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統(tǒng)“孝道”的合法性來源及其現(xiàn)代啟示

2021-01-17 05:29丁業(yè)鵬韓曉陽
湖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孝道董仲舒新文化運動

丁業(yè)鵬,韓曉陽

(1.華東理工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上海 200237;2.華東理工大學(xué) 商學(xué)院,上海 200237)

所謂“孝道”的合法性,即追問我們遵守“孝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去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對于“孝道”文化的建設(shè)來說,這樣的追問是必不可少的。近代以來,傳統(tǒng)“孝道”文化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很多被視為理所當(dāng)然的“孝道”觀念被打破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萬惡孝為首”的口號甚至流行一時。時至今日,人們對發(fā)展“孝道”的認識也存在一些誤區(qū),其中,一種觀點仍然來源于新文化運動,這種觀點把“孝道”視為“是一種過時的觀念”,另一種觀點則針鋒相對地主張回到傳統(tǒng)“孝道”?,F(xiàn)代“孝道”文化要健康發(fā)展,必須走出這兩個誤區(qū),要走出這兩個誤區(qū),就需要追本溯源追問“孝道”的合法性問題,只有明確了“孝道”的合法性來源,才能明確“孝道”的發(fā)展方向。

一、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

中國傳統(tǒng)“孝道”有過三種合法性,第一種是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第二種是世俗化的“情”,第三種是“天”、“理”、“良知”等形而上的概念,在不同時代,“孝道”合法性來源的側(cè)重點是有所不同的。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是“孝道”最早的合法性來源,也是周代以前“孝道”的主要合法性來源。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普遍存在著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現(xiàn)象,生殖崇拜來源于“生”,祖先崇拜則一方面來源于生殖崇拜,另一方面來源于人們對“死”的思考與敬畏。郭沫若在《釋祖妣》一文曾指出:“祖妣者牡牝之初字也”,“知祖妣為牡牝之初字,則祖宗崇拜及一切神道設(shè)教之古習(xí)慣,亦可洞見其本源”。[1]這是將祖宗崇拜和“孝道”溯源于“生”。有學(xué)者則指出,“孝道”包含“孝死”與“孝生”兩重內(nèi)涵,“‘孝死’就是對已故先祖的孝,這種觀念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宗教觀念,也是孝道觀念的本初含義。殷商時期孝道觀念就是以對祖先的祭祀為主要內(nèi)容和形式”。[2]還有學(xué)者從“孝”的字形上推論早期“孝道”的特點,稱“‘孝’字的本義并非‘事親’,甚至也還不是‘事人’,而是‘敬神’、‘事鬼’的宗教活動。這一意義上的‘孝’字,與中國上古時期‘祭必有尸’的習(xí)俗有關(guān)。從字形上看,‘孝’字上部象尸,下部象行禮之孝子”。[3]

殷商時期“敬神”、“事鬼”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祭祀祖先。有學(xué)者說:“商王朝祭祀祖先的制度與禮儀已相當(dāng)發(fā)達,與之相適應(yīng)的‘孝’觀念當(dāng)已出現(xiàn)。”[4]祭祀祖先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寄托了人們希望先祖庇佑和保護的愿望。人們相信祖先去世之后,靈魂不滅,化而為神,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祭祀祖先以求得神秘力量的護佑。其二,祭祀是為了使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有學(xué)者認為,“商人認為祖先作為死者,可怕甚于可敬,為禍甚于降?!盵5]。如果先祖在去世后得不到安息,那么就有可能非但不降福護佑后代,反而會降下災(zāi)禍以示懲罰。

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對后來的儒家“孝道”文化確實有重要影響,但儒家絕非依賴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來建立其倫理系統(tǒng)。周予同認為,“儒家的思想為其出發(fā)于‘生殖器崇拜’與‘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尊祖敬宗,迎妻納妾等一套把戲,在思想上都與‘孝’有一貫的關(guān)系”,“儒家的價值論或倫理學(xué)的根本觀念是‘仁’,而本體論或形而上學(xué)的根本觀念是‘生殖崇拜’。因為生殖崇拜,所以主張仁孝;因為主張仁孝,所以探源于生殖崇拜;二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絕對不能隔離”。[6]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生殖崇拜確實是“孝道”產(chǎn)生的源頭,但是儒家并不是以生殖崇拜為“孝道”的主要合法性來源,且就先秦儒家來說,也并不講究“本體論或形而上學(xué)的根本觀念”。

