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斌,徐常蘭,劉 磊, 侯淑梅,李洪良
文化自信視域下“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學理要義與實踐向度
郭志斌a,徐常蘭b,劉 磊b, 侯淑梅b,李洪良c
(衡水學院 a.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b. 公共外語教學部;c. 外國語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藝術類外語課程是培養(yǎng)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基礎,衡水學院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開設有英語和烏克蘭語兩門外語課程,由衡水學院和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師共同授課,體現(xiàn)了中烏合作教育教學的優(yōu)勢與特色。文化自信視域下,正確辨識“育人”與“化人”同向的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學理起點,將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質的培育與語言文化的教育統(tǒng)一在藝術類外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具有民族根的全球視野的同時增強其文化自信。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從互鑒、融合和發(fā)展的角度進行中外藝術比較,梳理和挖掘藝術類外語課程文化自信思政元素,拓寬思政元素融入渠道,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底色。
衡水學院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文化自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藝術類大學外語
衡水學院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柴院”),由衡水學院與烏克蘭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合作創(chuàng)辦,于2020年4月獲得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實現(xiàn)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層次藝術類學科中外合作辦學“零”的突破,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家中外合作辦學的音樂類本科教學機構。
隨著“柴院”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音樂藝術學院”辦學目標的有序推進、師資隊伍的深度合作、中烏人才培養(yǎng)的逐步全面接軌,一些課題凸顯出來,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入的傳統(tǒng)文化導入路徑、中國文化認同路徑、本土文化植入路徑,繼而打造本土化教育建設新高地等,這些課題已經(jīng)成為強化內涵建設、凝練學科專業(yè)特色、不斷創(chuàng)新中烏合作音樂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入推進國內一流音樂類學科專業(yè)建設的迫切需要。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探討“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及實踐向度,在有助于完成藝術類外語課程既有教學目標的同時,最大化思政教育語言素材的課堂效用,全方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課程思政成為“區(qū)域+國際”的辦學特色優(yōu)勢,成為“柴院”中烏合作辦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交流互鑒中更要彰顯文化自信,只有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在多元文化良性互動過程中,才能夠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質,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并使之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安裨骸敝袨鹾献鬓k學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高,包括教學方式及教學語言等,學生對西方文化認可度較高。而藝術類外語課程是培養(yǎng)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基礎,迫切需要突破中烏合作辦學自身的局限,需將“文化自信”真正落實到外語課堂教學全過程,提高思政教育課堂效用最大化,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浼婢邉?chuàng)新精神、國際視野、一流水平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文化自信”視域下,深入探索“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是新時代中烏合作辦學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1]。
中烏合作辦學面臨多元文化價值的影響,面對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新形勢,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著力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人才培養(yǎng)各環(huán)節(jié),引導師生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滋養(yǎng)、豐富涵養(yǎng)、提升品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隨著文化自信教育要求在“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領域不斷深入推行,藝術類外語課程的育人和化人功能更加深入地被開發(fā)出來。二者同向而行,既是外語教學對文化自信理念的學科創(chuàng)新之道,更是“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內涵起點。
以外語課程為載體和主渠道,堅持正確導向,梳理和挖掘藝術類外語課程文化自信思政元素,使其對藝術類外語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質的導向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運用育人與化人的同向關系辨認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起點,以習近平總書記歷次講話對文化自信的闡述,強化外語課程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為藝術類外語教育在思想認知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提供明確指導方向。在藝術類外語課程中,對比中、西文明發(fā)展,特別聚焦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同化與發(fā)展,從各個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發(fā)展至今的內在邏輯[2],將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在完成藝術類外語課程既有教學目標的同時,最大化思政教育語言素材的課堂效用,全方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自信來自文化自覺自知,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了解和把握,與經(jīng)典產(chǎn)生良性互動,把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提升自己人生境界融為一體,使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熱愛和崇敬之心,在自知基礎上確立真正的自信。
自知是藝術類外語思政的主體導向,也是課程思政設計的核心依據(jù),自信需要按照外語學科特點組織和實施外語課程與教學活動。自知與自信互聯(lián),闡明了藝術類外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進程中的自信導向和育人特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確定了思政教育目標和藝術類外語教育目標,也映射出了藝術類外語課程建設的學理核心,即在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保持藝術類外語教育與思政教育一體,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統(tǒng)一。
自知與自信互聯(lián)作為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核心,將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與語言文化教育統(tǒng)一,在教學過程中用外語帶領學生學習音樂、電影、戲劇、話劇、舞蹈等中華優(yōu)秀藝術經(jīng)典,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對比中做到知己知彼,對自身文化的特色更為了解,在此過程中梳理優(yōu)秀中國藝術文化發(fā)展脈絡,特別聚焦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同化與發(fā)展,從而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理性地增強文化自信。
以科研教研成果支撐教學,積極開發(fā)“文化自信”藝術類大學外語智能學習平臺,基于智能學習策略模型,開發(fā)學生外語思政學業(yè)評測系統(tǒng),實現(xiàn)外語思政教與學的全過程數(shù)據(jù)收集;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學習行為模式,實現(xiàn)自主學習資源的智能化推薦,提供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教與學的最優(yōu)路徑,培養(yǎng)具有“柴院”特色、政治素質過硬、外語能力上乘、專業(yè)知識深厚的國際化藝術類人才。
