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紅
摘 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興趣更加廣泛,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積極嘗試把印染藝術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已有的美術學習經(jīng)驗結合在一起,讓印染藝術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美術課,讓學生喜歡上美術課。
關鍵詞:學習經(jīng)驗;興趣;學段特點;課內外資源
初中生已經(jīng)能夠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興趣,逐漸開始把學習興趣和自己的前途、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教師要結合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讓美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課堂,逐步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最有效的方法,通過美術教學活動特有的愉悅性和教師獨特的教學智慧、機敏和別出心裁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校以手工印染藝術為特色結合課程資源把校外資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積極開發(fā)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一、結合學段特點
在中學我們開展了扎染的特色教學活動,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捆扎方法后,再學習用針縫的方法進行扎染,這個方法制作出來的圖案更具像、更細致。教師從單層串縫、對折串縫、梅花串縫這些基本的方法中讓學生體會扎染中線的特點,再由大梅花、十字花扎、佩茲利花的縫制了解扎染中較為精致的面的扎制。學會了這些方法,學生就可以設計簡單的圖案。
二、結合生活經(jīng)驗
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書包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必備品,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書包是獨一無二的。在執(zhí)教人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第四單元“傳遞我們的心聲”中第三課“我們的風采”時,我將本課的作業(yè)設計為制作一款實用美觀的書包,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書包,了解書包的功能、造型、用途等方面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設計欲望。對七年級的學生制作書包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印染知識適當?shù)亟档碗y度讓學生制作一款圖案精美的小手包、小錢包,使學生了解設計理念,提高設計意識,學會簡單的設計方法。第一步:制版。制作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學生可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如日常生活用品、花鳥魚蟲、風景建筑、中國民間吉祥紋樣等圖案,圖案選好后在橡皮章上進行制版。第二步:印制圖案。另外一組同學負責裁剪背包所用的布,根據(jù)包不同位置運用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等圖案的特點印制背帶、包體上的圖案。第三步:縫制。學生運用學到的凸版印染的方法,制作出一個個獨特實用的小包。把美術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讓美術走進學生的生活,不僅教師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三、課內外資源的整合
中國傳統(tǒng)印染藝術是民族文化積淀的結晶,藝術造型始終保持相對的傳承性。在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運用紅色礦物質顏料。早在周代,人們已經(jīng)用繪畫的形式裝飾服裝面料,叫“畫繢”。唐宋時期,手工印染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日趨成熟,扎染、蠟染與夾染代替了手繪和凸版印染工藝而風靡一時。在學生中開展扎染藝術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扎染藝術的魅力,加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我們將課外資源與課程進行整合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扎染作品。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扎染的相關知識,還學會了基本的扎染技法,制作出圖案精美的扎染作品。在執(zhí)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情趣濃郁 能工巧匠”中的第四課“扎染與蠟染”時,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用扎染的方法制作一件文化衫,教學時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文化衫的主題、風格、色彩等設計要點,再把扎染技法融入文化衫的制作中。制作之前必須有一個預先的設計考慮使用者的愛好和要求,再根據(jù)面料的質地和大小設計圖案的樣式、布局安排及確定捆扎的方法。如用二方連續(xù)樣式的圖案適合裝飾T恤衫的領口與袖口,可用簡單的串縫針法縫制小梅花、菱形等圖案,而T恤衫的主體——前胸、后背的部位,學生可根據(jù)對扎染技法掌握程度,選擇捆扎的方法,捆扎時根據(jù)花型的大小確定捆扎的位置,捆線可以按從上到下,也可以按從下到上的順序。線繩要捆得緊,捆扎太松染出的圖案不清楚,色彩對比不強烈,缺少了扎染的韻味。線繩不要捆扎得太密,線繩太密染料不能很好地浸潤,圖案中缺少了花紋的變化。捆扎好后我們就可以進行染色,在染色時先將棉布放入清水中浸泡,這樣色彩的過渡能更自然,染色完成后撈出棉布用清水洗去浮色拆掉捆扎的線,這樣一件運用扎染方法制作的文化衫就誕生了。
教師在上課時關注學生興趣,有意識地在美術課與學生生活之間搭建了一個平臺,把美術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寓教于樂,使學生也因此喜歡上美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