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芳
“深度學習”不是深挖學習內容,實質上是一種自主學習,簡單地理解,可以說它是一種深度探究,本質是深度思維,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實踐到生活之類的內容。通過閱讀《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基礎讀本)》可以知道,“深度學習”這個名詞雖新,但實質上是多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是十多年來所提倡的“自主探究”“思維交流”“合作學習”等等學習方式的綜合,是一場延續(xù)下來的教學上的革命,改變的是“模式化”“程序化”“形式化”“滿堂灌”“滿堂問”“以考代練”“以考代學”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有效學習機制,形成“好課”框架。
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基礎讀本)》指出:它是建立在學生先前知識基礎上的概念改變,也就是說,有效的教學,應明察、導出學生的日常經驗等前概念,能夠讓學生做出自我解釋及建構意義,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這些具有主體性全面發(fā)展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具有“元認知”能力的人,其表現(xiàn)就是有計劃、有監(jiān)控,能夠評價自己的思維過程,可以審慎地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等。這類人被俗稱為“學會學習”的人。要想培養(yǎng)這樣“元認知”的人,教師需要思考:讓學生學什么?學生應該會什么?怎么樣讓學生學會?學得好不好怎么評價?
教師培養(yǎng)學生達到“深度學習”,有兩個必要前提:一是教師要深刻理解學科育人的價值;二是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能夠理解差異,尊重差異。
上面說過,“深度學習”的本質是深度思維。我個人認為,深度思維指的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度,而不應該單指思考問題的難易度,也就是在教師最少的支架支持下,學生能夠自主“研究”和發(fā)現(xiàn)出更多的東西來。那么,老師如何才能廣泛地知道學生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呢?那就需要反饋,這種反饋是一種表達,是學生內心想法的表達。就是把思維產生的東西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我把它叫“思維可視化”。
我覺得“思維可視化”不單單指“畫”出來的,也應該包含著“說”出來的。這里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學生A回答問題沒有回答出來,老師請他坐下,請同學B回答。B回答出來,然后老師繼續(xù)往下講課。而這個沒有回答出來的同學,老師沒有深究他的障礙點在哪里。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自己的錯誤點或者障礙點,讓思維外顯;也可以讓學生質疑辯證,讓思維外顯;還可以通過老師的連續(xù)追問讓思維外顯。但是一堂課時間有限,又如何在短時間內把控所有學生的想法?這里,我覺得就需要小組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具有兩大作用,一個是信息收集和處理,產出結果;二是結果反饋,驗證信息產出的結果和處理方式的合適度。要想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簡單地說就是在小組內先交流“結果”并再次處理,在交流甚至爭論中實現(xiàn)思維結果的最后統(tǒng)一,也就是小組統(tǒng)一結論。
另外,堅持學習高難度的內容和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動活動,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要保證這兩點,就要確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有極高的參與度,即維果茨基所說的“教學要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學生學什么,與我們的教學目標脫不了關系,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然而在目標的制定上,存在很多的誤區(qū)。其次是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即教學上“兩次倒轉”中的第二次倒轉。三是對學習對象進行深度加工,是學生把握事物的本質,是以簡馭繁,削枝強干的前提。四是遷移與應用,在教學活動中模擬社會實踐。五是價值與評價。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呢?“深度學習”中的教學內容是學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學材料之后所獲得、體會、掌握的東西。教學材料是為學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幫助學生獲得發(fā)展的對象。老師需要基于教學材料設計并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與學習進程,即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參與度,從而使自身的未來水平轉化為現(xiàn)實水平。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或活動時要轉變觀念,從“先記住知識再提高能力”轉向“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是符合實際的、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