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J].甘肅教育,2014(23).
作者簡介:
匡磊,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