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建, 王宗琰, 肖志偉, 許 浩, 蘇 顯, 王哲超, 周偉平, 黃 罡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1.普通外科;2.肝外三科;3.呼吸內(nèi)科,上海 200136;4.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 201805
在南極科學考察作業(yè)時,增加衣物,佩戴防寒帽、眼鏡、圍巾、手套,保持衣物干燥,以及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等措施均可降低凍傷的發(fā)生率[1-2]。然而,南極科學考察人員自身生理狀況存在差異,通過檢測某些生理指標,尋找凍傷的易感人群,可針對性地增強防護措施,進一步降低凍傷的發(fā)生率。姜在福等[3]研究表明,血管寒冷反應指數(shù)(index of vascular response to cold,VRCI)評分高的人群冷習服程度強。VRCI對寒冷地區(qū)(尤其南極地區(qū))作業(yè)人員的凍傷發(fā)生率影響少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VRCI對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發(fā)生凍傷的預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的80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33.56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VRCI的測定方法參考文獻[3]。受試者在室溫(約20℃)下靜坐1 h后,左手浸入30℃溫水(由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HH-3S控制),5 min后取出擦干。將Fluke 54-IIB測溫儀的探頭用醫(yī)用膠帶固定在受試者左手中指甲床中央后2 mm的皮膚上,然后用醫(yī)用橡膠指套將整個左手中指包裹并固定,以防水濕。將測溫儀調(diào)為記錄模式,每3 s記錄一次溫度。受試者將左手中指浸入裝有冰水混合物的保溫杯中20 min,出水后再觀察5 min。在此期間,測溫儀自動記錄溫度變化,X1表示皮溫初次開始回升時間,X2表示回升達到的最高皮溫,X3表示冰水中5~20 min皮溫均值,X4表示出冰水后5 min皮溫。
VRCI=0.2×(20-X1)+0.11 X2+0.52 X3+0.17 X4
2.1 凍傷與未凍傷者VRCI比較 7名隊員發(fā)生凍傷(4名為耳鼻顏面部凍瘡,3名為手凍瘡),凍傷發(fā)生率為8.75%(7/80)。凍傷者VRCI為(10.05±1.04),低于未凍傷者的(11.22±1.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ROC曲線分析結果 ROC曲線結果顯示,VRCI值預測是否會發(fā)生凍傷的曲線下面積為0.790,95%可信區(qū)間為0.618~0.961,預測效果較好。當VRCI截斷值取11.05時,約登指數(shù)最大,為0.515;此時VRCI值對是否會發(fā)生凍傷的預測效果最好,靈敏度為65.8%,特異度為85.7%。見圖1。
圖1 ROC曲線分析結果
2.3 不同VRCI凍傷發(fā)生率比較 低VRCI者凍傷發(fā)生率為19.4%(6/31),高于高VRCI者的2.0%(1/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南極大陸自然環(huán)境惡劣,在南極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工作,給科學考察隊員帶來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包括外科疾病(扭傷、挫傷、骨折、凍傷、紫外線灼傷和燙傷等)、內(nèi)科疾病(普通感冒、胃腸炎和高山病等)、皮膚病(癬、濕疹等)以及精神癥狀(失眠、抑郁等)等[6-10]。凍傷是低溫寒冷侵襲所引起的損傷,分為凍結性凍傷(由0℃~10℃低溫合并潮濕條件導致,分為凍瘡、戰(zhàn)壕足、水浸手等)和非凍結性凍傷(由0℃以下低溫導致,分為局部凍傷和全身凍傷)[11]。凍傷是南極科學考察人員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我國第31次和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共303名隊員,其中17人發(fā)生了凍傷(10人為耳鼻面部凍瘡,7人為手足凍瘡),發(fā)生率為5.61%,與1986至1995年期間英國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凍傷發(fā)生率相似[12]。
寒冷誘導的血管舒張反應是指在寒冷刺激下,手指和腳趾等處的皮膚動靜脈吻合周期性地閉合、開放,在避免大量散失熱量的同時維持局部皮膚溫度,減輕冷損傷[2]。Cattermole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將手指浸入冰水后,手指皮膚溫度會在一定范圍內(nèi)波動,這由寒冷誘導的血管舒張反應引起,反映了人體的抗寒能力。Yoshimura等[13]根據(jù)中指浸泡在冰水中30 min檢測的3項皮溫指標(回升前最低溫度、開始回升時間和5~30 min平均皮溫)計算出抗凍傷指數(shù)(resistance index of frostbite,RIF)用于評價局部抗凍傷能力。Daanen等[4]檢測了荷蘭皇家海軍耐寒訓練前的RIF,統(tǒng)計了其訓練過程中的凍傷發(fā)生情況,結果表明,發(fā)生凍傷人員的RIF更低。然而,Sullivan-Kwantes等[2]在加拿大軍隊去北極耐寒訓練前檢測了其RIF,發(fā)現(xiàn)訓練過程中發(fā)生凍傷人員的RIF值與其他人員無明顯差異。VRCI與RIF相比,具有如下特點:(1)所納入的樣本量是RIF的5倍,且在我國人群中測得;(2)構成的指標較多,信息量較大;(3)測定時間較短,減輕受試者冷痛不適[3]。本研究通過檢測80名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的VRCI值,發(fā)現(xiàn)VRCI值較低的人員更容易發(fā)生凍傷,VRCI預測是否發(fā)生凍傷的最佳截斷值為11.05。因此,對于VRCI<11.05的凍傷易感人群,建議進一步加強防寒措施,以降低凍傷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檢測南極科學考察人員VRCI對其是否發(fā)生凍傷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建議南極科學考察人員出發(fā)前檢測V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