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元散曲家對《史記》人物形象的重塑

2021-02-13 06:49:05趙望秦高文智
關鍵詞:詠史散曲懷古

趙望秦,高文智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元人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接受《史記》的范圍和方式更廣泛更多樣,除傳統的詩詞外,還有以抒情為主的散曲,以敘事為主的戲曲小說,尤其體現在歷史劇和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歷史劇和歷史小說除以《史記》中的人事物為創(chuàng)作原型、表現題材外,更具新意的是在作品中插引前人吟詠《史記》人物的詩詞,既可視作對前代涉及《史記》的詩詞作品直接性的接受,亦可看作是對《史記》文本間接性的接受。

從表現形式上講,元曲包括兩種:一種是可在舞臺上表演的劇曲,一種是只在宴會等場合有器樂伴唱和無器樂的清唱,即為散曲。元劇曲和元散曲都有包括《史記》在內的歷史題材的歷史劇、歷史小說和詠史懷古散曲,而歷史劇、歷史小說的研究成果已多。[1]戲曲卷·小說卷;[2]遼金元文學研究;[3]中篇《史記》古代戲曲元人首創(chuàng)的以歷史題材為主要內容的詠史懷古散曲,在詠史創(chuàng)作體裁形式中,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從而在詠史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上具有了重要的意義。今人對元代詠史懷古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4]

《史記》是中國古代時期首創(chuàng)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記憶都包括無遺,自然是詠史創(chuàng)作的首選素材。而元散曲家接受《史記》的詠史懷古作品,是《史記》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對后人研究《史記》有著重要的文學和文獻學價值。同時,詠史懷古散曲作為《史記》的接受性成果,對研究詠史懷古散曲與史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系也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但是,傳至今日的元人詠史懷古散曲約計250首,其中,涉及《史記》的詠史懷古散曲約有60多首,迄今鮮有專題性的研究,遑論其成果了。元散曲家處在特殊的歷史時代,造就了其作品所具有的時代意義,這在以《史記》人物為原型而顛覆性的重塑形象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寫酒、色、財、氣的文學作品很早很多,且已形成一種傳統的題材,但多是分散了寫,酒是酒,色是色,財是財,氣是氣。而到了元代文學家手里,則開始作為一種主題予以集中表現。如元雜劇的主要結構及表演形態(tài)為4折1楔子,于是以4折來完整地表現一個酒色財氣的故事,如馬致遠的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第四折劇末道白:“這十八年間酒色財氣,你都見了”,“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5]第2卷又如谷子敬的雜劇《呂洞賓三度城南柳》第4折劇末道白:“你撇了酒色財氣,你辭了是非人我?!保?]第5卷而在散曲作品中,則以“酒色財氣”為題,吟詠為1組4首,從此形成了新的題材風格,且頗具影響,歷明、清兩代皆有創(chuàng)作,且花樣翻新。