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清 吳曉芳
摘 ?要:從民族政治學角度探討促進祖國完全統(tǒng)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有助于破解“臺獨”分裂勢力杜撰的所謂“臺灣民族論”,防止“臺獨”勢力歪曲“臺灣意識”;而且有助于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推進統(tǒng)一、維護統(tǒng)一的精神力量,完成統(tǒng)一后臺灣社會的治理與長治久安。新時代背景下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認知體驗、價值信念、行為意愿等多方面入手:既要繼續(xù)促進兩岸人員往來與交流合作,提升社會互嵌程度,形成兩岸民眾新的共同記憶;也要調適兩岸社會價值理念,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凝聚“良治”“善治”等共同社會價值;更要在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過程中創(chuàng)造兩岸共同的未來想象,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的行為意愿與自覺使命感。
關鍵詞:兩岸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D6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378(2021)01-0036-0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精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由此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再次提出,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論斷首次寫入黨的代表大會工作報告與新修訂的黨章之中,成為黨的綱領性文件中的重要內容。彰顯國家屬性、蘊含中國民族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于民族政治學領域,主要在民族工作、民族關系的語境下使用。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不斷由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向政治認同、國家認同擴展,這一民族政治學概念對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統(tǒng)一的價值開始顯現。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成果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民族政治學領域。2017年以來,民族政治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內在邏輯、法理解釋、文化淵源、演進路徑、當代價值、實踐邏輯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累積了一大批研究成果[3]。但該話語體系較少被對臺研究領域的學者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王鑒在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時指出,“在解決香港、澳門遺留問題及臺灣問題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共有的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3],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伸至港澳臺工作領域。何芳東闡述了加強兩岸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交流,對構建海峽兩岸文化共同體、筑牢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4]。在兩岸關系發(fā)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要挖掘和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意涵,以促進國家統(tǒng)一為基點,討論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問題。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意涵與對臺工作實踐價值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學含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基礎概念,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在體認彼此生存發(fā)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guī)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tài)”[5]。根據適用范圍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三層含義?!暗谝粚邮侵袊硟雀髅褡宥嘣惑w,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層是在解決香港、澳門遺留問題及臺灣問題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共有的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第三層是全世界華人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解決好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發(fā)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盵3]其第二層含義涉及港澳臺問題,對解決港澳遺留問題以及臺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關乎港澳回歸后的長治久安,更關乎臺灣問題的解決以及統(tǒng)一之后的治理問題。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文化與政治的雙重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文化政治概念,包含文化認同與國族認同雙重含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括“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精神價值,也體現“國族”的政治共同體意涵,是中華民族成員和中國公民國族身份的集中概括?!爸腥A民族共同體既是文化共同體,又是政治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屬性表現為對國家的認同、對族際共享的認同和對民族發(fā)展道路的認同。”[6]正因如此,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鞏固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族身份的認同。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涉臺領域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概念存在區(qū)別與聯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于2014年提出,2017年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與新修訂的黨章中。