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淑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深挖“家國情懷”內涵,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結合具體案例,闡述人文素養(yǎng)的課堂實踐策略:一是在教學目標上重視“家國情懷”,落實人文素養(yǎng)教育;二是在人物史教學中深挖家國情懷,浸潤人文素養(yǎng);三是在情境中生成家國情懷,內化學生人文意識。
關鍵詞:歷史教學;家國情懷;人文素養(yǎng)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笨梢姡诮虒W中深挖“家國情懷”內涵與實施路徑,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筆者將以人民版必修3“順乎世界之潮流”一課為例,談談其課堂實踐策略。
一、在教學目標上重視“家國情懷”,落實人文素養(yǎng)教育
“順乎世界之潮流”一課講述的是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民族危機的加深,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有識之士“放眼看世界”、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在“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我具體設計了如下兩大目標:(1)感受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敢于面對現(xiàn)實、放眼世界、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和開拓的勇氣,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2)了解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艱難歷程,認識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由此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現(xiàn)代化意識和世界意識。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于每一個專題都有明確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目標,每一課的教學內容中都包括豐富的教育素材,教師要對這些素材進行重組、挖掘以及補充,在授課時抓住切入點,使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二、從人物史教學中深挖家國情懷,浸潤人文素養(yǎng)
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普遍運用“以事帶人”的敘述方法,對歷史人物的事跡、思想與情感缺乏全面、透徹的敘述和分析,這致使人文教育中的“以人事說理”的獨特性被忽略了。歷史是人的歷史,教材中呈現(xiàn)的中外歷史上許多的重要人物,他們都在歷史舞臺上演繹著不同人生,以各自的智慧和精神品質,影響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在教學中重視人物史教學,“探索過去時空中人的思想、觀念、行為及其意義”,既能讓學生從歷史中的人物得到啟發(fā),又能使課堂充滿濃郁的人文情懷。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林則徐、譚嗣同等歷史人物為中心再現(xiàn)歷史事件,對他們在探索思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人文價值進行挖掘,我展示了如下材料:
材料:(維新變法失敗后)日本使館派人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痹讵z中,他意態(tài)從容,鎮(zhèn)靜自若,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愛國主義叢書〈譚嗣同〉》
這段材料從細節(jié)入手,通過人物的事跡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使其人文精神得以形成和升華。
歷史教學最大的教育功能在于價值觀的引領和人格的塑造,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再現(xiàn)歷史事件,發(fā)掘歷史人物的事跡以及他們的精神與人格,尋找他們的成功經驗及人生智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走進這些歷史人物的思想,去追尋屬于人本身的精神和力量。
三、在情境中生成家國情懷,內化學生的人文意識
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強烈的體驗性,情境教學是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情境的營造,再現(xiàn)歷史事件的情節(jié)、人物的形象和與之有關的情境,去啟迪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從體驗中內化人文精神。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用了一段材料:“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后,譚嗣同選擇‘求死,在國內慷慨就義。而康有為和梁啟超卻選擇出走日本,請同學們談談看法。”針對此問題,學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贊同康有為和梁啟超的選擇,認為敵強我弱,出走日本是為了保存維新力量,盡可能把犧牲降低到最小的限度,以圖日后東山再起,是明智之舉。有學生認為譚嗣同選擇為變法犧牲,目的是用鮮血喚醒后來人,為了國家之昌盛,體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個兩難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體反映和應對策略,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對知識和情感的自我體驗過程,也是學生人文精神形成和升華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家國情懷”這個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內涵與實施路徑,把歷史知識納入更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做到歷史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提升的融合。
參考文獻:
李建鳴.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