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中笑
關鍵詞:新時代 新發(fā)展階段 家庭教育 新發(fā)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將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新發(fā)展階段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高質量發(fā)展主題。面對新形勢,我們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任務和目標,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為培養(yǎ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貢獻。
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兩步走”戰(zhàn)略安排,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在2035 年完成第一步,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這個新發(fā)展階段,家庭教育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把新發(fā)展階段、新發(fā)展理念、新發(fā)展格局和貫穿其中的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落實到家庭教育中, 完成家庭教育的時代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是樹立道德,“樹人”是人的培養(yǎng),“立德”和“樹人”關系緊密。“立德”是“樹人”的核心要義,“樹人”要樹有道德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盵1]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家庭教育要在培育時代新人上下功夫,自覺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 . 家庭教育周刊》聯(lián)合發(fā)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該調查以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及其班主任為調研對象),調查發(fā)現(xiàn),四、八年級學生大都認為家長對自己最關注的前三位是學習情況(選擇比例分別為79.8%、79.9%)、身體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其人數比例遠高于對道德品質(25.3%、30.7%)、日常行為習慣(15.2%、18.7%)、興趣愛好或特長(10.8%、7.1%)、心理狀況(6.5%、11.1%)等方面的關注。與此同時,四、八年級班主任也認為家長最關注學生的方面是考試成績(88.3%、90.1%),遠高于對愛好或特長發(fā)展(6.6%、2.1%)、心理狀況(14.2%、26.7%)和人際交往(7.6%、13.6%)等方面的關注。全國婦聯(lián)家庭兒童工作部在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結果出來后,發(fā)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的主要結果和核心數據,數據顯示:目前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yè);部分父母缺乏對孩子勞動、運動等能力的培養(yǎng),父母認為孩子最差的是家務勞動能力;家長在有關兒童法律方面的學習欠缺,認真學過的不足一成。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他們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在孩子學習文化和智力開發(fā)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質東西的培養(yǎng),即對孩子品格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新時代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解決家庭教育這個根本問題,要教給孩子“做人之道”,這是家庭教育的“大道”,“大道”偏了就會犯戰(zhàn)略性的錯誤。
雖然我國一直重視兒童的品德培養(yǎng),但是品德教育還存在著形式單一、方法簡單、脫離兒童生活等問題,品德教育還沒有真正走進家庭、走進兒童的心里。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把立德樹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與我國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分不開?,F(xiàn)在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特別需要有理想、有信仰、有才干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天的兒童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少年強,則國強。新時代家庭教育已被納入國家戰(zhàn)略的版圖中,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也是構建家庭教育新格局的根本宗旨和核心要義。
(二)為兒童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fā)表重要講話時對家庭教育提出“四個第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些重要論述既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基礎地位與作用?;A是影響長遠的事情,只有打好基礎,才能給兒童一生帶來幸福?!兑捉洝费裕骸懊梢责B(yǎng)正,圣功也?!?從小給孩子正確的啟迪和良好的教養(yǎng),這是圣人的功業(yè)??鬃右舱f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是養(yǎng)成教育,對兒童品德養(yǎng)成和習慣形成至關重要。
溯本求源,家庭教育是伴隨著家庭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學習生存技能,為獨立生活奠定基礎的。伴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出現(xiàn)了培養(yǎng)人的專門機構——學校,之后學校逐漸成為育人的主渠道。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相繼出現(xiàn),相伴而行,只是在不同時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同。人類社會發(fā)展早期教育主要在家庭和社會中進行,隨著社會生產的進步與發(fā)展,教育開始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兒童的教育主要在學校完成,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逐漸被忽視。隨著社會開放性與融合性的增強,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家庭教育再一次受到廣泛關注。大量的研究與實證表明,家庭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家庭教育是“最初”的教育,發(fā)揮著“奠基”“培根”的作用。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兒童奠定堅實的發(fā)展基礎。具體包括:
第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身心健康是發(fā)展的前提,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根據2014 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yǎng)與健康報告》,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不健康飲食行為普遍,部分城市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 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別為4.9%、10.2% 和8.7%,有超過80% 的中小學生早餐營養(yǎng)質量較差。城市中小學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較普遍。“一項7 城市的調查顯示,食用西式快餐,小學生占65%,初中生和高中生為85.5% 和53.6%。” 