兩岸命運共同體概念提出的時間更早,在2006年2月國臺辦發(fā)表的談話中就已提及,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兩者屬于不同的話語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屬于民族政治學概念,主要服務于民族工作,意在凸顯中國各民族“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責任、共同的命運和共同的價值目標,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整體”[7]。兩岸命運共同體屬于涉臺領域概念,主要服務于對臺工作,意在“營造兩岸一家親的感覺,凸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通、情義相挺、休戚與共的民族感情”[8]。兩者的相同點在于都產生于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過程,均包含建設統(tǒng)一國家的國家意涵以及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情感內容;均屬于共同體相關概念,都借鑒了共同體話語形態(tài),在實踐上都服務于黨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解決臺灣問題的現實意義
解決臺灣問題,不僅要在政治上、外交上秉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且要在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上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既從國家層面解決政治分歧問題,又從民間層面解決身份認同問題,通過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形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心理認同基礎與精神共同體基礎[3]。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發(fā)凝聚兩岸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累積發(fā)展兩岸關系、促進兩岸統(tǒng)一的軟力量。將這股軟力量與政治、軍事等硬實力相結合,將使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過程更為順暢。凝聚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祖國統(tǒng)一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其一,有助于戳破所謂“臺灣民族論”等謬論。毫無疑問,廣大臺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但是,“臺獨”勢力企圖將臺灣同胞說成一個“民族”,并與中華民族區(qū)分開來。“臺獨”勢力鼓噪的所謂“臺灣民族論”逐漸產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戳破所謂“臺灣民族論”的利器。凝聚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讓島內民眾徹底認清所謂“臺灣人不是中華民族一部分”等“臺獨”論調的荒謬性。
其二,有助于增強統(tǒng)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鞏固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成員與中國國族身份的認同。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增進統(tǒng)一的向心力,累積最終解決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問題的民意基礎。牢固樹立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進一步促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的認同,促進臺灣同胞深入思考臺灣在中華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其共擔民族大義的意愿,使其自覺匯入促進兩岸統(tǒng)一、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潮流之中。
其三,有助于降低統(tǒng)一后治理臺灣的成本。兩岸統(tǒng)一后,臺灣將是國家治理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為現階段推進兩岸關系發(fā)展、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提供動力,也是為統(tǒng)一之后的臺灣治理打好基礎。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國的認同,有助于消除島內民眾對統(tǒng)一前景、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疑慮,有助于調動島內一切積極力量投入社會治理,共同維護臺灣經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
二、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條件
(一)絕大多數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
臺灣同胞主要由不同時期移民臺灣的漢族民眾組成。“98%的臺灣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只有約2%的人口是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島內的高山族?!盵9]一直以來,島內民眾對中華民族有高度認同。近年來,島內關于民眾“民族認同”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臺灣民眾仍然認同自己屬于中華民族。2010年3月19日,臺灣《遠見》雜志公布的民調顯示,79.6%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即使政治立場偏向“泛綠”的民眾也有70.1%的人同意自己屬于中華民族[10]。2018年10月18日,“臺灣競爭力論壇”發(fā)布的“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7%的民眾認同自己屬于中華民族[11]。這說明島內民眾對中華民族、血緣、歷史、文化有高度認同。這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兩岸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語言環(huán)境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從文化上看,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臺灣文化無論從根源還是從內容、素質、存在方式和表現形態(tài)上,都與中華文化屬于同一系統(tǒng),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文化上,海峽兩岸更有共同的傳統(tǒng),臺灣地區(qū)的節(jié)日習俗、日常俚語、婚喪嫁娶習俗、飲食習慣等“處處表現閩粵風尚,事事彰顯中華色彩”[12]。此外,普通話和傳統(tǒng)漢字是臺灣地區(qū)通用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語言環(huán)境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與語言環(huán)境。這種天然的語言文化淵源減少了兩岸民眾溝通的障礙,成為維護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天然紐帶。
