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北京 100872)
有關(guān)“玉門棗”的歷史記憶見于漢代歷史文化的文獻(xiàn)記錄中,相關(guān)信息具有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人對于“玉門”的認(rèn)識。玉門,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關(guān)口?!坝耖T”亦作為中土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界,作為世俗世界與神仙世界的交界,是顯著的文化地理坐標(biāo)。“玉門棗”傳說發(fā)生于漢代以后,以漢武帝時代為背景,可以看作西漢張騫“鑿空”事業(yè)的歷史記憶的片段遺存?!坝耖T棗”故事的發(fā)生,或許有玉門以西方向傳入“棗”之歷史真實(shí)以為背景,相關(guān)文化跡象從一個特殊側(cè)面反映了絲路交通條件對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值得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者予以關(guān)注。
《西京雜記》卷1“上林名果異木”條寫道:“初修上林苑,群臣遠(yuǎn)方,各獻(xiàn)名果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biāo)奇麗者?!保?]34“余就上林令虞淵得朝臣所上草木名二千余種。鄰人石瓊就余求借,一皆遺棄。今以所記憶,列于篇右。”[1]35其中信息不僅有植物學(xué)的意義,也有文化史的意義。所謂“草木名二千余種”中,列有果品“梨”“棗”“栗”“桃”“李”“柰”“查”“椑”“棠”“梅”“杏”“林檎”“枇杷”“橙”“安石榴”“楟”等?!皸棥绷杏凇袄妗敝螅涣械诙?/p>
棗七:弱枝棗、玉門棗、棠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西王棗出昆侖山。①《太平御覽》卷965引《西京雜記》:“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xiàn)名果樹,亦有制有美名。弱枝棗、西王母棗、棠棗、王門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贝颂帲坝耖T棗”作“王門棗”;“西王母棗”注:“出昆侖山”。參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 282頁。[1]34
“棗七”名目,或因樹種,或因形貌,或因味品。可能因產(chǎn)地得名的“玉門棗”名列第二。②關(guān)于上林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10《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棗”條引《東方朔傳》曰:“武帝時,上林獻(xiàn)棗。上以杖擊未央殿檻,呼朔曰:‘叱叱,先生來來,先生知此篋里何物?’朔曰:‘上林獻(xiàn)棗四十九枚?!显唬骸我灾俊吩唬骸羲氛?,上也;以杖擊檻,兩木,林也;朔來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也?!洗笮?,帝賜帛十匹?!眳⒁娍妴⒂湫a尅洱R民要術(shù)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年版,第574頁?!坝耖T棗”和“出昆侖山”的“西王棗”應(yīng)當(dāng)都來自西北方向。清人陳元龍《格致鏡原》卷74《果類一·棗》引《西京雜記》有關(guān)“玉門棗”的內(nèi)容文字略異:
《西京雜記》上林苑名果有弱枝棗、玉門棗、棠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西王母棗。[2]949
此處,“西王棗”寫作“西王母棗”,同卷引《廣志》說到“西王母棗”,又引《晉宮闕名》:“華林園王母棗十四株”。[2]949“王母棗”應(yīng)當(dāng)就是“西王棗”“西王母棗”。所謂“出昆侖山”,言其來路,應(yīng)當(dāng)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土。
“王母棗”“西王棗”“西王母棗”,應(yīng)當(dāng)都與西北方向所謂“西王母”之邦有一定關(guān)系。西漢時期形成廣泛社會影響的西王母崇拜[3],是認(rèn)識“王母棗”“西王棗”“西王母棗”之植物學(xué)指向不宜忽略的文化背景?!段骶╇s記》雖然并非可靠的史學(xué)文獻(xiàn),但是司馬相如《上林賦》說到所謂“若乃俶儻瑰偉,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萃,充仞其中者,不可勝記”[4]3 015,而植物又有“葴橙若蓀,鮮枝黃礫,蔣芧青薠,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麗靡廣衍,應(yīng)風(fēng)披靡,吐芳揚(yáng)烈”[4]3 022,司馬貞《索隱》引晉灼曰:“此雖賦上林,博引異方珍奇,不系于一也”[4]3 028??芍?,《西京雜記》的記述是有史實(shí)根據(jù)的。
