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業(yè)大學a.外國語學院;b.教務處,遼寧沈陽 110870)
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與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帶動了外語教學的深刻變革。相對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詞匯量有了較大的積累,閱讀量增大,閱讀能力得以提升。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水平也普遍高于本科生。但應用性較強的學術英語寫作,對他們來說卻是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學習效果也并不理想:他們對字詞的選擇,對句型的使用,篇章結構設計,段落的銜接等并未優(yōu)于本科生[1]。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雖然依托大數(shù)據(jù)進行了教學改革,但由于受生源、辦學條件、教學管理、師資力量、教材選用、課程設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校仍然采用“一筆一書一黑板”的傳統(tǒng)的“填鴨式”外語教學模式,這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學行為的單向性,課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動性,學習過程中缺少言語性操練的環(huán)節(jié)[2]。在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學習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獲得語感,提升語言輸出的效度,激發(fā)學生對外語寫作的興趣與主動性,教師應為學生構建起真實、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在自覺實踐中探索,在不斷的自我評價、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中,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提升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的準確度。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nèi),積極參與到課堂寫作活動的自我構建中,而不是一味被動地聽教師的單向解析。鑒于此,根據(jù)學術英語寫作課的特點,以語言輸出能力的提升為目標[3],設計了“體驗-反思-總結-實踐”的教學模式,以期培養(yǎng)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美國人大衛(wèi)·科爾博在20世紀80年代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圈”,提出有效的學習要經(jīng)過親自體驗,進而進行反思、總結形成理論,再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它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還是一個過程,是直接認知、欣然接受、尊重和運用知識及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diào)共享與應用。這種“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4],能夠使學習者的潛能真正發(fā)揮出來,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
體驗式學習有以下的特點:①參與互動;②個人體驗;③全情投入;④循序漸進;⑤發(fā)掘能力。這種學習模式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中。所以,他對這個活動是全情投入的、有意識的,而且,在活動中,他與同伴產(chǎn)生了互動。在互動中,由于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省思的體驗中,因此,這是一種主動的學習過程,這種體驗是獨具個人意義的。在體驗中,學習者會不斷地進行積極思考,反思自己學到了什么?如何學到的?為什么會這樣?在反思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再將總結應用于實踐中,對實踐加以指導并使理論得以驗證,學習者會逐漸意識到學習是一個通過實踐運用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獲得快樂,這種體會是主動的、積極的,體現(xiàn)的是寓教于“樂”,它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運用的空間,使學習者成功地進入鮮活的、即時的語言表達和思想交流中,從而主動發(fā)掘語言運用能力,學以致用。體驗式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閉環(huán)過程,而是循環(huán)式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诖?,設計了“體驗-反思-總結-實踐”四步法的教學模式。
在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中發(fā)現(xiàn),雖然研究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基礎性的英語語言知識,但由于生源地不同,學生之間實際語言輸出水平差異很大,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交流,難以實施。因為有的學生覺得自己水平有限,缺乏與人交流的信心;有的學生覺得彼此都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有的學生性格內(nèi)向,不善與人交流。如果再讓他們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分組就成為體驗式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體驗式理論要求學習者必須親自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體驗過程,進行反思,并加以總結,再用以指導實踐,達到提升的目的,獲得體驗的樂趣。因此,教師在實施體驗式實踐中,要強調(diào)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互為促進,要讓學生能夠真正交流起來,有話可說,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最好把學生按相關專業(yè),或語言水平差異不太大的學生分在一組,人數(shù)最好控制在4人左右。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因為專業(yè)臨近有共同語言,因為學術寫作無疑會涉及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認同,會更多地接觸一些專業(yè)術語或?qū)I(yè)詞匯,參與的小組成員之間要有共同的話題;語言水平相當,會增加學生參與的自信心。有的教師認為應將英語水平有差異成員組成一個小組,這樣學生之間會互相幫助。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觀察到,語言水平高的學生和水平低的學生分在一組,通常會出現(xiàn)一面倒的情況,水平高的學生或者主宰整個體驗過程,或者不屑與水平低的同學交流,根本不能使全體成員積極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彼此沒能獲得真正體驗的滿足感,體驗之后,沒有反思,更談不上總結。而語言輸出水平相差不多的學習者,首先會有參與的自信,并能帶動積極性,只有積極的體驗,才能主動思考,共同總結,再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有效的分組能為參與者提供平等的、積極的體驗機會,有利于發(fā)掘?qū)W習者語言運用的潛力,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活力。
體驗式理論強調(diào)情景及互動,注重“練中學”“以學習促提升”這種螺旋式的成長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到,如果開課伊始就讓學生自己寫,弊大于利。其一,學生無話可寫,因為很多學生不知道他們要寫什么。其二,大多數(shù)學生會寫成四、六級作文,他們認為,學術寫作就是四、六級作文的延伸。因為他們不知道學術寫作是什么,不明白學術寫作與普通寫作的區(qū)別。如何把學生從普通英語寫作轉(zhuǎn)入學術寫作,實行無縫對接?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并結合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特點,依據(jù)體驗式理論,從案例討論出發(f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重新構建了學生對學術英語寫作的認識。學術英語寫作案例討論對于研究生來說,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他們對此充滿了好奇心,并能引發(fā)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探索。在探索中積極思考“為什么”,為什么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與以往的作文不同?詞匯結構、文章布局、語篇銜接、主題擴展等都存在哪些差異?帶著這樣的思考,學生急于尋求答案,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體驗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真正推到了課堂學習的中心,成為學習的主體。案例也增強了學生對學術寫作的感性認識,包括詞匯運用、句法結構與篇章結構、寫作類型等,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中熟練地掌握學術寫作的規(guī)范方法[5]。