如明代曲家朱有燉分別以[北仙呂·西河柳][北雙調·快活年][雙北調·殿前歡]寫作3組12首《詠酒色財氣》[6],又如清代曲家顏鼎受以《酒色財氣》為題寫作兩組套曲。[7]上冊,771,772其影響不限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及于官方政事應用文寫作,如明代陜西關中人雒于仁在萬歷年間向朝廷奏上封事,尖銳指出“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者也”[8]《四箴封事錄》。由此可見其影響之一斑。而以酒色財氣為內容的散曲作品,多為詠古人古事,其中,尤多借用《史記》中的典型人物,使用白描的手法,并以散曲這一創(chuàng)作文體所特有俚語、時語而通俗地揭示酒色財氣在歷史上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對個體產生的傷害,實則是針對現實社會而借古諷今。但是,元代散曲這一主題表現,卻有著不同于明、清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以至于有些散曲家對《史記》人物做出了顛覆性的認識,改變了傳統性的評價。如范康[仙呂·寄生草]《酒色財氣》之“酒”:“常醉后方何礙,不醉時有甚思。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蜺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保?]上冊467之“氣”:“形骸隨紅塵化,功名向青史標。七英雄事業(yè)真堪笑,六豪王蹤跡平如掃。兩下里爭戰(zhàn)圖前鬧。一壁廂淡煙衰草霸王城,一壁廂西風落日高皇廟。”[9]上冊,468無論是失敗的英雄,還是勝利的豪杰,最終,他們的“事業(yè)真堪笑”,也都毫無價值可言,只是斗氣而已。再如湯式[黃鐘·出隊子]《酒色財氣》之“氣”:“圖王爭帝,半乾坤心未已。鴻門會上失兵機,直殺得濺陰陵后悔遲。氣,則為你斷送了英雄楚項籍?!保?]下冊,1 606無論是寫《史記》中的具體個人,還是寫《史記》中的整體群雄,都彌漫著濃厚的歷史虛幻的色彩。如此灰色的藝術基調,是在畸形社會的土壤里產生的,是與元代讀書人從宋代的人上人變成了人下人而被拋入社會底層,在現實社會難以實現個人價值的命運有關。元代是一個重商重武的社會,重商乃為了軍事費用,重武乃為了維護統治,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以至在戲劇舞臺上出現了“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八娼、九儒、十丐”的臺詞[10]卷2《送方伯載歸三山序》,反映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不如娼妓,比要飯的僅高一點,真正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11]卷1《雜感》。雖然,這是由滑稽演員在舞臺上即興表演時說的諷刺性戲詞,既沒有法律依據,也沒有文獻可稽。[12]可是,這些戲劇臺詞無疑是潛在地反映了當時一種社會現象,即一種沒有寫在紙上的不成文法。所以,不得志的讀書人利用再現《史記》人物來傾吐心中的憤激情緒,正話反說,以宣泄個人的無奈,尋求靈魂的出路。尤其在對屈原和陶淵明的描寫上,表現出與傳統評價迥然不同的是非觀點。歷來推崇為忠君愛國的榜樣屈原,被看作不識時務者?!安蛔頃r”就要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便直面惡勢力,永不妥協,就是一種“不適時”而為“非”了?!俺W砗蟆钡奶諟Y明,難得糊涂,難得糊涂就漠視古今世事,于是“糟醃”了“功名”“醅渰”了“興亡”“曲埋”了豪情壯志,只求個人的閑適,這才是元散曲家認同的“知音”。這似乎黑白不分、是非顛倒,實則反映出對社會現實極度不滿的反諷心理。對項羽的失敗看法,也不同于史家們總結的各種原因,而是一個“氣”字使然。因斗氣,已有了半壁江山還嫌不夠,一定要使氣爭勝,以致“圖王爭帝”不成,卻落得“斷送了卿卿性命”。這似乎將英雄成敗歸結為使氣斗氣的個性,實則反映了對社會現實中的勾心斗角的調侃心理。