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lián)絡部曾于2005 年發(fā)布的《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顯示:在我國17 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 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有 30% 的兒童青少年出現(xiàn)過抑郁癥狀,有4.76%-10.9% 的兒童青少年出現(xiàn)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身心健康是兒童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家長要為兒童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奠定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個好習慣。”他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習慣?!绷晳T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動化”地表現(xiàn)出來。一般來說,習慣形成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不自覺的行為習慣,需要外力督促教育才能得以維持;第二層次是自覺的習慣行為,有了自覺的習慣,還需要通過意志努力來維持,一旦環(huán)境變化了,或有其他外力,習慣行為就會波動;第三層次是自動化的習慣行為,達到了類似本能的行為,不需要監(jiān)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一種自動化式的行為習慣。家庭是兒童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因素,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要給孩子定規(guī)矩,持續(xù)按規(guī)矩做,久而久之就能養(yǎng)成好習慣。有些家長溺愛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一哭鬧便規(guī)矩全無。根據習慣形成的三個層次,家長首先要督促孩子的習慣行為,多鼓勵,也可適當物質獎勵;其次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自覺堅持。家長的意志影響著孩子的意志,家長的堅持影響著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
第三,奠定公民教育的基礎。從小讓孩子懂得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是一個具有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和經歷過各種苦難的民族。公民教育要由近及遠,孩子先要弄清楚“我”是誰,然后才是“我”的存在能夠為周圍、為家庭、為社會和國家?guī)硎裁础9窠逃婕暗饺齻€維度,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世界的條件,沒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就很難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認識了自己,才知道該去做什么,才會產生自律的行動,從而不斷地自我提高??梢?,自我意識是道德的必要條件。以往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兒童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造成兒童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認識難以內化,更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兒童只會按照成人的教授“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體驗和對自己的判斷分析。要把培養(yǎng)自我意識作為兒童認識外界世界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愛國教育、公民教育就成為“空中樓閣”。
心理學家十分重視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研究,雖然說法不盡相同,但大多比較認同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為代表的學派觀點,即認為,兒童的自我意識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大致有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三個發(fā)展階段:三歲時形成生理自我,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知道鏡子中的人是自己;三至十三四歲形成社會自我,這個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兒童在游戲中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十三四至二十三四歲是心理自我階段,是個體主觀化發(fā)展時期,自我意識趨向主觀性。家長要重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發(fā)展孩子的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在此基礎上厚植孩子的民族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第四,奠定正確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按其對自身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與取舍的觀點。它是形成人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及政治觀的基礎和核心。人們的觀念、態(tài)度、行為上的矛盾與不和都反映的是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價值觀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為兒童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家長要了解兒童價值觀形成的規(guī)律,幫助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相關研究表明,兒童信念價值觀的發(fā)展為:0-7歲兒童處于印記階段,基本是完全接受家長講授的道理,這時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系好第一粒紐扣;8-13 歲處于模仿時期,模仿家長、模仿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發(fā)揮示范和引導作用;14-21 歲處于社交期,也是孩子的叛逆階段,周圍朋友、同學對他的影響更大,開始與父母之間形成“代溝”,自己懂得一些道理,但還不全面、不深刻,但希望表達自我。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有耐心,要以朋友身份與孩子對話,如果還想像教育小孩子那樣高高在上,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家庭和家長的作用特別重要,為兒童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促進高質量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家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黨委領導,政府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家長主體作用得到了激發(fā)。但是家庭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與家長多元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仍十分突出,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協(xié)調仍十分突出。新發(fā)展階段必須樹立高質量發(fā)展的理念,落實高質量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高質量內涵式的發(fā)展。家庭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包括三個維度:兒童、家長、支持服務。