二、世俗化的“情”

先秦儒家樹立了“孝道”新的合法性來源——世俗化的“情”,并在此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基本內(nèi)容。本文強調(diào)世俗化,是要與形而上的“情本體”相區(qū)別,“情”在先秦儒家那里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形而上概念。梁漱溟說:“孔子學(xué)派以敦勉孝弟和一切仁厚肫摯之情為其最大特色”,“一個人既在為子能孝,為父能慈”,“而孝也,慈也,卻無非本乎仁厚肫摯之情”。[7]115此說較為貼合先秦儒家“孝道”的特點。先秦儒家也吸收了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的部分內(nèi)涵,但將之進行了“祛魅”,曾子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禮記·祭義》),《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既表現(xiàn)了對父母賦予我們身體的感恩,又摒棄了生殖崇拜的迷信色彩。

殷商時期的“祭祀祖先”有較強的迷信色彩,先秦儒家也重視“祭祀”,但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禮儀激發(fā)人們心中的“孝道”情感??鬃拥茏幼訌堈f “祭思敬,喪思哀”(《論語·子張》),荀子則說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荀子·禮論篇》),所以墨子說儒家是“執(zhí)無鬼而學(xué)祭禮”(《墨子·公孟》)。梁漱溟對此曾分析道:“周孔教化非宗教”,而“把古宗教轉(zhuǎn)化為禮”[7]99,他認為,“儒家對于其所擁護之喪祭各禮之解釋,則儒家早已將古時之宗教,修正為詩。古時之喪祭各禮,或為宗教儀式,其中包含不少之迷信與獨斷,但儒家以述為作,加以澄清,與之以新意義”。[7]108

先秦儒家在構(gòu)建“孝道”的具體內(nèi)容時都是以“情”為中心。《孝經(jīng)·紀孝行章》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其中的“敬”、“樂”、“憂”、“哀”、“嚴”,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體會到的“情”。以世俗化的“情”為“孝道”的合法性來源,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是共通的,但是世俗化的東西不具有超越性,所以不具有絕對的神圣性,提供不了終極的依靠,一旦這種“情”被否定,就會直接影響到“孝道”的合法性,這是先秦儒家所需要面對的困境?!墩撜Z·陽貨》載,宰我對孔子質(zhì)疑“三年之喪”,認為“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孝道”,建立在“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的心理情感上,一旦這種情感被宰我否定,孔子即便不滿,也只能無奈地說“女安則為之”,然后對別人反復(fù)強調(diào)父母之愛,以喚起他人的理解與共鳴。這里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面臨困境時沒有拿看起來更具有約束力的“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壓服宰我,而是反復(fù)訴諸于“情”,這足以說明孔子更重視將后者視為“孝道”的合法性來源。

三、“天”、“理”、“良知”等形而上的概念

先秦儒家奠定了“孝道”的基本內(nèi)涵,隨著秦以后儒家長時期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地位,“孝道”逐漸被絕對化和神圣化,與之相應(yīng)地,后來的儒家開始為“孝道”尋找更加神圣、具有超越性的合法性來源,如“天”、“理”、“良知”等,其代表性人物有董仲舒、朱熹和王陽明。

董仲舒提出,儒家倫理來源于“天”,“孝悌”思想也來源于“天”,他結(jié)合五行之說,將“孝道”演繹成了一套形而上的知識體系。《孝經(jīng)·三才章》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董仲舒對這句話進行大肆發(fā)揮,《春秋繁露·五行對》載: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沃^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yǎng),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yǎng)之;父之所養(yǎng),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xù)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此之謂也?!?/p>

王曰:“善哉。天經(jīng)既聞得之矣,愿聞地之義?!睂υ唬骸暗爻鲈茷橛?,起氣為風(fēng)。風(fēng)雨者,地之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出之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fēng)天雨也,莫曰地風(fēng)地雨也。勤勞在地,名一歸于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于土。土之于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于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加矣。五聲莫貴于宮,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貴于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

