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性化人格對于兒童認知、情緒、能力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已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雙性化”或“雙性化人格”成為順應新時代性別角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家庭教育這一言傳身教的主陣地中實施雙性化教育更是勢在必行。立于雙性化視角,透視雙性化教育對于兒童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涵義和必要內容,并從打破舊有認知、樹立角色榜樣、創(chuàng)設發(fā)展環(huán)境三方面提出家庭實施雙性化教育的關鍵思路。
〔關鍵詞〕家庭性別教育;雙性化;性別角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6-0004-04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這本著作中提出:“兩性之間在能力和智力兩方面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無論從事什么行業(yè),男性所取得的成就都要高出女性一等?!盵1]與此相似,傳統(tǒng)性別角色理論基本將男性化角色和女性化角色視為坐標軸上相斥的兩極,認為一個人只可能處在這兩極上的某一端,而永遠無法在擁有男性特質的同時又具備一些女性特質[2],即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不可兼得且相互排斥。然而,隨著20世紀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權主義、男女平等思想方興未艾,女性心理學也得到蓬勃發(fā)展,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性別觀逐漸遭到了挑戰(zhàn)。
自學界提出雙性化理論替代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研究方向以來[3-4],雙性化人格對于兒童認知、情緒、能力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得到越來越多研究的證實[5-7]。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兒童的雙性化人格及實現(xiàn)這種新的教育模式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父母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認知偏見會通過言論、行為、日常交流等途徑潛移默化地灌輸進兒童的思想中,這無疑有礙于雙性化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家長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場所,發(fā)揮榜樣作用,關注自身言行的適當性,重視雙性化教育對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乃至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一、透視雙性化教育的內涵
“社會角色并不一定有性別差異,文化才是獲得性別角色的驅動力?!盵8]美國人類學家米德的研究揭開了雙性化理論發(fā)展的扉頁。此后,無論是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雙性化”概念[9],還是人格心理學奠基者榮格指出的“人類先天就具有男性和女性兩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10],又或者是女權運動高漲下大批研究者對于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探究[11],無一不揭示出“雙性化”的概念和思想已逐漸向不同領域蔓延,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和接受。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tǒng)社會所塑造出來的刻板化的性別角色,已然無法適應如今多元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于是不再將目光僅局限于生理上的性別差異和隔離,而是逐漸注重社會性別對個體未來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在眾多理論背景和研究實踐的基礎上,雙性化教育理念應運而生。雙性化教育理念本著“去粗取精,取精用宏”的原則,摒除了傳統(tǒng)的、刻板的、絕對的單性化教育模式的枷鎖,并認為在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任何過分嚴苛和絕對化的性別定勢和定型不僅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還會對兒童的認知、能力、性格等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12]。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只重視培養(yǎng)男孩子剛毅、有野心等特質,忽略培養(yǎng)細心、細致等特質;或者只重視培養(yǎng)女孩子溫柔、細膩等特質,忽略培養(yǎng)果敢、堅強等特質,則他們將難以適應未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挑戰(zhàn)。只有當兒童不受傳統(tǒng)性別角色的束縛,在保持自身性別角色所具有的良好特質的基礎上,從異性身上汲取其所具備的優(yōu)秀特質來豐富、完善自身發(fā)展,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雙性化人格時,才能提高對未來社會生活中的不同情境的靈活適應性,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順應時代進步、剛柔并濟、全面發(fā)展的個體。
