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新建
摘 要 小學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片面追求成果價值與創(chuàng)新性、超出學生實際研究能力的“拔苗助長”現(xiàn)象較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指導者對小學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指導要求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小學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中,要準確把握活動的生活性、趣味性、體驗性和多樣性,恰當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和“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
關鍵詞 小學生 研究性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
2020年7月,一項由小學生完成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獲獎,引發(fā)公眾廣泛關注。人們質疑,該項目科研難度遠超小學生的認知范圍,是如何完成的?經過全面調查和專家復審,最終認定其專業(yè)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隨即相關部門通報撤消了該項目所獲獎項。該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科研功利化現(xiàn)象,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覺和反思。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中,這種片面追求成果價值與創(chuàng)新性的“拔苗助長”也普遍存在。在一些區(qū)域組織的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等活動中,也能經??吹健皩I(yè)程度超出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小學生成果獲獎,反映出功利性的評價導向已經開始影響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所以,要在實踐中回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價值,需要學校課程實施者認真思考并回答,小學生應該做怎樣的研究?教師及其他的課程指導者在學生的研究中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一、小學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學習用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相較于成人的學術性研究,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實質上是一種項目學習活動,通過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探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其本質是學習者對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學習運用[1],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探究精神、學習研究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因此,小學生的研究應該具有生活性、趣味性、體驗性、多樣性的特征。
1.內容的生活性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2],所以,小學研究性學習理應基于學生真實生活選擇研究內容,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其實,從“學習做研究”的角度來考量,只要源于真實生活,有利于學生全程參與、充分體驗,選擇怎樣的主題其實沒那么重要。例如,在“人與自然”的“生命”維度來開展研究,城市小學生可以選擇“基因的密碼”,農村孩子可以選擇“種子的秘密”;住小區(qū)的同學可以選擇“寵物”研究,住鄉(xiāng)村的學生可以“一起來養(yǎng)蠶”……研究主題來自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于學生感知研究意義,同時,研究過程也能夠得到實際生活的保障和支撐,有利于研究的延續(xù)和成果的獲得。因此,學生的實際生活對他們的研究具有決定性作用,應當成為組織小學生研究性學習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
2.過程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注意穩(wěn)定性較差,專注于某一事物或活動的時間較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會出現(xiàn)“虎頭蛇尾”的現(xiàn)象。因此,從小學生心理特征出發(fā),設計和組織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應該是充滿趣味、能不斷地吸引學生注意的。這種趣味由“研究的興趣”和“研究中的樂趣”所組成。一是研究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學生能在活動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強化研究的意義,不斷尋找和選擇有意思的研究視角,使得研究興趣得以經常聚焦于研究內容。二是研究活動的趣味性,活動過程能擺脫研究的規(guī)范性可能帶來的乏味與枯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甚至看似“不規(guī)范”的方式展開。如嘗試做“研究導圖”的方式制定活動計劃,以“情景劇”的表演呈現(xiàn)活動過程,組織微型“辯論會”對研究中生成的不同觀點進行思辨,用“現(xiàn)場投票”的方式對研究成果和成員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通過增強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
3.方式的體驗性
與研究的學術性相比,小學生的“親身參與”和“主動體驗”更為重要。而注重研究性學習的體驗性,關鍵在于活動過程的完整經歷和研究方法的充分展開。一是要關注考察探究活動的關鍵要素,引導全體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制工具——獲取證據(jù)——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3]的考察探究過程,獲得對于科研活動一般流程和規(guī)范的體驗;二是要認識和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所研究主題的內涵、分解具體的研究內容,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展開研究,在“操作”“實驗”“探究”“設計”“創(chuàng)作”“反思”等過程中體悟研究方法的特點和作用,掌握其操作要點,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4.結果的多樣性
對于小學研究性學習來說,“學習是第一性的”[4],其價值蘊含于過程之中,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未必能獲得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成果。因此,相對于研究報告、物化作品等結果,更應關注的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收獲,包括責任心和使命感的激發(fā)、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實際表現(xiàn)。要鼓勵并指導學生做好寫實記錄,全面客觀地反映自己和伙伴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tài)度、獲得的體驗、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研究結論和成果、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等方面的情況[5]。在活動評價時要避免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xiàn)象,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充分展現(xiàn)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對學生作品也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蘊藏著的思想、創(chuàng)意和體驗[6]。
