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楊素清,王松巖,李志嶺,李志鴻*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哈爾濱 150040;2.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0)
銀屑病,中醫(yī)稱“白疕”,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王玉璽教授臨床經(jīng)驗豐富,對于銀屑病的病因病機以及治療均有獨到見解。
銀屑病中醫(yī)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皬汀睆娬{(diào)該病的致病因素是復合的?!半s”則說明致病因素之間交雜,外感、內(nèi)生病邪以及病理產(chǎn)物之間常相互糾纏。王老認為風、寒、濕、瘀、毒等因素在銀屑病的發(fā)病以及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
風為百病之長,易襲陽位,易夾他邪。尋常性銀屑病多由外感誘發(fā),初發(fā)皮疹多見于頭皮、上肢等人體上部,伴有點狀出血現(xiàn)象(風夾熱邪入于血絡,則可見出血),這些均符合風邪的致病特點。當風夾雜寒、濕等邪氣時,憑借風性善行的病理特點,攜寒、濕之邪游走于人體下部,這也與慢性期斑塊型銀屑病多見于下肢的特征相契合。內(nèi)風屬病理產(chǎn)物。血熱、血虛、陰虛、血燥、血瘀、久病入絡等均可生內(nèi)風。內(nèi)風在病理特性上與外風類似,內(nèi)風可致燥、癢等病理表現(xiàn),同時內(nèi)風可夾其他病邪游走穿行于經(jīng)絡、皮膚,甚至可達臟腑之中[2-3]。濕邪有外濕與內(nèi)濕之分。在致病特點上,內(nèi)外濕邪相互影響,關系密切,不可截然分開。濕性黏滯的病理特點在銀屑病中主要表現(xiàn)為病程纏綿,難于速愈,皮損肥厚,鱗屑呈淡黃色且難以剝脫等。“濕”也是銀屑病易診難治的原因之一[4]。“瘀”(并非獨指瘀血)為經(jīng)絡瘀滯,它既是上一階段的病理產(chǎn)物,又可成為下一階段的致病因素。經(jīng)絡瘀阻則氣機難暢,進一步導致血瘀、濕聚?!梆觥庇谌砘蚣∧w局部均可見相關征象,肌膚局部具象為皮疹肥厚、皮色暗紅。瘀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經(jīng)絡不通的結果,銀屑病的點狀出血現(xiàn)象雖多為鮮血,但亦與瘀相關,正如《血證論》中所言“蓋血初離經(jīng),清血也,鮮血也……亦是瘀血”?!岸菊?,厚也”,王玉璽將毒邪概念進行了規(guī)范,指出:凡是對機體造成嚴重的傷害,造成機體陰陽失調(diào)的不利因素,均可稱之為“毒”。除一些本身具有強烈毒性的“疫毒”之外,毒邪多是由他邪化生而來。這一特性,便決定了毒邪的治療法則為“治毒先祛邪,邪去毒自化”。即以祛邪為主,佐以解毒。[5]寒邪是王玉璽根據(jù)臨床實踐結合北方高寒的氣候特點提出的銀屑病的致病因素。六淫之寒、久病傷陽成寒、素體正虛之寒均囊括其中。北方多寒,寒易傷陽,陽弱則濕難化;或素體正虛,臟腑功能失調(diào),脾腎陽虛以致內(nèi)生寒濕[6-7]。外襲或內(nèi)生之風、濕、寒邪阻于經(jīng)絡、腠理乃至臟腑。風、濕夾熱、邪氣瘀久、脈絡不通,均可致瘀血。風、寒、濕、瘀,久而不解則成毒,毒反與風、濕、瘀結,使經(jīng)絡、腠理壅塞不通,氣血凝滯于肌膚而成本病[8]?;趯︺y屑病病因病機的深刻認識,王玉璽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用藥體系。
