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小學生處于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對其進行閱讀量的適度拓展,并指導掌握基礎的文學表達手法,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題,能夠為其學習語文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基于目前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提出幾點提升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素養(yǎng);現狀;重要性;策略
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因而扎實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是學好其他學科的關鍵。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且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因而對其進行文學素養(yǎng)的滲透和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講解漢字、拼音,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拓展的散文、小說、詩歌等素材,鼓勵學生增加課外名著的閱讀量,形成對文學作品思想主題的感悟和理解,幫助學生實現精神與心靈上的發(fā)育與成長。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1.教師教學理念脫離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師未能仔細解讀并落實新課程改革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要求。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側重于按照傳統(tǒng)教學經驗與模式,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未能積極參與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互動,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能力未能得到提升。
2.教師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側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從漢字與拼音角度指導教學,未能指導學生將輸入的知識充分表達和運用。教師在聽說與寫作表達等知識的運用方面仍然缺乏關注和重視,而這卻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方案,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統(tǒng)一的指導方式導致學生未能實現個性化的成長和發(fā)展。
3.教師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素質教育改革中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文學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教師在講解文章的過程中,側重點常常放在字詞的書寫、拼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分析文學表達手法,體會作品主題,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在精神、“三觀”、心靈上的成長與發(fā)育。
二、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語文教與學的重要前提
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就能夠對文章的主題有深刻的體會和理解,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作品的組成架構。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和闡述,學生能夠迅速地領會,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而教師對于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也能夠迅速被學生吸收,從而加深了對于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因此,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語文學科教與學的重要前提,在有一定文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更高效,學生進行語文試題的分析和思考時也會更加有思路、有方法。
2.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首先,學生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建立在不斷閱讀和總結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學生在不斷地為語文學習輸入新知識,積累過程中掌握作品的表達手法和謀篇布局。同時,學生在閱讀時形成自己的思考,對故事后續(xù)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出合理的假設,培養(yǎng)續(xù)寫作品的能力,這是養(yǎng)成發(fā)散思維的方式之一。
其次,閱讀是基礎,學生在寫作和表達過程中,基于通過閱讀獲悉相關知識和掌握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自主的思考并謀篇布局,從而創(chuàng)作出有立意、有深度的作品。而這正是學生培養(yǎng)并提升文學素養(yǎng)在知識輸出及創(chuàng)作與表達上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在與人溝通時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從而迅速抓住對方的心理、情緒和意圖,便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因此,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將能夠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到合理運用于書面表達和人際溝通方面,提升語文學習的綜合實力。
3.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成長和發(fā)展
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學生從增加閱讀量、獨立思考、形成習慣三個方面做出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會通過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生平經歷、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品的主題思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精神與心靈上的洗禮與升華,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和諧地成長與發(fā)展。這對學生將來的深入學習研究、工作、與人處事等方面大有裨益,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意味著學生理解、共情能力的提升,因而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成長與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