“天”的概念不是董仲舒首創(chuàng),但只有到了董仲舒這里,“天”才開始被賦予了形而上的內(nèi)涵,因此,《孝經(jīng)》講“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更多的是一種修辭手法,而董仲舒講“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則成為了一套知識體系。有學(xué)者比較孔子與董仲舒對“孝道”合法性的不同建構(gòu)說:“孝在孔子那里完全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基礎(chǔ)之上,發(fā)源于人心的內(nèi)在要求和自覺意識,董仲舒則以天為基本視角而提出:孝自天地出,孝從五行生。董學(xué)第一次把孝納入一種宇宙論的形上結(jié)構(gòu),從天的結(jié)構(gòu)特征出發(fā)論證出孝的合理性、合法性與合情性?!盵8]通過這種形而上的知識體系的建構(gòu),“孝道”從“宇宙論”中獲得了合法性,從而也就超越了世俗化的生活,具有了跨越時空的永恒性和不可置疑的神圣性。后來朱熹以“理”論“孝”、王陽明以“良知”論“孝”,與董仲舒有異曲同工之處。

朱熹認為,萬物的本源是“理與氣”,“凡人之能言語動作,思慮營為,皆氣也”,儒家的倫理觀念“孝弟忠信仁義禮智,皆理也”。[9]65“理”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普遍的、唯一的,“孝弟忠信仁義禮智”是“理”的具體表現(xiàn)。朱熹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如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9]398王陽明與朱熹同為宋明理學(xué)的大家,其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孝弟忠信仁義禮智”的“理”是先驗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現(xiàn)實中之所以有不忠不孝的行為,是因為“天理”被“人欲”蒙蔽了,但在如何解決被蒙蔽的問題上,王陽明與朱熹有了路徑上的分歧。朱熹強調(diào)“格物致知”,他說:“人本有此理,但為氣稟物欲所蔽。若不格物、致知,事至物來,七顛八倒?!盵9]280王陽明則認為,“朱子格物之訓(xùn),未免牽合附會”,他提出,“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0]6-7他認為通過“致良知”,便能解除“人欲”對“天理”的蒙蔽,“格物致知”向心外求“理”,是犯了方向性錯誤。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先驗的、普遍的“良知”,“愚夫愚婦與圣人同”[10]56,“孝道”發(fā)源于“良知”,“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10]95-96

“天”、“理”、“良知”雖然名稱各異,但就作為“孝道”的合法性來源而言,它們屬于同一類型,從董仲舒到王陽明,他們都將先秦儒家的“孝道”內(nèi)涵奉為亙古不變的道理,都試圖為“孝道”提出具有超越性、無可置疑的終極依靠。從表面上看,這么做使他們避免了孔子面對宰我質(zhì)疑的困境,但事實上,不是“天”、“理”、“良知”的超越性給予了“孝道”以絕對的神圣性,反而是“孝道”的“亙古不變”為“天”、“理”、“良知”提供了支撐。而“孝道”之所以“亙古不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和政治結(jié)構(gòu)長期“不變”。近代以來,隨著長期“不變”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和政治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革,“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孝道”也被動搖,“天”、“理”、“良知”這些合法性來源就變得無所依附了。

四、傳統(tǒng)“孝道”合法性來源的現(xiàn)代境遇及其啟示

一個時代“孝道”文化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合法性來源決定的,現(xiàn)代社會如何揚棄傳統(tǒng)“孝道”中的糟粕,發(fā)展健康的“孝道”文化,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xiàn)代人看待“孝道”三種合法性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已經(jīng)有所表現(xiàn)。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批判不乏偏激之處,但他們不自覺地區(qū)別對待“孝道”三種合法性來源的態(tài)度,對明確“孝道”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有很好的啟示。

