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顯明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引起的以發(fā)熱、乏力、咳嗽、氣喘甚至喘脫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急性傳染性肺炎,它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季節(jié)性和區(qū)域性等特點,目前為止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廣泛流行。在我國,該病疫情已覆蓋全國31 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對我國居民健康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了嚴重威脅[1]。根據(jù)此病發(fā)病急、傳變快、流行性廣、傳染性強等臨床特點,當屬于中醫(yī)“溫疫”“疫病”范疇,誠如明末吳又可《溫疫論》所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運有多少,在方隅有輕重,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于它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癘氣,雖有多少之不同,然無歲不有”。這與當前新冠肺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流行情況十分吻合?,F(xiàn)筆者結(jié)合學習溫病學有關(guān)知識,談?wù)剬π滦凸跔畈《痉窝椎闹嗅t(yī)辨治認識。
新冠肺炎是一種溫疫,是感染溫熱邪毒(癘氣)而引起的一種外感熱病,好發(fā)于冬春之交,可以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尤以年高體弱多病之人易感,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關(guān)于溫疫的傳變途徑,清代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挠涊d,所謂“上受”是指從口鼻而入。從口而入,多因誤食不熟或不潔之食物,所以最初有專家認為新冠肺炎與攝食野味有關(guān)。從鼻而入,則與呼吸道傳入密切相關(guān),隨著病毒的傳播與發(fā)展,最終專家認為新冠肺炎是“人傳人”的一種急性傳染性肺炎(即疫?。!笆紫确阜巍保且虮菫榉沃[,溫疫之癘氣易通過口鼻而入侵肺臟,使肺衛(wèi)受邪,失于宣發(fā)與肅降之功能,以致肺氣壅滯,其氣上逆而為咳,所以說首先犯肺。溫疫之邪傳變有順逆之分,順傳可傳于脾胃,多伴有惡心嘔吐,甚至腹瀉腹痛等胃腸道反應(yīng)。新冠肺炎患者病初除發(fā)熱、乏力、干咳、胸悶憋氣外,部分患者也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yīng)癥狀,這是順傳,即由肺及脾胃、肺脾同病。逆?zhèn)骺芍狈感陌鹕窕枳d語、大汗淋漓、肢冷、舌蹇、脈微欲絕等心陽外脫之癥狀,即由肺及心、心肺同衰。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因疫毒之邪過盛,以至于正氣虛弱,正不勝邪,邪毒入侵,而引起大氣下陷,終至呼吸窘迫、呼吸功能和循環(huán)功能衰竭,甚至來不及救治而死亡,所以中醫(yī)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但也有部分人群雖感染了新冠病毒(核糖核酸檢測陽性,當然不排除假陽性)卻沒有任何癥狀,被認為是病毒攜帶者,正如中醫(yī)所謂“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
根據(jù)有關(guān)報道,新冠肺炎初起多有發(fā)熱、乏力、干咳、憋氣等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一般為低熱,部分患者伴有咽痛,發(fā)熱程度可較高,類似于重感冒癥狀。也有部分患者有惡心嘔吐、腹瀉便溏等胃腸道癥狀,類似于胃腸型感冒。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以憋氣為主要癥狀,進而出現(xiàn)煩躁不安、呼吸窘迫、紫紺、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循環(huán)衰竭,故有初期、進展期、危重期和恢復期之不同,與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四個階段很相似。如初期疫毒之邪在肺衛(wèi),治宜辛涼宣解、清熱解毒法為主;進展期邪傳氣分,進入邪盛正實、正邪交爭階段,當以祛邪為主,邪去則正安,治宜辛寒清熱法或苦寒攻下法;危重期邪毒極盛,正氣已虛,可出現(xiàn)邪毒內(nèi)陷,蒙蔽心包,或痰瘀內(nèi)閉、陽氣欲脫,或大氣下陷、心肺陽衰等危候,治宜清心開竅法或化痰開竅法,或回陽舉陷法;后期邪毒已清,正氣逐漸恢復,但已津傷氣耗,治宜甘寒養(yǎng)陰、清熱養(yǎng)肺法。
根據(jù)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辨證治療大致可以分為如下證型。