第一,要促進兒童發(fā)展。兒童的發(fā)展是全面的、健康的,不能只抓學習成績,其他全都不顧。促進兒童發(fā)展就是要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家長是家庭教育實施的主體,但是這并不等于可以以自己的要求代替兒童的需要,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要認識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體發(fā)展差異,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兒童發(fā)展。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兒童最早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父母的人品,對子女的教養(yǎng)、撫養(yǎng)、教育方式以及態(tài)度等,都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以及兒童今后的人際交往關系。兒童早期, 由于身心發(fā)育不成熟,生活不獨立,主要依賴父母。有關研究認為,親子關系表現(xiàn)為撫養(yǎng)、管教及培育三種模式?!皳狃B(yǎng)”是指把生理及心理尚未成熟的幼小孩子撫養(yǎng)長大;“管教”是指協(xié)助孩子學習,告訴他們對與錯、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以及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成為健全的人;“培育”是指幫助孩子獲得機會、資源與經驗,培養(yǎng)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與信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斷地發(fā)展,由早期的“縱向關系”轉變?yōu)椤皺M向關系”,從父母主導的親子關系過渡到雙向互動的親子關系,之后再到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系。有些家長習慣了親子之間的“縱向關系”,不善于過渡到平等、互動的“橫向關系”,從而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甚至惡劣。家長要明白孩子是要長大的,家長只是孩子成長的“扶手”,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支撐,當孩子不需要的時候要馬上撤出,給孩子發(fā)展空間。家長切忌用早期“縱向關系”代替“橫向關系”,不能讓“縱向關系”的慣性無節(jié)制地持續(xù)下去。親子關系既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也是兒童人格建構的基礎,對兒童一生都十分重要。家長要高質量地陪伴兒童,增強互動,激發(fā)兒童的積極情感,通過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兒童對社會的信任感。
第三,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度纸洝防锞吞岬健梆B(yǎng)不教,父之過”,父母生了孩子,不僅要養(yǎng),更重要的是要教。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教育孩子是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法定職責,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目前家長在履行主體責任中存在幾種誤區(qū):一是認為,父母只管生,孩子自然成長,家里有什么條件就提供什么條件,無精力也無需更多地關注和干預,孩子的發(fā)展主要憑借他自己的天分和運氣,自己沒有義務為孩子盡太多的責任;二是認為,家長主要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教育孩子很專業(yè),不是自己擅長的事情,應該全權交給學校,一些家長出外打工,幾年也不聯(lián)系孩子,在他們看來多掙錢,讓孩子吃好穿好上好學校,自己就盡到責任了;三是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職責是協(xié)助學校,老師要求怎么配合就怎么配合,主要是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讓孩子能考上好學校,自己就盡到責任了。以上三種認識與做法都沒有很好履行父母的法定責任,對兒童的發(fā)展都是不利的。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要履行什么職責呢?首先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要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xiàn)和成長規(guī)律,要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特點,對學齡前孩子,家長要以日常生活和游戲為主,讓他們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家長要幫助養(yǎng)成良好生活自理習慣和學習習慣,多做家務勞動,激發(fā)學習內生動力。對中學生,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鼓勵孩子開闊視野,多參加實踐活動,積極思考,善于學習。其次,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是對兒童最有力的支持,要多采用引導、協(xié)商、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為兒童成長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要鼓勵兒童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自己嘗試,讓兒童主動參與,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家長一定要讓他自己做。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和諧,要給兒童穩(wěn)定感、安全感;要有讀書的氛圍,從小培養(yǎng)兒童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最后,家長要自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多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形成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和家庭教育的能力,為孩子做好榜樣和示范。
第四,以家長需求為導向,提供家庭教育供給。需求與供給是一對雙循環(huán),兩者之間密不可分。需求影響供給,供給引導需求。不要盲目的供給,不考慮需求,也不要被動于需求,不去創(chuàng)造和引導需求。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中非常希望得到專業(yè)指導,要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放在家長身邊,家長有問題可以隨時詢問。未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應該作為城鄉(xiāng)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的“標配”,納入到基層黨委政府工作中,為居民排憂解難,輸送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構建覆蓋面廣、科學權威、便利實用的網上家長學校,增加互動性,有針對性地為家長答疑解惑,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還要以家長現(xiàn)有的需求為基本點,激發(fā)未來的新需求。比如,我們要研究家庭結構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不同類型的家庭對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再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比較低,就可以設計相關的活動,調動父親教育子女的積極性。
面對新發(fā)展階段家庭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構建家庭教育新格局。
(一)樹立大教育觀,構建大教育育人格局
家庭教育作為黨的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僅是家庭的事,也不是倡導一下就可以自然發(fā)展起來的,它需要黨的直接領導、政府的強力推動、學校的主動參與指導、全社會的協(xié)同支持?!笆奈濉睍r期要緊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教育機制,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著名的《科爾曼報告》(1966 年)對60 萬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孩子90% 以上的素質是由父母決定的,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兒童的心理素質合格率較低,而美國、日本兒童的心理素質合格率較高。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二百多年前就曾經說過:“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的后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p>
教育兒童不能只盯著學校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的任務,他形象地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成一座雕像需要6 位雕塑家,包括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xiàn)的因素?!盵3] 新時代要構建系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需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的視野從私密領域擴展到公共領域,樹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國事的新理念,政府、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zhàn)略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站在國家層面整體謀劃我國育人體系,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明確政府職能,聚集各方面資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的“大教育”育人格局。
