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我國刑事辯護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

2021-03-25 17:29熱娜古阿帕爾
長春大學學報 2021年11期
關鍵詞:以審判為中心庭審被告

熱娜古·阿帕爾

(喀什大學 法政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重大決定,時至今日,改革工作已持續(xù)進行6年有余,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推進我國訴訟體制進一步邁向體系化、科學化的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作為刑事訴訟重要組成部分的刑事辯護制度勢必置身于這項重大改革之中并且伴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而改革?;诖?,有必要梳理匯總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歷程,從而以此為基礎探索未來深化改革的目標與重點。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包含刑事檢察、刑事偵查在內的其他構成刑事訴訟制度的部分,其改革工作存在階段性甚至獨立性的特征[1],與始終伴隨整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具有“全階段依附性”的刑事辯護制度,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但是,探討未來刑事辯護制度的工作方向與改革重點又必須結合刑事檢察、刑事偵查的改革工作進行,因此,下文將在對整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工作進行總結的背景下探討未來刑事辯護制度改革的工作方向與改革重點。

一、“以審判為中心”與刑事辯護制度改革

針對以往刑事訴訟實踐存在的輕庭審、重偵查等問題,“庭審實質化”被預設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核心精神,其旨在通過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與優(yōu)化,充分發(fā)揮庭審的作用,嚴格遵循包含事實證據(jù)調查、定罪量刑辯論與產(chǎn)生裁判結果在內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在法庭上進行,并確保直接言詞原則與排除非法證據(jù)制度的切實執(zhí)行。據(jù)此可以看出,庭審實質化與刑事辯護制度之間存在著天然聯(lián)系,因此,可以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就是充分保障辯護權的訴訟制度”[2]。

(一)“以審判為中心”在刑事辯護制度中的定位

“以審判為中心”強調控辯雙方的對抗,在以往控方力量過強的情況下,這一改革給刑事辯護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同時刑事辯護制度改革可以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也必然要求刑事辯護制度進行革新。

1.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刑事辯護制度的促進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強調審判主體的地位,力求司法實踐活動中長時間存在的庭審空洞化問題得以解決,確保庭審實質化的落實。以往我國刑事訴訟實踐以偵查為中心,導致庭審空洞化問題日漸加重,使得法庭調查等環(huán)節(jié)基本上徒具形式,控方移交的卷宗早在還未開庭審理前即被法官審閱,導致法官在判斷案件時傾向控方的可能性更高,甚至預判了庭審結果;結果使得審判成了確認審前階段成果的環(huán)節(jié),刑事辯護律師的意見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與此相對應,在庭審實質化的刑事訴訟審判當中,法庭調查、辯論環(huán)節(jié)的作用被加強,法官有更大可能接受律師的辯護意見,這就使得在審判時庭審的決定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確保律師辯護的有效性。由此觀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有利于確保嫌疑人、被告人與其辯護律師的辯護權得以充分行使。刑事辯護制度可以通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得到健全。

2.刑事辯護制度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推動

確保庭審實質化可以說是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基礎,而對刑事辯護制度的保障又是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的前提。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強化了辯方的訴訟力量,確保辯護權可以在偵查階段合理行使;確保庭審當中辯護權的充分行使,避免法官通過庭前閱卷的方式定案,保障庭審具有實質性作用。落實庭審實質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健全刑事辯護制度,進而有利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因此可以說,刑事辯護制度完善—庭審實質化—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一個循環(huán)遞進、邏輯聯(lián)系緊密的過程。

(二)“以審判為中心”導向下的刑事辯護制度改革

基于前述的價值框架,刑事辯護制度應當率先作出相應的改革,進而推進庭審的實質化進程,并最終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目標。在“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框架下,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1.庭審實質化

在庭審環(huán)節(jié)確定被告所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是達成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以及落實權責一致的辦案責任制的共同要求,此外還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與刑事庭審實質化的要義所在。庭審實質化的要求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方面:第一,訴訟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應當是審判,偵查等環(huán)節(jié)并不能認定被告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第二,對于被告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應當是庭審活動,也即“庭審是案件審理的核心。法庭上應當包含證據(jù)調查、定罪量刑等諸多環(huán)節(jié)”(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第11條。。庭審實質化的改革舉措涵蓋公訴審查程序、庭前準備程序、證據(jù)規(guī)則與證明標準、量刑程序與量刑規(guī)范、辯護權的行使與辯護意見的采納、法官的裁判文書的說理等刑事訴訟的具體內容。

