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枝容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yī)院,四川 成都)
腦癱是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引起的綜合征,多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等臨床表現(xiàn),按照病理類型可劃分為共濟失調型、不隨意運動型、痙攣型、肌張力低下型、強直型、混合型,其中以痙攣型為主,以肌張力增高、運動功能受限為典型臨床特征,不僅會使患兒飽受病痛折磨,還會引起兒童運動功能殘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針對腦癱臨床尚無有效根治措施,多通過早期功能訓練,改善患兒肢體功能,從而促進患兒的身體康復和成長發(fā)育[1]。懸吊訓練,是指將患兒部分身體懸吊于繩索上,使其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進行核心肌群平衡訓練,以增強患兒機體控制能力,改善其肌力,從而改善運動協(xié)調性,提高患兒運動和生活能力?;诖?,本文對腦癱患兒分別實施常規(guī)運動訓練和懸吊訓練,對比分析兩種訓練方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于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將104 例腦癱患兒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患兒最大年齡值為8 歲,最小年齡值為1 歲,平均年齡(3.8±0.4)歲;其中男患兒32 例,女患兒20 例;病程最短為37 天,最長為12 個月,平均病程為(6.8±1.5)個月;病理類型:混合型14 例,動作遲緩型20 例,腦癱痙攣型18 例。試驗組患兒最大年齡值為9 歲,最小年齡值為2 歲,平均年齡(3.5±0.6)歲;其中男患兒30 例,女患兒22 例;病程最短為35 天,最長為10 個月,平均病程為(6.6±1.7)個月;病理類型:混合型12 例,動作遲緩型22 例,腦癱痙攣型18 例。兩組患兒上述資料對比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能夠進行比較。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未接受手術治療;(2)所有患兒均未服用過影響肌力的藥物;(3)所有患兒對訓練均不存在太大的抵觸情緒[2]。
給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首先將患兒頭偏向一側或者將其頭部后仰,隨后指導患兒進行膝蓋支撐訓練和手部訓練;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坐姿習慣,并不斷訓練患兒上肢力量,轉移患兒重心;同時進行肌肉和肢體關節(jié)被動訓練,其次可指導患兒做游戲、脫衣服和手工作業(yè),提高患兒動手能力[3,4]。
給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懸吊訓練,具體訓練方式如下:(1)起蹲訓練。首先讓患者保持雙手抱胸的姿勢,并將其健康腳踝部置于懸吊帶中懸吊,對患肢進行屈膝和伸肢運動。(2)蹬踏訓練。將患兒患足置于懸吊帶上踏板上,讓其雙手握緊懸吊繩子,雙足進行蹬踏訓練。(3)伸髖肌群訓練。將患兒軀干置于懸吊帶上,協(xié)助患兒取俯臥位,指導其下肢進行抬臀、伸膝、伸髖等訓練,訓練過程中,需固定好患兒骨盆,以免軀干代償。(4)盆骨旋轉訓練。首先協(xié)助患兒取仰臥位,將一側膝關節(jié)置于懸吊帶上,并使用懸吊帶對患兒腰部進行支持,另一側不懸吊,指導患兒進行抬臀、伸膝、旋轉骨盆等運動訓練,訓練過程中必須將患兒雙腿分開。上述訓練項目每次練習30min,每日一次,連續(xù)訓練3 個月[5,6]。
觀察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利用粗大功能測試量表進行評估,評估共分為翻身與臥位功能區(qū)、坐位功能區(qū)、站立位功能區(qū)、跪位與爬行功能區(qū)等。觀察兩組患兒肌張力,主要利用MMT 量表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5 分之間,評分等級共有6 級,分值越高,代表患兒肌力越強,患兒訓練效果越好。
采用SPSS19.0 軟件對懸吊訓練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運動功能和肌力采用(±s)描述,t 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描述,χ2值檢驗;若P<0.05 則代表數(shù)據(jù)對比存在顯著差異。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兒肌力評分均明顯增加;且試驗組患兒肌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不同訓練方式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肌力變化對比(±s)
表1 不同訓練方式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肌力變化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2 3.55±0.44 2.04±0.34試驗組 52 3.49±0.55 1.03±0.33 t-0.6143 15.3715 P-0.5404 0.0000
治療前兩組患兒運動功能并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實驗組,數(shù)據(jù)對比符合統(tǒng)計學檢驗標準,P<0.05。詳情見表2。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變化對比(±s)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變化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2 30.99±10.98 47.78±6.49試驗組 52 29.87±11.54 41.48±5.04 t-0.5070 5.5287 P-0.6132 0.0000
腦癱是兒童時期常見的運動障礙,多伴有患肢運動功能障礙,會使患兒的功能能力受到限制,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7]。目前針對腦癱并無有效治愈方式,只能不斷強化腦癱訓練,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其中吊懸訓練是基于現(xiàn)代健康理論最新研發(fā)的訓練技術,初期用作適合肌肉骨骼疾病,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逐漸應用于腦癱肢體訓練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能夠改善患兒運動功能,維持核心功能穩(wěn)定性,使得脊柱和骨盆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保障人體中心的平衡,對患兒的成長發(fā)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同時在患兒肢體訓練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得將患肢向健康那側進行翻轉,并注重觀察患處是否出現(xiàn)假性縮短現(xiàn)象,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及時予以針對性措施糾正,以免患兒發(fā)生脊柱側彎,影響患兒正常生長[8]。
本次研究表明,試驗組患兒肌力和運動功能明顯好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此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次研究表明,在腦癱患兒肢體訓練過程中實施懸吊訓練,能夠增加患兒肌力,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患兒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將懸吊技術應用于腦癱患兒訓練過程中,能夠增加患兒肌力,增強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