“大教育”育人格局的最大特點是整體性、系統(tǒng)性。要改變教育條塊分割、分而治之的管理體系,統(tǒng)籌謀劃“大教育”的戰(zhàn)略布局,緊緊圍繞育人目標,明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自的目標、任務,以及實現(xiàn)途徑與保障措施,確保家校社“三教”協(xié)調統(tǒng)一,形成合力。要挖掘“三教”各自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學校要發(fā)揮專業(yè)引領作用,在理論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多下功夫;社會要動員各方面力量,為兒童提供實踐場所,提供科學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庭要把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利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培養(yǎng)兒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習慣。
要研究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規(guī)律與特點,不能都用學校教育來代替,在未來社會中學校作為教育的主渠道會受到挑戰(zhàn),學校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是有限的,家庭與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許多研究和實事表明,家庭對兒童思想意識、品德態(tài)度、社會行為的影響是最早的“印刻”,這種“印刻”發(fā)生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影響深遠。德國行為學家勞倫茲稱之為“印刻效應”現(xiàn)象,他的研究表明,只要“印刻”在關鍵期發(fā)生,實際上就是不可逆的了。許多研究者的研究也證明了“印刻效應”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低等動物之中,而且同樣存在于人類。習近平總書記正是站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特別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為我們構建新發(fā)展階段教育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二)樹立新時代家庭教育觀,構建家庭教育新體系
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如何定位是亟待明確的問題。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播種優(yōu)良品德種子、塑造美好心靈的教育。家庭教育要解決的是讓孩子做什么樣的人和怎么做人的問題,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建構新時代家庭教育體系。
重智輕德是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解決這個痼疾并不容易,這與智育和德育本身的特點有關,智育是一種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活動。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已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教,古希臘(雅典)也有“七藝”(文法、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之學。17 世紀以后,英國思想家F. 培根、捷克教育家J.A. 夸美紐斯提出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科學知識的泛智教育,主張把一切知識教授給一切人。一般而言,智育與知識關系密切,具體、可測量。德育是一種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響的教育活動,是與世界觀、人生觀、信念和政治信仰、道德相關的教育,與人的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相關。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品德教育,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xiàn)了“道德”這個詞語?!暗馈北硎臼挛镞\動變化的規(guī)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后,按照它的規(guī)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德育比較抽象,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測量和把握。在學校里“智”的方面對孩子影響比較大,更具有剛性表現(xiàn),家長盯得很緊,而“德”的方面不太容易表現(xiàn)出來,缺少有效的載體,家長不重視,好像可有可無,顯得比較軟性。
教孩子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德性。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寫道:“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奔彝和钠返掠绊懞艽螅翘烊坏钠返陆逃龍鏊?,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品行。新時代要圍繞孩子的品德養(yǎng)成構建家庭教育體系。
第一,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不應該以知識學習為目標,要以品德養(yǎng)成為目標,幫助孩子養(yǎng)成正直、擔當、寬容、勤奮、勇敢、獨立等優(yōu)良品質。
第二,重新審視家庭獨特的教育價值。家庭生活是家庭的生存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大課堂”,是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家庭生活的要素包括生活環(huán)境、家庭文化(家規(guī)家訓)、家庭成員的關系、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習慣培養(yǎng)與家務勞動、家庭活動等。比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家長的言行、態(tài)度都為孩子樹立了榜樣,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長重新塑造和自我成長的過程。要重視家庭對兒童品德教育的獨特作用。
第三,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個性化。家庭教育的個性化包括兩層含義:(1)要考慮到不同類型的家庭;(2)要考慮不同類型的兒童。首先考慮到不同類型的家庭,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以及由這種狀態(tài)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模式。家庭結構類型的不同,導致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影響了兒童的品性與性格。美國社會學家默多克于 1949 年就提出劃分家庭結構的概念,家庭結構主要有: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兩代或者兩代以上夫妻組成。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聯(lián)合家庭,指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兩對或兩對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兩對以上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結婚后不分家的家庭;其他形式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戀家庭、單身家庭。近年來,我國還出現(xiàn)大量的流動兒童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以及回流家庭,即從流動地返鄉(xiāng)的家庭。目前,我們的家庭教育還局限于城市家庭和普通家庭,很少考慮特殊類型的家庭。其次,考慮不同類型的兒童,兒童分四種氣質類型,即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多血質的特點是:情緒高漲,喜歡直觀、形象的思考,反應快,善于交往,抑制性差,興趣廣泛而不穩(wěn)定,鉆研精神不足;膽汁質的特點是:做事干練利索,表現(xiàn)欲強,希望占上風,爭上游,不甘示弱;粘液質的特點是:不易激動,行為平靜、自制力較強,做事有條理,冷漠,不善交往;抑郁氣質的特點是:怯弱、害羞,不太合群,善于思考。家庭教育要根據孩子不同氣質類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施教,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三)樹立家庭建設系統(tǒng)觀,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新格局
