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娥,鄭祥專
(三明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逐漸提升,在教育領域中,學習成績并非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唯一指標,而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從目前來看,在實際對其展開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展開詳細分析。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在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總數中,來自農村并且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群體總數在整體中的占比在15-30%左右,部分地區(qū)高校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占比甚至會在50%以上。在高校中,農村貧困大學生屬于弱勢群體,需要得到來自學校的關注以及幫助,相對于城市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來說,其不僅僅會受到來自學業(yè)和就業(yè)方面的壓力,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壓力。
相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當前,高校農村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筆者采用訪談法對某高校的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農村貧困學生都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怕別人嫌棄自己,不敢同人交往”以及“別人不會支持我,所以不會主動競選班級干部”等想法,這表明自卑心理廣泛存在于農村貧困大學生在高校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當中,他們往往會受到自己出身背景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不愿意敞開心扉表現(xiàn)自己并同其他人交往。通常情況下,其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會導致難以對自身的優(yōu)勢產生更加充分的認識,這樣一來便會使其自我提升以及鍛煉受限。農村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受到來自家庭經濟條件方面的限制,對于其自信心有著極為嚴重的影響,無法更加從容地展現(xiàn)出其自己的價值和人格魅力。除此以外,一般農村貧困大學生在經過多年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績考上大學之后,在家鄉(xiāng)都會得一片贊美,其學習成績更是家長的驕傲,但在進入大學之后,其周圍的同學往往學習成績和水平都差不多,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大學生本人在個人才能、堅實以及談吐等方面都比較出眾,這便導致農村大學生以往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難以持續(xù)為其帶來自信心,久而久之便會會產生自卑心理。
除了自卑心理以外,農村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其所面對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生活環(huán)境均存在著較大的變化,對于他們來說,其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無論是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還是民俗風情方面都與城市大學生不一樣,而當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住在同一個宿舍中近距離接觸之后更是越發(fā)凸顯了這一問題。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咨詢室來訪的學生中,40%為農村貧困大學生,其在日常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呈現(xiàn)出過于敏感的特點,時常會過分關注來自同學以及教師的眼光和評價,并且當舍友以及同學向其釋放善意的時候也會產生誤解。通常情況下來說,其自身的敏感點便在于“農村貧困生”的身份,所以經常不愿意同自己不熟悉的人展開深入的交流,生怕自己發(fā)言不慎讓別人看不起,還有一些農村貧困生一聽到“窮酸”、“農村”等詞匯便會帶入到自己身上,覺得別人是在議論自己的出身。筆者在該學校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起案例,該案例為宿舍糾紛,具體是在某宿舍中有一位農村貧困大學生,由于其所受教育的背景、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都與城市學生存在不同,而在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這種差異性逐漸演變成為矛盾,而該貧困大學生本身由于過于敏感,所以經常過于在乎別人對其的評價和看法。此外,該名農村貧困學生一直以來都對自己要申請助學金以及國家助學貸款而感到自卑,但同宿舍的其他來自城市的學生則經常大手大腳地花錢,而且其性格比較豪放經常會忽略貧困學生的感受,在這種敏感心理持續(xù)加劇的過程中終于爆發(fā)了矛盾[1]。
焦慮心理也是農村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問題,受到農村學校受到各種教學條件的限制,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其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方面面臨著嚴重的落后,農村貧困學生除了課本以外,在日常能夠接觸到的圖書資料相對有限,所以絕大部分的農村貧困學生都會將經濟放在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上,這樣一來便會導致其存在著知識面過于狹窄的問題。在正式進入大學之后,其難免會意識到自己同城市學生之間的差距,盡管在努力和刻苦的程度方面,城市學生要比農村學生落后。但其勝在有著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并且有著更為廣闊的知識面,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有著良好的適應能力,部分學生還憑借著自身出眾的能力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成為了學校中的風云人物,而農村貧困學生盡管刻苦用功、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但其在學校中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卻始終存在欠缺。從目前來看,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要求人才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具有創(chuàng)新統(tǒng)籌以及組織協(xié)調等多方面能力,而這種需求的轉變導致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面臨著就業(yè)焦慮,對于其身心健康均存在危害。