“西王母棗”在后來記錄中西文化交往史的文獻(xiàn)中依然可以看到值得重視的遺存。《藝文類聚》卷87引《晉宮閣名》關(guān)于宮苑栽植的棗樹,寫道:“華林園棗六十二株,王母棗十四株”[5]1 486。晉陸翙《鄴中記》記載:“石虎園中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保?]9《十六國春秋》卷17《后趙錄七·石虎下》說:“(華林苑)種名果奇花……又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華,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7]115《太平御覽》卷965引《鄴中記》寫道:“石虎園中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五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保?]4 282北魏學(xué)者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卷1《城內(nèi)》說“百果園”中所植棗:“景陽山南有百果園,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xì)如針。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傳云出昆侖山。一曰西王母棗③原書注:“《太平御覽》965引《晉宮闕名》:‘華林園棗六十二株,王母棗十四株?!眳⒁姺队盒Wⅰ堵尻栙に{(lán)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0頁。?!保?]66又如《初學(xué)記》卷28引《廣志》:“西王母棗,三月熟,在眾果之先。”[10]676《太平御覽》卷965引《廣志》曰:“西王母棗,大如李核,三月熟,眾果之先熟者也。種洛陽宮后園。”[8]4 282宋人羅愿《爾雅翼》卷 10《釋木·棗》亦稱“西王母棗”。[11]75
西來之“棗”栽植于宮苑,與當(dāng)時漢帝國上層社會樂于收集欣賞四方珍物的習(xí)好有關(guān)?!稘h書》卷96下《西域傳下》以“贊曰”形式對西漢時期的世界眼光和外域政策有所總結(jié):
贊曰: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jié)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yuǎn)遁,而幕南無王庭。
遭值文、景玄默,養(yǎng)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士馬強(qiáng)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于是廣開上林……[12]3 928
“殊方異物,四面而至”,而“充”“盈”于宮苑。漢家帝王的博物之好,收集所涉空間,至于“天下”“四方”。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開玉門,通西域”的進(jìn)取性攻略的成功,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前引司馬相如《上林賦》說:“若乃俶儻瑰偉,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萃,充仞其中者,不可勝記,禹不能名,契不能計。”[4]3 015司馬貞《索隱》:“晉灼曰:‘此雖賦上林,博引異方珍奇,不系于一也?!保?]3 029另外還有《后漢書》卷52《崔骃傳》崔骃為文,言:“遠(yuǎn)求存而良馬縶”,李賢注:“遠(yuǎn)求謂遠(yuǎn)方珍異之物也”[13]1 714,《后漢書》卷 88《西域傳》:“(安息)其土多海西珍奇異物焉”[13]2 918,“(大秦)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13]2 919,“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13]2 920,都體現(xiàn)出“遠(yuǎn)求”“珍異”的強(qiáng)烈欲望。除最高權(quán)力者之外,豪門巨富也追逐這一習(xí)好。《后漢書》卷34《梁冀傳》:“異方珍怪,充積臧室”,甚至“遠(yuǎn)致汗血名馬”。[13]1 182中原帝國對于“殊方異物”的追求,有年代長久的傳統(tǒng)。如《晉書》卷107《石季龍載記》:“勒及季龍并貪而無禮,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jì),而猶以為不足”[14]2 781,《晉書》卷122《呂光載記》:“以駝二萬余頭致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余品”[14]3 056,《宋書》卷97《夷蠻傳·林邑國》:“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并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15]2 378,《魏書》卷102《西域傳·焉耆》言由焉耆“獲其珍奇異玩殊方譎詭不識之物”[16]2 266,《北史》卷 97《西域傳·焉耆》“獲其珍奇異玩,殊方譎詭難識之物”[17]3 217,《魏書》卷 110《食貨志》言由龜茲“復(fù)獲其殊方瑰詭之物億萬已上”[16]2 851等,都是相類同的史例。