具體到刑事辯護,確保庭審實質化的達成,就應當圍繞其中心任務展開,也即應當建立一種全新的庭審格局,從而確??剞q雙方具有平等地位,法官也可以站在中立角度進行裁判。嚴格地來講,確保被告訴訟權利不受侵犯尤其是確保被告獲得律師辯護的權利不受侵犯是庭審實質化的關鍵[3]。由于在天然層面上刑事追訴方具有一定優(yōu)勢地位,想要控方與辯方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就必須確保辯護權尤其是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如若不然,追訴權就可能會凌駕于裁判權之上,進而導致庭審明顯更加傾向于控方。庭審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涉及辯護權的行使,確立辯護權的主體地位,對于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活動而言具有推動意義。

2.刑事辯護全覆蓋

在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前,以“偵查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實踐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并一直被學界所詬病,其又具體體現(xiàn)在口供中心主義、案卷筆錄中心主義之上,也即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以偵查階段為中心,工作始終圍繞對控方有利的卷宗筆錄展開,其中獲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又是整個刑事偵查的“核心目標”;為了獲取有罪供述,刑訊逼供、長期羈押等便成了偵查機關常用的手段,被告人的辯護權甚至人權都受到了侵犯[4];在此基礎上,庭審則成為了偵查成果的確認環(huán)節(jié)。由此,從以偵查為中心邁向以庭審為中心,刑事辯護律師的參與有效辯護至關重要,“沒有律師的參與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四個在法庭’,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5]。

刑事辯護全覆蓋不僅指在庭審當中應當充分保障報告人的辯護權,審前階段的律師參與同樣是刑事辯護全覆蓋的要求;在審前階段,犯罪嫌疑人往往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其權益極有可能受到不當侵害,在此過程中,律師的參與與意見的有效表達是犯罪嫌疑人能否在自愿而明智狀態(tài)下作出選擇的關鍵;在庭審中,對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則需要在控方與辯方的對抗與法官的居中裁判之下作出決定。因此,刑事辯護全覆蓋無論是對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保障還是對控方權力的監(jiān)督,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我國刑事辯護改革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

刑事辯護制度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背景下主要進行了前述兩個方面的改革,總體而言,從制度設計上有利于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但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這也是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與解決的問題。

(一)刑事辯護的情況與變化

1.辯護率提高

資料顯示,國內刑事案件的律師辯護率在1997年到2012年期間并不高,其中最高數(shù)值為17.46%,而最低數(shù)值則為11.07%[6]。然而,我國刑事案件的律師辯護率從十八大開始出現(xiàn)改變,有學者從2013年起對我國刑事案件辯護率的變化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2013年到2014年期間,北京、江蘇、湖南與新疆4個省市的基層法院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20.2%,中級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88.2%。2015年到2016年期間,重慶、山東等6個省市的基層法院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25.83%,中級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92%。2015到2017年,上海、河南等5個省市基層法院的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34.2%,中級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為92%[7]。

由此觀之,就其所統(tǒng)計的一審刑事案件辯護率的變化趨勢而言,從十八大至今所經(jīng)歷的三個時期,我國刑事案件一審辯護率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刑事案件的律師辯護率在基層法院中由初始的20.2%上漲到最終的34.2%,刑事案件的律師辯護率在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刑事案件中由最初的88.2%上漲到最終的92%。由此可以表明,從十八大開始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已經(jīng)初見成效。