鐘嗣成的[雙調·清江引]組曲10首[9]下冊1 361,雖沒標明“酒色財氣”的題目,但在內容上卻借《史記》人物吟詠了酒色財氣。其一:“採薇首陽空忍饑,枉了爭閑氣。試問屈原醒,爭似淵明醉”。其三:“五湖去來越范蠡,甘作煙波計”。其四:“楚狂接輿歌鳳兮,見人忙回避”。其七:“古今盡成閑是非,翻覆興和廢。體夸韓信功,謾說陳平智”。其九:“道人淡然心似灰,酒色俱無意”。其十:“利名假饒爭到底,爭得成何濟?誰為刎頸交?那得安窠計?”這10首曲子的末句都總結為“早尋個穩(wěn)便處閑坐地”。以《史記》人物的或正面或反面舉止為喻,高潔之士伯夷、叔齊為“爭閑氣”而餓死首陽山,這種“高潔之士”的名頭不要也罷;“接輿歌鳳兮”用來諷刺孔子周游列國、兜售個人觀點的不合時宜,處處碰壁,這種“鳳兮”的名頭不要也罷;韓信的戰(zhàn)功,陳平的智計,最終都成了“閑是非”,這“功”和“智”的名頭不要也罷;廉頗與藺相如、張耳與陳余始為生死不渝的“刎頸之交”,到頭來,還不是爭名爭利,成何友誼?這“刎頸之交”的名頭不要也罷。而范蠡的功成身退、避世遠禍,老子的心似死灰、絕意酒色,才是人世的“穩(wěn)便處”。這難道是曲家們對建功立業(yè)于當代、名垂青史于后世而“閑坐地”式的毫不動心?這種不符合古代讀書人的普遍思想是特殊時代和社會造成的特殊認識和畸形心理,即元代讀書人理想已成泡影、抱負難以實現的一種看空一切的反映。

在元散曲家中,不僅以“酒色財氣”為主題的作品表現出這樣一種心理,而且,在一些尊崇儒家積極入世信條,具有社會責任感,在當世已取得較高的政治地位的散曲作家,其詠史懷古散曲也滲透著灰色的藝術基調,充分反映出他們雙重性格、兩面人生的特征,以盧摯、張養(yǎng)浩等為典型代表。他們一邊擔任要職,為民請命,積極實施各項善政,又一邊唱著歸隱曲,吟著辭官調,高聲吶喊“不如歸去”。如盧摯以[雙調·蟾宮曲]為吟唱調式,以歷史上的女性人物和歷史上的名勝遺跡為吟詠內容,一氣呵成,創(chuàng)作了二十余首詠史懷古散曲,既有真人真事,也有從虛構而逐漸演化為看似實有的傳說人物,如西施、巫娥、商女等。其中,多有描寫《史記》人物事跡的作品,敘事頗簡,抒情特濃,而議論則寓于敘事、抒情之中,借古人古事抒發(fā)個人的情懷,及時放縱山林、遠禍養(yǎng)生成為主旋律?!段魇芬磺骸安魂澐涝絿鴣?,吳王塚殘陽暮靄,伍員墳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9]上冊,118《吳門懷古》一曲:“誰種下吳宮禍胎,苧蘿山華鳥飛來。伏節(jié)英才,傾國佳人,幾度塵埃?!保?]上冊,135《咸陽懷古》一曲:“對關河今古蒼茫,甚一笑驪山,一炬阿房?!保?]上冊,121吳王夫差、周幽王、秦始皇都是貪女色、崇奢侈、逆忠言、惹禍端,最終落得國破身亡,豈如范蠡一樣的有遠見,功成身退,泛游湖上,徜徉山林來得自由、安全。尤其是在《潁川懷古》一曲中唱出了其心曲:“笑邯鄲奇貨難居,似帷幄功成,身退誰歟,潁水車流,崧丘西去,臨眺躊躇。記游宦三州故都,盡龍門風物何如。吾愛吾廬,欲倩林泉,納下樵漁?!保?]上冊,121呂不韋和張良對照,同樣是功成,一個是貪權不已,不識禍機;一個是淡視權力,早識禍機,而其結局大不相同。這引人反思,不如像陶淵明一樣的歸隱為好。這一類散曲作品,尤其以張養(yǎng)浩的創(chuàng)作可作為典范。其[雙調·慶東原]曲唱道:“海來闊風波內,山般高塵土中,整做了三個十年夢。”[9]上冊,403張養(yǎng)浩從任學正始,至辭職歸隱,前先在官場有30年,既擔當過高官,享受厚祿,又飽嘗過風險,遭遇挫折,而這支曲子的這3句曲詞,就是這種人生歷程的真實寫照。但是,他在辭去高官而退隱田園多年后的“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鄰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暗焦偎脑?,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遂得疾不起,卒”。