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宜辰
[摘要] 研學課堂的教學模式,融入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教師為主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一課為例,通過自主研習、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即時評價、反饋矯正五個階段步驟,實現(xiàn)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 研學課堂;課堂變革;合作學習
隨著教學改革的研究深入,我校構建了“研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落實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其掌握適應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呢?針對這一問題,結合歷史學科的特殊性,以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一課為例進行探討。
一、概念界定
“我學”,指教師和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既包括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讀書、判斷、選擇、思考、取舍、優(yōu)化等方法促進學習方式、學習風格和學習素養(yǎng)提高的自主學習,也包括教師在研讀教材、備課以及課堂中生成性的自主學習;“我們研”,則是師生圍繞教學和學習中生成的問題、困惑開展深入探討,主要表現(xiàn)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二、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我學·我們研”就是遵循這一課程理念而進行的課堂變革。這一學習和教學方法,具體分為四個步驟:首先讓學生預習本課內容,然后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根據教師的問題探究原因,接著教師根據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最后進行練習反饋。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初中階段,學生已經能夠完整閱讀教材并自主思考。只有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進而給予他們適當?shù)膸椭?,切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現(xiàn)根據課例闡述具體做法。
第一階段:自主研習(約10分鐘)
從教學目標入手,教師明確課堂的學習任務,提出自主學習的要求,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的去預習內容,根據問題去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的程度與差異,分析完成學習的時間,明確需要幫助的對象和需要指導的問題。
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為例,本課的課程內容要求是從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本課內容是2016年部編教材新增加的教學內容,也是九年級上冊中最難理解的內容,因而教師安排10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同時明確自主閱讀的任務是找到這些專業(yè)名詞——“墾殖運動、手工工場、租地農場、資本主義化”并對其進行解釋。在自主閱讀本課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幾個名詞進行理解。
課程目標的確定要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在義務教育階段,要通過歷史學習過程,讓學生熟練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比如,閱讀歷史書籍和觀察文物圖片,增強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要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夠對歷史事件準確解釋;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等。本課內容在整個世界史中是承上啟下的,需要建立在對上一單元“莊園”概念的理解上,同時還要對后面資本主義的興起有鋪墊作用。因此,如何理解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是具有資本主義化的生產組織形式成為至關重要的學習步驟。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的同時,學生梳理出對這三個專業(yè)名詞的理解,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要。這種自主學習遠比教師的講解更加深刻。如下圖所示,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學生梳理出本課的框架。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對于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但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還不充分,所具有的歷史知識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統(tǒng)的認知。2011年版課程標準提出了“點—線”結合的設計思路。其中,“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lián)系來理解“線”,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本課的“點”是手工工場、租地農場;而在對“點”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后,學生試圖將“點”串成“線”:原有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農村和城市中開始追求經濟利潤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開始盛行,封建主義開始瓦解,資本主義開始流行。當然,這種線索必須讓學生自己去理順。如此,在了解了學生情況后,進行第二階段教學。
第二階段:小組合作(約10分鐘)
2011年版課程標準提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鑒于此,本節(jié)課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進行交流,根據個人搭建的知識框架,即思維導圖,形成基本的思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融合全組成員成果的思維導圖,其實就是組織、引領學生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過程。成員之間產生分歧或者無法落實的地方,其實就是本課的盲點問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要進行指導,而是要收集和整合信息。而教師的指導應該體現(xiàn)在下面的第三個階段,即交流展示階段。
第三階段:交流展示
這一階段,小組分別進行展示,講述解決問題的方案。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通過希沃等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學生的思維導圖,呈現(xiàn)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案、各成員的疑惑。學生在分享基本思路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通過不同的思維導圖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盲點,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引導。對于本課內容的學習,直接關乎學生是否能理解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的必要性,因此教學中不能就本課講本課,而要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讓學生認識到本課內容其實就是資本主義化的生產方式萌芽,它為后面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學生從兩個角度——西歐社會的莊園中分化出租地農場,城市中出現(xiàn)了手工工場進行分析,兩者都采用雇傭關系進行生產,這就是資本主義化。如此,從學生的角度來講解,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思維不同,更容易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知識盲點。而當出現(xiàn)學生無法解答的地方,這時候就可以進入第四階段教學。