2.辯護效果提高

除辯護率之外,辯護效果的提升與否是衡量刑事訴訟辯護制度改革成效的另一重要指標;如果說辯護率的提高或降低可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那么辯護效果的提高則需要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就實際效果進行研究。據(jù)此,有學者以向律師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就近5年我國刑事案件辯護效果的變化進行了調研,在其回收的172份有效調查問卷當中,參與者共計辦理了7154件刑事案件。其中,有17.43%的案件存在律師申請證人、鑒定人與偵查員出庭的情況,共計1247件,而法官批準律師上述要求的案件占到這類案件總數(shù)的32.4%,共404件。有9.76%的案件存在律師要求申請排除非法證據(jù)的情況,共達698件;而法官批準律師上述要求展開調查的案件占到這類案件總數(shù)的38.4%,共計268件,而法院最終將非法證據(jù)排除的案件分別占到存在排除非法證據(jù)申請案件總數(shù)的9.6%。在所有案件中,有16.68%的案件律師發(fā)起了無罪辯護,共計1193件,而法院認定被告無罪的案件分別占到改變定性辯護案件的24.39%與所有案件的1.8%,共計129件。同時,律師在24.18%的案件中發(fā)起了改變犯罪定性的辯護,共計1730件,而法院最終認定改變定性的案件分別占到發(fā)起改變定性辯護案件的24.39%與全部案件的5.9%,共計422件[8]。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庭審和辯護實質化的趨勢已不可避免。促進了參與刑事案件的律師可以更加主動地開展辯護活動,并提升辯護的實際效果。第一,律師要求證人、鑒定人與偵查員出庭的案件占到所有案件的17.43%,而律師要求排除非法證據(jù)的案件占到所有案件的9.76%,由此可知,庭審實質化改革可以提升律師辯護的效果。第二,法院僅同意了32.40%的存在律師申請證人等出庭狀況的案件,而法院由于律師提出排除非法證據(jù)要求而開展調查活動的案件僅占到所有存在律師排非要求案件的38.4%,同時最后被法院確定排除的僅有9.6%。從表面上而言,比例稍低,但不容否認的是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績,由此可知法院保護與注重律師辯護權尤其是質證權的力度持續(xù)上漲。第三,在所有案件中,法院宣判被告無罪的案件有1.8%,這個比例明顯高于全國刑事案件無罪判決率。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從2014年到2018年期間,我國刑事案件的無罪判決率(公訴與自訴案件也包含在內)依次為:0.066%、0.084%、0.088%、0.09%和0.057%[9],其年均無罪判決率為0.077%。但是在該位學者的調研當中,所有案件的無罪判決率是國內平均無罪判決率的23倍,達到1.8%。除此之外,因為公訴案件占到了律師發(fā)起無罪辯護案件中的絕大部分,公訴案件于2014、2015、2016、2018年間被法院判定無罪的概率分別為:0.036%、0.046%、0.046%和0.03%,其年均無罪判決率達到0.039%。相較于1.8%的本次調查案件的無罪判決率而言,本次調查案件的無罪判決率是我國公訴案件平均無罪判決率的46倍。以此為依據(jù)可知,律師發(fā)起無罪辯護的案件占到了法院對公訴案件作出無罪判決的絕大部分。

(二)刑事辯護存在的問題

1.“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辯護改革經(jīng)驗未納入刑事訴訟法

2018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這是刑事訴訟法于1996年第一次修訂與2012年第二次修改之后的第三次修改。從修訂內容來看,共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妥善銜接了監(jiān)察制度和刑事訴訟制度;第二,建立了缺席審判制度;第三,從立法明確上明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速裁程序。

刑事訴訟法于2012年第二次修訂以后,在實踐中逐漸出現(xiàn)一些不足,甚至有少數(shù)程序設計出現(xiàn)被架空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梳理匯總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為基礎,提出“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目標,通過該目標引導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再次開展自我革新。為了落實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及有關部門先后審議通過、出臺了多項文件。在這之中,相較于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而言,已有少數(shù)政策文件具備一定先進性,同時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得到法律界人士的認同。但遺憾的是,“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成果未能被此次刑訴法修改所充分吸取。即便刑事司法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和“健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然而必須認識到的是,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的主次之分,也即改革的主線應當是“以審判為中心”,而輔助改革主線的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換而言之,庭審實質化就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基礎所在,而唯有加大司法資源的投入,才可以確保庭審實質化的落實;在確保司法資源維持現(xiàn)狀的情況下,刑事案件必須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展開分流,從而降低司法資源的損耗。但是,刑訴法第三次修訂將重點內容放至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之上則難以體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成果,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法律修訂的動因與要點都應當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比如部分學者指出,本次修訂活動應當與健全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等方面有關[10]。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想要通過刑事訴訟法確保訴訟結構中審判機構的主體地位,就必須進行一連串改革和調整[11]??赡苁且驗椤耙詫徟袨橹行摹钡母母锷婕按罅織l款和內容,所以在第三次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并未就此展開回應。

