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倉健,牛 叢,單衛(wèi)星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理念經過了多年的發(fā)展,各高校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展了積極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提出了“教學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等措施。然而,對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fā)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瓶頸。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育人工程,目前高校尚未形成能夠調動各二級學院、各職能部門、全體教職員工的機制,尚未在全校范圍內產生“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育人合力,高校、家庭、社會以及高校內部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亟須按照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式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使各類要素之間、各類主體之間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校內校外形成有利于育人的獨特場域。
協(xié)同育人機制是當前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現(xiàn)實需要。我國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任務大多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者社科教研室承擔;共青團以文體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干部為骨干,通過第二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學生工作部門攜同輔導員及專業(yè)教師兼職的班主任一起負責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長久以來高校缺乏統(tǒng)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造成了教務系統(tǒng)抓教學、黨務系統(tǒng)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形成專業(yè)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對獨立、協(xié)調缺位的松散關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針對性不強、職責不清晰、效果不理想的狀態(tài)[1]。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后,高校所處的環(huán)境更加復雜多變,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嚴重阻礙其發(fā)展。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育人工程,涉及不同的實施主體,不同的實施主體往往立足于本部門、本單位承擔的職責和任務,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出現(xiàn)“各自為政”“政出多門”的局面。同時,各部門具有相對獨立的評價指標、考核標準,很難形成“放諸四海皆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我國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來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發(fā)展。
伴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國務院于2004年8月26日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來,各地高校加快構建全社會關心支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生態(tài)系統(tǒng)。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發(f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進一步提出了“十大育人”體系實施路徑和方法,首次提出并確定建設一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qū)、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和綜合改革試點院(系)。文件的出臺對于加速構建一體多元、分層分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戰(zhàn)略意義。
共青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特殊地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的本職主業(yè),做好青年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是體現(xiàn)高校共青團根本價值之所在。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2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積極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的職責是為黨做好青年群眾工作[2]。歷史已經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國家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是確保共青團各項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同時,這也要求共青團始終要將自己置于黨的領導之下,主動承擔起積極引導廣大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維護黨的權威,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這既是衡量共青團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標準,也是確保共青團工作取得成效的政治保障。
完整的組織體系能夠為政策實施和活動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共青團系統(tǒng)擁有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完整組織系統(tǒng),尤其學校共青團,從中學到大學,其覆蓋比例不斷提高,班團建設不斷加強。團中央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8 124.6萬名,其中學生團員5 795.1萬名;此外,基層團組織達357.9萬個[3]。如此龐大而完整的共青團組織架構為開展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穩(wěn)定的組織保障。共青團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始終堅持著“青年在哪里,團的組織就要建在哪里”的組建原則,堅持著“青年有什么需求,團組織就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的工作原則,堅守著“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辦青年之所需”的行動邏輯,不斷提高對青年的吸引力,加強與青年的密切聯(lián)系,這既是黨中央對共青團的要求,也是共青團的組織優(yōu)勢之所在。
共青團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重要的生力軍。我國高校的共青團干部大多比較年輕,與青年學生年齡相仿,生活閱歷相近,生活環(huán)境相同,興趣愛好一致,甚至有的共青團干部剛走出校門就參加高校共青團工作,這些使得共青團工作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代溝不太明顯。同時,也使高校共青團在開展活動時可以與青年學生保持步調一致,更加貼近青年學生實際生活,更好地遵循青年學生成長規(guī)律,更大范圍地贏得青年學生的支持。
高校共青團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聚集了大量的青年團員、共青團干部,無論是共青團干部,還是共青團組織成員,都是校內優(yōu)秀青年群體代表,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同時,高校共青團負責管轄學生會、社團聯(lián)合會及各類學生組織,承擔著學校黨委、各職能部門聯(lián)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的職責,便于打通校內各部門、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整合校內、校外各類資源,為共青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
黨建帶團建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先進青年群眾組織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生動體現(xiàn)。黨的建設是團的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團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有力補充[4]。二者是大樹與枝干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堅持高校黨委的領導,是高校共青團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根本保證。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有助于調動包括高校共青團組織、學生社團組織等在內的各方力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合力。共青團干部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重要補充部分,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內的共青團組織覆蓋面廣,團干部素質高、理論知識扎實,極大地解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匱乏的現(xiàn)實困難。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干部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對于推動全員育人建設、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具有積極意義。
共青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群眾組織,承擔著引導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共青團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持續(xù)夯實黨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做出貢獻。然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高速發(fā)展、大學生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共青團組織不但沒有及時占領網絡思想陣地,擴大共青團組織的覆蓋范圍,創(chuàng)新共青團組織的建設,反而滋生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和“娛樂化”的弊病,導致共青團負面信息在新媒體頻頻出現(xiàn),嚴重破壞了共青團在青年學生中的先進形象,削弱了共青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疏遠了共青團與青年學生之間的關系,阻滯著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針對這一現(xiàn)狀,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以進一步推動共青團組織在高校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一步提高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能力水平,堅定廣大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高校共青團要以群團改革為突破口,激發(fā)團組織活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一步提升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確保為黨做好青年群眾工作,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鞏固共青團在新時代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地位。同時,共青團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反向推動共青團去“四化”,強“三性”,成為促進共青團煥發(fā)組織活力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把青年一代培養(yǎng)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5]當然也是共青團的政治責任。為了更好地引導青年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廣大青年學習、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能力,共青團中央早在2007年5月就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自實施以來,各級團組織按照團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陸續(xù)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作,使得“青馬工程”成為高校共青團開展思想引領、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重要平臺。推動“青馬工程”實施的主要驅動力在于能夠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青年學生,提高高校共青團在青年學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而增強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的感召力。十余年來,各地高校共青團組織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探索和深化“青馬工程”建設,逐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在校內切實可行的模式?!扒囫R工程”在高校逐漸得到了學生的認可,“青馬工程”培養(yǎng)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也成為師生認可的優(yōu)秀青年代表,許多學生認為能夠進入“青馬工程”是校內最高的榮譽,這使得“青馬工程”學員在青年學生群體中擁有話語權,對周圍的學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眾所周知,高校主要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堂通過課堂系統(tǒng)地講授專業(yè)知識的教學活動,具有顯著的強制性、專業(yè)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第二課堂是學生在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課程之外自愿參加的社會實踐、學術科技、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學生社團、勤工助學、文藝體育活動等[6],具有自主性、廣泛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承載著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補充渠道,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也要注重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步調一致”,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從而“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7]。同時,還要發(fā)揮第二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補充作用,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協(xié)同育人建設。第二課堂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共青團組織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實踐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在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上,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課堂活動之中,通過“手腦并用”達到“知行合一”,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成長。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形成和發(fā)展的,以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不例外?!碍h(huán)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著重要影響”[8],校園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長期生活、學習、成長的穩(wěn)定環(huán)境,校園文化通過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文體活動、學術活動、志愿活動以及校訓、校標、校歌等載體,經過日復一日的浸潤,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發(fā)揮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化起著關鍵作用”[9]。共青團在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同時,高校共青團及其所管轄的學生會、班級團組織和各類學生社團又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建設者,共青團組織需要根據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廣泛開展深受大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文娛體育、學術科技、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校園建設和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校園環(huán)境的浸潤。比如,舉辦以“挑戰(zhàn)杯”“創(chuàng)青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課外學術科技活動,開展以“三下鄉(xiāng)”“雙百雙進”“四進四信”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活動及以“三走”“與信仰對話”“文明寢室創(chuàng)建”“高雅藝術進校園”為代表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