二、實現(xiàn)雙性化人格之必要
“在心理學上,雙性化人格指個體既具有典型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顯的女性人格特質,即同時具有粗獷和溫柔,果敢和細致等特點,并按現(xiàn)實情況需要而作出不同表現(xiàn)?!盵13]與其他“單性化”角色模式相比較,雙性化人格能讓擁有者更好地進行社會化發(fā)展、享受平等的資源、充分發(fā)揮個體潛能、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一)“一刀切”的總體弊端
在過去,受“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柔,男性剛”等傳統(tǒng)守舊觀念的長期影響,大眾已形成較為固定的、刻板的、僵化的性別角色觀念。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會通過家長在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及對男生和女生各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兒童,并形成性別角色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模式”:同樣標準、同種要求、同樣期望、同一目標、統(tǒng)一方法[14]。如絕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男生必須“有淚不輕彈”“膝下有黃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男孩子調皮、勇敢和靈活等品質常常加以鼓勵,但并不會特意強化男生安靜、依賴他人等行為;常常以“男子漢”和“小英雄”等詞語稱贊男孩,以“怎么像個女孩子一樣哭哭啼啼”或“男孩不可以這么娘”等訓誡男孩,導致在兒童心中,男女性別差異逐漸變?yōu)橐坏啦豢捎庠降镍櫆?,但凡擁有一點女性特質的男孩都是不受歡迎的、不夠具有男子氣概的。這種認為“男生應有男生的樣子,女生應有女生的樣子”的觀點將兒童個性發(fā)展的訴求、人格的多樣性都抹殺在了二維的生理性別差異之中,并滲透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兒童的衣著、玩具到兒童的言語、喜好和行為,無一不顯示出家長對于男性和女性性別角色“一刀切”的做法。如不允許男孩玩毛絨玩具、娃娃;或認為公主故事就是女孩喜歡的,愛踢球是男孩的天性,女孩才玩“過家家”等。殊不知,當兒童接受父母的性別刻板觀念,并不斷強化自身性別角色行為,忽略或敵視異性身上的優(yōu)勢特質時,極易形成性別認知偏見,不僅不利于其人格和社會性的全面發(fā)展、適應未來多種多樣的挑戰(zhàn),更不利于先進的性別平等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二)“雙性施教”的理念發(fā)展
如今,“女權主義”思想的興起和“男女平等”觀點的廣泛傳播使得大眾逐漸認識到兩性身上都有值得異性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或優(yōu)勢特質。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研究目的是“使人類的個性從自身性別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文化強加給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脫出來,并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15]現(xiàn)代社會正處于守舊觀念與先進思想相互碰撞的時代,“男尊女卑”早已不再成為家庭教育宣揚的主流,“剛柔并濟”“可鹽可甜”成為許多開明家庭教育孩子的準則。而事實上,同時具備男性和女性身上優(yōu)勢特質的雙性化個體不僅對自我的評價更高、更有自信,且在群體中也更受歡迎、適應能力更強[16-17]。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雙性施教”的內涵在家庭教育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一方面,教育子女的重擔不再僅僅集中在父母某一方身上,而是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兒童可以同時觀察到兩性性別角色的特點,并認識到母親(女性)也可以是一名“帥警察”,父親(男性)也可以是一名“好廚郎”,從而弱化性別刻板印象,積極學習父母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另一方面,家長對子女采用“雙性化教育”模式,這就意味著家長既要鼓勵男孩勇敢、拼搏,也要培養(yǎng)他們耐心、細致等品質,既要鼓勵女孩細膩、關心他人,也要培養(yǎng)她們堅強、獨立,讓兒童真正聽從內心的聲音,關注自我成長,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和能力,并真正成為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的個體。
(三)“多元并存”的時代走向
