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蔡之幸 陳越
患者男,75歲,因“乏力、納差1周”于2019年12月29日就診。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下肢皮膚瘙癢,就診于當?shù)厣鐓^(qū)醫(yī)院,診斷為“老年性皮膚瘙癢癥”,予潤燥止癢膠囊口服治療,3次/d,4粒/次;3周后患者出現(xiàn)乏力、納差,遂停藥,并于當?shù)蒯t(yī)院查肝功能示ALT 1452 U/L、AST 968 U/L、GGT 274 U/L、ALP 235 U/L、TBil 59.7 μmol/L、DBil 38.9 μmol/L,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認肝炎、傷寒、結(jié)核等傳染病史,否認外傷、手術(shù)、輸血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無煙酒嗜好。
入院體檢:體溫36.2℃,心率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28/72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鞏膜輕度黃染,未見肝掌、蜘蛛痣;心、肺、腹部查體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示血常規(guī)+CRP、腎功能電解質(zhì)及血脂、血糖未見異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學標志物陰性,EB病毒、巨細胞病毒標志物陰性,肝病自身抗體譜、風濕免疫檢查、銅藍蛋白均未見異常;腹部超聲示肝囊腫。入院診斷:藥物性肝損傷。給予異甘草酸鎂注射液(150 mg,1次/d)、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1.8 g,1次/d)及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930 mg,1次/d)靜脈滴注治療。10 d后患者癥狀好轉(zhuǎn),肝功能檢查示ALT 76 U/L、AST 40 U/L、GGT 114 U/L、ALP 109 U/L、TBil 25 μmol/L、DBil 10.3 μmol/L;停用靜脈藥物,于當日帶藥出院;出院診斷:藥物性肝損傷。
討論迄今,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仍屬于排他性診斷,缺乏客觀、簡便、特異性的診斷指標[1]。本例患者肝損傷明確,既往體健,否認基礎(chǔ)肝病史,有明確的潤燥止癢膠囊用藥史,否認使用其他藥物及保健品。根據(jù)《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017)》[1]推薦采用的Roussel Uclaf因果關(guān)系評估法(RUCAM)量表對藥物與肝損傷的因果關(guān)系進行綜合評估,判斷該患者為肝細胞損傷型,急性,RUCAM評分8分,嚴重程度2級。由此可見,在本患者中潤燥止癢膠囊與肝損傷的發(fā)生為很可能。
潤燥止癢膠囊由何首烏、制何首烏、桑葉、苦參、生地黃及紅活麻六味藥組成,其中何首烏及其制劑具有確切的肝毒性[2],而其他成分尚未見到有關(guān)肝損傷的報道;因此推斷本例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與潤燥止癢膠囊中的何首烏成分密切相關(guān)。
何首烏主要含有蒽醌類、二苯乙烯類、黃酮類等成分,蒽醌類和二苯乙烯苷均有肝毒性,其特異質(zhì)肝損傷與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肝損傷易感成分及免疫活性物質(zhì)相關(guān),與用藥劑量、療程等缺乏明確的對應關(guān)系,具有偶發(fā)性、隱匿性、個體差異性[3-4]。何首烏導致的肝損傷在臨床上以肝細胞損傷型多見(90%以上),而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相對較少,損傷程度以中輕度為主,有的僅表現(xiàn)為無癥狀的生化指標異常,部分可出現(xiàn)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腹脹等癥狀;本例患者表現(xiàn)為乏力、納差,肝功能異常,停藥后經(jīng)積極保肝降酶治療,預后良好。
潤燥止癢膠囊是常用非處方中成藥,常用于治療銀屑病、慢性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痤瘡、帶狀皰疹等多種皮膚病[5],具有祛風止癢、養(yǎng)血滋陰等作用,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但其潛在的肝毒性容易被忽視。且說明書中潤燥止癢膠囊的不良反應和禁忌證尚不明確。因此,在臨床中應謹慎使用,使用時應對患者做好用藥教育、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如有異常,及時停藥,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