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個體、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等因素,提出“三性”培養(yǎng)策略:發(fā)揮多元主體合力,提高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協(xié)同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增強幼兒親社會行為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性;建立長效培養(yǎng)機制,保障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持續(xù)性,以更好地促進幼兒逐步形成自覺和穩(wěn)固的親社會行為習慣。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 影響因素 協(xié)同性 實踐性 持續(xù)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014-04
親社會行為,又叫做積極的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良好的社會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幫助或者打算幫助他人或群體的行為傾向,是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為。幼兒親社會行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同情和謙讓等。親社會行為對幼兒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幼兒道德發(fā)展的核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形成助人為樂等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能為幼兒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齡前兒童處于情緒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此時幼兒的社會情感迅速發(fā)展,情緒情感沖動性逐漸減小,穩(wěn)定性逐漸提高,調節(jié)自己情感外部表現(xiàn)的能力逐漸增強。他們逐漸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掌握一些簡單的與人溝通交流的策略,知道做什么事情能讓家長和同伴高興或者不高興。但是,幼兒的社會情感發(fā)展還不完善,對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出現(xiàn)波動,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只愿意獨自玩,或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或是和同伴爭搶玩具、向老師告狀等行為。在成人教育和引導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情緒和社會情感的控制能力會逐漸增強。此外,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每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受人尊敬、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就需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因此,對幼兒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特別是提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三性”,即協(xié)同性、實踐性和持續(xù)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應當引起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各界重視。
一、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多維因素
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幼兒發(fā)展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種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幼兒各種親社會行為迅猛發(fā)展,不同年齡階段存在個體差異性。研究表明,1歲左右的幼兒已經(jīng)能夠對別人的微笑或者發(fā)聲表現(xiàn)出相應的表情。斯特恩在1924年的觀察中得出結論:2歲幼兒親社會行為已經(jīng)萌發(fā),具備感受他人悲傷的能力,并力圖去安慰和幫助他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越來越明顯地表現(xiàn)出合作、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為。例如,看見別人哭,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給他,并說:“他哭了,他想媽媽?!钡灿械挠變簳憩F(xiàn)出回避和非同情的反應。因此,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需要適宜的引導和教育。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個人最初的社會化場所,家庭成員的行為是幼兒形成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平時的“身教”比“言傳”更能影響幼兒的行為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樹立親社會行為的榜樣,又為幼兒提供表現(xiàn)親社會行為的機會,有利于其形成親社會行為。二是家庭成員的教養(yǎng)方式?;舴蚵芯勘砻?,溫和養(yǎng)育型父母趨向培養(yǎng)利他的幼兒,父母與幼兒的溫和養(yǎng)育關系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有重要作用;民主養(yǎng)育型父母,會經(jīng)常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表揚、獎賞和鼓勵,為幼兒提供表現(xiàn)親社會行為的機會,更有利于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三)幼兒園因素
幼兒園是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場所。因此,師幼關系和同伴關系是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
1.師幼關系