2.1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威靈仙 這是王玉璽治療寒濕型銀屑病的常用藥組,多在一方中并見,但兩藥組功效不同,不可混淆。荊芥辛溫不燥,能散上焦及表淺之風寒。防風性溫卻潤,為風中之潤劑,善祛周身之風。荊芥散寒力強,防風祛風效佳。二藥相合,發(fā)散病位表淺之寒濕[9]。羌活、獨活、威靈仙為角藥,三者互為犄角,性味相近,協(xié)同增效。羌活長于祛上部之風寒,獨活主祛下部之風濕,行氣血,威靈仙則可宣通十二經(jīng)絡,走而不守,性猛急。羌活與獨活合用,通行上下,橫貫胳臂,腰膝。二者配合威靈仙的通絡之性,散寒、除濕、通絡之效倍增[10]。
2.2 當歸、川芎 兩藥合用稱“佛手散”,內(nèi)科多用其治療血證。當歸柔潤,補血、活血、潤燥。川芎辛竄,行氣活血。當歸偏于養(yǎng)血,川芎重于行氣,二者互制互用,氣血兼顧,補而不滯[11]。王玉璽在銀屑病的治療中,多在祛風藥中配合二者,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2.3 麻黃、附子、細辛 麻黃附子細辛湯源自《傷寒論》,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稱麻黃、附子、細辛為角藥。三者作用不同,有表有里,有散有補。配伍之妙,為引陽達表的不二之選。麻黃辛散之力最強,可解在表之寒濕。然若中陽已虛,外強中干,鼓動之力安在?必加辛熱溫補陽氣之附子,助麻黃鼓邪外出。附子“走而不守”,通十二之經(jīng),無所不達,通經(jīng)活絡之力佳。細辛達表入里,外助麻黃散表寒,內(nèi)入腎經(jīng),鼓動真陽助附子溫里以散寒[12]。三藥相合達表入里,散而有補,通經(jīng)活絡,從而使腠理開闔。腠理開闔有度則氣血得通,津液得輸,榮衛(wèi)之氣得布,寒濕得祛,衛(wèi)外堅實[13]。值得注意的是,銀屑病患者體質少虛,邪氣極易從陽熱化。寒濕之邪,用鼓動陽氣佐以辛甘化陽之劑,便可解決。附子溫里強,補陽弱,力峻卻后勁不足。王玉璽正是利用這種“不足”,將其廣泛應用于寒濕型銀屑病的治療中。
2.4 麻黃、木通 取義于消風散,疏風、除濕。麻黃功效遠并非“發(fā)汗解表”而已。麻黃還有利水的作用。張錫純總結:“利小便兼發(fā)汗者,木通之類。發(fā)汗兼利小便者,麻黃之屬?!倍吖τ妙愅瑓s各有偏重。木通滲利濕熱,能散邪;麻黃宣散疏風,可利水。對藥伍用,透邪外達,利濕清熱。常用于寒濕在表,兼內(nèi)有濕熱之證。有時配合消風散中蒼術、苦參等增強祛風燥濕之效;還可配合疏風養(yǎng)血的胡麻仁,以避免清利太過[14]。
2.5 烏梢蛇、蜈蚣 烏梢蛇性平無毒,搜風通絡。蜈蚣性走竄、熄風止痙,通達內(nèi)外,蜈蚣尚有散結的作用,并可以毒攻毒?!敖Y”具象化的表現(xiàn)為銀屑病斑塊。所以在患者皮損以斑塊為主時,可配伍應用。烏梢蛇、蜈蚣二藥合用,內(nèi)可搜風熄風,外可通絡散毒。配合祛風藥,共奏搜風、祛風、祛濕、通絡之效。在患者皮損較多且廣泛的情況下,王玉璽還常加入蛇蛻,三者形成角藥。用蛇蛻取其以皮達皮之意,合烏梢蛇搜風通絡,引藥效外達,以增強藥效,并且可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需要注意的是蜈蚣性溫,熱邪顯著時應慎用。