[12]卷175,4 092其一生都在踐行儒家兼濟天下的可貴精神。就是這樣一位知識分子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詠史懷古散曲,盡是借古人以自喻自誡。如[雙調·沽美酒兼太平令]:“在官時只說閑,得閑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樣看。從前的試觀,那一個不遇災難。楚大夫行吟澤畔,伍將軍血污衣冠,烏江岸消磨了好漢,咸陽市干休了丞相。這幾個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莊逍遙散誕?!保?]上冊,401一連舉出《史記》中的有名人物屈原、伍子胥、項羽、李斯,“那一個不遇災難”,表明在官場上求得自身安全,反倒是不安全,若要得到自身的安全,只有學陶淵明的樣子,辭官歸隱,“逍遙散誕”。表現了張養(yǎng)浩在做官與引退、兼濟與獨善之間徘徊的矛盾心理。[雙調·折桂令]組曲之三:“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干休?”此下即舉了《史記》中的6位顯赫一時的悲劇人物伍子胥、屈原、韓信、蕭何、晁錯、李廣后唱嘆:“仔細尋思,都不如一葉扁舟?!保?]上冊,424像范蠡似的功成身退,駕一葉扁舟,泛游五湖,無需留戀功名,方得善終。[中呂·山坡羊]先是述懷的一組10首抒情散曲,后是敘事兼議論的一組9首詠史懷古散曲,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其中的9首詠史懷古散曲,涉及《史記》的就有5首,尤其《沔池懷古》2首,是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藺相如一生中兩大壯舉之一的“完璧歸趙”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成的。張養(yǎng)浩一反從司馬遷以來即大加頌揚藺相如在沔池會上因大無畏舉動而使得趙王免受秦王侮辱的傳統論調,卻認為其所作所為是可笑的,是粗疏、不自量力的,是僅“憑血氣”的一時沖動,完全不顧及這種行為會給趙王及其趙國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即不僅會丟了自家性命,在“座間誅謬汝”,而且,更會使國君送死,百姓亡家,“君,干送了;民,干送了”,“欲憑血氣為伊、呂”,[9]上冊,436卻借著取得像殷商時伊尹、西周時呂望一樣的功臣名譽的一己私心,怎么負擔得起國破家亡的重大責任!如此大膽直率的翻案之論,即使與喜歡在詠史作品中進行翻案的杜牧、王安石等人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元代統治者還將各族群分成4個等級。所謂“人分四等”,是以民族身份為標志,以活動地域為界限,即生活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生活于西域各部落民族即統稱色目人,生活于北方中原地區(qū)及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各民族即統稱漢人,生活于原南宋王朝統治下的民族為南人。而前文講到的“人分十等”是以從事職業(yè)分的,而“人分四等”是以民族身份分的。在這種政策下,蒙古人、色目人優(yōu)人一等,在政治上占據著絕對權力,這只要瀏覽一下《元史》中的傳主多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即知。在這種政治統治下,元曲家中的漢人、南人無論其是否有功名、是否取得政治地位,都有遭受歧視的切身之痛,在散曲創(chuàng)作中透出古事虛幻、今事無常,以史喻今、隱世避禍的傷痛情調是可理解的。