“玉門棗”與所謂“王母棗”“西王棗”“西王母棗”“仙人棗”具有神秘意義的“名果”關(guān)聯(lián),牽涉“昆侖”神仙崇拜[18],并不是偶然的,值得關(guān)心西北方向交通史的學(xué)者注意。在漢代人的意識中,棗是仙人所食的寶物?!妒酚洝肪?8《封禪書》記載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到仙人安期生“食棗”的故事:
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庇谑翘熳邮加H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4]1 385
所謂“巨棗”,司馬貞《索隱》引包愷云:“巨,或作‘臣’”[4]1 385,《史記》卷 12《孝武本紀(jì)》作:“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4]455。關(guān)于“安期生”,司馬貞《索隱》:“服虔曰:‘古之真人。’案:《列仙傳》云安期生,瑯邪人,賣藥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也”[4]455,張守節(jié)《正義》引《列仙傳》云:“安期生,瑯邪阜鄉(xiāng)亭人也。賣藥海邊。秦始皇請語三夜,賜金數(shù)千萬,出,于阜鄉(xiāng)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為報,曰‘后千歲求我于蓬萊山下’”[4]455??赡苷菗?jù)安期生故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10《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棗”條引傅玄《賦》曰:“有棗若瓜,出自海濱,全生益氣,服之如神”,又引《神仙傳》曰:“吳郡沈羲,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見老君,賜羲棗二枚,大如雞子’”。[19]575
漢代銅鏡銘文多見“仙人”“食棗”辭句。如湖南出土博局鏡銘文:“新有善銅出丹陽,湅。尚方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遨四(海)?!保?0]267洛陽東漢早期墓出土銅鏡銘文:“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而金石天之保兮。”[20]269洛陽東漢中期墓出土銅鏡銘文:“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而金石天之保,長樂未央如侯王,子孫□居中央,富貴昌,□益□兮?!保?0]270其中“玉泉”和“棗”的關(guān)系,或許也有益于我們對于“玉門棗”的討論。理解“浮游天下遨四?!闭Z,可以參考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簡《趙正書》所見“出斿天下”。[21]很可能正是基于“仙人”“食棗”的思想,漢武帝在祀太一神時,祭品中“加醴棗脯之屬”[4]1 394,因?yàn)閾?jù)說,“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4]1 400?!冻鯇W(xué)記》卷 28引盧諶《祭法》:“春祠用棗油”[10]676,也是祠祀用“棗”的例證?!段倪x》卷16潘岳《閑居賦》:“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崩钌谱ⅲ骸啊段骶╇s記》曰:‘上林苑有弱枝棗?!稄V志》曰:‘周文王時有弱枝之棗,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樹苑中?!跻荨独笾x》曰:‘房陵縹李?!肚G州記》:‘房陵縣有好棗,甚美,仙人朱仲來竊?!保?2]226由此可見,“仙人”對“棗”的特殊喜好。又有直接定名“仙人棗”者,如前引《洛陽伽藍(lán)記》卷1《城內(nèi)》:“有仙人棗……食之甚美。俗傳出昆侖山,一曰西王母棗”[9]66,與“西王母棗”一物異名。又《酉陽雜俎》卷18《廣動植之三·木篇》,“仙人棗”條:“仙人棗,晉時太倉南有翟泉,泉西有華林園,園有仙人棗,長五寸,核細(xì)如針?!保?3]174