二、小學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綱要》指出,“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指導應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7]。也就是說,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的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指導的意義在于對學生研究的支持和促進,指導成效取決于能否恰當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和“教師有效指導”的關系。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把握這種特殊的“學—教”關系。
1.角色關系從“掌控”轉向“服務”
小學生的自主實踐與研究能力相對較弱,可能需要指導教師更多、更具體的指導,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代替學生作出決定,或壓縮甚至忽略學生的研究過程,直接把結論塞給學生。事實上,研究性學習的結論不再是預定的、確定的知識,結論的獲取也不是直接來自書本或依靠教師傳授,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擁有學科教學中那樣的“對學習內容的權威與壟斷”[8],甚至在相當多的研究領域里,教師并不比學生了解得更多,因此,不管愿意與否,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都只能扮演學生學習的伙伴和研究過程的平等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實踐”應該是“教師有效指導”的前提,指導者的身份也應該轉變?yōu)椤皩W生自主實踐”的支持者、服務者、促進者。而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學—教”關系的調整一直是個難點,學術上對于“控制”和“放羊”這兩種傾向的批判也一直沒有停歇,客觀上加劇了教師觀念上的無所適從。在筆者看來,目前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大多由學科教師兼任,他們在長期的學科教學中形成的角色慣性很容易遷移到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中,對高度自主的學生活動會自然地表現(xiàn)出不信任。因此,如果教師對恰當把握研究性學習中的學教關系尚未建立足夠的信心,不妨從放棄“掌控”開始,以平等的學習者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之中,在伴隨學生做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指導的存在價值和作用方式,從而找到研究活動指導者的感覺。
2.功能關系在“應為”處求“作為”
小學研究性學習指導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建立在對指導者具體職責的準確把握上。在學生實踐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指導任務也有所側重。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的具體任務是聯(lián)系實際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指導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和具體的研究內容;指導學生明確分工及職責,制定并完善活動方案。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的具體任務是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方式;指導學生積累研究資料,做好活動記錄;指導學生深度體驗,防止“淺嘗輒止”;指導學生交往與合作;指導學生有效利用工具和資源;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生的困惑與問題。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的具體任務是指導學生及時整理過程資料,學生反思感受和體驗,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指導學生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呈現(xiàn)結果,用多種形式分享與交流;指導學生學會合理評價,反思成敗得失,提升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指導學生明確進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作為小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應當對上述指導任務做到心中有數(shù),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應為”處主動作為、設法有為,在“應為”外學會放手、鼓勵自主。此外,在指導任務范圍內也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經驗,把握好介入指導的分寸,對于低年級學生或初涉研究的學生,由于相應經驗的缺乏,教師有必要給予更細、更具體、更具示范性的指導。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研究性學習經驗的積累,教師應當逐步減少直接指導,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實踐的機會[9]。
3.互動關系在“需求”時巧“響應”
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指導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活動,是通過老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而使彼此產生積極變化的過程,而互動的核心是學生研究活動中產生的實際需求。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其知識儲備少、研究經驗不足、獲取和利用資源等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他們的研究過程經常與問題和困擾相伴,會不斷生成指導和幫助的需求,這些需求就是教師指導的實際內容。教師介入指導的實質就是對學生需求的“響應”,這種圍繞學的實際需求的“生成—響應—再生成—再響應……”構成了貫穿學生研究性學習全程的教師指導。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能力就體現(xiàn)在能否敏銳地發(fā)現(xiàn)需求、準確地分析需求,能否在此基礎上作出有效的回應和行動。一是教師要善于傾聽和觀察,經常走近學生,近距離觀察他們在研究活動設計、研究方法運用、分工與合作、表達與交流等研究活動中的表現(xiàn),傾聽他們在研究中的感受、體會、困惑和問題,并做好記錄,及時梳理問題、判斷原因。二是教師要善于學習,豐富指導的能力儲備,在陪伴學生做研究的過程中熟悉研究的流程、要素和常用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成熟的研究者,同時要增強即時學習的能力,圍繞具體指導任務搜集信息、借鑒經驗、創(chuàng)新指導方法。三是教師要選擇恰當?shù)男袆臃绞剑鶕?jù)學情靈活運用專題培訓、經驗分享、提供資源、評價促進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實在而有用的引導和幫助。四是教師要守住互動的“底線”,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過早給出結論、不對學生表現(xiàn)給予否定性評價。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對于小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但在實施中還存在很多的誤區(qū)和問題,特別是一線指導者在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操作策略上還有一定的偏差。我們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研究性學習的育人價值必將日益凸顯并為人們認同,對于小學階段研究性學習規(guī)律和策略的探索也會越來越深入。
參考文獻
[1] 張肇豐.試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0(06):42-45.
[2][3][6][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2017-09-27.
[4] 譚海生.中小學研究性學習與“大題小作”[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06):54-57.
[5] 梁烜.中小學如何開展考察探究活動——《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考察探究”主題解讀[J].人民教育,2018(Z1):54-58.
[8] 陳忠.中學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研究,2005(01):75-77.
[9] 郭繼東.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2(01):20-22.
[責任編輯: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