2.“庭審實質化”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

為了深化庭審實質化改革,最高院于2017年6月6日頒布了包含《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jù)規(guī)程(試行)》在內的“三項規(guī)程”(2)下文統(tǒng)稱為“三項規(guī)程”。三各項規(guī)程分別簡稱為《庭前會議規(guī)程》《法庭調查規(guī)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程》。,同時頒布了《關于在全國部分法院開展“三項規(guī)程”試點的通知》,其中將試點法院明確為18個中級人民法院與其下轄的少數(shù)基層法院,針對每項規(guī)程在2017年6月至9月之間選定一審案件10件以上開展試點活動?;谠圏c法院的工作報告,可以發(fā)現(xiàn)“庭審實質化”的改革措施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落實并不到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律師仍然難以向法院申請證人等出庭作證。因為理念與客觀條件的制約,證人難以獲得人身安全與物質上的保證,導致證人不愿出庭的現(xiàn)狀依然無法得到根本性轉變;公訴方申請或法院通知是證人出庭的主要方式,而被告或辯護人申請的并不多;控方不愿意主動幫助辯方通知相關人員前往法庭作證;要求證人強制出庭存在極大困難。此外,現(xiàn)行的質證環(huán)節(jié)也難以達到有效質證的效果。另一方面,辯方申請非法證據(jù)的排除仍然存在困境。一是非法證據(jù)的界定仍需明確。在實際操作中,偵查機關通過“欺騙”等手段獲取的證據(jù)一般都會被被告與其律師認為是非法證據(jù),而申請法院排除。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審判者面臨極大困難,導致其時常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二是在實際操作中要求法院將物證與書證排除的困難度極高。其原因在于:第一,什么是“有可能會對司法公正造成嚴重影響”?這使得法官必須具備極高的專業(yè)水準才能進行準確判斷。第二,物證與書證被法官認定為具備極高穩(wěn)定性、客觀性與證明力,假如將其排除,會對案件認定產(chǎn)生直接影響,從而使得法律對犯罪的懲戒力度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就導致大部分法院難以將實物證據(jù)作為非法證據(jù)予以排除。

3.刑事辯護全覆蓋尚未實現(xiàn)

就應然層面而言,現(xiàn)代刑事辯護制度的構建水平可以通過“全覆蓋”獲得提升?!叭采w”的對象劃分為以下類型:第一類為符合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必須通知辯護而嫌疑人或被告人未聘請律師的情形;第二類為“除前款規(guī)定外,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二審案件、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審理的案件,沒有委托辯護人的被告人”;第三類適用于簡易程序與速裁程序,且被告并未聘任辯護人的案件。

于身份而言,傳統(tǒng)法律援助對象包含第一類人員,也就是存在身體殘缺、經(jīng)濟困難、心理疾病(不包含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的)或未成年的嫌疑人或被告;而不存在上述情況的普通被告則包含了第二三類人員;于法律援助的種類而言,法援律師可以援助第一二類被告,而值班律師可以援助第三類被告;于律師介入階段的角度而言,第一類對象獲得的辯護援助為刑事訴訟全階段,第二三類被告獲得刑事辯護援助的階段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以及獲得值班律師的法律幫助”,也就是說,后兩類被告獲得法律援助僅是審判階段。