2.1.1 健全和完善心理輔導方案
若想切實展現(xiàn)出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實效性,有效緩解高校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進行健全和完善。
首先,教師應當對貧困大學生本身所存在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深入了解,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的相關理論來看,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將會在極大程度上對個體的成長情況造成影響,所以教師在制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于學生感恩、合作、勇氣以及智慧等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視,并從上述幾方面內容著手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培養(yǎng)。教師在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具體的條件和局限性,針對性地對其團隊精神、情緒調節(jié)能力、誠信品質以及自信心等進行培養(yǎng),這樣一來便能夠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促使其形成更加積極的思維模式。
其次,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展開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時候,應當注重滿足其心靈層面的需求。相對于城市大學生來說,農村貧困大學生有著更多的釋放壓力以及個人價值和尊嚴方面的需求,所以教師需要立足于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靈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心靈輔導方案的設計工作。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壓力應對以及透視等類型的活動,這種活動形式的開展能夠使農村貧困學生更加無顧忌的環(huán)節(jié)和釋放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心理負擔。為了能夠使農村貧困學生在交際需求方面得到有效滿足,教師可以采取建立微信群的方式,這樣一來能夠有效構建起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提升對于團隊合作活動設計的科學性,鼓勵農村貧困學生更加自由地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展開深層次的互動和交流,這不僅能夠同農村貧困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愛的需求相適應,還能夠實現(xiàn)對其團結合作、真誠善良的品質的培養(yǎng)。
最后,教師在制定農村貧困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群體所具有的內在潛力展開深層次的挖掘工作,對于群體來說,其本身便是由多個個體所構成的,將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個體成長造成影響,在不斷挖掘和激發(fā)農村貧困學生群體潛在動力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其對于個體的激勵以及正向誘導的作用。一般來說農村貧困學生在除此加入到集體當中的時候經常會面臨著缺乏團體凝聚力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應當注重營造其團隊的氣氛,以便于充分調動起成員對于集體活動的參與熱情,構建起一個更加融洽和友愛的團體,切實展現(xiàn)出團體對于個人的推動作用,以便于達到良好的激勵和感染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效果[2]。
除此以外,教師應當不斷激發(fā)農村貧困大學生所具有的成就動機,切實展現(xiàn)出其主觀能動性,從歸因理論的角度著手進行分析,對于成就動機高的人來說,其主要是將成就看作是穩(wěn)定性因素,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會充滿希望,并愿意朝著目標進行不懈努力,當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有著充足的信心對其進行解決和克服。所以,教師可以適當進行以“成長煩惱”以及“感恩貧窮”為主題的活動,為農村貧困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正視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困擾,并對貧困秉持更加正確的態(tài)度,進而切實展現(xiàn)出其自我效能,用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奮斗來解決橫亙于其成長路上的各種困難。在實際展開活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使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以及游戲等多種形式,并充分展現(xiàn)出團體活動開展過程中的互動性以及整體性,同時還應當突出個體所具有的主體性,立足于學生的實踐生活,促使其能夠在不斷觀察以及參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并形成感悟[3]。
2.1.2 創(chuàng)新團體心理輔導方式
(1)組織合作活動
除了要健全完善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以外,教師應當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展開創(chuàng)新工作。通常情況下來說,農村貧困學生本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要落后與城市工薪階層家庭出身的大學生,這多半是由于學生貧困學生的自信心存在明顯不足,所以在與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便會產生一種怯懦和自卑的心態(tài),長此以往便導致其失去了與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诖耍處煈斸槍r村貧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度已于合作性較強的團體活動的設計,例如“兩人三足”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得個體間的接觸得到大幅增加,并將學生之間的界限消除,拉近各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應當學會從不同處層面著手,對貧困大學生基于更加正確的引導,促使其對不同的認知進行深入理解,并學會如何換位思考,并在對認知進行優(yōu)化調整的過程中緩解自身的負面情緒,幫助學生對自己產生更加豐富的認知,最終實現(xiàn)其自信心的提升。
