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萍
摘 要: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切入點,理解編者的意圖,走進作者的世界,讀懂文本背后的內(nèi)涵既反映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多視角、多角色出發(fā)去解讀文本,不僅能形成獨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把握文本的“精髓”,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
關(guān)鍵詞:文本解讀;細讀;多視角;解讀策略
文本是一種常見的書面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這是作者的真實感受,包括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一個單句、一件事情或一處風景被記錄下來,都可以被視作文本,而文本解讀一般是指讀者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文本解讀要多視角
沈大安先生說:“要上好課,語文細讀是基礎?!奔氉x不是字詞句段、表達修辭的逐一推敲,而是帶著思考和審視去理解,它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解釋的準確性和嚴謹性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我們應該潛下心來從多重角度研讀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設計與它相符合的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文本呢?不妨從以下視角開始。
1.從編者的角度,把握單元目標
文本是編寫者和教師之間對話的基礎,教師是學生和編寫者之間的橋梁。如果教者無法理解編者甚至忽視編者編寫教材的意圖,那學生可能因此留下知識和能力的盲點。那么編者的意圖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呢?一般體現(xiàn)在單元主題、課后思考甚至插圖和生字表等中。
(1)巧思主題,整體解讀文本
從浩瀚如煙的作品中選擇幾百篇作課文,對每冊每單元乃至每篇課文都要做出精心的安排,從教學內(nèi)容、學習方法到教學方法及建議,可謂是浩大的工程。就像一顆顆珍珠,需要一根細線才能串成精致的項鏈,如何編排這一篇篇精心挑選的課文,編者用單元主題串聯(lián)幾篇課文,使之有了相似的價值導向,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找尋課文與課文間的關(guān)聯(lián),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編排的課文有《走進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裝滿昆蟲的衣袋》《變色龍》《金蟬脫殼》四篇。單元主題為走進大自然,四篇課文都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guān)。其中《變色龍》和《金蟬脫殼》形象地描寫了昆蟲世界的奇妙。兩篇課文都刻畫了動物,如果單看課題是否認為編者編排課文時有所重復?實則不然,兩篇課文雖都以描寫動物為主,但《變色龍》突出了變色龍的外觀,而《金蟬脫殼》重點描繪了蟬兒脫殼的過程。一靜一動,可謂動靜分明,煞費苦心。
(2)巧用課后練習,掌握文本重難點
在確立課堂教學重難點方向時應考慮課后思考練習,它充分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教者解讀時應該抓住課后習題思考其訓練目的,找尋它與文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案例】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中課后練習有一題照樣子仿寫,觀察原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句式采用先分說再總結(jié)的方法描寫了葡萄顏色很多。練習時,學生通過品讀能體會到公園很美,但無法準確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多么美,這時教者可以從顏色、香味、品種等方面提示學生說準確,滲透句式的寫作方法,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說話。
2.從作者的角度,理解文本意圖
不同的作品展示了不同作家的風格和魅力。從作者的角度研讀文本,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的定位,而不僅僅是浮于文字表面的熱鬧或深沉。
【案例】《祖父的園子》一文,“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如果只讀這一段文字或這篇課文,我們一定認為作者的童年單純、美好,其實讀過蕭紅生平的人都知道,她的童年遭受父親的冷漠,繼母的刁難,寂寞的童年里只有祖父給了她人間的溫情,可以說祖父的園子承載了她坎坷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站在作者的視角去看文本,我們仿佛感受到文字鮮活的溫度和文字背后蘊藏的感情,體會到那么不完美的一生還有這么一塊值得珍藏的回憶溫暖著她,相信再讀這些童心未泯的文字時一定能讀出不一樣的意味。
3.從兒童的角度,換位揣摩尺度
兒童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所有的教育都應該圍繞兒童展開。古人曾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梢姡瑑和诮庾x文本時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我們備課不僅應該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站在他們的角度進行文本解讀。
【案例】《孫中山破陋習》一文從兒童的視角去解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偉人孫中山立志破除陋習時也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姐姐被陋習折磨,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從而促使他日后下令廢除纏足陋習。教者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不妨從年齡切入,讓學生的關(guān)注點聚焦在小時候的孫中山身上,體會他小小年紀就有明辨是非的勇氣,有“破”除陋習的決心。
二、解讀應有策略
作為一名讀者和教學設計者,文本解讀應遵循文本自身的“意愿”,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怎樣才能真正做到與文本對話,和文本溝通呢?我們在解讀時應立足文本體裁,還原文本內(nèi)涵,抓住文本結(jié)構(gòu)與寫法,形成獨特的意象。
1.根據(jù)體裁,發(fā)掘韻味
任何一篇文本都有一定的體裁樣式,體裁的不同決定了文本樣式的不同,教學的側(cè)重點也不同。如,敘事性課文應了解故事梗概,談論影響你的人物或場景、細節(jié)等。讀詩時,通常應該把握詩歌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說明文章則應該抓住要點,掌握說明方法。
2.還原文本,引申內(nèi)涵
我們在解讀文本時不妨回到文本自身,從語言文字的字意上去加以還原,在理解本義的基礎上再延伸,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的興趣,也能使課堂設計緊湊,突出文眼。
3.通過比較,升華高度
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容易被文本局限,不容易跳出固有的思維去審讀文本,因而理解不夠深刻。這樣往往會模糊文本本身的內(nèi)涵,學生也會因此產(chǎn)生理解上的盲點,導致理解不夠深刻。
文本解讀重在方法與路徑,實踐與操作,只有長期堅持細讀文本,精讀文本,堅守在獨立思考這條道路上,語文課堂定能“活色生香”。讓我們靜靜徜徉在文本中,品讀細思,積攢創(chuàng)新,讓我們的學生享受文字的魅力,感嘆語文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