師幼關系是指幼兒園中教師對幼兒實施保教的過程中,師幼之間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在教師身邊的時間與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幾乎一樣多,因此可以說,教師是家庭成員以外,第一個在幼兒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成年人,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潘恩塔的研究將師幼關系分成兩種模型:積極的關系與有障礙的關系。在積極的師幼關系中,教師對幼兒比較熱情、關愛,經(jīng)常與幼兒溝通交流,耐心鼓勵和教導幼兒,彼此建立依戀感,形成親密、融洽的師幼關系;有障礙的師幼關系中,教師對幼兒態(tài)度冷淡,經(jīng)常批評幼兒,并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對他們的不良習慣表現(xiàn)出不夠耐心、態(tài)度生硬,二者的關系呈現(xiàn)出疏遠,甚至緊張、對立的狀態(tài)。當前,還有少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影響,多處于指導者地位,只喜歡所謂“聽話”的幼兒。幼兒行為以紀律約束偏多,教師如果不善于觀察和分析,無法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因材施教,那么容易抑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師幼互動內容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輕視幼兒情感的培養(yǎng),不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和形成。
2.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幼兒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中,有60%來自同伴,40%來自成人,幼兒幫助、安慰和同情他人等能力形成過程中,同伴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模仿和強化兩個方面。一是幼兒對同伴的態(tài)度和行為,大多數(shù)是與其父母交往的翻版,可見,幼兒與父母的交往對其同伴的交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性別、年齡等生理因素,及其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個性、情感特征,也會影響他們在同伴交往中的接納和受歡迎程度。
(四)社會因素
大眾媒介對幼兒親社會行為也會產(chǎn)生影響。大眾媒介,如電視、廣播、報紙、網(wǎng)絡等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有研究表明,電視劇和電影中人物的親社會行為,使5~6歲幼兒不僅懂得節(jié)目的特定親社會內容,而且會在日常生活情景中進行模仿運用。另外,社會文化也會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影響。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群體和諧,贊揚親社會行為,注重在幼兒早期就鼓勵和支持幼兒親社會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三性”培養(yǎng)策略
(一)發(fā)揮多元主體合力,提高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協(xié)同性
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離不開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共同影響。因此,發(fā)揮多元主體合力、協(xié)同培養(yǎng),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同伴關系以及日常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能較好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
1.建立積極、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
(1)避免親子長期分離。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幼兒形成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最佳的親子依戀關系發(fā)生在“母性敏感期”。因此,母親需要在“母性敏感期”給予幼兒經(jīng)常性的身體接觸,為幼兒建立安全感。如果幼兒與母親關系親密,面對面注視時間越長,那么后期的依戀關系會越好,幼兒安全感也會越強。因此,要避免父母與幼兒長期分離,否則容易造成幼兒出現(xiàn)“分離焦慮”,影響幼兒正常的心理健康,不利于親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
(2)言傳身教,發(fā)揮父母榜樣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的作用。父母作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例如家里有好吃的東西時,引導幼兒先給長輩,然后大家再一起分享;帶幼兒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引導幼兒給有需要的孕婦和老人讓座;遇到有困難的人時,要教導幼兒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節(jié)假日里,和幼兒一起主動給父母、教師和小伙伴送祝福,以培養(yǎng)幼兒學會分享、樂于助人、關心他人的品質等。
(3)和幼兒做朋友,平等溝通。家長與幼兒保持平等的朋友關系,更利于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遇到困難時,更愿意向朋友式的父母求助。因此當幼兒求助時,父母應該積極回應、主動給予幫助;在幼兒收獲成功或獎勵時,要與他們一起分享喜悅;在幼兒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時,要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
(4)陪幼兒一起玩游戲,強化積極行為。幼兒在幼兒園學會新兒歌和游戲,家長不妨多陪他們嘗一嘗、玩一玩,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能鞏固幼兒的學習成果,還能讓幼兒學會分享、感受快樂,增加學習樂趣。同時,及時發(fā)現(xiàn)和鼓勵積極的幼兒親社會行為,運用精神獎勵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2.建立可信賴的新型師幼互動關系
教師是父母之外幼兒接觸最親密的成年人,能公正、客觀地對待幼兒。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能力,是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關鍵點。因此,建立可信賴的新型師幼互動關系至關重要。