2.6 金銀花、連翹 當銀屑病的主證辨為血熱證或是風熱證時,均可選用這組藥對。金銀花、連翹的功用雖略有差別,但有一個相同的功用是解毒。金銀花輕揚,清熱宣散,能清氣分之熱,解血分之毒?!侗静菡繁阌薪疸y花“善于化毒”的論述。連翹善行于上,“去上焦諸熱”。二者伍用,清氣涼血,解毒宣散,疏風清熱。其性宣散,能開玄府,通經(jīng)絡。金銀花、連翹合用能增強“散諸經(jīng)血結”之用,血結理解為血熱瘀結更為恰當。王玉璽也在風寒型銀屑病的治療中用到這對藥,屬去性取用。其輕揚宣散之氣可解毒,在大宗辛溫藥中佐以辛涼劑,溫散而不助熱,解毒而不涼遏[10-11]。與之相似有解毒作用的常用對藥還有土茯苓、重樓。土茯苓甘淡,利濕解毒。重樓苦寒,入血分,解毒、清熱,還可熄血熱之內(nèi)風。在急性期血熱證為主的銀屑病中,二藥伍用,涼血、熄風、解毒、利濕,效果最佳。
2.7 僵蠶、蟬蛻、姜黃、大黃 此方源于《萬病回春》,名為“內(nèi)府仙方”,清代楊栗山將之更名為升降散。方中蟬蛻質輕,疏散上焦風熱,熄內(nèi)風。僵蠶辛散,熄內(nèi)風,祛外風,散風清熱。二者“功”相近,而“效”各有所長。蟬蛻善祛外風,得僵蠶熄內(nèi)風之力增強;僵蠶善熄內(nèi)風,得輕宣之蟬蛻散上焦郁熱。二者伍用能開腠理,散在內(nèi)之郁熱,升陽中之陽。姜黃辛散,祛風濕,溫通行氣活血,“兼入脾,兼治氣”。大黃苦降,清熱瀉火,涼血祛瘀。姜黃、大黃,一氣一血,一溫一寒,互制互用。王玉璽有時用具有涼血、活血之功的紫草代替大黃,以防瀉下太過而傷正。二藥相合能降陰中之濁陰[15]。升降散既散氣分的郁滯熱邪,又清血分的瘀熱毒邪,以清表里三焦大熱?!半砝硎侨雇〞嬷?,為氣血所注?!比怪疅?,導致氣機升降失司。氣機失調(diào)會出現(xiàn)各種癥狀,在皮膚科的表現(xiàn)常為中上部皮膚紅斑,顏面腫脹、滲出,大便不爽等[16-17]。
王玉璽認為尋常性銀屑病的病因病機多屬風、寒、濕、瘀、毒。這個結論的建立,融合了前人對該病的闡述、自身的臨床經(jīng)驗以及東北地區(qū)特有的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王玉璽強調(diào),對疾病病因病機的全面認識、正確的診斷、精準的辨證是治愈疾病的3 個前提。精準的辨證,既要有“點”,即精確地辨證;又要有“面”,即根據(jù)各個單一證型的輕重緩急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颊叩牟∫蚩梢允窍嗤?,但是病邪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傷程度會因病邪之強弱,病位之深淺,患者之體質,患病之時節(jié)等因素而不同,這就要求醫(yī)者因時、因地、因人用藥。
藥組包括了對藥、角藥等不同形式的藥物組合。其中對藥相對簡單,兩味藥互擇其長,互制其短,以協(xié)同起效。角藥甚至四味藥的組合就相對復雜,有的類似于對藥互依互制,更多的是從經(jīng)典方劑中提煉出來,針對“癥”或者“證”。藥組在方劑中的應用不是獨立的,而是依從于方劑的“大環(huán)境”。如果說方劑是著眼于“面”,那么藥組就是針對于“點”。因“點”有輕重之分,故藥組也有主次之別,用藥時應加以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