(2)組織學習活動
教師在組織合作活動的過程中還應當科學組織學習活動,使二者能夠達到互相配合的效果。對于貧困學生來說,一般來說其個體能力的發(fā)展會受到諸多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其發(fā)展程度相對于普通學生要比較低。教師可以在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時候采用職業(yè)探索、案例分析以及故事分享等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到其中對多種知識以及能力進行掌握。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進行放松練習,以幫助學生逐漸舒緩其焦慮的心理,教師還可以像學生傳授一些科學的方法,比如通過介紹時間管理方法培養(yǎng)其在多任務處理方面的能力,并采用墓志銘以及自畫像等形式,促使學生對自身及優(yōu)勢產生更加明確的了解,進而對其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形成科學認識[4]。
(3)組織體驗活動
絕大部分的農村貧困大學生都有著不善表達、內心敏感以及內向等特點,基于此,教師應當組織進行體驗活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故事、抒發(fā)自己的心情,教師需要基于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適當的空間,讓學生能夠逐漸卸下心防、敞開心扉同教師和同學之間展開交流,更加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除此以外,農村貧困學生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以便于對其中的問題產生新的解讀,進而更好地發(fā)現(xiàn)以及接納自己,逐漸減少自卑、焦慮以及敏感等心理,建立起積極樂觀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最終實現(xiàn)其個體自信心的優(yōu)化提升。這種體驗活動的開展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個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讓農村貧困大學生更加有勇氣進行交流,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久而久之便能夠提升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小姑。
2.2.1 研究對象
筆者主要將某高校中的15名農村貧困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在新生入學之前所進行的普查中均體現(xiàn)出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在與這些學生之間展開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多為受到家庭貧困影響所形成的自卑心理、焦慮心理以及敏感心理,筆者從眾多心理問題明顯的學生中選出了十五名自愿參與團體輔導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2.2 研究方案
在實際進行團體輔導大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向團員介紹團體的性質和目標,并調動起團員參與到活動中的積極性,以有效緩解成員之間的緊張情緒和陌生感,形成更加良好和諧的互動關系。接下來便要為團體制定規(guī)范,以發(fā)揮出其對于團體的規(guī)范性和約束性作用。
第二個階段則是鼓勵學生認識自己,并對自己的特點產生明確掌握,與此同時還要正確指引成員學會如何正確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從別人的信息中認識自己。這樣一來便能夠讓學生更加順利地接納自己,并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優(yōu)勢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實現(xiàn)自信心的提升。
第三個階段便是引導學生對貧困的看法進行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在分享中學會換位思考,并更好地接納當前的處境。
2.2.3 結果反饋
筆者在完成團體輔導工作之后,針對所有的研究對象展開了一對一的訪談工作,旨在對團體輔導的實際效果進行明確,總共包括十五名農村貧困大學生。當筆者問到“你在團體輔導之后,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是否能夠體會到不同之處?是否能夠感受到自身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逼渲杏形迕麑W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明顯的提升,還有九名學生認為有一定的提升,但在效果上并不是非常顯著,還有一名學生認為沒有變化。除此以外,筆者還采用了撰寫短文以及集體分享的形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于這次團體輔導的實際感受,從結果來看,參與到團體輔導中的同學絕大部分都有著較高的認可度,并十分肯定團隊的氛圍,強調自己在團隊中收獲了溫暖和關注,并認為其對于自身其它方面有著較大的作用。筆者還側面從學生輔導員處對學生的在參與團體輔導之后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了解,發(fā)現(xiàn)其中大多數的學生在宿舍以及同學關系方面得到了積極正面的轉變,開始嘗試主動同其他人之間交往,并逐漸形成了一些自信心[5]。
結論:綜上所述,優(yōu)化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工作能夠有效提升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校園中整體生態(tài)的平衡以及學生個體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加強對于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視程度,并掌握其中的各項技巧,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