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河寶 胡芳 徐海貝 喻松仁(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特色和精華,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yī)完成辨證論治的重要手段和依據(jù),無論從理論抑或臨床,四診的每一診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舌診和脈診因為與臟腑的緊密聯(lián)系性及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性,成為了中醫(yī)特有的診療手段之一,本文就舌、脈診的原理及相互合參的意義作如下探析。
1.1 舌診原理及臨證意義 舌是人體的肌性器官,通過經(jīng)脈、經(jīng)筋直接或間接與臟腑相聯(lián)系,人體臟腑、津液、氣血的盛衰變化通過經(jīng)絡直接映射于舌,因此直觀地觀察舌質、舌苔、舌態(tài)及舌下絡脈的變化即可客觀地判斷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舌無表皮覆蓋,血絡最為豐富,與心主血脈的功能直接相關;舌的靈動,可以調節(jié)聲音,形成語言,又與心主神明的功能有關,故有“舌為心之苗”之說。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一身臟腑氣血的功能狀態(tài),因此全身臟腑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反映于舌[1];舌的味覺可影響食欲,舌下津液既可濡潤舌質,又可拌和食物幫助消化,脾胃的運化狀態(tài)直接反映于舌,故有“舌為脾胃之外候”[2]之說?!吨嗅t(yī)診斷學》[3]教材歸納舌診臨床意義為:判斷正氣之盛衰、辨別病位之淺深、判別病邪之性質、推斷病勢之進退。
1.2 脈診原理及臨證意義 脈診是通過脈動應指的形象,從而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脈象是由心臟波動推動氣血在脈管中運行而形成。脈診方法多樣,如遍診法、三部診法及寸口診法。因寸口處皮膚薄嫩,脈易于暴露,且切按方便的原因,現(xiàn)代診病多以寸口診法為多,而寸口處乃肺經(jīng)太淵穴所在之處,十二經(jīng)脈匯聚于此,能夠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況。由于構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是心和脈,物質基礎是氣和血,動力因素是五臟六腑之氣。故脈診具有了解人體氣血盛衰與運行狀況,識別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性;判斷疾病的進退與預后等臨床意義。
2.1 舌診、脈診是中醫(yī)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色之一,而望、聞、問、切四診是完成辨證論治的基本手段和技能。千百年來,中醫(yī)學一直以此種方法來診治疾病?!端貑枴っ}要精微論》[4]曰:“診法何如……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悟,決死生之分焉?!毖悦髟\法對人體進行全面診察,以此判斷人的健康或疾病的狀態(tài)。《難經(jīng)·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5]指明望五色、聞五音、問所欲五味、切脈之虛實以知其病的基本內容和臨床意義?!夺t(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決》指出中醫(yī)四診方法是:“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保?]以上內容表明,醫(yī)者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對患者進行整體審察,以全面辨證,借此給以明確的臨床治療及指導措施。望診包括望頭面五官、軀干四肢、形體動態(tài)、分泌物排泄物等內容,而舌象是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舌質、舌苔、舌態(tài)甚至舌下絡脈均在望診之列;切診包括脈診和觸診,脈診即醫(yī)者通過脈動應指而感知人體氣血陰陽的變化,而在臨證中,脈診成了中醫(yī)別具特色的診法之一,甚至是中醫(yī)區(qū)別西醫(yī)的根本診斷標志。
2.2 四診合參,舌脈為重 中醫(y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診察疾病,其實是從一個個表面現(xiàn)象來認識疾病的。因為四診各有側重及局限性,要對疾病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需要收集的病情資料盡可能全面與完整,因此要四診合參。然而,舌診、脈診在辨證論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舌、脈合參,方可萬全。因為舌內通臟腑,舌質和舌苔隨時反映臟腑氣血津液的變化,因此,舌象是疾病本質的反映;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波動、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有密切聯(lián)系,脈動應指的變化是臟腑氣血陰陽變化的明證。舌象、脈象的變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反應的醫(yī)學信息是客觀可靠的,因此,在四診合參,各有側重的情況下,舌診、脈診均為診法之重,辨證之要。