(三)兩岸民眾存在眾多共同歷史記憶
兩岸民眾歷史上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擁有眾多共同歷史記憶,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近代以來,兩岸中華兒女有抵御外侮的共同患難經歷。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陷入內憂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慘境地,臺灣地區(qū)更是被外族侵占長達半個世紀。為戰(zhàn)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tǒng)一,中華兒女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芭_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全民族抗戰(zhà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臺灣的半個世紀里,臺灣同胞從未停止抗爭,數十萬臺灣同胞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臺灣同胞積極參加和支援大陸人民抗戰(zhàn),不少同胞為國捐軀?!盵13]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反對殖民侵略,共同追求民族解放的歷史,鑄就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讓兩岸同胞深刻體會到“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毋庸諱言的是,兩岸由于長期分離分治,走上不同發(fā)展道路,兩岸社會歷史記憶產生一定疏離。尤其是受“臺獨史觀”影響的臺灣當局“去中國化”教育,改變了島內民眾的歷史認知,削弱了兩岸歷史聯結,淡化了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四)兩岸民眾具有的共同現實生活經驗逐漸增多
盡管“臺獨”勢力企圖通過“去中國化”教育切斷兩岸歷史連結,削弱兩岸民眾的共同歷史記憶,但兩岸自從交流大門打開后,新的共同生活經驗與歷史記憶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兩岸自1987年打破隔絕狀態(tài),尤其是2008年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共同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以來,兩岸人員往來與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交流蓬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大交流、大發(fā)展、大合作的格局。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兩岸族”人數、規(guī)模不斷擴大。其中,該群體既有嫁到臺灣的陸配、赴臺就讀的陸生,也有回鄉(xiāng)定居的老兵、來大陸投資的臺商、來大陸工作就業(yè)的臺干,以及近些年來不斷增長的臺生、臺青和具有各種專業(yè)技術知識的臺灣普通勞動者?!皟砂蹲濉钡拇罅砍霈F不僅增進了兩岸民眾的了解與情誼,強化了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連結,而且積累了新的共同社會經驗,形成了新的共同歷史記憶,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chuàng)造了新的基礎。
三、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挑戰(zhàn)
(一)“臺獨”勢力刻意割裂臺灣同胞與中華民族的關系
當前,所謂“臺灣民族論”被“臺獨”勢力大力鼓吹。盡管這一謬論存在諸多漏洞,無法自圓其說,但至今仍時不時與“臺灣生命共同體”“臺灣主體意識”等具有“臺獨”性質的概念混用,成為“臺獨”勢力“充實‘臺獨理論、指導‘臺獨實踐”的重要工具[14]。此類謬論人為割裂兩岸歷史與文化聯結,嚴重削弱臺灣同胞的中國意識,淡化臺灣同胞的中國認同、中華文化認同,進一步培植臺灣同胞的分離意識,造成臺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淆與國家認同扭曲,嚴重不利于臺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二)當前島內政治生態(tài)“綠化”程度持續(xù)加深
兩岸分隔70余年來,臺灣地區(qū)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自2000年島內首次實現政黨輪替之后,島內政黨實力格局、統(tǒng)“獨”力量對比均發(fā)生深刻變動。經過2016年、2020年兩次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與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選舉的重新洗牌,民進黨“一黨獨大”政治地位強化,政黨實力演變“綠升藍降”態(tài)勢明顯,島內政治生態(tài)“綠化”趨勢加強。2020年,民進黨繼續(xù)在島內立法機構掌握多數席次,保持“一黨獨大”地位,島內政治生態(tài)仍在持續(xù)“綠化”。民進黨在兩岸關系領域倒行逆施,強行通過所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打壓島內支持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人士和愛國統(tǒng)一力量,干擾破壞兩岸正常交流合作。“臺獨”勢力擴大、偏向統(tǒng)一的政黨實力弱化,嚴重不利于兩岸交流交往,不利于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
(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臺文化滲透影響較大
美日等外部勢力長期插手臺灣事務。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美國通過人員培訓、交換和留學政策在臺灣培育出大批認同美國價值的親美政治社會領袖,培植臺灣政治社會領袖與美國的特殊關系與友誼,維持并擴大美國在臺灣的政治社會影響力[15]。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政治民主化”,臺灣社會意識形態(tài)逐漸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政治體制逐漸被改造為西式選舉制度。近年來,美國政府基于其國內政治以及打壓遏制中國崛起的戰(zhàn)略需要,不斷加大打“臺灣牌”的力度,全面提升與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關系,將兩者關系往“準官方化”“法制化”“公開化”“軍售常態(tài)化”方向發(fā)展,公然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破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給中美關系、兩岸關系正?;l(fā)展帶來嚴重威脅。在培育臺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如何破除西方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破除西方敵對勢力的干擾,是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四)民族認同向國家認同轉化存在一定難度