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是通過營造隱性和柔性的環(huán)境,將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外語教學,以實現(xiàn)藝術類外語課程系統(tǒng)性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性的耦合,實現(xiàn)外語課程人文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統(tǒng)一。人文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統(tǒng)一作為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主線,其要義是讓學生在中西文化比較和外語語言技能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多元文化良性互動過程中,真切而深入地把握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質,增強文化自信。
“柴院”著力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一流音樂藝術水平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藝術類外語課程是培養(yǎng)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基礎,要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在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外藝術的比較,以及對它們之間相互借鑒、融合和發(fā)展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深層文化自信。外語與思政互融作為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主線,其要義是要突破外語課程自身的局限,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進一步把中西文化互鑒視為常態(tài),將動態(tài)中華文化融入教學,進行有效、整體和綜合把握,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思政教育課堂效用,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浼婢邉?chuàng)新精神、國際視野、一流水平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外語課程是“柴院”跨學段最長、教學內容最豐富、教育指向最明確的課程之一,這一特征也凸顯了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縱深和周期,同時也為長周期和循環(huán)性地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優(yōu)質的實踐環(huán)境?!皡^(qū)域與國際共振”正是外語課程在這種實踐環(huán)境積極影響下產(chǎn)生的獨特教育模式。通過外語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并且使其內化形成正確的外語學習行為,既是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提升文化自信所設的學理樞紐,同時也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學理支撐。
“區(qū)域與國際共振”是對外語課程落實文化自信根本任務的最好注解。利用外語課程自身具備的開放性育人環(huán)境優(yōu)勢,“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有機融合國內外教學資源,積極融入思政元素,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建構國際化外語課程體系框架。民族化與國際化結合,國際化助力民族化;衡水地域文化特色與國際化實踐結合,衡水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合作辦學優(yōu)勢,上述兩點使課程思政成為“區(qū)域+國際”的辦學特色優(yōu)勢,成為“柴院”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為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認識能量和實踐動力,從而優(yōu)化了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支撐。
實踐向度的構建是外語課程思政落實效度的必要保證。基于文化自信的要求,在靈活運用國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同時,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入的傳統(tǒng)文化導入路徑、中國文化認同路徑及本土文化植入路徑,與時俱進改進與加強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踐履“柴院”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突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標識和優(yōu)勢。
“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要注重人文性,加強課程思政。在教學設計上要注意如下方面: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融入思政教育,地域特色文化與國際化實踐相結合,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一體,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統(tǒng)一,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契合,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共振,地域特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等。如此才能提升大學生的專業(yè)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從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視域下,加強“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必須結合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學校定位和地域文化優(yōu)勢。地域文化特色與國際化實踐結合,利用自身地域文化優(yōu)勢形成國際特色品牌,使課程思政成為“區(qū)域+國際”的辦學特色優(yōu)勢,將自身特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建設中,發(fā)揮課程的育人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之一,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chǎn)黨引以為自豪因而更加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借鑒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柴院”外語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國際化助力民族化,這就要求教學中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合國內外教學資源,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做好地域文化特色與國際化實踐結合,以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合作辦學優(yōu)勢,并進一步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與外語教育無縫對接模型,通過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結合,以專業(yè)文化知識技能為載體,加強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視域下,加強“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必須創(chuàng)新課程德育理念,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以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教材講義、設置知識點考核、制定育人目標、規(guī)范育人評價標準,充分利用衡水市及周邊相鄰地區(qū)特有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完成中外合作辦學藝術類外語課程既有教學目標的同時,最大化思政教育語言素材的課堂效用[3]。
“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要強調作為國家發(fā)展根基與底蘊的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更要強調對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過程中逐步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柴院”外語課程思政要技巧性地運用國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挖掘其思政教育素材,引導學生理解、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樹立國際化與民族化協(xié)同觀,有機融合國內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以“學用一體、全人教育”為教學理念,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學模式,打造“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的多元課程教學體系。