2.3 舌脈呼應,信息昭明
2.3.1 舌、脈各有局限,尚須合參 盡管舌、脈是疾病本質的反應,但因為病理變化的復雜性,單憑舌或脈尚不能對疾病進行本質的揭示。臨床上,舌質的顏色、形態(tài)主要反映臟腑氣血津液的情況;舌苔的變化,主要與病邪和病證的性質有關。察舌質可以了解臟腑虛實、氣血津液的盛衰;觀舌苔重在判別病邪的性質、邪正的消長及胃氣的存亡。然而有舌質、舌苔同時主多種病證的情況,如絳舌既主里熱亢盛又主陰虛火旺,膩、腐苔既主濕濁、痰飲,又主食積;同時,更有舌質與舌苔變化不一致情況的發(fā)生,從而導致臨床辨證錯綜復雜。比如,舌苔和舌質所反映的病性不一致,甚至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時,多表明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此時應對二者相互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同時需要脈診的進一步支持與驗證。同理,臨床上,一脈主多種病證與一病多脈之間相互交叉的情況也較多見,甚至紛繁復雜,因此單憑一種或幾種脈象,不能判斷其究竟屬于何種性質的病癥,尚需參合舌象,進一步印證。如《杏軒醫(yī)案》治“李某陰證傷寒,見純紅舌” 案。病人呈現(xiàn)一派陰寒之象,而唯有舌紅為熱象,程氏一時難辨,認真切脈,三部脈均沉而弱,為了慎重起見,程氏先用理中湯小劑試之,果然起效,繼用回陽飲治之,病情痊愈。程氏得出,舌紅乃因腎水凌心,逼其心陽外越而至。足見,舌脈合參,互為補充,在病癥的明確診斷與治療中必不可少。
2.3.2 舌、脈診是中醫(yī)整體把關的診察手段 中醫(yī)學重視人體的整體性,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互相補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為了全面而準確地診察疾病,需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然而,在對四診所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本質分析之時,尚須最后通過舌、脈診來證實或否定四診所得出的印象是否成立,避免漏診或誤診。如王旭高醫(yī)案:“但寒不熱,便溏脈細,肢體面目俱浮,悉屬陽虛之象,唯舌紅無苔,此屬陰傷之侯,但口不干渴,乃君火之色外漏。治當引火歸元。附桂八味丸合鹿角霜、黨參、冬術?!保?]王氏根據(jù)患者但寒不熱,便溏、肢體面目俱浮的特點認為是陽虛為主,但患者又有舌紅無苔,似有熱盛傷陰之癥,且患者又口不干渴,證明陰液未傷。在難辨之際,詳細把脈,覺脈細而沉,認為舌紅是君火之色外漏,斷然用引火歸元法取效。
2.3.3 舌、脈診是診察特殊人群的主要手段 臨床上,一些特殊人群的辨證論治主要依靠舌、脈診來完成,如嬰幼兒、聾啞病人及不能清晰表達或意識喪失的人群,當問診幾乎不能獲取任何醫(yī)療信息之時,只有通過脈診、舌診來尋找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機狀態(tài),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藥。而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舌脈的變化判斷病情的向愈或惡化。臨床上,小兒外感發(fā)熱病情多見,當解表發(fā)汗后,若汗出身涼而脈靜,往往是病情向愈的表現(xiàn);反之,若汗出而身涼,但脈不靜,仍然數(shù)而躁急,同時,舌苔由淡白轉黃或灰黑,一定會再次高熱,此時,需積極采取措施,果敢用藥,以阻止病情進展。
2.3.4 舌、脈診是判斷疾病性質及預后的最重要依據(jù)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脈均有相應的表現(xiàn),如寒邪致病可見舌淡苔白,脈沉遲;熱邪可見舌紅苔黃脈數(shù),虛熱則見舌紅少苔而脈細數(shù);寒濕為病,多見舌淡苔白滑,脈沉而細;痰飲、濕濁致病,則見舌淡苔白滑,脈滑;若燥邪為病,則見舌紅少津,脈細;若因瘀血為病,則舌可見有瘀點、瘀斑,而脈見澀或結代。因此,通過舌脈相互印證,能夠明確診斷疾病的性質。
中醫(yī)歷來重視疾病的吉兇順逆,正確的預后估計,舌、脈診對此有著很大的價值。就舌苔而言,苔色由白轉黃、由黃轉為灰黑,苔質由薄轉厚、由潤轉燥,多為病邪由表入里的征象。同樣,脈象的變化對推斷病情的進退預后也有重大臨床價值,如久病而脈漸趨和緩有力,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的佳兆;相反,若虛癆、失血等病突見洪實芤革等脈,則多為邪盛正衰之危候。當然,臨床還有危重舌象如豬腰舌、火柿舌、舌強語謇、囊縮卷舌,真臟脈如釜沸脈、雀啄脈、解索脈等,這些舌、脈征象多提示預后不良。
舌脈合參并非要舍棄聞診和問診,而是在中醫(yī)四診過程中以舌、脈診信息作為客觀判斷憑借,聞、問診信息作為重要參考依據(jù)。由于問診過程中受諸多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患者的認知水平、意識形態(tài)、語言等,往往會誤導醫(yī)者對疾病判斷的客觀性,而舌、脈是臟腑內在生理、病理功能的本質昭示,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體氣血、陰陽的變化,均在舌、脈上有本質的體現(xiàn)和反應。醫(yī)者臨證四診并用,并以舌、脈為主要憑借,審證求因,于病情發(fā)展之變化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繩之以法,斯得其病之真情所在,以此立法、處方,確可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