但是,一些出身蒙古人、色目人的散曲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也沉吟著灰色的調子,如西域畏兀爾人貫云石、蒙古人阿魯威、西域回鶻人薛昂夫等,祖、父都是達官貴人,王公爵位,憑著特殊的先天出身,又承祖、父之蔭,在社會上自是一番春風得意,或為地方大僚,或為朝廷高官,可是在詠史懷古的散曲創(chuàng)作中卻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榮耀是虛幻的,人生是無常的,遂嘆世而退隱。貫云石[雙調·殿前歡]之一:“暢幽哉,春風無處不樓臺。一時懷抱俱無奈,總對天開。就淵明歸去來,怕鶴怨山禽怪,問甚功名在?酸齋是我,我是酸齋。”之二:“楚懷王,忠臣跳入汩羅江?!峨x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保?]上冊,373貫云石自號酸齋。前一曲欽羨陶淵明的“歸去”,“功名”與我酸齋何干。后一曲“笑你個”屈原倔強做“忠臣”,結果是“你污滄浪”。忠臣不僅不可為,若勉強為之,顯得可悲可笑。也表現出屈非陶是、避世遠禍的反常心理。而薛昂夫的詠史懷古之作則為更甚,吟詠《史記》中的人物,以嘲諷、調侃的筆調,正話反說,借古事古人以抒發(fā)情懷,散發(fā)著濃厚的英雄無用、忠臣可哀的思想,從而表現出看透世事、明哲保身的退隱情緒。如在楚、漢戰(zhàn)爭時“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的劉邦,卻在大漢王朝建立后,“《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云夢?!奔惹軞⒐Τ迹趾伪卦俪洞箫L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實則偽游云夢之計,就是多余的。擒殺功臣的行為,本是想要穩(wěn)固劉家江山,卻冷不防其最親近、最相信的“后宮、外宗,險把炎劉并”。[9]上冊,704“伍員,報親,多了鞭君忿。可憐懸首在東門,不見包胥恨”。[9]上冊,705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即使僭越了做臣子的本分,也不怕世人的議論,對楚平王挖墳刨尸,鞭抽三百,何等氣慨!卻最終落得懸掛頭顱于姑蘇城東門,死不瞑目,眼睜睜看著越國軍隊破了都城,滅了吳國。又如:“叔孫,討論,早定君臣分……武臣,勇人,也被書生困?!保?]上冊,705叔孫通為大漢制定禮儀,自此,多少建立武功的臣子受辱蒙困。而詠韓信的兩支曲子,頗不同于傳統的認識,大膽地擺出自己的看法。[中呂·朝天曲]之六:“假王,氣昂,跨下羞都忘。提牌不過一中郎,漂母曾相餉。蒯徹名言,將軍將強,良弓不早藏。未央,法場,險似壇臺上?!保?]上冊,705[雙調·湘妃怨]《韓信》:“已掛了齊王印,不撐開范蠡船,子房公身退何曾纏。不思保全,不防未然,刬地據位專權。豈不聞自古太平時,不許將軍見?!保?]上冊,715假王韓信“氣昂”一時,“專權”一國,既忘了當年頑劣少年的“跨下羞”,也忘了當年“漂母”曾予施飯,又“不思保全”,還不學范蠡的泛舟五湖、張良的功名成就后即可“身退”,在“太平”時,藏起“良弓”,卻一味地“據位專權”,終究在“未央”宮中“法場”上了結了可悲而可傷、可哀而可憐的性命。筆致尖刻、喻意深婉,在寄寓著莫大同情的嘆息聲中隱含著不無咎由自取的一絲嘲諷。本來為元朝建功立業(yè),就是蒙古人、色目人的天然責任,而貫云石、薛昂夫等人都為元朝貴胄,卻口口聲聲說建功立業(yè)有害,避退世事有益,豈不是消極對抗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朝廷!這種看似取得高官地位而唱著退隱曲與中原那些人一樣的雙重性格,兩面人生,但在感情上和中原知識分子士大夫真實思想是不同的。中原人是出于切膚之痛,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而具有特殊的社會身份的人只是在創(chuàng)作中受到中原散曲家的影響而多少有點鸚鵡學舌的嫌疑,出自膚淺之情,沒有親身痛感,而在心靈寄托上,多少有點無病呻吟的意味。但是,這些出身少數民族散曲家的作品,不僅標志著元代接受《史記》的廣泛性,而且也接受中原人創(chuàng)作詠史懷古散曲的藝術基調,不過,在思想內容上有精到的見解,而在吟詠《史記》人物時,頗能獨抒己見。