傳統(tǒng)“孝道”的第一種合法性來源即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的迷信色彩濃厚,而現(xiàn)代性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祛魅”,先秦儒家實際上對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已經(jīng)進行過一次“祛魅”,但并不徹底。荀子說:“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比寮艺J為有良好知識水平的“君子”不應(yīng)該是迷信的,但是儒家確實對“鬼事”持不可知的態(tài)度,同時他們又講求實用主義,這導(dǎo)致很多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將“神道設(shè)教”歸咎于儒家。胡適說:“中國儒家的宗教提出一個父母的觀念,和一個祖先的觀念,來做人生一切行為的制裁力”,“父母死后,又用喪禮祭禮等等見神見鬼的方法”,“這都是‘神道設(shè)教’,見神見鬼的手段。這種宗教的手段在今日是不中用了”。[11]481其實胡適所批判的“宗教的手段”,并非來源于儒家,先秦儒家的“孝道”講究“喪禮祭禮”,并不屬于“見神見鬼”。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圖”中有一個典型而極端的故事——“郭巨埋兒”,故事把父親處死兒子的權(quán)力視為理所當(dāng)然,其合法性便是來自于生殖崇拜,這種觀念在五四時期遭到了魯迅等人的猛烈批判。魯迅諷刺說,看了“郭巨埋兒”的故事之后,“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xué)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事情雖然未必實現(xiàn),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12]新文化運動的知識精英極力想要打破生殖崇拜的迷信,胡適在他的第一個孩子出世后,專門做了一首白話詩《我的兒子》,聲稱“樹本無心結(jié)子,我也無恩于你”。[13]魯迅也說,人有保存生命的本能,所以食欲是本能,人還有延續(xù)生命的本能,所以性欲是本能,“飲食的結(jié)果,養(yǎng)活了自己,對于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jié)果,生出了子女,對于子女當(dāng)然也算不了恩”。[14]136既然父母生育子女“算不了恩”,那么自然也就沒有任意處置子女的權(quán)力,甚至也沒有以此要挾子女履行“孝道”的權(quán)力。

對于董仲舒等人以“天”、“理”、“良知”來說明“孝道”的神圣性,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也不屑一顧,但是對于世俗生活中的“情”,他們則極為重視。魯迅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父子關(guān)系,其實早已崩潰”,“一味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偽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他認為,“但若愛力尚且不能鉤連,那便任憑什么‘恩威,名分,天經(jīng),地義’之類,更是鉤連不住”,他呼吁我們應(yīng)該“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14]140-144對“情”的認同與發(fā)揚是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的一個普遍傾向,陳獨秀說:“同一忠、孝、節(jié)的行為,也有倫理的、情感的兩種區(qū)別。情感的忠、孝、節(jié),都是內(nèi)省的、自然而然的、真純的;倫理的忠、孝、節(jié),有時是外鑠的、不自然的、虛偽的。知識理性的沖動,我們固然不可看輕;自然情感的沖動,我們更當(dāng)看重。我近來覺得對于沒有情感的人,任你如何給他愛父母、愛鄉(xiāng)里、愛國家、愛人類的倫理知識,總沒有什么力量能叫他向前行動?!盵15]董仲舒等人以“天”、“理”、“良知”演繹出的關(guān)于“孝道”的形而上知識體系,便是陳獨秀所批判的“外鑠的、不自然的、虛偽的”,而他所贊賞的“自然而然的、真純的”“情感的忠、孝、節(jié)”,則貼近于先秦儒家。

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從自由、平等等現(xiàn)代價值觀念出發(fā),對傳統(tǒng)“孝道”所作的批判有其合理之處,也有以偏概全的缺陷。他們所批判的“見神見鬼的手段”、“郭巨埋兒”等等,并不算儒家“孝道”文化的正統(tǒng),這便是羅志田所說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許多反孔反儒者均以‘子不語’的內(nèi)容作為孔家店該打的依據(jù),傳統(tǒng)中的異端成分成為反傳統(tǒng)者攻擊正統(tǒng)成分的有力武器”[16]25。而他們所批判的“外鑠的、不自然的、虛偽的”“倫理的忠、孝、節(jié)”,固然來自于秦以后的儒家,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其所倡導(dǎo)的“真的人情”,與先秦儒家的“孝道”文化是契合的。羅志田曾評價說,新文化運動時期“這些反孔教的趨新人物力圖打擊此種舊文化‘妖焰’的復(fù)熾,卻不啻繼承了儒家的正統(tǒng)精神”[16]31。這一評價應(yīng)用于他們對“孝道”的批判是十分恰當(dāng)?shù)?,魯迅等人對“情”的發(fā)揚,正是“繼承了儒家的正統(tǒng)精神”。