從理論角度看,將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認同轉化為對中國的國家認同存在一定難度?!懊褡逭J同隸屬于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促進國家建設發(fā)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盵16]但是單純的民族認同不足以支持國家認同的大廈。從性質上說,民族認同更多是一種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更多是一種政治認同。民族認同的文化聯結來自于原生性要素的紐帶,如習俗、血緣、祖源、語言等的共同性,而國家認同則是基于一種政治合法性的認同[17]。當前,多數臺灣同胞不否認自己的中華民族身份,也不否認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但是在國家認同、國族認同方面與大陸存在顯著差異。《遠見》雜志2019年12月的民調顯示,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以“中華民國”為主[18]。在解決臺灣問題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兩岸同胞的國家認同差異,從不同層面夯實臺灣同胞的中國國家認同是重要課題。
四、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愿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盵19]在兩岸關系發(fā)展與祖國統(tǒng)一進程中,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現有的兩岸交流交往基礎上,進一步從促進兩岸人員往來、調適兩岸社會價值信念、增加兩岸民眾共同振興中華的意愿等方面著手,增進臺灣同胞對中國的歸屬感,對“良治”“善治”政治價值觀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振興的光榮感與使命感。
(一)提升兩岸民眾互嵌程度
認知體驗是形成共同體意識、達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基礎。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從增加兩岸同胞的中國認知體驗及集體記憶開始?!安粩嘟媰砂吨g的集體記憶,為兩岸認同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是建構兩岸認同的第一管道?!盵14]211增進臺灣民眾對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首先需要增加其中國認知體驗。這種認知體驗的獲得可以通過教育、媒介傳播來完成,也可以通過交流交往過程中的社會化來完成。目前,受制于民進黨當局不斷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和島內媒體的不斷“綠化”,增進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知體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力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完成認同的社會化建構。在此過程中,要增進兩岸民眾彼此共同交往與奮斗的歷史記憶和集體榮譽,使雙方能夠感受互相的共生關聯與彼此尊嚴。
其一,持續(xù)增加“兩岸族”規(guī)模?!皟砂蹲濉睂υ鲞M兩岸民眾了解,增加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知體驗,形塑兩岸民眾的共同記憶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當前階段的兩岸關系盡管面臨復雜嚴峻挑戰(zhàn),交流交往受到民進黨當局鉗制政策的干擾破壞,但推進兩岸交流交往的工作不能停。尤其是在民進黨當局極力阻撓兩岸融合發(fā)展的情況下,祖國大陸應該以更大力度、更細致的措施,吸引臺灣民眾前來大陸學習、工作、生活、交流,將融合工作做實做細。當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參與到兩岸交流中來,就有可能破除島內“去中國化”教育的毒害,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認同基礎。
其二,照顧“兩岸族”的利益。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從落實兩岸同胞之間的“同等待遇”、實現社會成員一致化、形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等方面著手。從大陸對臺工作的實踐層面而言,要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大部署:“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币M可能讓臺灣同胞能夠享受到和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形塑他們與大陸同胞的共同利益,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利益基礎。
其三,提高“兩岸族”的社會互嵌度。民族工作領域“推動建立互嵌式社會結構與社區(qū)環(huán)境”的措施在兩岸關系領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打破兩岸同胞的生活界限,為促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避免形成單一臺胞社區(qū),以消除兩岸同胞的“我群”與“他群”的地理界限,引導臺胞融入各地社區(qū),形成兩岸民眾的集體身份認同。
(二)凝聚兩岸共同價值理念
“兩岸在發(fā)展共同利益之后,還必須在文化上尋求共同價值,在民族上培養(yǎng)共同認同,才能在未來兩岸統(tǒng)合上創(chuàng)造共同想象?!盵20]“如果沒有建構兩岸可以接受的共有觀念,就不會有兩岸共同的意愿。”[14]212現實中,兩岸社會價值理念有同有異。一方面,臺灣地區(qū)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而祖國大陸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兩岸都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臺灣社會在個體的人格意識形塑方面仍然深受儒家倫理影響。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些年來中國大陸的發(fā)展日益受到認可,臺灣社會對“良治”“善治”的討論度與認同度越來越高。推進兩岸社會價值的調適、融合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其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加強兩岸傳統(tǒng)文化交流,是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兩岸共同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都強調忠孝、禮儀、仁愛、廉恥、中庸等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觀念。臺灣地區(qū)雖然施行了西式制度,但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忠孝觀、榮辱觀已經滲透到其民眾的深層思維與心理。未來兩岸應充分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豐厚資源,繼續(xù)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源泉。
