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應用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實踐活動前置;師生互動;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9-0111
新課程標準提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從中完善知識結(jié)構(gòu),提升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此,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性已經(jīng)成為每一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追求的目標。
目前,在眾多較為成功的教學模式中,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的作用日益突出,所謂實踐活動,是指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其形式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diào)查、公益勞動和宣傳活動等;前置,即指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提前到教師授課前完成。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學,課后練”的固定流程,強調(diào)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實行“先學后教, 以學定教” ,它的優(yōu)點是:機動靈活,能夠有效地與其他教學法融合,如討論法,講解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互助互學中發(fā)揚了團隊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使課堂教學重心前移,能夠提前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教師通過及時點撥、釋疑,糾正學生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教師始終是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則能更持久的“保鮮”。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師生交往》一課為例,來談談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一、教學過程
實踐活動一:“明明白白我的心”
師:布置學生開展關于“促進師生良好交往”的調(diào)查實踐活動
明確活動要求:學生分成四個活動小組,小組成員的分工、職責具體到某人;過程與方法采用問卷調(diào)查、采訪、匯總、分析。
采訪學生(生生互動):①你喜歡什么風格的老師?②你喜歡他的理由是什么?③請說說你主動找老師交流哪些方面的話題?與老師交流過程中你的心情、感受與收獲是什么?
采訪老師(師生互動):采訪兩位班級任課老師,聽聽他們的心聲—學生找您交流時,您的感受如何?
通過這個預習活動環(huán)節(jié),為學生了解老師、走近老師做準備, 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彼此體驗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tài)—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教師設置的問題目的性明確,讓學生知道活動過程中具體去做哪些事情,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lián)系校園學習生活,學生回顧:你(或班級)曾受到過老師最嚴厲的一次批評事件是什么?(教師點撥、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有真實的生活體驗,才能引發(fā)情感共鳴與感悟。此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置始終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在教與學的問題上處理好師生關系, 凸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合作、分享、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實踐活動二:“我”與老師的交往日常
在課前采訪活動中收集、整理學生與老師的日常交往中有哪些做得好的方面?收獲是什么?存在哪些不足的方面?并提出改進意見,可以采用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將以上內(nèi)容如實反饋、填寫在調(diào)查表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內(nèi)心真實想法,讓學生在觀察與自我解惑中學習知識。
設計意圖:從情感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從能力角度可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式;從美德角度引導學生尊重老師,在平等相待的師生交往中,與老師成為朋友,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
實踐活動三:吾師懂我,吾愛吾師
播放課前采訪錄音:老師眼中的“我”—一至兩位班級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課堂質(zhì)疑,學生思考:①你為什么選擇采訪這位老師?②聽了老師的錄音評價,你有何感受?
“我”眼中的老師:課前,要求學生將自己與老師相處的日常給自己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用漫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在課前的采訪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做足了充分地準備。采訪錄音中教師的點評給學生帶來激勵,一些平日里頑皮的孩子聽到老師對自己的寄語,很有觸動和啟發(fā);大部分學生能夠?qū)⒆约河^察到的老師的語言、舉止、形象通過漫畫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生動有趣,課堂中分享交流,實現(xiàn)了愛師、敬師的情感升華。最后,學生總結(jié)實踐活動收獲,反思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
二、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采用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師生雙方都有滿滿的收獲和感悟。
教學以活動為主線,學生角色發(fā)生轉(zhuǎn)變,從過去的“被動”接收到如今的主動參與,學生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探究、討論、交流,增進了師生情感,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構(gòu)建,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得到拓展,善于合作、敢于質(zhì)疑,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對于教師而言,要成功的運用好這一教學模式,明確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關鍵,教師布置的實踐活動指向性要明確,切忌空泛,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為學生解決問題做好鋪墊,學習效果也會得到提升,教師根據(jù)課前實踐活動反饋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取材于身邊人、身邊事,真實的生活體驗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師生間的互動釋疑穿插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課堂充滿了思維的“碰撞”。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作為“配角”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擺正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總而言之,要想為實踐活動前置式教學法添抹一份“靈動” , 教師就要不斷地在領悟中生發(fā)思考,并勤于實踐,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收獲豐厚。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沈小敏.對話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莊敏.以生為本適時引導—淺談創(chuàng)建高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J].讀與寫,2018(8):131
4車俊龍.淺談如何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才智,2018(34):175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市第十七中學5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