2.1 初期:邪犯肺衛(wèi)
這一階段為新冠肺炎早期表現(xiàn),也是中藥治療的最佳時期。中醫(yī)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因祛邪可以防止病情傳變,避免病情惡化。
證候:發(fā)熱,乏力,微惡風,無汗或少汗,干咳無痰,或胸悶胸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發(fā)熱,咳嗽以干咳為主,胸悶,口渴。舌紅,脈數(shù)。
病機分析:疫毒之邪入侵,初犯肺衛(wèi),衛(wèi)氣失和,故有發(fā)熱惡風;肺臟受邪,氣失宣降,上逆而見干咳;熱灼津傷,則見口渴、汗少;熱擾胸肺,則見胸中煩悶或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邪熱內(nèi)擾之征象。
治法:辛涼解表,清宣肺熱,清熱解毒。
方藥:《溫病條辨》銀翹散加減。
組成:金銀花30 g,連翹15 g,桔梗10 g,杏仁10 g,柴胡20 g,桑葉10 g,浙貝母10 g,薄荷10 g(后下),板藍根15 g,貫眾10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蘆根15 g,甘草5 g。煎服法:水煎服。病重者,日三服,夜一服;病輕者,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則繼續(xù)服用。
臨床運用時,可根據(jù)病情變化,隨癥加減。若胸膈滿悶者,可加藿香、郁金以芳香辟穢、疏利氣機;若口渴較甚者,可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以解毒消腫;若熱入氣分而見氣粗如喘者,可加麻黃、石膏、知母以清肺平喘。
2.2 進展期:邪入氣分
這一階段病情進一步加重,可出現(xiàn)喘咳氣促、胸悶憋氣、面部紫晦、口唇青紫等癥狀,多因疫毒熾盛,肺失宣肅,氣機壅滯而致。此期應(yīng)及時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進行治療。中醫(yī)辨證治療可分為如下幾型。
①疫毒壅肺型
證候:身熱,汗出,煩渴,咳嗽喘促,或胸悶胸痛,痰黏不爽,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身熱,汗出,咳喘,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病機分析:邪入氣分,疫毒壅肺,肺氣阻滯,氣失宣肅而致咳喘、胸悶且痛;熱毒郁肺、灼傷肺津,則身熱、汗出,煩渴、痰黏不爽;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熱毒郁肺之象。
治法:清熱宣肺,瀉肺平喘。
方藥:麻杏甘石湯、《千金》葦莖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組成:麻黃12 g,杏仁10 g,石膏30 g(碎,包煎),冬瓜仁30 g,桃仁10 g,蘆根20 g,黃芩10 g,魚腥草30 g,葶藶子20 g,桔梗6 g,炙甘草5 g。煎服法:水煎服。麻黃先煮去沫,其他藥物用水浸泡,待麻黃煮沸5 min后再納入合煎。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②肺熱腑實型
證候:潮熱便秘,喘促不寧,痰涎壅盛,舌紅少津,苔黃膩或厚濁而黃,右寸實大。
辨證要點:潮熱便秘,喘促不寧,痰涎壅盛,苔黃膩,寸脈實大。
病機分析:痰熱阻肺,熱移大腸,以致燥屎內(nèi)結(jié),腑熱上蒸迫肺,則喘促不寧、痰涎壅盛;苔黃膩或厚濁而黃、右寸實大為肺內(nèi)邪熱熾盛之象。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熱。
方藥: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加味。
組成:生石膏30 g(碎,包煎),生大黃9 g(后下),杏仁10 g,瓜蔞皮12 g,知母10 g,茯苓15 g。煎服法:水煎煮30 min,后納入大黃,再煮5 min 即可。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2.3 危重期
多為疫毒之邪極盛,以致正氣衰敗,疫毒內(nèi)陷而引起,宜及時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治療方法急救。中醫(yī)可分為熱犯心包、內(nèi)閉外脫和大氣下陷三個證型辨治。
①熱犯心包(即邪毒逆?zhèn)鳌⒅狈感陌┬?/p>
證候:身體灼熱,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
辨證要點:身熱,神昏,舌蹇,肢厥。
病機分析:疫毒熾盛,由肺及心,直犯心包,蒙蔽清竅而致。
治法:清心開竅。
方藥:清宮湯(《溫病條辨》)加減。
組成:水牛角30 g(先煎),玄參心20 g,蓮子心6 g,竹葉心6 g,連翹心6 g,麥冬15 g。煎服法:水牛角水煎煮40 min,其他藥物水浸泡,納入合煎20 min 即可。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配合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每次20~40 ml,每日1~2 次。臨床運用時,若有神志昏迷者,可配合服安宮牛黃丸,1 丸/次,每日 1 次或 2 次;若伴四肢抽搐者,可配合服紫雪丹 1 粒/次,每日 1 次或 2 次;若口噤不開者,可配合服至寶丹1 丸/次,每日1 次或2 次。以上藥丸用時研成細末,開水溶解后經(jīng)鼻飼給藥。