我國至今未形成刑事辯護的“全覆蓋”,其展現(xiàn)在以下方面:規(guī)范層面上,“全覆蓋”依舊無法在刑事辯護領域中達成。于刑事審判的橫向角度而言,在案件僅適用于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時,其被告(即第三類被告)獲取的法律援助僅僅來自值班律師,然而以相關法律規(guī)定為依據(jù),出庭辯護不是值班律師可以提供的服務;所以法律援助難以覆蓋這類案件。于刑事訴訟階段的縱向角度來說,法律援助無法在案件偵查階段與起訴階段為第二類被告提供幫助。即便在案件審理之前值班律師可以幫助第二類被告,然而由于值班律師性質的限制,法援律師難以被值班律師所取代[12]。實踐層面上,制度設計的預期目標是否可以通過“全覆蓋”的落實而實現(xiàn)至今仍然是一個疑問。其一,規(guī)范文件的標準與辯護率的現(xiàn)狀存在極大差異,有學者作出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今的法援需求極大,平均每位律師所需要提供辯護服務的案件有10起,但其中并非全部的律師都進行刑事辯護業(yè)務[8]143。其二,法援工作在我國各個地區(qū)發(fā)展的水平各不相同,如青海省某縣的法律援助中心直至2011年才出現(xiàn)第一個具備律師資格的辦事員[13]。偏遠地區(qū)如何達到全覆蓋將在人員數(shù)量層面上面臨極大困難。其三,就算可以基本實現(xiàn)全覆蓋,但是指定辯護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試點區(qū)域在2018年9月底共計有80 262起案件是由于試點范圍的拓展而獲得通知辯護,而共計有59 090起案件是由于試點活動而獲得值班律師法援。以上件數(shù)還不包括被告人委托辯護的案件和依據(jù)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由法律援助機構正常指派律師辯護的案件[8]141。即便指定辯護率出現(xiàn)一定增長,然而辯護質量卻有待提升。根據(jù)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調研報告,被告通過指定辯護與委托辯護在一審案件中被判處的刑罰存在一定差異,即后者低于前者,同時二審案件發(fā)回與改判的概率更高[14]。

三、我國刑事辯護制度改革的完善建議

(一)將“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辯護改革的成果納入刑事訴訟法

律師辯護的有效性直接決定了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成敗。有學者認為,“唯有刑事案件的被告可以獲得律師的有效辯護,才可以確?!詫徟袨橹行摹男淌罗q護改革達到預期效果”[15]。庭審實質化的基礎與公正審判的保障就是在法庭中控方與辯方具有同等地位。假若被告缺乏律師的辯護幫助,那么控方就會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此種情況可能導致庭審變成控方單方面立證的過程。由此,法庭就必須確保律師的辯護權與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也即“形成判決基礎的信息有機會得到反駁性檢驗”[16]。在適當時機到來時,可以通過修訂刑事訴訟法的方式,在立法層面上明確訴訟改革的成果尤其是庭審實質化的經(jīng)驗與模式。

其具體包括:第一,庭前會議的相關內容?!锻デ皶h規(guī)程》規(guī)定,可能造成庭審暫停的程序性事項能由法院在庭前會議中按照法定程序展開處理,但不得處理定罪量刑等實體性問題。其原因即在通過完善庭前會議程序將庭審重點更好地聚焦至實體化問題之上,確保在庭審中持續(xù)處理控辯雙方的案件實體性爭議焦點。第二,涉及排除非法證據(jù)的內容。律師開展程序性辯護的主要途徑就是對非法證據(jù)的排除申請。非法證據(jù)排除的實體性與程序性規(guī)則通過《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程》得到健全,同時它還細化規(guī)定了包含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在內的諸多內容。第三,庭審規(guī)則的相關內容。法庭調查的基本原則被《法庭調查規(guī)程》明確為集中審理、訴權保障等內容,同時還規(guī)定了包含出庭作證程序在內的諸多內容,使得庭審調查程序得以更加豐富與細化。第四,辯護律師法庭辯論權的相關內容。《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法庭應當依法保障控辯雙方在庭審中的發(fā)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 法庭可以在審理過程中歸納控辯雙方的爭議焦點,引導控辯雙方針對影響定罪量刑的實質性問題進行辯論;法庭應當充分聽取控辯雙方的量刑建議和意見,根據(jù)查明的事實、情節(jié),參照量刑指導意見規(guī)范量刑,保證量刑公正。

