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晶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11)
隨著課改不斷深入推進,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文學作品的閱讀,承擔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探究能力的重任。但調查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仍呈現(xiàn)一種“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閱讀教學中缺失對語言知識、語言應用的重視。語言教學,實際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語言教學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能促進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途徑?!罢Z文素養(yǎng)”是一個集合概念,由許多語文要素構成?!八Z文知識的積累,因為語文知識也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它包含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語文能力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表征?!?然后還包括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個性人格等等。而注重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注重的應是語言文字知識,聽、說、讀、寫能力,是語言文字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能力。[1]
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基石。語言教學通過語言認知、語言傳意和語言訓練來提高人的思維、認識與表達能力和素養(yǎng)。語言教學貫串于聽、說、讀、寫教學,語言水平決定了語文水平。閱讀教學離不開對詞、語、句、段的理解,離不開語境、語義。聽說讀寫中的思維訓練、審美訓練都離不開語言。
文學語言是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是經過提煉和規(guī)范化了的書面語言,是文學作品中所使用的、體現(xiàn)文學性與審美性的、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學語言亦稱“藝術語言”或者“文學作品的語言”,指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的語言。它是語言藝術塑造形象、表達主題的工具。同時,文學語言以人民大眾的口頭語言為基礎,經過作者的加工、提煉,具有準確、鮮明、生動、富有形象和感染力的特點。
文學語言教學主要是指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是側重分析作品主題和評析人物形象等方面,而是側重于賞析語言,品味語言,感受語言之美。通過對文學語言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下面,我們將從語言教學與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培養(yǎng)及文化素養(yǎng)提高的關系來闡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教學的必要性。
人類借助語言來思維。平時人們聊天時可能感覺不到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但當我們思考復雜問題時,我們會在大腦中組織語言,形成一條一條的語言鏈。當我們表達思想時,更是要借助于語言的幫助。所以思維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這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更能得到體現(xiàn)。[2]
不僅如此,而且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語言水平的提高。人的思維是逐步發(fā)展和完善的,兒童入學前不能理解較長又復雜的難句,是因為他們的思維需要逐步發(fā)展。入學后,他們逐漸接觸并學習課本中的復雜語句,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就逐漸就能夠理解長難語句。
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依賴于語言能力的提高。新課標中提出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就不能忽視語言教學。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人在十一二歲以后,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fā)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所以在中學生的閱讀課堂上,應該將學生的語言能力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水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
教材中入選的文學作品大多數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作品中的語言體現(xiàn)了作家的審美理念。在閱讀教學中,鑒賞語言美是語言教學的重點,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起重要作用。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體裁中,我們通過吟誦、誦讀能感受到語言的節(jié)奏美、色彩美和造型美;通過研讀、品鑒,我們又能感受到語言的暗示性和言外之意。[3]當語言喚起讀者的審美經驗并走向自由的審美境界時,感性和理性交融,使一般普通心理感受轉化為審美能力,最終提升和豐富了審美能力。
如果語言教學不與文化教學融合,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便會陷入枯燥中。將文化因素融入語言教學,不僅能增加語言教學的感性和趣味性,而且語言和文化本就是共生關系,是抓住了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了解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傳統(tǒng),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起到良好作用。
文學語言亦稱“藝術語言”或者“文學作品的語言”,指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的語言。它是語言藝術塑造形象、表達主題的工具。同時,文學語言以人民大眾的口頭語言為基礎,經過作者的加工、提煉,具有準確、鮮明、生動、富有形象和感染力的特點。
文藝學意義上的文學語言因為能夠構成一部作品的語言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內在特性而存在,具有文學性與審美性的特征,使文學語言同非文學語言區(qū)別開來。普通語言學是研究人類語言的共同規(guī)律,而文學語言則是研究一種特殊語言的特殊規(guī)律,研究其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功能、審美特性。
簡而言之,文學語言是指在每一部文學作品中使用的、能體現(xiàn)作品文學性與審美性的獨具特色的語言。它潛在地存在于普通語言系統(tǒng)中,是對普通語言的語音特性、語義運用的加工和升華,并不是另外構造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作為“言語”特定地加入了其自身的敘述和描繪所構成的文學虛幻性的生活“情境”,具有自身作為語言藝術的特性。[4]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語言不斷向各個領域滲透。由于表達的內容、目的不同,遵循的思維方式不同等,構成了不同的特點。在日常語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了科學語言和文學語言。對文學語言、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來說,都有表達某種思想觀念的表意功能。