今傳元散曲作品最多的是張可久,有800多首,大多是短小精致的小令,其中,詠史懷古題材的作品雖與作品的總數比較而言,不算很多,大約有40首,但是,在散曲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上,橫向上罕有能比擬者,縱向上鮮有能媲美者。他的詠史懷古散曲創(chuàng)作,自有其獨到的藝術特色,主要吟詠古時一人一事的作品甚少,大都是泛詠跨越歷史朝代的多人多事,上下千年,相互勾連,對比關照,一氣呵成。按,詠史懷古散曲和詠史懷古詩、詠史懷古詞的體制一樣,是集敘事、議論、抒情于一體,以敘事為主。但張可久的詠史懷古散曲,卻是抒情的意味多于敘事的成份,濃于議論,不粘著于具體史事,在輕輕帶過的筆墨中,濃墨重彩地抒發(fā)情感。張可久終其一生,高才不遇,大志難展,沉跡下僚,落魄失意,自然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感到郁悶,也就難免在散曲中抒發(fā)苦悶,但又不同于大部分元代散曲家的語言尖刻、語氣激昂、熱嘲冷諷、正話反說,而是用語平緩、用詞溫和,在平和的語調中,幽幽地透出一股深沉之怨、惆悵之意、無奈之情,一股讀書人的不平則鳴之氣,讀后余意繚繞,回味無窮,更具有藝術張力。如[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之一:“劍空彈月下高歌,說到知音,自古無多。白發(fā)蕭疏,青燈寂寞,老子婆娑。故紙上前賢坎坷,醉鄉(xiāng)中壯士磨跎。富貴由他,漫想廉頗,誰效常何?!敝骸皽胬丝梢藻t,嘆千里波波,兩鬢星星。遁跡林泉,甘心畎田,罷念功名。青門外蕓瓜邵平,白云邊垂釣嚴陵。潮落沙汀,月轉林坰,午醉方醒?!保?]上冊,766這兩曲子寫《史記》中的幾位人物,其事跡都一筆帶過,點出事由,而著重于抒發(fā)讀史后的感受。孟嘗君的門下客馮諼不停地彈劍高歌,是由于不被重視而“食無魚”,“出無輿”,“無以為家”。[13]卷75,2 868廉頗是趙國名將,趙王輕信秦國間諜之言,被罷免兵權,流落于魏國。后來,趙國屢次受到秦國攻擊,于是“趙王思復得廉頗”,派人前去聯系,“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了1斗米,10斤肉,“被甲上馬”,以顯示自己能帶兵作戰(zhàn)。由于使者事先受到賄賂,返回趙國后報告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又一次輕信讒言,不再召用。[13]卷81,2 967常何是唐太宗時的將軍,舉薦窮書生馬周,使其得到唐太宗賞識,才能夠大展其宏圖,官至宰相。[14]卷74,2 612而今既無知音,又無伯樂,卻安于時命,不怨天,不尤人,“甘心畎田,罷念功名”,以漢時的邵平、嚴光為榜樣,做一個“午醉方醒”的高蹈遠行的隱士。若細細品味,以古人喻自身的意味十足,可體悟出張可久對其才華是頗為自負的,只是奈何時運不濟,無法展示。[雙調·湘妃怨]《懷古》一曲:“秋風遠塞皂鵰旗,明月高臺金鳳杯。紅妝肯為蒼生計,女妖嬈能有幾?兩蛾千古光輝。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zhàn)馬空肥。”[9]上冊,938筆致平淡而寄寓深情。養(yǎng)戰(zhàn)馬是為了戰(zhàn)斗,為了保家衛(wèi)國,可是“戰(zhàn)馬空肥”,閑置不用,徒然長膘?!皯?zhàn)馬空肥”這4字,不罵而罵,罵盡那些平時貪食厚祿,有事則毫無作為、膽小怯戰(zhàn)的將相大臣,哪有“為蒼生計”的兩位女子犧牲個人、成全百姓的寬闊胸懷和勇敢行為。既對作為政治犧牲品的婦女命運表示同情,又對婦女的愛國情懷表示崇敬,而唱出了可歌可泣的最強音。