(二)落實“庭審實質化”:保障有效辯護

基于前述,庭審實質化的基礎即為辯護實質化,對于改革措施不到位的問題,應當進行完善。

導致我國之前存在庭審虛化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中就包含刑事案件中證人不愿或無法出庭的問題。假如絕大多數(shù)證人證言的出現(xiàn)方式都是書面形式,那么被告就難以面對面地和證人開展辯論。在這種情況下,質證與對抗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效力,不僅會導致被告的質證權受到極大侵害,還會降低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準確性,最終使得庭審的證明功能出現(xiàn)大幅下降,案件審理浮于表面。站在證人(偵查員也包含在內)出庭作證的角度而言,職權主義國家與當事人主義國家具有大致相同的立場,也即以出庭為原則,不出庭為例外。出庭作證是每一位公民所具有的義務,不履行該義務就有遭受法律制裁的可能。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就是直接言辭原則,質證權也以該原則為主要內容。該原則認為:法院獲取待證事實“直接印象”的唯一方式就是利用自身感知,而以偵查案卷為依據(jù)而產(chǎn)生決議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法院判決的基礎不能是偵查案卷中存在的內容,而應當是以審理過程中控辯雙方的口頭陳述與證據(jù)為依據(jù)展開的事實認定。確保法官以自身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與證據(jù)調查為基礎構建心證,并且避免各類書面證據(jù)材料的大范圍運用就是直接言辭原則的目標,其可以確保被告的質證權與辯護權不受侵犯,提升法官判決的精確程度,達成實質公正的目標。

故而,推動法庭調查規(guī)程落實的基礎就是消除證人(偵查員也包含在內)出庭時面臨的各項困難。具體解決方式為:第一,在關鍵考核指標中引入證人出庭率,確保被告質證權不受侵犯;第二,確保對直接言辭原則的落實,避免在庭審中大范圍使用書面材料;第三,提升公民出庭作證的主動性,可以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jīng)驗,將其歸屬于法定義務的范疇;第四,盡可能限制證人不出庭的例外情況。

對于非法證據(jù)排除的問題,應當從兩個爭議入手予以解決。其一,如何對待采取“引誘”“欺騙”的非法方法收集的口供。核心是口供任意性與真實性受到通過引誘等行為獲取的口供的影響程度,只要其并未損害被告合法權益,不與被告真實意愿相違背,同時具備真實性,那么法官就不可以排除該證據(jù)。偵查機關許諾的利益是否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是決定是否應當排除通過引誘等形式獲取的口供的關鍵因素。法官可以將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通過引誘等形式獲取的口供作為案件判決的依據(jù)。同時還必須對被告受誘導作出偽證可能性的高低加以衡量。假如口供會因為許諾的利益而存在極大可能為假,那么法官就應當將該口供排除。然而,可以適當認同通過誘導等形式獲取的證據(jù)并非表示所有通過誘導等形式獲取的證據(jù)都可以作為案件事實認定的依據(jù)。在通過誘導等形式獲取證據(jù)時,應當樹立一定底線。在樹立底線過程中不僅需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還必須符合公序良俗。其二,應該給予“毒樹果實”怎樣待遇,是否應當排除這類證據(jù),存在極大爭議,所以對其必須保持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毒樹就是偵查員通過違法手段獲取的證據(jù)。而“毒樹之果”則指的是據(jù)此衍生出來的證據(jù)。盡管該果實是利用法律允許方式獲取的,也必須將其排除在外。在實際操作中,給予由非法證據(jù)衍生出的證據(jù)以怎樣的待遇,至今尚未產(chǎn)生共識??陀^而言,承認或消除所有由非法證據(jù)衍生出的證據(jù)都是片面的。在短時間內承認“毒樹之果”的證據(jù)效力乃是權宜之計。其原因在于:我國社會矛盾依舊存在,且犯罪率并未降低,偵查技術仍存在一定滯后性;同時,參與偵查到審理所有環(huán)節(jié)的人員依舊存在素質不高的問題等等。然而,站在長遠角度的層面,應當通過更為細致的操作標準來解決“毒樹之果”。

(三)推進刑事辯護“全覆蓋”: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對于刑事辯護制度而言,達成刑事辯護全覆蓋屬于一種“基礎性完善措施”,猶如基礎設施對一國經(jīng)濟發(fā)展之作用。實現(xiàn)刑事辯護“全覆蓋”,應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完善律師“全覆蓋”的立法