“仙人”“食棗”這種意識究竟是由何產(chǎn)生的呢?《齊民要術(shù)》卷10《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棗”條引《神異經(jīng)》曰:“北方荒內(nèi),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里余。子長六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干之不縮。氣味甘潤,殊于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保?9]575《藝文類聚》卷87引文略同①《藝文類聚》卷87引《神異經(jīng)》曰:“北方荒中,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里余。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干之不縮。氣味甘潤,殊于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眳⒁姎W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 485頁。,同卷又引《劉根別傳》:“今年春,當(dāng)有病。可服棗核中仁二七枚。能常服之,百邪不復(fù)干也”[5]1 486。原來,當(dāng)時人們在將棗作為果品或作為果腹食糧之余,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它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而且注意到某些品種尤具安神益壽的特效。張仲景《金匱要略》被看作“中醫(yī)文獻(xiàn)里的古典著作”[24]2,錄262方,其中40方用到大棗、棗膏等,大棗用量甚至可多至百枚?!督饏T要略》卷下《果實(shí)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也指出:“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寒熱羸弱者,彌不可食,傷人?!保?5]87或許棗可入藥又不宜多食的特性,容易使人對它產(chǎn)生某種神秘感,也很容易使人將仙人的神力同棗的功效聯(lián)系起來。
我們推想,“仙人”“食棗”的神話之產(chǎn)生,首先是以民間普遍的食棗為背景,同時又促進(jìn)了人們尤其是上層社會對這種食品的追求,又使得食棗風(fēng)習(xí)在民間飲食生活中實(shí)現(xiàn)更深度的普及。[26]前引《西京雜記》說到的“玉門棗”,透露出漢代社會意識所見信仰世界中有關(guān)神仙飲食生活的相關(guān)信息,值得我們重視。
《藝文類聚》卷87引《真人關(guān)令尹喜內(nèi)傳》曰:“尹喜共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門之棗,其實(shí)如瓶?!保?]1 485“玉門”是“西游”行程中的重要地點(diǎn)?!肮彩秤耖T之棗”,是神仙領(lǐng)袖接見時的飲食節(jié)目?!督故弦琢帧贰爸墟谥Α保骸拔鳉v玉山,東入玉門。登上福堂,飲萬歲漿?!保?7]2 223說到“入玉門”之后可以“登上福堂,飲萬歲漿”的情節(jié)?!坝耖T”與“玉山”的關(guān)系,構(gòu)成玉的開采與運(yùn)輸?shù)木€路?!坝耖T”與“萬歲”的聯(lián)系,則體現(xiàn)了“玉門”在當(dāng)時神秘主義信仰中的地位。徐傳武、胡真【集注】:“頤之蠱、損之豫同”[27]2 223-2 224,而文字其實(shí)稍有異。“頤之蠱”:“南歷玉山,東入生門。登福上堂,飲萬歲漿”;“損之豫”則作:“南歷玉田,東入玉關(guān),登上福堂,飲萬歲漿”。[27]1 017-1 018尚秉和曰:“玉關(guān),玉門關(guān)?!稘h書·班超傳》:‘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裉?,疑指和闐,和闐在南疆,出玉。”[27]1 527今按:“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是可以體現(xiàn)“玉關(guān)”“玉門關(guān)”重要地位的名言,出《后漢書》卷47《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13]1 583。言“《漢書·班超傳》”,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10《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棗”條引《神仙傳》曰:“吳郡沈羲,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見老君,賜羲棗二枚,大如雞子?!保?9]575也說到“仙人”世界食用異常之“棗”的情形。清人李瑋《高士篇》寫道:“丘園有高士,內(nèi)外辨之早。內(nèi)不失所性,外不揚(yáng)文藻。瓜芋未全貧,琴書足怡老。未能準(zhǔn)箕由,私懷慕綺皓。爵祿何為者,春榮亦海棗。李斯身致相,空憶東門道?;搓帢鋺?zhàn)勛,臨風(fēng)嘆高鳥。高鳥罹良弓,山云一何好。”[28]400其中“春榮亦海棗”句,體現(xiàn)出“高士”“怡老”的隱逸生活,而與“爵祿”形成鮮明對應(yīng)的“海棗”,有較早的淵源。