第四階段:即時評價
此階段其實是伴隨著第三階段的交流展示而進行的。在學生展示思維導圖或者小組合作成果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就小組之間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提出疑問,進行引導,明確本課的基本思路,這就是即時評價。此階段,也是進行重點講解、難點梳理的過程。比如在本課中,學生無法理解資本主義的概念。教師可以在學生梳理的基礎上指出,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都是將生產的產品推向市場,而這就是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通過圖示,學生理解到當生產富足、產生富余時,物品可以推向市場,這就是資本主義慢慢形成的過程,而這種以推向市場、產生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的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化的生產方式。如此,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就很明顯地理解了這一時期正是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個階段。可見,對于“資本主義”這個詞的理解,關乎學生對于整個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理解。世界近代史,其實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發(fā)展并向整個世界擴張的歷史。學生通過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xiàn),理解了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經濟開始流行,對后面資產階級思想的出現(xiàn)、資產階級的產生學習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從而理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并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之中,認識到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應該順應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
第五階段:反饋矯正(約15分鐘)
這個階段是對前面學習內容的檢查。一方面通過板書復習鞏固本課內容,另一方面,可以依據教學目標并結合重、難點編制出課堂鞏固練習,可以選擇更多樣的形式,以適應各種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練習。當然,這個階段也可以穿插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以檢測各知識點內容的掌握情況。
三、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學生的參與機會不均等。學生能力有強有弱,小組學習過程中,能力強的學生發(fā)言和表達機會更多,能力弱的學生則可能跟不上或者無法很好地提高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幫助學生形成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教師的主導作用慢慢弱化,甚至消失??梢?,教師的主導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促成這一過程的轉化,而不在于每一節(jié)課講不講,講多少。作為歷史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自覺地按照教學過程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過程,從最開始的完全依靠教師,轉化成基本依靠教師,慢慢演化到自身相對獨立階段,再到基本獨立階段,最后培養(yǎng)出具有高度獨立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看到歷史的本質,并且探求其因果,反思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也就是以史鑒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批次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學生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在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分批次的指導,甚至可以讓能力好的學生對能力弱的學生進行幫助,最終形成共同進步的學習態(tài)勢。
學習階段的反復性。每一節(jié)課,每一部分內容都有其獨特性,教學過程也有反復性或者曲折性。有的內容適合用這種模式教學方法,有的則僅僅依靠學生自學無法達到教學要求。因此,教師不能以偏概全地完全照搬教學模式。對于何時進行轉化,又如何進行轉化,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歷史學習有其基本的規(guī)律,學生理解了基本語言,掌握了基本思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因而教師首先需要自覺地努力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基本要素,讓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過程得到較快的發(fā)展,然后采用逐步啟發(fā)的方式,引導學生探求未知的內容。
存在教學模式的固化現(xiàn)象。模式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每一節(jié)課、每一章節(jié),都采用同樣的教學步驟。同樣的分析推理過程,會讓學生形成一種原地踏步走的感覺,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甚至會敗壞學習的興趣,禁錮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尋找方法或內容,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去探討。每一節(jié)課都盡量讓他們都能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都能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尋找歷史盲點,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形式,不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對歷史的解讀,形成對世界的見解。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出發(fā),遵循歷史教育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認識現(xiàn)實的能力。因此,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變通教學方式和方法,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幫助學生探尋歷史發(fā)展的奧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對歷史進行感知、理解和探究,從而達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切實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初中專項”研究課題“以‘我學·我們研為核心的初中課堂變革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E-c/2016/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