②內(nèi)閉外脫(即痰瘀內(nèi)閉、心陽欲脫)型
證候:神識朦朧,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甚至昏迷,喘促氣急,或伴喉中痰鳴,面色紫晦,四肢厥冷,汗出如珠,唇舌青紫,舌苔黃膩或厚濁而黃,脈細促而數(shù),或浮大而數(shù)。
辨證要點:神昏煩躁,喘促氣促,喉間痰鳴,汗出肢冷,唇舌青紫,苔黃膩或厚濁,脈細促或浮大而數(shù)。
病機分析:疫毒犯肺,灼津成痰,痰瘀內(nèi)閉,心陽欲脫,則氣喘痰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唇舌青紫,苔黃膩或厚濁,脈細促或浮大而數(shù)為痰瘀內(nèi)閉、心陽欲脫之象。
治法:回陽固脫,化痰祛瘀,開竅醒神。
方藥:參附湯合菖蒲郁金湯加減。
組成:紅參15 g(先煎),炮附子15 g(先煎),麥冬15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姜竹瀝10 g,魚腥草20 g,薏苡仁20 g,桃仁10 g,瓜蔞仁10 g,茯苓15 g,陳皮6 g,梔子9 g,牛蒡子10 g,炙甘草5 g。煎服法:紅參、炮附子先煎,其他藥物用水浸泡,待先煎藥煮沸10 min 后再納入合煎30 min即可。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可配合參附注射液,每日10~20 ml,靜脈滴注;或配合參麥注射液,每日10~20 ml,靜脈滴注。同時可配合用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研碎溶化,鼻飼給藥,每次1/2丸,每日2次。
③大氣下陷(即疫毒內(nèi)陷、大氣衰?。┬?/p>
證候:喘促氣短,氣不得續(xù),心背寒冷,汗出如珠,肢厥,脈微細欲絕。
辨證要點:喘促息微,氣不得續(xù),汗出肢冷,脈微細欲絕。
病機分析:疫毒熾盛,心肺大傷,大氣下陷,心陽氣欲脫而見喘促息微,氣不得續(xù),汗出肢冷;脈微細欲絕為陽氣衰微之象。
治法:升陽舉陷,回陽固脫。
方藥:回陽升陷湯(《衷中參西錄》)加味。
組成:黃芪30 g,知母10 g,干姜15 g,當歸10 g,桂枝10 g,炮附子20 g(先煎),炙甘草9 g。煎服法:炮附子先煎沸20 min,再納入其他浸泡藥物合煎30 min。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配合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每日10~20 ml。
2.4 恢復期
疫毒犯肺,易傷津耗氣,故后期多有氣陰兩虛表現(xiàn),且易犯及脾胃,致肺胃陰傷,故恢復期多以養(yǎng)陰清胃為主。
證候:身熱未盡或無熱,干咳或稍有黏痰,口渴,舌燥,脈細數(shù)或細緩。
辨證要點:身無熱,干咳,痰黏,脈細。
病機分析:余熱未清、肺胃已傷。
治法:滋養(yǎng)肺胃,兼清余熱。
方藥: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沙參10 g,麥冬10 g,玉竹15 g,生扁豆10 g,冬桑葉10 g,魚腥草15 g,杏仁10 g,茯苓15 g,桔梗6 g,生地黃15 g,炙甘草5 g。煎服法:上藥用水浸泡15 min,煮沸30 min即可。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注射疫苗是預防該病的一個主要有效措施,現(xiàn)已在適合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廣泛應(yīng)用。另外,截斷傳染源途徑也非常重要,要遠離疫情嚴重的區(qū)域,避免到疫區(qū)探親訪友或旅游;要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近距離人與人接觸;要少去人群密集之場所,如市場、超市、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集中的地方;要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同時,要注意鍛練身體,增強體質(zhì)和自身抗病能力。
除以上預防措施外,中藥預防亦當重視。中醫(yī)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即在未患病時要進行積極預防。因為病初多從表入里,出現(xiàn)肺衛(wèi)癥狀,故當以汗法為主,即清代名醫(yī)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所云“在衛(wèi)汗之可也……”宜采用口服中藥湯劑或配方顆粒進行預防,可應(yīng)用以下兩個方子:①清熱解毒抗疫方:金銀花15 g,連翹10 g,貫眾10 g,板藍根10 g,山芝麻10 g。每日1劑,水煎取200 ml,分2次溫服,可連續(xù)服用1周。該方適用于內(nèi)熱體質(zhì)的人群。②芳香辟穢抗疫方:蒼術(shù)10 g,貫眾10 g,石菖蒲10 g,藿香10 g。每日 1 劑,水煎取 200 ml,分 2 次溫服,可連續(xù)服用 1 周。該方適用于寒濕體質(zhì)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