前引《史記》卷28《封禪書》記載方士李少君言仙人安期生“食棗”的故事:“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4]1 385《晏子春秋》卷8《外篇第八》“景公謂晏子?xùn)|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詳對”條:“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shí),何也?’晏子對曰:‘昔者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以黃布裹烝棗,至東海而捐其布,破黃布,故水赤;烝棗,故華而不實(shí)。’”[29]512其傳說雖背景在“東海之中”,卻與西北政治人物“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聯(lián)系。又《藝文類聚》卷82引劉孝威《謝東宮赍藕啟》寫道:“楚后江萍,秦公海棗,凡厥水羞,莫敢相輩?!保?]1 405所謂“海棗”也與活動于西北的“秦公”相關(guān)。題晉人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說到“海棗”形貌、“海棗樹”樣態(tài)以及“海棗”的“實(shí)”和“核”:“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十丈,樹頂四面共生十余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shí)。實(shí)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泰康五年,林邑獻(xiàn)百枚。昔李少君謂漢武帝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非誕說也”[30]4?!赌戏讲菽緺羁佳a(bǔ)》“海棗樹date palm,海棗Phoenix dactylifera L.”條下所引文字略同,“如杯盌”作“如杯碗”,有校記。①校記:“‘杯’:中國書店1981年影印咸淳《百川》本、博古齋等影印《百川》本、萬歷刻《廣漢魏叢書》本、嘉慶重刻《廣漢魏叢書》本、大通石印《漢魏叢書》本、順治宛委山堂百廿卷《說郛》本均作‘柸’”;“‘甘’:大通《漢魏叢書》本誤作‘茸’”;“‘泰’:萬歷、嘉慶重刻《廣漢魏叢書》本誤作‘秦’”。參見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編《南方草木狀考補(bǔ)》,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頁。研究者在有關(guān)“海棗樹”的“考釋”中指出:“海棗樹多視為北非至小亞細(xì)亞原產(chǎn)。據(jù)De Candolle(1984)說,在溫暖干旱地帶,從塞內(nèi)加爾到印度河流域,主要在北緯15°—20°地區(qū),史前就有海棗樹?,F(xiàn)多栽于熱帶國家,有許多變種,華南也有栽培?!保?1]324-325楊競生《〈南方草木狀考補(bǔ)〉弁言》通過《南方草木狀》“海棗樹”的記述,得出如下認(rèn)識:“西亞產(chǎn)的海棗”“傳入華南,體現(xiàn)中西海路交通,沿南方絲綢之路進(jìn)行文化交流的古老成就”[31]9是有一定依據(jù)的。
中國早期有關(guān)“海棗”的知識,可能與“番棗”“椰棗”“波斯棗”有關(guān)。[32]相關(guān)信息提供了與草原絲綢之路路徑不同的海洋絲綢之路實(shí)現(xiàn)文化交流的信息。[33]而“海棗”傳說與“秦公”的聯(lián)系,其方位指示的意義,又是發(fā)人深思的。
《藝文類聚》卷87引《漢武內(nèi)傳》“七月七日,西王母當(dāng)下。帝設(shè)玉門之棗”[5]486,《太平御覽》卷965引《漢武內(nèi)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當(dāng)下,為帝設(shè)玉門之棗”[8]4 281,又《格致鏡原》卷74引《漢武內(nèi)傳》“西王母為帝設(shè)玉門之棗”[2]950,“為”字或許為衍文。
無論是“帝”為“西王母”“設(shè)玉門之棗”,還是“西王母為帝設(shè)玉門之棗”,“玉門棗”都是仙界與俗界的神秘文化象征,“玉門”由此成為神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神秘界位。又《漢武帝內(nèi)傳》:
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山,起道宮。帝齋七日,祠訖,乃還。至四月戊辰,帝夜閑居承華殿。東方朔、董仲舒在側(cè)。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帝愕然,問之,女對曰: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向?yàn)橥跄杆梗瑥睦ド舰僭ⅲ骸袄ド?,昆侖山也?!眮?,語帝曰:聞子輕四海之祿,尋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屢禱山岳,勤哉,有似可教者也。從今百日清齋,不閑人事②原注:“不浩也?!?,至七月七日,王母暫來也。帝下席跪諾。言訖,女忽然不知所在。