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
【關鍵詞】:穴位貼敷 耳針 腰椎融合 便秘
腰椎融合術(lumbar interbody fusion) 是臨床上用于治療腰椎滑脫癥的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一種比較成熟、有效的治療措施,這種治療手段對于改善患者腰椎不穩(wěn)、腰椎滑脫等癥狀有著非常好的效果[1]。但是在臨床中,由于手術時長的原因,患者年齡、體質等原因,往往會有一些術后并發(fā)癥的出現,其中便秘就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長期的便秘,對于患者術后的恢復,以及傷口的愈合,都有著不好的影響,因此,積極的治療腰椎融合術后出現便秘的癥狀,是加快患者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住院滿意度的必要措施[2]。但是,目前對于便秘的治療方法較為局限,在臨床中往往采用開塞露、中藥灌腸、或者口服一些促進排便的藥物,例如乳果糖口服液等,來進行相關的治療,首先,塞肛、灌腸等治療方式對于患者自身來說,其操作難度較大,患者接受程度一般不高;其次,對于一些本身就年老體虛,術后全身情況進一步不佳的患者來說,采用這些治療措施更加容易導致術后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而穴位貼敷、耳針等外治法對于便秘的治療,則具有適應人群廣,幾乎沒有什么治療禁忌癥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單獨使用耳針或者穴位貼敷的治療效果往往欠佳。因此,本文對于穴位敷貼聯合耳針治療腰椎融合術后出現便秘的情況進行相關的臨床觀察療效的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傷科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2月在相同麻醉條件下行腰椎融合手術,術后出現便秘癥狀的患者共100 名,我們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有50 例,其中實驗組平均年齡為(70.8±2.03) 歲,男性24 例、女性26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為(69.6±3.26) 歲,男性26 例、女24 例。同時,兩組患者在職業(y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療效標準:患者療效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主要癥狀完全消失,2 d 內排便次數大于等于1, 便質轉潤,解時通暢,并且短期無復發(fā);好轉:3 d 內排便,同時便質轉潤, 但是排便欠暢;未愈:癥狀完全沒有改善。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腰椎滑脫癥的診斷標準;都行腰椎融合手術治療;術后沒有出現馬尾神經受損的情況;患者依從性較好,同時簽署進行相關治療的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術前有過其他類似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與納入標準沖突的患者; 合并各種腫瘤、內科疾病者; 依從性較差者; 在治療前使用過一些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藥物者;精神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單獨使用耳針治療,主要選取直腸、三焦、乙狀結腸、大腸、脾等穴位, 如若大便干燥者,則加用肺、皮質下等穴位, 如若情緒不佳者,那么加用神門、肝、膽等穴位;采用毫針針刺, 刺激強度為中等刺激, 同時每次留針30~40 min,每日針刺1次,連續(xù)1個星期,并且記錄患者便秘改善情況。
實驗組在觀察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大黃貼穴位貼敷進行治療:選取大黃、枳實、芒硝、各10 g,加用冰片6 g,再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用蜂蜜將上述中藥調制成藥膏狀; 然后再取適量藥膏均勻涂抹于專用的膠布上,再將膠布壓平,并用醫(yī)用膠布將其固定于神闕穴,每日敷貼1 次,每次貼敷時間為5~6 h。連續(xù)治療1 個星期,同時記錄患者便秘改善情況[4]。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對記錄數據進行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數據均采用t 檢驗,若P ≤ 0.05 則說明,相關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穴位貼敷聯合耳針治療腰椎融合術后便秘的臨床療效顯著,其臨床有效率明顯比單獨使用耳針治療的患者要高,同時患者滿意率也高,結果見表1。
3 結果討論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長時間的不良坐姿,或者患者本身的體質原因,導致腰椎滑脫癥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手術治療的期望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及時的治療術后的相關并發(fā)癥,對于提高患者住院滿意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5]。目前,國內對于腰椎椎間融合術后出現便秘癥狀的治療,主要是采用開塞露塞肛、中藥灌腸或者口服乳果糖等治療手段。而隨著人口老齡的增加,以及手術技術和設配的不斷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的高齡患者開始嘗試選擇腰椎融合手術[6]。而對于這些高齡患者來說,開塞露塞肛,中藥灌腸等治療手段其接受程度較低,同時患者因年老體虛,再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采用這些治療手段風險較高[7]。因此,需要積極探索一種患者接受程度高,并且治療有效的治療手段。
耳針與人體經絡有著十分密切聯系,當人體某條經脈或者某個臟腑出現問題時,就可以通過人體經絡反應到耳廓的相關部位上來。所以當機體產生某種疾病時,那么在耳穴上也會出現相應的表現,其具體表現為低電阻、低痛閾等具體數值的改變,而耳廓局部的形態(tài)和顏色也會出現異常的變化。當患者出現便秘的癥狀時,耳廓周圍關聯消化道的一些部位的基本電節(jié)律會有所改變,常常表現為電節(jié)律的降低,同時由于經脈氣行受阻,在大腸區(qū)常常可以發(fā)現耳廓呈現出片狀或條索狀的不規(guī)則隆起,也會造成糠皮樣脫屑。而通過對于大腸區(qū)的刺激,可以起到調節(jié)腸道的相關植物神經,從而達到縮短排空時間的目的,最終提高腸道一些平滑肌的肌張力,使腸道正常的蠕動功能得到恢復[8],而大腸蠕動有力,那么患者的排便自然也就順暢了。簡而言之,耳針治療可提高一些促進腸蠕動的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了大腸的蠕動能力,使人體腸道對糞便的推動作用得到了加強,并且耳針治療也對一些交感神經有著抑制作用,這些抑制作用促進了大腸內液體的分泌,對于糞便起到了相當不錯的潤滑作用,耳針治療還使得胃腸道恢復了基本的電節(jié)律,極大增加了大腸收縮的緊張性,使大腸收縮的更加有力,這樣也就更有利于排便了。
穴位貼敷法的主要作用機制則是在某一特定穴位上,通過藥物對相關穴位進行長時間的刺激,來達到調節(jié)人體機能的作用。穴位貼敷法的優(yōu)勢在于,其不僅能對相關穴位進行刺激,而且還能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皮膚組織吸收,到達相應治療部位,從而發(fā)揮相應的藥理作用,這種治療手段具備雙重優(yōu)勢,應而更值得推廣[9]。一般來說,藥物主要通過口服方式進入人體內,這種方式不可避免的經過消化道的吸收,并且還需經過肝臟的代謝,這樣肝臟或各種消化道中的各種消化液、消化酶對藥物的有效成分會進行一定的分解和破壞,就會使得藥物的藥效減弱。而采取皮膚軟組織吸收的方法,則有效避免這些過程,大大減少了藥物有效成分的破壞,使得藥物的作用時間明顯提高,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治療作用;并且通過皮膚軟組織吸收藥物也能有效避免由于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而產生的相關不良反應[10]??偟膩碚f,穴位貼敷法對于藥物內治法的不足是一種有效的彌補,這也是一種易于操作、易于接受的治療方法。
穴位貼敷再聯合耳針對于腰椎融合術后便秘癥狀的緩解則更為有效,同時這兩種治療方法都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特別對于一些不太適應口服藥物,或者灌腸治療的患者,這種治療方式無疑是最佳選擇。實驗結果也表明,穴位貼敷聯合耳針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