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昆明)
臨床學者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因病機及臨床治療需求,多采用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多采用推拿按摩等方式,幫助改善腰椎間隙,緩解腰腿疼痛的情況,但于臨床應用中發(fā)現,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誘發(fā)因素較多,經保守治療復發(fā)率較高,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無顯著增益效果,患者接受程度較低;為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fā)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多采用外科手術者治療的方式,以起到根治疾病的作用效果[1]。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摘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系數高、預后周期短等應用優(yōu)勢,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療效,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收集本單位門診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計150 例,依據患者門診序號劃分小組,參照組75 例,男41 例,女34 例 ,年齡范圍31-77 歲,均值(51.05±1.22)歲,病程1-13 個月,均值(8.55±0.31)個月;試驗組75 例,男43 例,女32 例,年齡范圍26-71 歲,均值(50.95±1.18)歲,病程1-15 個月,均值(8.48±0.35)個月;就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基線資料做數據統計(P>0.05),差異具有比對價值。
兩組患者均由相同外科手術小組實施手術,在手術前應用C 型臂X 線下明確患者椎間盤病灶的具體位置,以確定其穿刺入路。
參照組:對患者予以傳統開放手術進行治療[2]。
試驗組:對患者給予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摘除術治療,具體方法:指導患者呈俯臥位的方式,給予患者局部浸潤麻醉,待獲得最佳麻醉效果后,于X 線下探查患者椎間孔位置,輔助穿刺針進行穿刺,采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置入椎間孔鏡,探查病灶位置,部分患者給予藍染,以確保充分摘除病灶組織,摘除突出髓核組織,于手術操作期間,需加強神經根保護,針對摘除困難病灶,可采用射頻消融術,結束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早期康復運動指導[3]。
借助模擬數字疼痛評分量表,對患者術前、術后腰部、腿部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觀察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出血、黏連或損傷發(fā)生情況。采用滿意度調查表評估組間的滿意度情況。
統計學軟件SPSS24.0 進行假設校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術后兩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較比術前降低,試驗組患者腰腿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腿疼痛評分統計(±s,分)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腰腿疼痛評分統計(±s,分)
組別 時間 腰部 腿部參照組 術前 5.85±0.65 5.28±0.51術后 3.85±0.47 3.34±0.38試驗組 術前 5.79±0.68 5.31±0.52術后 2.04±0.22 1.58±0.18
手術后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黏連或損傷,分別統計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出現的并發(fā)癥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1/75),參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67%(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統計
見表3。
表3 組間滿意度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誘發(fā)因素較多,與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具有直接關聯性[4],或于外力下導致椎間盤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組織、誘導的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考慮疾病早期病理表現不顯著,與多種腰腿疼痛疾病相混淆,極易被患者所忽視[5],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干預,易導致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喪失勞動力,危害患者機體健康?,F臨床階段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手段較多,保守治療多采用物理療法、腰背肌鍛煉[6],以緩解臨床癥狀,但于臨床治療中發(fā)現,患者預后復發(fā)率較高,需及時給予手術治療干預;臨床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方式包括椎間開窗減壓、椎間融合內固定術、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等[7,8],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摘除術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首選微創(chuàng)手術,臨床優(yōu)勢廣泛,借助內鏡技術,反饋其病灶情況,于麻醉狀況下給予手術治療,可獲得最佳手術視野,降低手術操作對周圍肌肉及椎旁韌帶的損傷[9],降低手術操作對脊柱穩(wěn)定性的影響,術后繼發(fā)神經根損傷概率較低,手術安全系數較高,優(yōu)化有效的醫(yī)療資源[10-12]。
總之,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摘除術可顯著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確保最佳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