未來,網(wǎng)絡化、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18],越來越多的家庭會認識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性別角色差異正日趨縮小,僅基于生理性別差異進行的傳統(tǒng)社會、家庭分工界限將逐漸模糊。此外,越來越多的兩性也開始從事過去只有某一性別群體才能從事的職業(yè),受此影響,兒童的職業(yè)期望也日趨豐富起來,女孩希望從事的職業(yè)不再只以“教師”和“醫(yī)生”為主,而是變得多元化,“專業(yè)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等都成為女孩期望從事的主要職業(yè)類型[19],這恰恰顯示了職業(yè)期望的性別分化現(xiàn)象正在慢慢消除,職業(yè)間兩性分布的平衡正在逐漸形成。而在過去舊有觀念與現(xiàn)代新興文明之間的碰撞與并行中,大眾更是見識到當今世界文化越發(fā)多元并存,社會競爭越發(fā)殘酷激烈,未來挑戰(zhàn)越發(fā)瞬息萬變,想要有一席之地的應對者必須同時具備不同類型的特質:果斷、堅定、獨立自主,并且團結、細致入微、善于合作攻克難關。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固守過去的觀點不僅有悖于未來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也有悖于現(xiàn)代社會對兒童發(fā)展提出的實踐要求:即男性和女性不可再囿于單性化的束縛,而應當具有雙性化人格。由此可見,“雙性化”或“雙性化人格”是一種順應新時代性別角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家庭教育這一言傳身教的主陣地中實施雙性化教育更是勢在必行。
三、走向雙性化教育的家教思路
雙性化人格在形成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兒童對性別理解的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性別標簽、性別穩(wěn)定性和性別恒常性三個關鍵階段[20]。這三個關鍵階段都是在學前期進行的,在這段時期內,受到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家長的影響,兒童會通過觀察、模仿、習得等途徑獲得對性別的認同、對性別角色的理解,并形成對性別角色的較為穩(wěn)固的態(tài)度。因此,家庭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性別教育的工作,并認識到與其他所受的影響相比,家庭對于兒童性別角色認知、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比擬的持久和深遠的影響。
(一)主動“放下”性別刻板印象
只以優(yōu)劣論品質,不以性別看好壞。家長必須意識到勇敢、果斷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品質并非只有男生才能擁有,女生同樣可以具備這些品質;同樣,害羞、敏感等女性特質并不能因其出現(xiàn)在男生身上就認為是不好的、必須要糾正的。家長必須“放下”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打破性別認知偏見的限制,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避免強化單一性別的角色行為,如給孩子提供接觸到異性玩具的機會,女生既可以玩毛絨玩具、洋娃娃,也可以玩汽車模型、玩具槍;不再刻意以性別為界去限制兒童的興趣愛好,男生可以喜歡穿粉色衣服,也可以喜歡讀公主故事;鼓勵異性伙伴之間進行游戲,并在游戲中主動啟發(fā)兒童切實感受異性伙伴的特征。總之,只有家長率先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才能在日?;顒又姓_引導兒童,幫助他們加深對同性角色的理解和認同,協(xié)助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反思的過程中吸收異性的優(yōu)勢特質,進一步鞏固雙性化人格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積極樹立性別角色榜樣
父母雙方齊下場,兩性角色立榜樣。兒童早期學習以觀察、模仿為主,而其觀察和模仿的參照物大多來源于主要照看者,通常為父母。因此,可以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兒童性別化、社會化發(fā)展的象征模式。通過對比家庭中男性照顧者(通常為父親)和女性照顧者(通常為母親)的角色行為,兒童會深化對自身性別角色的認同感,并進一步促進性別的社會化過程。在家庭中對兒童進行雙性化教育時,需要兩性照顧者(通常為父母)共同參與,因其二者表現(xiàn)出來的角色行為對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過程所起作用不同,所產(chǎn)生影響的程度深淺也不同。具體來說,“與母親相比,父親對待子女的方式差異性更大,而正是父親造成的這種差異導致了日后更多的性別差異的出現(xiàn)”。[21]一名父親如果對兒子采用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對女兒采用的是嬌生慣養(yǎng)的方式,則對這兩個孩子產(chǎn)生的性別角色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不利于男孩和女孩正確理解父親這一角色所蘊含的真正內容,也不利于他們建立合理的性別角色觀念。與此相反,如果一名父親在生活中對于兒童既能表現(xiàn)出“獨立自強”的一面,又能讓兒童領會到自己“溫柔細致”的一面,則不僅能為男孩提供一種現(xiàn)有的、成熟的男性角色行為模式供其模仿、學習,讓兒童體會到“鐵漢也柔情”,促進其自身雙性化人格的發(fā)展,也能為女孩提供一個雙性化特征的參照,幫助其在消化理解男性化特征中的堅強和果敢等特質的同時,注重與自身女性特質相結合,最終培養(yǎng)出能靈活應對不同情境的、能屈能伸的、剛柔并濟的雙性化性格特點。
(三)創(chuàng)設雙性化人格發(fā)展環(huán)境