據(jù)前所述,刑事辯護就立法層面并未實現(xiàn)真正的“全覆蓋”。所以我國必須首先在立法層面上覆蓋刑事辯護,才有可能達成刑事辯護的“全覆蓋”。具體而言,其一,必須確??梢愿采w整個訴訟階段,也即法援介入時間由審判環(huán)節(jié)改變到嫌疑人首次受到偵查機關訊問或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其二,覆蓋所有被告人。應當將指定辯護的制度引入到適用簡易程序與速裁程序的案件之中,也即在這類案件中,假如被追訴人無辯護人,那么法院在審判環(huán)節(jié)時也應指定法援律師為被告人提供辯護服務。即便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審前認罪認罰環(huán)節(jié)對于被告的重要性比審判程序對于被告的重要性更高,然而審判階段才是被告定罪量刑產(chǎn)生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審判階段,即便法院可以不開展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然而法院依然可以針對包含適用簡易程序等在內的所有事項提出不同意見。因此,對于認罪認罰案件而言,審判階段于辯護律師仍然具有一定意義。其三,覆蓋整個訴訟程序,也即法援也必須覆蓋到死刑復核程序上。如果說法律援助資源有限,那么死刑復核程序就是最應當傾斜的資源。犯罪性質最惡劣的案件與針對嫌疑人最高的刑罰就是死刑,同時該程序一旦進入執(zhí)行階段就不可終止。因此,律師也應當參與到該程序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法援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此外,律師在該程序中的參與度必須得到提升,如將閱讀死刑復核程序卷宗的權利賦予辯護律師等。其四,在案件由監(jiān)察委員會負責時,必須將介入權賦予辯護律師(法援律師也包含在內),由于職務犯罪案件存在一定特殊性,律師介入的時間過早有可能會使得案件難以偵破。但基于此就不允許律師為處于調查階段的嫌疑人提供幫助是不合理的:第一,檢察院是在監(jiān)察委員會之前負責偵查職務犯罪的機構,然而檢察院卻將介入權賦予了律師,所以上述理由說服力不足。第二,調查措施存在一定缺陷,如嫌疑人難以在未處于被看守所羈押的狀況時適用涉及訊問的法律規(guī)定,在此情況下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有很大可能受到損害。因此,只有確保嫌疑人可以獲得律師幫助才可以確保嫌疑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2.改善法律援助律師的資源結構

根據(jù)《全覆蓋工作辦法》的要求,律師的來源是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在2013年共計有78.69%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社會律師負責提供法律援助[17]。也就是說,法援機構依舊存在以社會律師為主、以法援機構工作人員為輔的律師結構。在律師結構保持現(xiàn)狀的情況下,律師資源的匱乏與有效辯護的要求無法通過“全覆蓋”而獲得滿足。因此,必須通過構建新的制度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建立具備多樣性特征的法援制度。具體而言:其一,將合同制度引入到現(xiàn)行法援形式之中。政府(或法援管理部門)通過競爭性投標或協(xié)商的形式和各類個人或機構簽署將法援提供給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同,遵照合同約定,嫌疑人或被告獲得合同律師提供的辯護服務,而政府通過公共財政給予其報酬。從某種層面而言,合同制度帶有私法的性質,其注重將政府和律師放在平等地位上,所以合同制度可以提升社會律師參與法援的積極性,是拓寬法律援助律師的一個有效方式。其二,應當建立公設辯護人制度。美國是該制度的發(fā)源地,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都引入了該制度,其可以提升刑事法援的力度[18]。在該制度中,為被告提供辯護服務就是公設辯護人。擁有公職與規(guī)定薪資,且專門提供辯護的全職律師就可以成為公設辯護人。由于公設辯護人具有專職性和政策性的特征,其可以穩(wěn)定地將有質量的辯護服務提供給被追訴人。對于國內經(jīng)濟欠發(fā)達、律師數(shù)量不充裕的區(qū)域而言,或可成為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

四、結語

辯護律師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必備的角色,倘若律師無法參與到刑事訴訟之中,就會導致所有改革措施都浮于表面;此外,律師也可以通過本次改革活動獲得新的發(fā)展。以審判為中心的相關改革措施的落實,對于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一背景下,相關改革措施的進一步收入刑事訴訟法,對庭審實質化的改革予以落實,對刑事辯護全覆蓋予以實現(xiàn),均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實現(xiàn)過程中仍需要對司法實踐進行不斷總結與反思。

猜你喜歡
以審判為中心庭審被告
雙被告制度的檢視與重構——基于《行政復議法》的修訂背景
直擊現(xiàn)場:“我單位成了被告”
人民法院庭審須全程錄音錄像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直接言詞原則的落實與公訴質量的提升
庭審實質化改革背景下基層檢察機關公訴工作思考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以審判為中心”視野下的偵訴關系研究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行政公益訴訟庭審應對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