一是更新教育觀念,尊重、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教師需及時關注和了解國家學前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通過認真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文件精神,更新教育觀念,了解幼兒個體差異性,尊重幼兒發(fā)展特點,用尊重、包容、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對待每一名幼兒,關注每一名幼兒的成長,使幼兒建立對教師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是突出幼兒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觀念,通過“教”來喚起幼兒主動的“學”,注重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地位;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幼兒多看、多問和多說;多使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幼兒,而不是責罵更不能處罰,要注重與幼兒的雙向溝通,增強師幼感情。
三是教師掌握有效溝通策略,強化幼兒親社會行為。教師應加強自身觀察和溝通能力的提升,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及時捕捉教育時機,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親社會行為并及時進行強化。強化方式有兩種:獎勵和懲罰。獎勵是積極的強化,就是對幼兒親社會行為進行表揚和鼓勵,增加其親社會行為發(fā)生的概率,讓幼兒產(chǎn)生愉悅的體驗。如當幼兒第一次主動跟小伙伴分享自己喜歡的玩具時、第一次給媽媽送出祝福、第一次幫助跌倒的小朋友時,教師不要錯過這個良好的教育時機,及時表揚和鼓勵,讓這種有可能是無意識的行為變成自覺的親社會行為。當幼兒出現(xiàn)錯誤行為時,可以對幼兒進行懲罰,但需要避免對幼兒身心健康造成傷害,通過實施有效的懲罰達到教育目的,對幼兒的錯誤行為進行及時懲罰;給幼兒講道理,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做錯的原因以及知道以后應該怎么做。
3.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關系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幼兒,在共同活動中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榜樣同伴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良好的同伴互助關系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幼兒園能為幼兒創(chuàng)設與同伴交往的友好氛圍,教師需要教他們與同伴友好交往的技巧,學會關心和愛護同伴。例如,有好吃的東西和好玩的玩具時,記得給同伴分享;看到同伴遇到困難時,可以主動上前詢問“你怎么了?需要我?guī)兔??”,并付諸行動,而不是默默地看著別人不聞不問。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在沒有成年人幫忙的情況下能自己解決同伴之間的沖突,這樣的社交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4.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從宏觀上講,親社會行為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因此,要重視社會文化的影響作用,讓幼兒在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結合幼兒對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事物感興趣的特點,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圖書、電視和音響等教育手段,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思想內容健康向上、富含教育意義的藝術作品,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引導。如觀看可愛的卡通形象、反映人們互相關心、幫助和關懷的故事及動畫片,避免給幼兒觀看充滿打斗和暴力內容的影片和圖書,而應為幼兒學習和鞏固親社會行為提供直觀、生動的示范,有助于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親社會行為。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增強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實踐性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對幼兒的成長具有特殊意義。教師和家長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增強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實踐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中,發(fā)生頻率最高的是合作行為,大約占一半以上。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xiàn)共同目標自愿組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xié)調實現(xiàn)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有一定合作能力的幼兒往往具備一定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表現(xiàn)在集體活動中能夠分工合作、主動配合、協(xié)商解決問題,倍受同伴的歡迎。對幼兒加強合作能力訓練,能為他們將來愉快地與人交往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策略有三個方面。
一是營造積極互動的良好氛圍。專家預言,未來的成功者必須是善于合作的人。營造溫馨、和諧、友好的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幼兒成為合作者的基礎。教師和家長應在營造良好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確立合作意識,讓幼兒明白生活在集體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遇到問題和困難可以齊心協(xié)力來解決。
