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瀚 高娜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任務(wù)艱巨。將案例教學引入思政課有助于增強課程的感染力、提高課堂“抬頭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但實踐中,思政課案例教學存在案例脫離教材、理論講授弱化、案例選取不當、實施方法不當?shù)葐栴}。只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才可以更好地利用案例教學,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174-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ask of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rduous.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uld help to enhance the course's appeal, improve the classroom's "heads up" rate, and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owever, i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a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cases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weakening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improper selection of cases and improper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nly by solving these problems can we make better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ase teaching; dilemma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時代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luò)的普及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日趨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價值追求功利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智能設(shè)備等新的信息、知識獲取方式的沖擊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陷入了一個比較窘困的境地,學生坐不住、聽不進、學不會的情況十分普遍。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要堅持主導(dǎo)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因此,將案例教學引入思政課,對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將案例教學引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
案例教學最早由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教授提出,該方法最初被應(yīng)用于法學課程的教育,后因其教學效果顯著而被廣泛應(yīng)用于醫(yī)學、管理學、心理學、市場學等領(lǐng)域的教學活動之中[1]。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以實現(xiàn)某種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具有直觀性、互動性和啟發(fā)性三個特征。直觀性,是指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案例的現(xiàn)場展示、學生在課堂對案例的討論更加直觀地感受案例教學內(nèi)容;互動性,是指教師在組織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引導(dǎo)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意見、并與學生交流信息、思想碰撞的教學形態(tài);啟發(fā)性,是指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能夠利用案例驗證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利用案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提高學生理性認識、升華學生道德思想的教學狀態(tài)。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的核心理論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馬克思主義是思政課教學的唯一指導(dǎo)思想,并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二是思政課堅持無產(chǎn)階級的政治立場,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是思政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組織教學活動[2]。思政課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學方法在整體上更偏重理論教學,也導(dǎo)致了教學形式僵化、格式化嚴重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限制了思政課程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將案例教學應(yīng)用于高校思政課,有助于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dǎo),站在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立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選擇、運用、呈現(xiàn)和分析案例,幫助大學生理解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引入案例教學對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意義在于:第一,它可以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案例教學注重案例的呈現(xiàn),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使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和深入,師生通過案例的分析和研討,實現(xiàn)了雙向的互動和交流,改變了以往僵化的課堂氛圍,容易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促使教學效果提升。第二,它可以提高思政課的“抬頭率”。學生“抬頭率”不高一直是高校思政課課堂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一方面是課程本身理論性太強,授課內(nèi)容較為枯燥,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對思政課不太重視,覺得學而無用。在思政課中引入案例教學,可以通過案例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抬頭率”[3]。第三,它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力。思政課以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為根本目標,但僵化呆板的理論灌輸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還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案例教學注重通過案例去講道理、利用案例進行道德升華,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邏輯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辯證性地分析問題,在解決案例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道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