1.在閱讀中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
教師通過帶領并指導學生閱讀經典篇目,幫助學生增加閱讀量,從文章組織架構、情節(jié)設置、發(fā)展順序和主題思想等方面分析文章,指導學生形成分析文章的思路,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和掌握寫作手法并進行歸納和總結。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閱讀課外經典名著,包括小說、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等,促使學生廣泛涉獵,感受文化的奧妙與魅力,提升自身語言感知力和文學素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讀、勤思的學習習慣,就能夠全面拓寬自己的知識層面,對問題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體會。
2.在記錄中提升文學素養(yǎng)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觀看的電影、閱覽的小說、散文等以及每日的生活經歷及時記錄,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影片或作品的開展架構、反映的思想主題方面做出總結和思考,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和經歷,寫觀后感和閱覽心得,隨著學生經歷的革新和增長,在不斷的翻閱過程中會產生新的體會和感受,然后予以補充,久而久之培養(yǎng)了文學素養(yǎng),豐富了精神,滋養(yǎng)了心靈。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策略
1.充分利用教學材料,合理地安排和講解教學內容
教學改革下,小學語文教材也做了合理的編排與調整,從基礎知識到課外拓展都有涉及,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合理設置教學方案,控制教學進度,從重點課文的細致講解到課外散文、小說等的泛讀,要求學生跟隨教師做到層次清晰地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散文、記敘文、小說、寓言故事等類型的素材,要求學生課下首先預習,弄明白文章的生詞、字句,理清文章的脈絡,初步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主題,然后在課堂上精講精練,指導學生對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表達手法、謀篇布局能夠有所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師在講解《草原》這篇散文之前,首先要求學生對課文通讀一遍,勾畫出生字、生詞,結合文章組織的架構、謀篇的發(fā)展順序,初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然后教師在講解時,具體分析文章組織的幾個情境,即從“草原人迎客”“喝酒舉行聯歡會”“與客依依惜別”三個場景入手,指導學生體會蒙古同胞的熱情個性,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和抒發(fā)的民族團結的情感。教師通過場景的講解,要求學生思考作者謀篇布局的順序,學生根據作者的描寫,首先是進入草原時的美麗風光,其次是草原人迎接客人并舉行聯歡會的場景,再次設置的是與草原人話別的情節(jié),理解文章是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順序進行的。最后是教師指導學生對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和體會,感受作者使用的描寫手法,包括比喻、擬人,總結散文描寫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指導學生根據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創(chuàng)作一篇景物描寫的作文。
2.鼓勵學生增加課外經典名著的閱讀量
要使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水平得到提升,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僅僅掌握教材上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結合教材主題的設置,為學生選擇和推薦適合學生閱覽的作品和書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四大名著讀起,根據書本上的注釋和拼音進行閱讀,然后讓學生讀沒有注音的讀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及時做筆記,對每一章節(jié)的故事情節(jié)做一個概要記錄,思考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分析作者在表達主題時運用的寫作手法,并嘗試對文章的情節(jié)進行續(xù)寫和改寫的訓練。
3.合理運用詩詞教學,指導學生體會詩歌情感
詩詞是中國文化的底蘊和精髓所在,教師在講解詩詞部分時,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選擇巧妙的辦法指導學生體會詩詞表達的情感,感悟詩詞中蘊藏的人生哲理,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和諧的精神,促進心靈成長與發(fā)育。
例如,教師在講解《山居秋暝》時,對于其鑒賞部分的設計,首先要求學生勾畫出詩歌中使用的具象,即詩人使用了哪些用以寄托自己情感的事物,學生通過閱讀勾畫出“明月”“松”“清泉”“石”。其次,教師通過這些意象在古詩中具有的深層含義,指導學生將其帶入本詩進行理解和體會。然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詩人的描寫手法,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理解。學生發(fā)現“明月松間照”使用的是靜態(tài)描寫,“清泉石上流”則是使用動態(tài)描寫手法,這一靜一動結合展現出一幅幽美、靜謐、愜意的山居圖。最后,教師分析這首詩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根據王維的處事態(tài)度以及其所擅長的田園詩風格,結合本詩景物描寫的特點,學生迅速明白這首詩反映的是淡泊的情懷、寧靜安逸的人生態(tài)度。
4.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
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除了要加大對學生知識的輸入,還要指導學生敢于運用自己所學,提升自己輸出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設定某一主題,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可以從景物描寫、情感抒發(fā)、對事件的議論等方面,要求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將其及時記錄下來。鼓勵學生寫日記、寫隨筆,對觀看的電影和閱讀的書籍記錄自己的觀(讀)后感,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析,給予對應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并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加以配合必要的寫作訓練。通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能促進語文教學的高效進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幫助學生實現心理、精神上的成長和發(fā)育。
參考文獻:
[1]趙文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2):191.
[2]彭青惠.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yǎng)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