二是幫助幼兒建立合作意識,感受合作樂趣。幼兒園小班幼兒通常是獨自玩耍,很少與同伴合作;到了中班,合作意識逐步形成,開始愿意與他人一起游戲和共同閱讀繪本等;升入大班后,合作意識明顯增強,能在很多集體活動中商討角色扮演及具體玩法,并模仿成人活動發(fā)展游戲情節(jié)。教師和家長平時應注重引導幼兒克服“自我中心”的合作障礙,如引導幼兒與伙伴一起抬小桌子、一起收拾碗筷、一起收拾玩具,鼓勵幼兒主動請伙伴幫助等。當合作成功時,教師及時肯定、鼓勵,激發(fā)幼兒繼續(xù)嘗試合作與分享快樂的愿望。
三是教會幼兒掌握合作技巧。在集體活動和游戲活動中,幼兒自己不可能一直都是主角,要有主次之分,要掌握合作技巧,教師在活動場景中善于引導幼兒思考:怎樣做才能合作成功呢?鼓勵幼兒運用協(xié)商、傾聽、輪流、討論、妥協(xié)等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告訴幼兒“為了合作成功,有時放棄自己的意見或者采用折中的辦法都是值得的”。教師的鼓勵會使幼兒寬容、大度起來,他們開始接受和支持同伴意見,使合作順利進行。此外,培養(yǎng)幼兒學會合作的禮儀也是與他人合作的必備條件,如引導幼兒學會耐心傾聽和采納他人的意見;想要提出相反意見時,要學會采用禮貌用語和溫和的語調等。
2.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
分享是將自己的物品分予他人一同使用并體驗的行為。分享行為是一種以利他人為目的的親社會行為,是幼兒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幼兒更好地與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受自身認知發(fā)展水平和“自我中心”思維的影響,幼兒分享行為水平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主動分享的行為會逐漸增加,具有以下特點:幼兒的“均分”觀念占主導地位;幼兒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數(shù)量的影響;當分享對象不同時,幼兒的分享反應也會不同;與分享玩具相比,幼兒更關注食物的分享。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與其所接受的教養(yǎng)方式有很大關系。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策略有:一是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通過講故事、念兒歌、玩游戲等方式貼近幼兒,引導幼兒從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逐步認識到理解他人的困難,主動關愛他人;有好吃東西的時候,先分給在場的每個人,最后才自己吃,注重培養(yǎng)幼兒有好物主動分享給別人的意識。二是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條件和機會,教會幼兒學會分享。例如可以在班級開展“快樂分享”活動,引導幼兒在這段時間把自己最拿手的歌舞、兒歌、故事、謎語和笑話等分享給同伴,這樣的精神分享活動,不僅能讓幼兒盡展才華,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三是強化分享行為。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要善于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意識和行為時,及時運用語言和行為強化幼兒的分享動機,同時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
3.培養(yǎng)幼兒的助人為樂行為
助人為樂行為是指幼兒以幫助別人做事當作令自己開心快樂事情的行為。培養(yǎng)幼兒的助人為樂行為主要有兩個策略:一是注重培養(yǎng)幼兒互相幫助的意識。例如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模仿現(xiàn)實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角色來體驗社會生活,是教師和家長培養(yǎng)幼兒助人為樂行為的最佳時機。在“小醫(yī)院”的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醫(yī)生、護士和病人等角色,學習怎樣關心、照顧“病人”,幫助“病人”看病和解決疑難雜癥;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爸爸”或者“媽媽”,精心照顧“寶寶”一日生活等,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獲得助人為樂行為的體驗。二是教會幼兒掌握助人為樂行為的方式。教師和家長可以讓幼兒閱讀助人為樂的書籍和組織相關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做出恰當?shù)闹藶闃沸袨椋缒男┦虑椴皇怯變毫λ芗暗?,但可以求助大人等,理解幼兒在生活中不愿意幫助人背后的理由,告訴幼兒:幫助別人的時候也要注意幫助的方式,不能為了助人而助人,不能一味地逞強。這樣的親子互動,不僅能給家長改善幼兒不良行為提供參考,同時對改善幼兒的人際關系,增進其社會交往能力有很大益處。
4.培養(yǎng)幼兒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美國心理學家霍夫曼通過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多年研究表明,幼兒已經(jīng)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情感而引起自己與之一致的情感反應,這是一種非常重要而高級的社會性道德情感,表明幼兒能將自己置身于他人處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移情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國也有研究證實,移情訓練能導致幼兒良好道德行為明顯增多和攻擊性行為減少,不論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還是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最終都能通過幼兒移情而起作用。因此,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能顯著提高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幫助幼兒從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這也是發(fā)展其親社會行為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移情能力呢?M.Schulman&E.Mekler(1985)在《培養(yǎng)一個有道德的孩子》一書提出了促進幼兒發(fā)展移情反應的方法。如:使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想想當自己處于他人的境地時會感受怎樣;幫幼兒弄清楚采取怎樣的行動更能替他人著想;幫助幼兒通過回想自己生活中類似的經(jīng)歷來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幼兒分享自己的移情情感,幫助他抵制、勸阻或嘲笑移情反應的人們的影響;當他替別人著想時給予贊許,反之,則表示失望。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機會。例如,疫情期間,醫(yī)生在緊急情況下救治病人,以及在地震的危險情況下幫助他人的相關新聞報道;洪災中,解放軍叔叔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以及全國人民都在保護大象群回家的新聞;還有在幼兒周圍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讓座和指路等善良行為等,都是讓幼兒產(chǎn)生移情反應的典型例子,幼兒知道了這些人的行為是受人尊敬的。除了父母、教師和同伴,大眾媒介也能影響幼兒移情能力的發(fā)展,應通過培養(yǎng)移情能力來發(fā)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使幼兒成長為一個具有社會道德感的人。