文化自信視域下,加強“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還要堅持“文化育人”原則。運用現(xiàn)代信息手段,打破教學時空限制,地域文化特色與國際化實踐結合無縫對接,構建思政元素特色多元課程體系,并在構建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加強中國元素,以中外文化科技交流為特定語境,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比如,國際音樂藝術學院充分注重引入外方優(yōu)質師資、名師、藝術家等,組建師資團隊,融合優(yōu)質的烏克蘭民族音樂及歐洲音樂教育資源優(yōu)勢,實現(xiàn)中外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方法、專業(yè)的技術技巧充分融合、創(chuàng)新[3]。
文化自信包含著對我們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自信、對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對中國未來發(fā)展前景的自信。闡明文化自信的這三重內涵,將為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價值參照。
“柴院”外語課程思政,應貼近學生生活,打造融媒渠道,創(chuàng)建有中國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的外語語料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科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以科研教研成果支撐教學,將傳統(tǒng)文化語料庫、自主開發(fā)的課程學習軟件及語料庫學習平臺等成果,與智慧教學平臺等相融合,形成智能學習平臺。實現(xiàn)課程思政教與學的全過程數(shù)據(jù)收集,實現(xiàn)課程思政文本電子化、學習直觀化、分析多元化、結論科學化、成果數(shù)據(jù)化,提供課程思政教與學的最優(yōu)路徑,使之成為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文化自信視域下,加強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利用公眾號、微視頻、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將思政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學院每一位求學的學子,切實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學生黨員的組織歸屬感,切實提升海外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效果,切實強化海外學生黨建活動的規(guī)范性、定期性和嚴肅性。
“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實踐,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要提煉、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并將之體現(xiàn)到既在多種文化互鑒中博采眾長,又始終挺立民族文化主體性的中華現(xiàn)代文化實踐中去。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意識形態(tài)交鋒更加激烈,同時也凸顯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柴院”藝術類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任課教師必須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和提高思想站位,有機融合國內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學模式,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核心元素,通過理論授課、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創(chuàng)新平臺做到顯隱結合,實現(xiàn)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統(tǒng)一,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藝術類外語課程教育中,實現(xiàn)全方位思政育人、向外輸出和講好中國故事的最終目標。
文化自信視域下,“柴院”藝術類外語教學要注重人文性,更應加強課程思政。在教學設計上要注意: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融入思政教育;地域特色文化與國際化實踐相結合;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一體;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統(tǒng)一;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契合;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共振;地域特色與課程思政結合等。提升大學生的專業(yè)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打造地方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原創(chuàng)特色,使課程思政成為“區(qū)域+國際”的辦學特色優(yōu)勢,并使之成為“柴院”中烏合作辦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1] 陳志國.從“思政課堂”到“課堂思政”[N].湖南日報,2019-02-27(07).
[2] 陳建強.南開大學:外語課融進思政教學[N].光明日報,2017-08-20(06).
[3] 徐常蘭,郭志斌.激發(fā)中外合作辦學獨特活力,打造本土化建設新高地[EB/OL].(2021-08-16)[2021-09-18].https://m.gmw.cn/baijia/2021-08/16/35083525.html.
On Theoretical Essential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HSUT Art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GUO Zhibina, XU Changlanb, LIU Leib, HOU Shumeib, LI Hongliangc
(a.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b.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c.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rt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s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at Hengshui University (HSUT) offers two art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English taught by teachers from Hengshui University and Ukrainian by teachers from Ukrainian National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two courses reflect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no-Ukraini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s indispensable to correctly identify “educating people” with “transforming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ar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ir global vision with national roots while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Art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comparing Chinese and foreign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learning,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le clarify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elements of art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for the good of students’ important spiritual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eep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widen integration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chaikovsk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usic and Art of Hengshui University; cultural confidence; foreign langua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 foreign languages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6.018
郭志斌(1972-),男,河北衡水人,教授;
徐常蘭(1974-),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
衡水學院校級課題(2021SK2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9GJJG526)
G648.9
A
1673-2065(2021)06-0118-05
2021-08-16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