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中呂·賣花聲]《懷古》之二中,將古人的命運結局、百姓的悲慘生活和個人的仰天長嘆有機地融入一曲:“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保?]上冊,826嘆息個人的世運不濟,生活在“讀書人”無用的時代,只能看著百姓受苦而只能表示同情而已。這兩支曲子的藝術表現:于史事在大處著筆而不粘著,于抒情則濃墨重彩而不憤激,于議論卻輕描淡寫而用意深遠。

在元人詠史懷古曲中,也有以《史記》人事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發(fā)思古之幽情的作品,為展現個人的才情而描寫古人古事,如王伯成的[船涉調·哨遍]《項羽自刎》套數由13支曲子組成,自垓下圍困而開始,中經四面楚歌、虞姬慘死、殺退五侯、誤入陰陵、烏江自刎而結束,激戰(zhàn)場面詳細鋪排,情節(jié)多有敷演,細節(jié)多有虛構,但在符合《史記》記事的前提下,依循事件發(fā)生的必然脈絡,聯想當日言行的必然趨勢,一層層地增飾合情合理、具體入微的情節(jié)、細節(jié)描寫,更突出了一位英雄叱咤一世、喪氣一時又悲憤又悲壯的形象,讀來令人唏噓不已。這套套數,除過直接接受《史記·項羽本紀》而塑造悲劇人物形象外,還接受了唐代詩人胡曾吟詠項羽的七言絕句,巧妙化入,融合無痕?!盃幍蹐D王勢已傾。軍逐,因尋江路,誤入陰陵”“喪八千子弟無蹤影。羞歸西楚親求救,恥向東吳再起兵”。[9]上冊,327胡曾依據《史記·項羽本紀》創(chuàng)作了《烏江》一詩:“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保?5]卷647,7 419王伯成巧妙化用胡曾之詩,這是對《史記》的間接性接受。

楊維楨是元代文學的殿軍人物,其創(chuàng)作的[雙調·夜行船]《吊古》套數也是發(fā)思古之幽情,感嘆物是人非,當年的爭王爭霸到頭來一場空,唯余遺跡供后人憑吊。以7支曲子組成一套,以《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的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世家》中的越王勾踐及歷史傳說的由虛到實的人物西施為主要描寫對象,旁及奸臣伯嚭、忠臣伍子胥和功成身退的范蠡等人物,從越王復仇寫起,到吳國覆亡的過程。首曲就發(fā)出長嘆:“霸業(yè)艱危,嘆吳王端為。苧羅西子,傾城處,妝出捧心嬌媚。奢侈,玉液金莖,寶鳳雕龍,銀魚絲鲙。游戲,沉溺在翠紅鄉(xiāng),忘卻臥薪滋味。”[9]下冊,1 415這里的“忘卻臥薪滋味”,不是指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而是指吳王闔廬被越軍射中,負傷而亡,臨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勾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保?3]《吳太伯世家》,1 773“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保?3]《越王勾踐世家》,2 100楊維楨用移花接木的藝術手法,突出吳王夫差在復仇成功后,便因中了越國的美人計而沉溺女色,為之“奢侈”“游戲”,忘記復仇過程的艱辛,最終導致吳國的敗亡。第二首曲子以簡練的語言、緊湊的筆法、凝縮的史事描寫了勾踐報仇的過程:“乘機,勾踐雄徒。聚干戈,要雪會稽羞恥。懷奸計,越賂私通伯嚭。誰知,忠諫不聽,劍賜屬鏤,靈胥空死。狼狽,不想道請行成,北面稱臣不許?!保?]