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
摘 要:古詩文本身就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詩歌所傳遞的內容與情感,更是體現(xiàn)了時代文化背景。因而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挖掘古詩文對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認識了解每個時代的文化,欣賞不同文化之美,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努力爭做我國燦爛文化的傳承者與踐行者。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文教學 傳統(tǒng)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4.013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可謂是中國燦爛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學生在閱讀理解各個古詩文時,一方面可以提高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yǎng)。
一、關注作者本身,了解時代背景文化
許多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只關注對古詩文作品本身的解讀,導致解讀內容過于片面,不利于學生對古詩文的全面了解。古人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誦讀詩歌,學習詩歌,但是并不了解作家,這如何能行?現(xiàn)代人也有“知人論世”的說法,即對于某個文學作品來說,必須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并將這些遭遇與詩歌情感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因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必須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去思考作者的寫作用意,理解當時的時代文化。
以杜甫和李白為例,這兩位詩人的古詩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jù)很大比例,但這兩位詩人的作品風格卻相差甚遠。學生在李白的詩歌中可以看到大唐盛世,體驗到更多樣化的情感表達。而從杜甫的詩歌中,許多學生讀到的是杜甫對國家、對社稷的擔憂,對百姓困難生活的同情。為什么同是唐朝的詩人,李白和杜甫的作詩風格和作詩內容卻迥異呢?此時教師需要結合這兩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對該問題進行分析:李白生于唐朝最鼎盛時期,本身追求自由,為人豪放,因而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多以豪放派為主,但杜甫處于唐朝由盛轉敗的時期,這樣的時代背景培養(yǎng)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因而他的詩歌多體現(xiàn)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同時也記錄了唐朝由盛轉敗的歷史。在理解了這兩位詩人所處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理解為什么這兩個人的詩歌所體現(xiàn)的情感、內容差異會如此之大。
二、賞析優(yōu)美詞句,感受詩歌語言之美
了解詩人的生平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情感有初步感知與理解,而細細品讀古詩文中的詞句能使學生理解其含義,欣賞、領悟古詩文的語言之美。賞析優(yōu)美詞句是古詩文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賞析的過程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感知語言之美。
一是語言精妙之美。教師應從“精妙美”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古代人的語言藝術。在《望岳》的賞析中,教師提出了“陰陽割昏曉”這句話,并對“割”字進行了分析,該字說明了泰山像一把利劍,將世界分成陰陽兩個部分,一下子就將泰山高大的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可見作者用字之巧妙。
二是韻律之美。有的古詩詞是古代表演曲目,教師應從“韻律美”的角度帶領學生感受傳統(tǒng)藝術之美。在學習《詩經》二首時,由于詩經本身就是古代用于吟唱的曲目,因而教師在該部分教學中也以吟誦的方式帶領學生體會韻腳的長短、節(jié)奏的鮮明以及長短句安排的錯落有致。
綜上所述,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應深度挖掘這些古詩文中蘊含的燦爛文化,將文化傳播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文化有更多感知與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努力爭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發(fā)揚者。
參考文獻:
[1] 耿懷青《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基礎教育參考》2018年第3期。
[2] 陳建華《古典詩詞教學策略新探——從葉嘉瑩先生的“興發(fā)感動說”所想到的》,《語文教學之友》2018年第1期。
[3] 李海霞《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師素養(yǎng)中的重要性》,《漢字文化》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