帝問東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蘭室玉女,常傳使命,往來剸桑,出入靈州,交關(guān)常陽,傳言玄都。阿母,昔以出配北燭仙人,近又召還,使領(lǐng)命祿真靈官也。帝于是登延靈之臺,盛齋存道,其四方之事,權(quán)委于冢宰焉。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之內(nèi),設(shè)坐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云钅常之帳,然九光之燈,設(shè)玉門之棗,蒲桃之酒,宮監(jiān)肴物,為天宮之饌。帝乃盛服立于階下,敕端門之內(nèi),不得有妄窺者。內(nèi)外寂謐③原注:“靜肅也。”,以候云駕。至二唱④原注:“即二更也?!敝?,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來,徑趨宮庭間。中有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復(fù)半食頃,王母至也。[34]1
所謂“設(shè)玉門之棗,蒲桃之酒”,《天中記》卷5“七月七日”條引《漢武內(nèi)傳》作“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酒”[35]181,《廣博物志》卷43《草木二》及《劍莢》卷19《羽袂篇》引《漢武內(nèi)傳》作“列玉門之棗,酌葡萄之醴”[36]256,《香乘》卷 8《香異》“百和香”條引《漢武外傳》作“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酒”[37]47,《太平廣記》卷3《神仙三·漢武帝》記載了“出《漢武內(nèi)傳》”的故事:“燃九光之燈,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醴”[38]14。以上字句略異,但是“設(shè)”“列”“玉門之棗”迎候西王母的情節(jié)是一致的?!坝耖T之棗”和另一西來名物“蒲桃之酒”“蒲萄之酒”“葡萄之醴”“蒲萄之醴”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也是值得注意的。
理解和說明“玉門棗”聯(lián)系仙境和俗世的意義,《初學(xué)記》卷28引梁簡文帝的作品《賦棗詩》亦可參考:“谷城逾石蜜,蓬岳表仙儀。已聞安邑美,永茂玉門垂”,列說各地名棗,還涉及“齊水”“鄭都”。[10]677而所謂“蓬岳”“仙儀”和“玉門”“永茂”,是言及“仙”的。其意義特殊,可以看作象征海洋絲路和草原絲路的遙遠(yuǎn)的對應(yīng)。[33]《能改齋漫錄》卷18《神仙鬼怪》“華陽洞門開”條引錄體現(xiàn)“玉門”與“仙”“門”之神秘關(guān)系的龔深之詩句也值得注意:“華陽新報便門開,應(yīng)為高人受箓來。試問玉門砂遠(yuǎn)近,未饒元放是仙才”[39]506。
西漢王朝關(guān)注世界的視線,在漢武帝之后已經(jīng)在兩個方向聚焦,即西北和東南。西北與東南兩條主要路徑的對外經(jīng)濟(jì)聯(lián)系與文化交往,使得漢王朝的軍事戰(zhàn)略與外交政策必須關(guān)照兩個方向。[33]西漢人當(dāng)時與此相關(guān)的認(rèn)識,導(dǎo)致出現(xiàn)了“東南一尉”“西北一候”的說法。
揚(yáng)雄《解嘲》寫道:“今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東南一尉,西北一候?!保?3]3 568這段文字說到“大漢”的“左”“右”和“前”“后”。關(guān)于“東南一尉”,顏師古注:“孟康曰:‘會稽東部都尉也’”[13]3 569;然而揚(yáng)雄原文,“東南一尉”對應(yīng)的是“左東?!薄扒胺?。所謂“右渠搜”“后陶涂”,是說“西北”方向。所謂“西北一候”,顏師古注:“孟康曰:‘敦煌玉門關(guān)候也’”[13]3 569。《后漢書》卷80上《文苑列傳上·杜篤》:“立候隅北,建護(hù)西羌?!保?3]2 600對于“立候隅北”的解釋,李賢注:“揚(yáng)雄①原書作“楊雄”?!督獬啊吩唬骸鞅币缓?。’孟康注云:‘敦煌玉門關(guān)候也’”[13]2 602。后世也有“西北一候”未必“玉門關(guān)候”的理解。如《文選》卷45揚(yáng)雄《解嘲》“西北一候”,李善注:“如淳曰:《地理志》曰:龍勒玉門、陽關(guān)有候也”[22]630,以為“西北一候”也有可能是“陽關(guān)候”。沈欽韓《漢書疏證》:“《地理志》:中部都尉治敦煌步廣候官?!独m(xù)志》:張掖屬國有候官城?!保?0]137《藝文類聚》卷59引周庾信《慶平鄴表》曰:“東南一尉,立于北景之南。西北一候,置于交河之北。”[5]1 074“交河之北”者,顯然也不是“玉門關(guān)候”。也有“西北一候”秦代已置的說法,如《水經(jīng)注》卷37《泿水》寫道:“秦并天下,略定揚(yáng)、越,置東南一尉,西北一候。”[41]872-873《后漢書》卷88《西域傳》明確可見“玉門關(guān)候”:“(永建)四年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帝以車師六國接近北虜,為西域蔽捍,乃令敦煌太守發(fā)諸國兵,及玉門關(guān)候、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救之,掩擊北虜于勒山?!保?3]2 930《隸續(xù)》卷12《劉寬碑陰門生名》亦出現(xiàn)“玉門關(guān)候”:“玉門關(guān)候□□□段琰元經(jīng)?!保?2]402
