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美術教育生活化對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使其完成獨特美術作品,提升幼兒審美情趣有較大作用。本文從美術材料生活化、美術形式生活化、美術內容生活化、美術環(huán)境生活化四個方面來闡述美術教育生活化的價值。
關鍵詞:美術教育;幼兒園教育;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0-0089-02
引 言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教師對幼兒的教育需要體現(xiàn)在生活中,將生活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并將其貫穿于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這能有效實現(xiàn)幼兒美術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yǎng)。
一、幼兒園美術材料生活化
多種多樣的美術材料往往能調動幼兒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教師利用生活材料開展美術活動,能夠喚起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創(chuàng)作欲望,為其后續(xù)的美術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材料來源于生活
幼兒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廢舊物品,并將其創(chuàng)作成美麗的墻飾、有趣的玩具等。這樣,幼兒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會發(fā)現(xiàn),原來可以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教師應培養(yǎng)幼兒收集生活材料的好習慣,如在幼兒園中設立材料分類回收箱,鼓勵幼兒在家中和父母一起收集不玩的玩具、不穿的衣物、塑料瓶、飲料罐等廢舊物品,并將其帶到幼兒園和小伙伴一起“變廢為寶”。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未雨綢繆”,如在秋天收集花生、豆子等農作物。收集材料是一個與材料互動的過程,是美術活動前的熱身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引導幼兒熟悉材料的屬性、用途、特征等,為其后期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
(二)根據材料特質創(chuàng)作獨特作品
生活中能為幼兒所用的材料有很多,但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每種材料的特質,讓幼兒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獨特”,從而更好地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呢?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與幼兒的有效互動,引導他們積極嘗試和探索。
例如,在立夏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在自己帶來的雞蛋上進行創(chuàng)作,設計獨特的紋樣與圖案,將雞蛋變成一個個與眾不同的“蛋寶寶”。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雞蛋上打個小洞,讓蛋液流出后再在蛋殼里填充沙子來制作“不倒翁”;或者半個蛋殼中加入泥土栽種植物;或者將蛋殼弄碎,與顏料混合用以創(chuàng)作蛋殼畫。在“一蛋多玩”的過程中,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被大大激發(fā),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如,在創(chuàng)設“小吃一條街”時,教師讓幼兒用超輕黏土捏制“食物”。超輕黏土柔軟易成型且不易干裂,幼兒可以利用它制作出各種栩栩如生的“食物”。再如,一位幼兒的家長做紐扣生意,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顏色鮮艷的紐扣,教師可引導幼兒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添加紐扣元素,讓畫面更有立體感,還可鼓勵幼兒創(chuàng)作紐扣畫。
二、幼兒園美術形式生活化
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應強調美術活動以生活為載體,因此在每次活動開展前,教師要盡可能給幼兒提供近距離觀察、感知創(chuàng)作對象的機會,注重引導幼兒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幼兒充分調動自身的感官、情感、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1]。
(一)“感知”上的生活化
在幼兒創(chuàng)作前,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觀察、感知創(chuàng)作對象。
例如,在活動“在媽媽肚子里的我”中,教師讓幼兒利用一天的時間保護自己的“蛋寶寶”,要求在一天內不能讓“蛋寶寶”碎掉,以親身感受媽媽懷孕時的行動不便與艱辛。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思維也更為活躍,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也更加生動。幼兒只有通過親身體驗、豐富認知、動手嘗試,其所展現(xiàn)出來的作品才更具童真、童趣,且更有個性。
(二)多給幼兒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給幼兒提供更多表達與交流的機會,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的創(chuàng)作想法,通過適當的交流更深層次地了解幼兒作品的內涵,用幼兒的思維方式欣賞他們的作品。
例如,在一次寫生活動中,幼兒圍著藝術區(qū)的一棵橘子樹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還未到結果期,橘子樹上只有密密麻麻的樹葉,大多數幼兒只畫了一棵枝繁葉茂的橘子樹。只有幼兒A的畫上有幾個小青橘,旁邊還有幾個小火柴人。教師很不解,詢問他:“明明只有一棵樹,哪里來的果子呢?還有這幾個火柴人是怎么回事呢?”幼兒A馬上跑到橘子樹邊,輕輕扒開一小簇樹葉,原來在密密麻麻的樹葉下已經偷偷地結了幾個小果子。而畫中的小火柴人,他表示就是在旁邊畫畫的小朋友,教師這才恍然大悟。教師應鼓勵幼兒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表達想法。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與眾不同。
(三)形式上的生活化
1.親子創(chuàng)作