下冊,1 416于是,越王勾踐乘吳王夫差“沉溺在翠紅鄉(xiāng)”的機會,又使出金錢收買的“奸計”,離間了吳國的君臣,使得吳王“忠諫不聽”,導致吳國敗亡之后,吳王向越王“稱臣”而想要活命,茍且偷生,都未允許,落得個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接著以4支曲子就此史事抒情、議論:“堪悲,身國俱亡”“問銅溝月明,美人何處”“動情的,只見綠樹黃鸝,寂寂怨誰無語”“空遺舊跡,走狗斗雞,想當年僣祭,望郊臺凄涼云樹”“黍離故墟,過客傷悲”。反復唱嘆,感人至深。想當年,吳王取得霸主地位,超越身份舉行了天子才能舉行的祭禮,何等輝煌!轉眼間把親手取得的,又親手毀掉,祭天的“郊臺”猶在,唯余“凄涼云樹”,使人唏噓!然而,越王勾踐雖爭得最終的勝利,這又能怎樣?還不是僅僅剩下供后人憑吊的荒涼遺跡,最后一支曲子吟詠道:“越王百計吞吳地,歸去層臺高起,只今亦是鷓鴣飛處?!保?]下冊,1 416這支套數的末尾曲子化用甚至徑用李白《越中覽古》中的詩句:“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保?6]卷22,1 030可見元散曲家不僅直接接受《史記》以創(chuàng)作詠史懷古散曲,而且,還間接接受前人以《史記》為描寫對象而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接受其中的思想觀點,這是《史記》接受史上的一種特殊形式。

在元代的詠史懷古散曲中,有許多不被文獻記載姓名的無名氏作品,也同樣在藝術基調上的表現是灰色的,在思想感情上的呈現是消極的。如[中呂·紅繡鞋]中寫項羽、劉邦、韓信的3支曲子:“楚霸王休夸勇烈,漢高皇莫說豪杰。一個舉鼎拔山一個斬白蛇,漢陵殘月照,楚廟暮云遮,二英雄何處也。”“搬興廢東生玉兔,識榮枯西墜金烏。富貴榮華待何如?斬白蛇、高祖勝,舉鼎霸王輸,都做了北邙山下土?!薄绊n信機謀枉用,項羽爭戰(zhàn)天功。一般瀟灑月明中,霸王刎烏江岸,韓侯斬未央宮,做了北邙山下土。”[9]下冊,1 694東漢、北魏時期,朝堂上的達宦貴人死后多埋葬在今河南洛陽的北邙山,后來就被用作死亡和墳墓的代名詞。無論是生前多么英勇、聰明的人,還是爭勝了爭敗了的人,最終都逃不脫埋尸“北邙山下”,變成白骨,化成糞土。這是受到壓抑太久太重的一般讀書人的反常心理,看不到前途,看不見希望,于是以灰暗的眼色、落寞的心情來對待古人,認識歷史,從而在表現歷史人物的詠史懷古散曲中被折射,同時,也證明了元代人接受《史記》的普遍程度。

猜你喜歡
詠史散曲懷古
《詠史上·董仲舒三首其二》書法
藝術大觀(2023年9期)2023-06-27 04:05:45
行書方拱乾《混同江懷古》(33cm×21cm)
關東學刊(2022年1期)2022-08-01 08:15:10
學習民歌 拓展散曲創(chuàng)作之路
中華詩詞(2021年8期)2021-12-31 08:40:06
清晏園懷古
北陵公園詠史
揚子江(2021年5期)2021-09-06 05:34:24
新時代呼喚新散曲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8
散曲創(chuàng)作芻議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
上都懷古
草原歌聲(2018年3期)2018-12-03 08:14:46
詠史抒懷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從阮籍《詠史》詩的自創(chuàng)虛擬人物和神仙意象看其人生態(tài)度
古田县| 吴忠市| 柳州市| 湟源县| 洛川县| 葫芦岛市| 中江县| 东丰县| 盐源县| 奉化市| 全南县| 鹤峰县| 中江县| 四会市| 开江县| 新津县| 台山市| 色达县| 简阳市| 万宁市| 岳阳市| 海口市| 青州市| 柳河县| 昌吉市| 南木林县| 巴楚县| 安丘市| 永年县| 耒阳市| 开封市| 广平县| 林州市| 蒲城县| 大兴区| 云霄县| 张掖市| 泰和县| 睢宁县| 忻州市|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