雖然研究生已經(jīng)具有了多年的英語知識積累,但是,學術英語寫作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門全新的課程,還需要教師的講解與指導。在初期體驗中,學生接觸了學術英語寫作,進行了反思。在學生積極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術英語的主要特點,從詞匯選擇、文章布局、語篇銜接到主題擴展等都要進行由淺入深地講解。學術英語寫作是非常正式的文體格式,因而,學生要學會選擇正式的書面語詞匯;教師要向?qū)W生強調(diào)寫作中句子結構的完整規(guī)范;教師要提醒學生注重句子、段落之間的銜接,要有明顯的銜接詞;學生在構思時,全篇布局要緊緊圍繞中心,所使用的支撐句或支撐段落層層展開;學生要明確學術寫作中的摘要要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學術英語寫作源于普通寫作,又有別于普通寫作,教師講解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改變對此的認識及理解,將學生對于寫作的理解由普通英語寫作引到學術寫作上來,這是由普通英語寫作向?qū)W術英語寫作轉(zhuǎn)變的關鍵一步,即觀念的改變。教師的講解雖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但是在學生經(jīng)過體驗反思之后進行的,將學術英語寫作從教師單一講授轉(zhuǎn)移到學生群體實踐中,學生是主動接受,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使處在反思中的學生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能引領學生走出困惑,體會到收獲的喜悅,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經(jīng)過初步體驗,再加上教師的講解,會思考我要表述什么學術思想?然后確定自己寫作的核心。
經(jīng)過反思,學生對于習得的知識加以總結,從主題確定、篇章結構、詞匯選擇、語篇銜接等多方面重新構建了學術英語寫作的理念,并將其用于學術寫作實踐,這個體驗過程依然是在小組內(nèi)進行。小組成員之間結合學術寫作的特點,設計寫作提綱,進行第一次寫作,然后將第一稿帶到小組內(nèi),全體小組成員對其進行討論、分析、評價。此時,教師要掌握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是語言輸出過程中學術英語使用的規(guī)范化問題,并及時加以講解、引導、總結。然后,學生進行第二稿的修改。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在第二稿的修改中,對于小組成員的評價往往會出現(xiàn)四種情況:①對于同伴的意見全盤接受并加以修改。②部分接受同伴的意見并進行修改。③在與同伴探討過程中,寫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足,從而進行完善。④經(jīng)過討論,特別是獨立思考之后,寫作者對同伴的建議不接受,但又無法證明自己的正確性,所以暫不修改。
在第三稿修改階段,學生會思考“我要如何表述我的學術思想?”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盡管學生們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但是對于學術英語寫作,特別是在寫作過程中的規(guī)范性方面,還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學術英語寫作是在普通英語寫作基礎上的一種提升,學生們遇到的將不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是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因此,寫作需要多次修改。在整個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全程監(jiān)控合作學習過程,給學生以指導。
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到,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此項目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體驗任務的設計、體驗情景的設計、語境的設計、完成過程的設計等方面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營造機會讓全體成員相互依賴,共同體驗、實踐、創(chuàng)造,運用他們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學術交流并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相互信任、相互依賴是體驗學習的基礎,只有小組成員間彼此信任,才可調(diào)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反思、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考慮對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徹底改變“填鴨式”的培訓方式。為了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對于體驗任務的設計既要能吸引學生,又要有一定的難度,且應具有可行性,要讓學生保持新鮮感、贏得成就感、得到滿足感、減少挫敗感。
對于體驗式學習,在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況下,教師要承擔起監(jiān)管職責,要成為學生寫作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協(xié)調(diào)者和監(jiān)督者。教師要對體驗活動實施有效的組織,而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由于對體驗學習認識的不同,有些學生認為這是在做無用之功,浪費時間,因而態(tài)度消極,逃避小組活動,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此時教師在各組之間的走動會對學生產(chǎn)生震懾作用。有的學生對同伴的建議不認同,小組分歧較大,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協(xié)調(diào)、指導、引導。教師還要監(jiān)督小組成員是否在進行有效的體驗活動,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沒在教師的監(jiān)控之中,會談論一些脫離主題的內(nèi)容,而有的學生看到老師沒有站在講臺上,就會缺乏安全感。所以,教師要出現(xiàn)在學生視野范圍內(nèi),實行有效的監(jiān)管。對于研究生來說,教師如果像對本科生那樣實行“滿堂灌”,學生會感覺很茫然,收效甚微。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體驗反思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性地講解,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所以,對于學術英語寫作課,教師并不是全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是要掌控全局,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讓學生明白,基于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對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有著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將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引入到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的教學中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它破除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桎梏,不僅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強調(diào)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6],同時,改善了課堂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享受課堂教與學的樂趣,體現(xiàn)了寓教于樂[7]。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由于體驗式教學依托的是專業(yè)知識與英語知識的融合,打通了專業(yè)學習與語言學習之間界壘,同時也強化了它們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將有利于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并推進研究生學術英語的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