與環(huán)境教育相結合,豐富角色體驗感。環(huán)境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雙性化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教育的場所主要在家庭,但不局限于家庭,戶外、幼兒園親子課、工作場所等都是父母可進行教育的環(huán)境。家長應充分關注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并通過合理引導,為其提供一個優(yōu)良的發(fā)展空間。例如,在戶外活動環(huán)境中,家長應選擇配備了供兒童玩沙、攀爬等設施的場所,這些設施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自我探索,為其提供自我成長的空間,更可以增進兒童之間的交流,不同性別的兒童可以一起游戲,并在玩耍中獲得對某種品質的培養(yǎng),如團隊協(xié)作、幫助他人等。而在一些非傳統(tǒng)職業(yè)的工作場所,家長若適當教育,同樣能削弱兒童單一性別的角色適應傾向,豐富他們對不同性別角色的體驗感。如在高鐵上平常大家口中的“乘務員姐姐”的集體中也存在著“乘務員哥哥”,在醫(yī)院里“醫(yī)生叔叔”的隊伍里也有“醫(yī)生阿姨”的身影。家長通過引導兒童在不同環(huán)境進行自主觀察,幫助兒童領悟職業(yè)選擇并不受傳統(tǒng)文化的性別角色所限制,能力、興趣與愛好是擇業(yè)的第一準則,與性別差異無關。這對于挖掘兒童的潛能,助其形成良好積極的個性品質,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長遠發(fā)展都具有積極影響。
雙性化視角下的性別角色教育,并非“雌雄不分”、性別角色混亂的教育方式,而是改變過去的單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糾正性別錯位現(xiàn)象,打破限制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枷鎖,順應時代進步的新型角色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兒童性別角色和社會化教育的重要而關鍵的第一步,拋開不合理的性別認知偏見,摒棄落后的性別刻板印象,注重以身作則,是家長幫助孩子向著正確方向堅定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劉魁.走出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研究的誤區(qū)[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5-80.
[2]鄧嵐.初中生性別角色、學業(yè)自我概念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9.
[3]Bem S 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3(2):155-162.
[4]Bem S L,Lewis S A.Sex role adaptability: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31(4):634-643.
[5]沈烈敏.性別角色特質與學生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8(5):1269-1271.
[6]鄭煥然.高中生雙性化、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中介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7.
[7]郭成,何曉燕,張大均.學業(yè)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6,29(1):133-136.
[8]曹海峰.論雙性化理論對我國性別角色教育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9(1):169-171.
[9]吳荔紅.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0]吳衛(wèi)東.雙性化視角的幼兒性別角色教育[J].教育探索,2011(6):21-22.
[11]鄒萍.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雙性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1999(3):67-71.
[12]石明蘭.雙性化教育模式對兒童成長的探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6,22(2):3-4.
[13]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5)[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14]莊子運.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重視性別間的優(yōu)勢互補[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2):72-73.
[15]錢銘怡,羅珊珊,張文健,等.關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初步調查[J].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1999(1):14-19.
[16]Spence J T,Helmreich R L.Androgyny versus gender schema:A comment on beam's gender schema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88(4):365-368.
[17]Gibert,Lucia A.Feminine and masculine dimensions of the typical,desirable,and ideal woman and man[J].Sex Roles,1978,4(5):767-778.
[18]李立娥.國內外“雙性化”教育研究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07(6):224-228.
[19]李汪洋,謝宇.中國兒童及青少年職業(yè)期望的性別差異[J].青年研究,2016(1):75-83,96.
[20]鄭新蓉.性別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1]約翰·W.桑特洛克.兒童發(fā)展[M].桑標,王榮,鄧欣媚,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