其二,凝聚“良治”“善治”的價值共識?!叭祟惿鐣l(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21]在發(fā)展兩岸關系、促進國家統(tǒng)一的進程中,有必要凝聚兩岸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從當前兩岸關系發(fā)展現實看,“良治”“善治”等價值理念最有可能成為兩岸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在大陸地區(qū),“良治”“善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概念,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內容。在臺灣地區(qū),“良善治理”在近年來成為行政學領域熱詞,甚至被其政治人物拿來當作“臺式民主”的主要內容??梢?,兩岸在“良治”“善治”方面有諸多共同話語,可以將此概念作為消除兩岸意識形態(tài)對抗、形成兩岸共同核心價值觀的抓手。
(三)增加臺灣同胞參與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使命感
當前,臺灣民眾由于長期受“去中國化”教育毒害以及兩岸客觀存在的政治定位分歧影響,對祖國大陸倡議的“共同振興中華民族”概念較無感。為此,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通過恰當而有效的機制來增強國民對自身與國家關系的認知,增強全體國人的國民同一感,塑造國民身份意識和國民榮譽感、自豪感,進而增強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想象”[22]。在對臺工作中,應向臺灣同胞加大力度宣傳民族復興理念,在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過程中回應并落實其合理期許,增加其對民族復興前景的信賴感與自覺參與度。
其一,引導臺灣同胞認清臺灣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聯系。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化歷史再教育,通過參訪交流、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尤其要以動畫、短視頻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消除臺灣青年對歷史的誤解,引導他們深入了解兩岸關系歷史,塑造其對祖國大陸的“我群”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現實利益聯結,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人員往來,讓更多的臺灣同胞享受到兩岸和平發(fā)展紅利,激發(fā)臺灣同胞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祖國和平統(tǒng)一事業(yè)。
其二,在國家統(tǒng)一政策、方針、路線的制定中回應并落實臺灣同胞的合理期許。增進臺灣民眾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感還應從創(chuàng)造兩岸共同想象著手,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前提下,對臺灣地區(qū)的政治定位、行政架構、法律體系、涉外事務、防務等重大問題進行合情合理安排,充分保障臺灣同胞的合法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消除臺灣民眾對統(tǒng)一前景的疑慮、抵觸,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4-05-29)[2020-12-20].http:// 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 ?王文光,尤偉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現狀與價值[N].中國民族報,2018-06-22(6).
[3] ?王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構建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8(4):17-20.
[4] ?何芳東.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傳承與兩岸中華文化認同[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91-96.
[5] ?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
[6] ?趙剛,王麗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屬性解讀[J].湖湘論壇,2017(1):106-112.
[7] ?龍金菊.“共同體”語義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廣西民族研究,2019(2):10-17.
[8] ?李鵬.民族認同、利益聯結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信任深化[J].臺灣研究,2010(5):3-7.
[9]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M].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4.
[10] ?民調顯示八成臺灣民眾承認自己屬于中華民族[EB/OL].(2013-03-22)[2020-12-20].https://news. qq.com/a/20100322/000385.htm.
[11] ?民調顯示: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EB/OL].(2018-10-18)[2020-12-20].http://www. xinhuanet.com/2018-10/18/c_1123579878.htm.
[12] ?李道湘.論海峽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J].現代臺灣研究,2012(Z1):4-9.
[13] ?吳儲岐.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臺灣各界代表人士[N].人民日報,2015-09-02(1).
[14] ?陳孔立.臺灣民意與群體認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62.
[15]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〇)[J].歐美研究,2001(1):79-127.
[16] ?吳玉軍.論國家認同的基本內涵[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1):48-53.
[17]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108.
[18] ?遠見編輯部.藍綠支持度反轉,國民黨支持度跌至18%[EB/OL].(2019-12-13)[2020-12-20].https://www.gvm.com.tw/article/69941.
[19] ?阿爾弗雷德·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王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7.
[20] ?李允杰.從共同利益到共同價值:ECFA后兩岸關系發(fā)展路徑芻議[J].中國評論月刊,2011(1).
[21]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報,2014-05-05(2).
[22] ?周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進路[J].學術界,2020(8):5-16.
責任編輯:孫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