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柳州市工人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0)
惡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患者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引起的一種心律失常類型,若處理不及時或不規(guī)范可導致暈厥,甚至是心源性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對惡性心律失?;颊咝钁煤唵?、有效的手段快速評估其預后轉(zhuǎn)歸,及早采取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臨床結(jié)局。既往診斷惡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有電生理檢查、運動誘發(fā)試驗等,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上述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點[1]。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2],心電圖檢查中的QT 間期、QRS時限、T 波峰末間期(Tp-Te 間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復極情況,對預測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發(fā)生風險有意義。現(xiàn)為進一步明確心電圖QT、QRS 時限、Tp-Te 間期在惡性心律失?;颊哳A后判斷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惡性心律失常患者設為實驗組,另選同期60例無心血管疾病史的住院患者設為對照組,均無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排除正在服用可影響心律藥物的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突發(fā)性病情改變,符合惡性心律失常的相關診斷標準[3];(2)年齡≥18 歲;(3)入組前無心源性猝死病史;(4)患者或家屬簽訂了同意書,自愿接受心電圖檢查。排除標準:(1)合并輕度心律失常者,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偶發(fā)室早、偶發(fā)房早等;(2)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膿毒癥等疾病。
1.2.1 心電圖檢查 兩組患者均進行12 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具體操作:應用美國GE 十二導MAC1200心電圖機,振幅10mm/mV,走紙速度25mm/s,常規(guī)清潔患者局部皮膚,按順序放置電極片和連接導聯(lián)線,采集患者靜止狀態(tài)下的心電圖,并測量受檢者體表心電圖Ⅰ、aVF、V2、V5 導聯(lián)的 QT 間期、QRS 時限、T 波峰-末間期(Tp-Te)等數(shù)據(jù),取其平均值。T波峰值即是T 波最高點,當雙峰T 波時取最高峰值。T 波終末期即是T 波下降支形成的切線與基線的交接點。心電圖檢查由兩名臨床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臨床醫(yī)師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若兩名醫(yī)師的心電圖測量結(jié)果不一致,取均值。但如果兩名醫(yī)師測量的結(jié)果中有一項結(jié)果偏差大于10ms,需由心電圖室醫(yī)師進行測量。
1.2.2 隨訪 對實驗組患者進行隨訪了解其預后情況,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結(jié)局分為終點事件亞組和非終點事件亞組。其中,終點事件組包括全因性死亡、自動出院。
(1)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心電圖QT 間期、QRS時限、Tp-Te 間期的差異。(2)對比終點事件亞組和非終點事件亞組患者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的差異。(3)應用ROC 曲線分析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聯(lián)合預測惡性心律失?;颊叱霈F(xiàn)終點事件的效能。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繪制ROC 曲線分析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預測惡性心律失?;颊甙l(fā)生終點事件的價值。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對比()
組別 例數(shù)(n) 性別 年齡(歲)男女實驗組對照組χ2/t 值P 值60 60 37 33 23 27 0.549 0.459 70.38±8.28 69.78±9.09 0.378 0.706
實驗組心電圖 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對比()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對比()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n)60 60 QT 間期(ms)407.37±30.05 396.30±28.70 2.063 0.041 QRS 時限(ms)118.30±7.54 87.72±9.79 19.171 0.000 Tp-Te 間期(ms)113.70±8.48 83.52±9.27 18.606 0.000
60 例患者中有9 例失訪將其剔除,余51 例患者中發(fā)生終點事件12 例,非終點事件39 例。終點事件亞組的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顯著大于非終點事件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終點事件亞組和非終點事件亞組的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對比()
表3 終點事件亞組和非終點事件亞組的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對比()
組別終點事件亞組非終點事件亞組t 值P 值例數(shù)(n)12 39 QT 間期434.08±20.48 404.79±28.39 3.308 0.002 QRS 時限125.83±4.11 116.44±6.77 4.537 0.000 Tp-Te 間期119.58±3.68 111.95±9.35 2.747 0.008
繪制 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預測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發(fā)生終點事件的工作曲線(ROC),得出QT 間期曲線下面積為0.802,QRS 時限曲線下面積為0.858,Tp-Te 間期曲線下面積為0.729。取QRS時限≥126.50ms,預測惡性心律失?;颊甙l(fā)生終點事件的靈敏度87.20%,特異度66.70%;取Tp-Te 間期≥120.50ms,預測靈敏度89.70%,特異度91.70%;取QT 間期≥437.50ms,預測靈敏度79.50%,特異度75.00%,見圖 1。
圖1 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與惡性心律失?;颊甙l(fā)生終點事件關系的ROC 曲線
相關研究報道,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增加為引起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及進展的電生理基礎[4]。另有文獻指出,心肌組織缺血能夠升高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使惡性心律失常病變程度增加,及時進行藥物干預能夠減少缺血后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風險[5]。因此,監(jiān)測患者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變化能夠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及其預后轉(zhuǎn)歸情況。
QT 間期主要反映心室肌復極時間,QT 升高的實質(zhì)是各個部位的心室肌總不應期變大,心室肌延長不平衡,致使心室肌的不應期、興奮性、傳導性等電生理活動異常,極易引起心肌缺血,故其對預測心源性猝死危險程度有意義[6]。QRS 時限是反映心室激動時間的常用指標,同時也體現(xiàn)室內(nèi)、室間傳導的主要指標,該指標增加提示患者心室內(nèi)傳導速度變慢,嚴重的還會增加心肌缺血,猝死風險升高[7]。Tp-Te 間期是臨床研究證實的一項無創(chuàng)的能夠預測心律失常、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標[8]。Tp-Te 間期反映了心外膜心肌細胞與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的差異,表示不同部位心室肌復極最早及最遲完成時間的差值。有研究發(fā)現(xiàn),Tp-Te 間期延長與長QT 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室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密切相關[9]。本研究中,實驗組心電圖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顯著大于對照組,且終點事件亞組上述各項參數(shù)顯著大于非終點事件亞組,提示惡性心律失?;颊逹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增加,預后不良。此外,本研究經(jīng)ROC 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取Tp-Te 間期對預測惡性心律失?;颊甙l(fā)生終點事件的價值最高,其靈敏度89.70%,特異度91.70%。筆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QT 間期、QRS 時限雖然可以反映心室復極異常,對預測惡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一定的意義,但其只能粗略反映心室復極狀況。而Tp-Te 間期能夠準確預測心律失常,其是當前唯一能夠間接反映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的指標。臨床研究已證實,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為折返機制,而心室肌跨壁復極離散度增加是2 相折返產(chǎn)生的關鍵,故Tp-Te 間期更有利于預測患者預后[10]。
綜上,心電圖 QT 間期、QRS 時限、Tp-Te 間期對于預測惡性心律失?;颊哳A后均有良好的作用,但Tp-Te 間期能夠更好地反映心室復極過程,預測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