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發(fā)揮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作用,首次將家庭、家教、家風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之中,這是新時代家國共建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實踐,是對家庭家教家風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布局。
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構成的基礎。我國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家庭關系,由此所構成的社會關系也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社會治理與西方有著很大的差別。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中國由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所決定的差等次序關系,造就了中國獨特的“差序格局”?!安钚蚋窬帧比缤耙粔K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會受到波紋的影響,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罪則要“株連九族”。在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可以擴大成為氏族和部落,其功能不只是為了生育,而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更復雜的功能。而西方社會是有如捆柴的“團體格局”,每個家庭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是截然分開的,相互之間不會存在太多的牽連。他們的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團體之間界限分明,各自關系松散,這個社群能經營的事務也很少,主要是生兒育女。費孝通深刻分析了中西方家庭與社會關系的不同,揭示了中國家庭關系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的社會治理起點在“波紋”的中心,也就是家庭。家庭教化是社會教化的起點。我們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的根脈一直延續(xù)至今,究其原因,家庭作為傳承的載體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梳理一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是其傳播的起點和重要的實施場所。古人所推崇的“三綱五?!?,將夫妻關系、父子關系與君臣關系并列,通過規(guī)范家庭關系達到社會和諧與治理的目的,社會教化是先從家庭開始的。由此呈現(xiàn)出我國自古形成的“家訓家規(guī)”這道獨特的風景線,家訓表達了一個家庭的基本價值觀,家規(guī)制定了家庭關系與活動的具體規(guī)范。家訓家規(guī)是古代進行家庭教化的一種形式,通過對家庭的有序治理,達到“齊家”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治國”和“平天下”。有形的家訓家規(guī)與無形的家風構成了傳統(tǒng)的家文化,家文化深入到每個家庭及其成員,這種文化扎根于民眾,具有極強的普及性與生命力,久而久之就轉化為民族精神的基因,構筑起國家治理的文化基礎。
對于家庭教育,我們不僅要在教育范疇中思考,還要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如何發(fā)揮家庭、家教、家風作用上進行思考。
首先,要把家庭的社會教化功能擴展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我國古代的家庭教化是按照統(tǒng)治者的要求實施禮教,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家庭是統(tǒng)治、奴役人思想的重要場所。新時代重視家庭家教家風,是將家庭建設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中,發(fā)揮家庭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展現(xiàn)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思想,這既符合中國傳統(tǒng)家國同構的理念,又在家與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基層社會治理,使家國同構在制度上得以保證。
其次,要把家庭成員從治理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古代家庭成員要嚴格遵循統(tǒng)治者的綱常禮教,等級觀念、歧視觀念、不平等觀念充斥其中,人是被放在由統(tǒng)治階級確定好的秩序與框架中。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構建了新型的家庭關系,夫妻平等、父子平等,家庭不再是束縛人們的枷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建設,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強調了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賦予了家庭建設的新內涵。家庭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自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和最終目的,家庭成員是基層社會自治的主體。家庭教育是實現(xiàn)自治的重要途徑。
最后,要把家庭相對封閉的模式拓展為更加開放的模式。傳統(tǒng)的家庭是比較封閉的,古代的婦女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三綱五常嚴格的等級觀念,壓抑了人性,泯滅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F(xiàn)代社會,家庭結構也發(fā)生很大變化,幾代同堂減少,核心家庭越來越多。雖然家庭與社會對接越來越多,家庭的許多功能被社會代替,但是城市中家庭之間的來往越來越少,有的孤寡老人去世多日,鄰居也不知道,家庭越來越封閉。把家庭建設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讓社區(qū)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既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又可以增進家庭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好社風才能好。家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生活不同的家庭,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家風的影響和熏陶,其思想、品行、性格、氣質,必定帶有這個家庭家風的特征或痕跡。家風是家庭建設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是形成好家風、傳承好家風的重要手段。好的家風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新時代的家風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家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家長要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家風,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第一個臺階,從而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
結語: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需要我們用新發(fā)展理念構建家庭教育新格局。要研究家庭教育理論,分析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形成指導引領家庭教育實踐的理論思想,加強家庭教育理論與學科建設,推動家庭教育實踐的發(fā)展,發(fā)揮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協(xié)同育人中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