文學語言是在日常語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文學語言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語言,也并沒有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然而,日常語言突出的是種種實用目的,文學語言則是以審美功能為主要特征。創(chuàng)造者徜徉在想象的、虛幻的世界里,以某種非實用目的為動力,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意蘊豐富的審美對象,從而進入文學語境。
科學語言主要通過抽象思維從理性上認識世界,作為理論思維的工具,充分發(fā)展了認識性、概念性、精確性、目的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始終遵循著理性邏輯。而文學是以具體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xiàn)想象世界的,所以文學家強化了日常語言的感覺功能和表情功能,突出了語言的審美表現(xiàn)性;科學語言要求嚴謹準確,其所指和能指的關系是一對一的簡單明晰的關系。而文學要擔負起表達人類復雜情感的任務,必然要拓展出語義的新奇與獨特,決定了它所使用的語言必定與科學語言有不同之處,勢必要表現(xiàn)出言不盡意的現(xiàn)象和多義性,使語言呈現(xiàn)出不確定性。魯樞元說:“好的文學語言,應當是能夠真切地再現(xiàn)‘心靈中感應到的氣氛’的語言,應當是能夠更多地捕捉到‘潛意識里的喧囂與騷動’的語言,應當是一種能夠自由地、豁暢地言說著的語言,應當是一種永遠創(chuàng)造著、常青不凋的語言?!盵5]
節(jié)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guī)律的突變。聲音層面、景物運動及情感運動都可以形成節(jié)奏。然而藝術節(jié)奏與自然節(jié)奏不能同日而語。藝術節(jié)奏的生成機制在于藝術家的心靈創(chuàng)造,根源存在于生命的有機體中。藝術節(jié)奏的典型代表是音樂節(jié)奏和詩歌節(jié)奏。其中,詩歌節(jié)奏和“意義”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詩歌是一種用講節(jié)奏和有韻律的語言來抒情言志的文學文體。詩的節(jié)奏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停頓、平仄、韻律等形式因素構成的節(jié)律;表現(xiàn)為人內在的情緒流動的規(guī)律性表現(xiàn)。
語音的頓歇、高低、輕重、長短、音律等相配合構成了文學語言的主要節(jié)奏,造成文學語言節(jié)奏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頓歇有致、節(jié)奏勻稱、聲調抑揚和韻律和諧。
語言的頓歇是自然的、無意識形成的。語言通過情感的抑揚來體現(xiàn),不同的頓歇體詩歌體現(xiàn)著不同的抒情意味。一頓體是揚,二頓體是次揚,三頓體是次抑,四頓體是抑。頓數越少的短詩行,越有一種短促、輕快、屬于揚的節(jié)奏感;頓數越多的長詩行,越有一種悠遠、沉滯、屬于抑的節(jié)奏感,能顯示出一種徐緩沉郁的情調。
席勒認為,節(jié)奏的審美有三種:“第一,節(jié)奏的職能是使相互結合的內容上異質的東西同質化。第二,節(jié)奏的意義在于選擇重要的東西而排出次要的細節(jié)。第三,節(jié)奏能為整個具體作品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的審美氛圍”。意思是說,藝術節(jié)奏具有強大的審美調節(jié)功能;藝術節(jié)奏還可以起到強調某些重要內容而弱化一些次要內容;能為整個具體作品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的審美氛圍。[6]
文學作品是用語言描繪的色彩世界。作家馮驥才認為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繪畫能夠使瞬間成為永恒,進而所有的文字都涂上了獨特夢幻的色彩。
文學作品用不同色彩的對照,色調和光線的變化講究色彩的表現(xiàn)和運用,以求烘染環(huán)境表達作家的情感。文學作品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組成畫面,它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接地以色彩描繪客觀事物,但卻能夠引發(fā)讀者對色彩的美感聯(lián)想。如《祝?!分邢榱稚┑谝淮纬鰣鲇谩凹t暈的面頰”賦予文字以色彩,說明她依然年輕、健康。祥林嫂第二次站在魯家堂前,“只是兩頰已經消失了血色”,這細微的色彩變化,深深地展示出她的悲慘命運。
色彩具有象征性是自古就有的文化現(xiàn)象。如古代達官貴人喜歡用紅色作裝飾,故有“朱門酒肉臭”的詩句。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的“金色年華”“綠色田野”等,都是象征的說法,體現(xiàn)了文學語言的色彩美。
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效果,作家還常常用色彩詞直接象征客觀事物。色彩詞的象征不僅使色彩意象成為內心情感的一種對應和暗示,而且體現(xiàn)在它能以色彩強調主體自身的感覺,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姹紫嫣紅”等語言文字靈活、巧妙地運用了色彩語言,不僅能豐富作品的內涵,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獨特新穎的意境美。
詩人聞一多提出著名的詩的“三美”主張,其中的“建筑美”就是指詩歌藝術的造型美。漢字是單音獨體字,它排列起來非常整齊,具有一種獨特的建筑之美。文學作品的造型美主要表現(xiàn)為整齊美和參差美。中國文學作品的整齊美主要依靠對偶、反復和回環(huán)等表現(xiàn)手法。而文學作品不僅有形式整齊的語言結構,也有另一種參差錯落之美。[7]
文學語言的建筑美將文學形象的形態(tài)、美質特征轉化為視覺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及時而又清楚地傳給眼睛,使讀者從中獲得新鮮而陌生的美感。
文學語言的運用是在一定的情景語境中展開的。情境語境是指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所以在一定語境中的詞語,是受語境制約的。它不完全是依靠字典意義來定義,而是會在具體語境中被賦予新的、具體的意義。
日常用語進入了文學作品,為語境所制約,不再單純地承擔事物的信息,而是具有了日常用語所沒有的特定含義,需要在具體語境中品味、獲得。在這個品味的過程中,文學語言實現(xiàn)了它的審美功能。
文學作品是經虛構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世界,是“可能的世界”,談不上真假和對錯。文學作品追求的是審美性和表情性,并具有暗示性特征。
文學文本充滿了“未定點”和“空白”,這些“缺口”期待讀者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填補。對杜甫《春望》的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盵8]這是對首聯(lián)的聯(lián)想、填補。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隱秀說”即是對此的相應論述。接受美學家伊瑟爾也說:“文本在未被讀者閱讀接受以前,并不是真正存在的文本,而是有待實現(xiàn)的暗隱的文本?!盵9]
文學語言的情境性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入文本情境,去涵詠,去品味。在文本的審美過程中感知語言美,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敏銳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文學作品中的每一句話都有一顆心。在文本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語境,去和文學語言的那顆心對話,品味語言中包含的情意、情味、情理和情趣。文學文本創(chuàng)造的世界,離不開“情”字,有愛家愛國之情、友情愛情;有欣賞陶醉于自然美景之情;有對人類命運普遍關懷之情……通過作品的閱讀賞鑒,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學會用飽含深情的目光看世界。
以上關于文學語言定義、性質、審美特性理論和教學方面的論述,是為了更好地為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服務,開闊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