高啟安注意到“甘肅地處絲路中段”,“地方的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若干“飲食名品”,其名號或帶有族別信息如“胡餅、羌煮和貊炙”,或以地名為標(biāo)識者如“祁連山”“乳酪”、“敦煌”“同心梨”、“瓜州大瓜”等。[43]地名顯現(xiàn)的“傳播”意義值得關(guān)注。高啟安又著文《甘肅古代飲食名品補(bǔ)遺》,指出“玉門棗”等“知名于當(dāng)時,載之于史冊”的地方著名果品,已成為“古代東西飲食文化交流的見證”。[44]他指出:“早在西漢時期,地處河西的玉門棗就知名于中原,由于有東西文化交流的背景,當(dāng)?shù)厮a(chǎn)棗被蒙上了層層神光,所以又叫‘仙棗’‘西王母棗’?!薄霸谖簳x時,早前撲朔迷離帶有神話色彩的‘玉門之棗’‘西王母棗’亦有實(shí)指②論者寫道:“至今西部一帶,從新疆的哈密到黃河以西,各地有不少優(yōu)良品種的棗,如敦煌、哈密一帶的大棗,臨澤無核小棗,永靖到景泰一帶黃河沿岸的大棗等,都是馳譽(yù)周鄰的優(yōu)質(zhì)品種?!眳⒁姼邌病陡拭C古代飲食名品補(bǔ)遺》,《蘭州商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1期。?!保?4]他在《玉門之棗與西王母神話》一文中,分析了“王母棗”“西王母棗”“仙棗”“仙人棗”“東西文化交流的背景”。[45]而“玉門棗”“玉門之棗”標(biāo)識地名的文化符號提示的空間定位,也體現(xiàn)出非常重要的與絲綢之路史相關(guān)的信息。
元人柳貫《打棗譜·名》列有異方之棗名號,包括:“波斯棗(生波斯國,長三寸)”“西王母棗(三月熟)”“弱枝棗”“玉門棗”“溟海棗(李少君食之,大如瓜)”“玉□棗(西王母食之,大如瓶)”“仙人棗(長四寸,其核如針)”,“萬歲棗(出三佛齊國)”“西玉棗(出昆侖山)”。[46]1-2這些中原人可能并不熟悉的棗品,很多代表著“遠(yuǎn)方”地理知識和人文風(fēng)情。而“玉門棗”以“玉門”方位的特殊性在文化交流史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明王衡《輪臺賦》從漢武帝輪臺詔宣布國家政策的扭轉(zhuǎn)說起,評價了劉秀的“寧閉關(guān)”“毋動遠(yuǎn)”,截至“征車賦馬之為”決策的意義:“出玉門兮千里,覽輪臺之故墟。望燉煌而漸遠(yuǎn),逝張掖以猶紓。聯(lián)昆漠之外藩,系車師之攸居。殷斥鹵以難籍,羌秉來其焉如?!薄坝谑趋鋈粍由?,穆然遐思。傷心于桂海冰天之日,絕意于征車賦馬之為。寧閉關(guān)而東西南北自在,毋動遠(yuǎn)而要荒綏甸皆離”[47]1 699。劉秀在西北方向采取消極政策,見于《后漢書》卷88《西域傳》的記載:“鄯善王上書,愿復(fù)遣子入侍,更請都護(hù)。都護(hù)不出,誠迫于匈奴。天子報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谑芹飞啤④噹煆?fù)附匈奴,而賢益橫?!保?3]2 924③亦可參見王子今《論“西北一候”: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zhàn)略思考》,《西域研究》2020年第4期。王衡《輪臺賦》所謂“閉關(guān)”之“關(guān)”,是玉門關(guān)。兩漢西域政策的變化,“玉門”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界點(diǎn)。從這一視角觀察“玉門棗”的歷史文化價值,應(yīng)當(dāng)也是有意義的。
與“玉門棗”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跡象,是絲綢之路史研究應(yīng)當(dāng)關(guān)注的學(xué)術(shù)主題。絲綢之路西北與東南兩條主要路徑之中,西北草原方向的文化交流作用因此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認(rèn)識與更準(zhǔn)確的說明。
在秦漢以后的歷史時期,西北遠(yuǎn)國的神秘果品又有所謂“千年棗”。在正史記錄中,“千年棗”見于《魏書》卷 102《西域傳·波斯》[16]2 270,《周書》卷 50《異域傳下·波斯》[48]920,《隋書》卷 83《西域傳·波斯》[49]1 867,《北史》卷 97《西域傳·波斯》[17]3 222,《舊唐書》卷 198《西戎傳·波斯》[50]5 312,《宋史》卷489《外國傳五·注輦》[51]14 119及卷 490《外國傳六·大食》[51]14 121等?!扒陾棥睉?yīng)與長生追求和神仙信仰有關(guān),也可以在認(rèn)識與“玉門棗”相關(guān)的“王母棗”“西王棗”“西王母棗”等棗品名號時以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