5.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情感
愛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情感,是最美好的情感體驗,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紐帶,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基礎,需要從小重視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幼兒易感性強,學齡前期是幼兒情緒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進行愛的教育的大好時期。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吹?,有些家長不注意對幼兒(特別是獨生子女)進行愛的情感教育,而是百般寵愛,讓幼兒沉浸在愛河中,只知道接受愛,卻不懂得給予愛,這勢必會影響幼兒的一生。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一切良好行為都產(chǎn)生于良好的情感。因此,教師和家長更應重視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把幼兒培養(yǎng)成有愛、懂愛和會愛的孩子。具體策略有:一是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身作則,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同伴關系也能為幼兒樹立積極的行為榜樣,促進幼兒愛心意識的形成。二是教會幼兒表達愛的技巧。愛是一種內心體驗,當幼兒不知道如何表達愛的時候,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教會幼兒一些表達愛的技巧。例如在家中,父母下班回到家,幼兒可以接一次包、遞一下拖鞋;遇到有困難需要幫助的老人、孕婦和病人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們,做到尊老愛幼助弱。在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開展“我愛媽媽”“祖國媽媽我愛你”和“家庭愛心卡”等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把所學到的各種表達愛的方式運用到生活中,表現(xiàn)出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幼兒園和教師、家人以及愛小動物等情感,最終發(fā)展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三)建立長效培養(yǎng)機制,保障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持續(xù)性
人生猶如一場馬拉松,不必在乎開跑的時候搶先幾步,而應在乎的是持續(xù)的動力和能力。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應當是一個連貫、持續(xù)的過程,特別是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更需要建立長效的培養(yǎng)機制,需要注重家園同步共育和引起社會關注共同塑造,這樣幼兒會更出色。很多家長擔心幼兒餓著,在接送幼兒的時候都會帶上幾樣零食,一見到幼兒就忙不迭地幫拿東西、喂吃零食,全然不顧旁邊的同伴眼巴巴地看著流口水,甚至回到家之后,也不要求幼兒遵守在幼兒園養(yǎng)成的好習慣。這樣的做法,會讓教師在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家長應主動跟老師聯(lián)系,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在家讓幼兒堅持在幼兒園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東西要分享、關心爸爸媽媽等,這樣做會對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需注意深入了解其內因和外因,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將會取得預期效果。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協(xié)同合作、點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使幼兒逐步形成自覺和穩(wěn)固的親社會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阮素蓮.幼兒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學前教育研究,2014(11).
[2]趙培.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研究綜述[J].幼教教育,2015(1).
[3]賈蕾.試析影響兒童親社會的因素[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3).
[4]羅華.幼兒親社會行為[J].基礎教育研究,2017(5).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高職銜接的幼兒保育專業(yè)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編號:GXZZJG2021A054)、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管理體系建構研究”(編號:18YJC8801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滕忠萍(1973—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教育學在讀博士,副教授,現(xiàn)就職于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和教育管理。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