在幼兒園親子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開展親子制作活動,讓家長和幼兒利用生活材料完成一定主題的小任務。比如,秋天到了,教師可組織幼兒和家長拾取落葉制成樹葉貼畫,收集黃豆、花生等秋天收獲的農作物進行種子貼畫。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通過發(fā)散思維、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這對于年齡較小、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在家長一對一的輔助指導下完成了平日里有想法卻無法完成的作品,這不僅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還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2.集體創(chuàng)作
集體創(chuàng)作能給幼兒營造一個自由、有彈性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幼兒在活動中相互討論、協(xié)商、繼而分工合作,不僅大大提高了創(chuàng)作效率,還提高了想象力,在互相幫助和啟發(fā)下,創(chuàng)作出更多新穎、形象的作品,達到了“1+1>2”的效果。例如,在建構區(qū)設計圖紙時,幼兒經常采用商量、分工、合作的方法,先商量大致的雛形,然后每人設計繪制一部分,最后完成一個集大成的建筑圖紙。又如,在國慶節(jié)開展的“繪長卷”活動中,幼兒每人負責一塊,最后合成一張祝福祖國的大長卷,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幼兒的積極性更高,而且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美術作品也更有恢宏氣勢。
三、幼兒園美術內容生活化
幼兒美術活動既能讓幼兒表現(xiàn)生活和情感,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活動中,幼兒可以天馬行空、恣意發(fā)揮,并由此獲得強烈的滿足感。因此,美術活動的內容應取材于生活,因地制宜[2]。
(一)走進幼兒的生活世界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關注幼兒的心理,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敏銳地捕捉幼兒生活中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教師應以幼兒為本,從幼兒出發(fā),細心揣摩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與熱點,融入幼兒的生活世界,進而選擇貼近生活的素材,使幼兒更愿意表現(xiàn)和表達。
例如,在動畫片《大耳朵圖圖》中,有一集是圖圖媽媽生氣了,她的頭發(fā)就像著火一樣燒了起來,幼兒看完后激烈地討論起自己媽媽生氣時的樣子,有的還表演了媽媽皺眉、臉漲得通紅的神態(tài),教師及時捕捉到了幼兒的關注點,于是開展了以“爸爸媽媽生氣了”為主題的美術活動?;顒忧?,教師請幼兒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生氣的原因和生氣時的神態(tài)、特征,并建議幼兒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夸張部分內容。由于活動十分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最終展現(xiàn)出的作品內容多樣、傳神,有的媽媽頭發(fā)“炸”了,像天線一樣一根根豎起來,有的爸爸眼睛瞪得比銅鈴還大,十分豐富、有趣。
(二)尋找生活中能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熱情的內容
教師除要走入幼兒的生活外,還要探尋能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熱情的教育資源,不斷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
例如,中午散步時,幼兒總是關注地上的螞蟻,于是教師就找了個罐子養(yǎng)起了小螞蟻,并給他們提供放大鏡來觀察螞蟻的外部特征,讓他們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引導幼兒開展與螞蟻相關的美術活動,如黏土捏制、噴壺剪影等。
又如,每當班上有幼兒過生日時,他們往往會帶一個大蛋糕跟同伴分享。于是,教師就讓幼兒在美術繪畫活動中設計“生日蛋糕”或表達對過生日的小伙伴的祝福。有位幼兒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幅畫:一層層裝飾著滿滿水果和巧克力的蛋糕,一個小朋友帶著“皇冠”低頭許愿,旁邊是圍成圈的伙伴們,周圍用音樂符號點綴,以此代表生日歌,整幅作品充滿童趣。
四、幼兒園美術環(huán)境生活化
(一)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自由化
要想讓幼兒創(chuàng)作出具有童心、展現(xiàn)自我的美術作品,教師就要營造自由、寬松的美術區(qū)域環(huán)境,放大美術區(qū)的區(qū)域,且隔斷要具有開放性,材料要有序擺放,并標明分類,在桌面中央擺放記號筆、顏料、印章等基本材料,以便幼兒取放,使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方式毫無拘束地進行創(chuàng)作。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美術區(qū)域播放一些輕音樂,營造舒適的氛圍。
(二)作品展示生活化
幼兒的美術作品是他們思想感情最好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將這些作品有效地運用到班級環(huán)境營造中,這不僅能提高幼兒參與環(huán)境營造的主動性,還能美化生活環(huán)境,并且在無形中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能力。在營造環(huán)境時,教師要思考怎樣讓幼兒的作品變得更立體。例如,可以將紙板圍成四面,將幼兒的作品粘貼在四面上,疊加擺放于大廳作為裝飾,讓所有人一進大廳就能欣賞到,以提升幼兒的自豪感。又如,主題墻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剪貼、美化后作為周邊的花紋裝飾。
結 語
總之,探索生活化的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道路很長,教師要系統(tǒng)地學習美術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這樣才能促進自身與幼兒的共同發(fā)展,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yǎng),促進幼兒愉悅、自信地成長。
[參考文獻]
顧玉蘭.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2(08):64-66.
張弦.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0(10):86-87.
作者簡介:蔡燕(1996.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