如前文所言,不少人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孝道”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是,認為“孝道”“是一種過時的觀念”。著名導(dǎo)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又稱“父親三部曲”),因其對中國式“父子關(guān)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緊張細膩的描寫而備受贊譽,李安在“三部曲”的《喜宴》完成之后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經(jīng)常為人引用,頗能代表一部分人對“孝道”的看法。李安說:“父母還有人際關(guān)系,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制造一個階級的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我覺得‘孝順’,其實是一種過時的觀念”,“我已經(jīng)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提起“孝道”,就聯(lián)想到“階級的觀念”、“服從”等等,這種觀念仍然是源于新文化運動,李安極力把“愛”與“孝”區(qū)別開來,這種做法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如出一轍。胡適就曾宣稱:“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對我,那是他自己的事”,同時他也相信,“‘一個堂堂的人’絕不致于做打罵爹娘的事,絕不致于對他的父母毫無感情”。[11]72-473胡適、李安竭力把“愛”與“孝”分開,是因為看到了傳統(tǒng)“孝道”的弊端,不想重蹈覆轍,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倡導(dǎo)的“愛”、“感情”就是“孝道”的基礎(chǔ),因為這種“愛”、“感情”而引發(fā)的行為,本身就是“孝道”。

子女應(yīng)該“愛”父母,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具體應(yīng)該怎么“愛”,大家還沒有共識,這說明現(xiàn)代“孝道”文化還在構(gòu)建過程中,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F(xiàn)代“孝道”以“情”為合法性來源,這和先秦儒家是一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先秦儒家“孝道”的具體內(nèi)容?!扒椤庇幸粋€優(yōu)點,那就是能與時俱進,和先秦時期相比,現(xiàn)代社會在經(jīng)濟形態(tài)、政治結(jié)構(gòu)等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必然會導(dǎo)致“孝道”觀念的變化。譬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些“情”不管是在先秦時期,還是在現(xiàn)代,都是共通的,但我們不一定會照搬先秦儒家所堅持的“三年之喪”,因為世易時移,這些繁瑣的規(guī)定與禮儀在現(xiàn)代社會已然行不通了。此外,認定“孝道”一定與自由、平等等現(xiàn)代觀念相沖突不可調(diào)和,是一種偏見,以“情”為基礎(chǔ),發(fā)展出適應(yīng)于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政治結(jié)構(gòu)、知識水平和價值觀念的“孝道”文化是可能的。我們?yōu)槭裁捶摹靶⒌馈?,“孝道”三種合法性來源的回答分別是:因為父母生育了你;因為“愛”;因為“孝道”是“天”、“理”、“良知”。在第一種、第三種回答中,履行“孝道”的主體是被動的,而第二種回答中,履行“孝道”是主體的主動選擇,既為主動選擇,則本身就包含著自由、平等的精神。

猜你喜歡
孝道董仲舒新文化運動
新文科建設(shè):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文化運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礙眼與礙心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xué)——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優(yōu)賢不揚歷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塑成作為倫理主體的父母與子女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淺談中學(xué)生的孝道教育
磴口县| 和龙市| 花莲市| 涡阳县| 离岛区| 天全县| 寿宁县| 尼玛县| 含山县| 巴中市| 屏东市| 阿尔山市| 枝江市| 玛曲县| 乐亭县| 娱乐| 玉树县| 中阳县| 长顺县| 彭水| 香格里拉县| 沁源县| 冀州市| 措美县| 普格县| 晋江市| 奈曼旗| 和平县| 襄垣县| 合江县| 潞城市| 苍溪县| 崇明县| 南乐县| 天祝| 台州市| 巴塘县| 土默特右旗| 雅安市| 安乡县|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